书城亲子成就孩子一生的66种好习惯
2814000000027

第27章 思考的习惯(2)

刚开始的时候,他坐在地上,一块一块地拣起那些石头,摸一摸,然后往大海里扔去。但是仍然没有发现他要找的那颗石头。但他相信书中的记载,接下来的日子他每一天都在做着这件同样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摸到了变金石——但他并没有发觉,而是习惯性地又将它扔到大海里。当他意识到自己刚才所扔的石子有一种自己寻找了很久的感觉时,却把它扔进了大海。

我们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自认为怀才不遇,并且相信一旦有机遇向他们走来,自己一定会抓住机会,冲天而起。但是,他们一天复一天地浑浑噩噩,机遇已经一个接一个地从他们身边溜走了,而他们毫无觉察。他们的日常表现,亦即他们的习惯,其实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缘——要把每一粒石子都当成变金石,并积累在自己身边。记住,当你把石子一粒粒抛向大海时,坏习惯就注定了可悲的命运。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敏锐的洞察力呢?

建议一: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观察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主动的、有目的及有计划的知觉,人们认识世界,掌握科学知识,都离不开观察。因此,心理学家把观察力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力强的人,能看到常人所忽视的细节,抓住事物的脉络及联系,从而能够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举成功;而观察力弱的人,对有目共睹的现象往往心不在焉,熟视无睹,因而往往错失良机。

建议二:着重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力要培养孩子有意注意的能力和习惯,关键是要加强孩子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并且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意志、自制力在有意注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让孩子做一个纸工玩具,孩子很可能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想半途而废。这时候家长就应该引导教育孩子,要坚持把事情做完才能离开。甚至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一些硬性规定,一定要让孩子坚持到底。因为“习惯成自然”,孩子经常受到这方面的锻炼,就能逐渐形成比较专注的个性倾向了。

培养孩子热情、专注的个性品质,还要和孩子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对于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家长不宜过多地干涉,关键是在于引导。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发展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兴趣爱好。

因为童年时代的兴趣爱好,很可能促使一个人把毕生的精力倾注于他所热爱的事业上。达尔文正是由于小时候迷恋植物和昆虫,促使他一生为生物学的研究而努力。这样的事例对我们今天做家长的也是不无启发的。

第35种习惯 思维

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要审慎地思考,但要果断地行动;要宽宏地谦让,但要坚定地反抗。——科尔顿

学习知识要善于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思考。——法布尔

孙膑巧打百担榆柴孙膑,齐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着有《孙膑兵法》。孙膑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但由于父母早年去世,家道很快便衰落了下来,所以孙膑从小便饱尝了孤苦伶仃的贫寒生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辛的生活环境不但没有消磨,反而更加坚定了孙膑决心成才的意志。他不分昼夜的刻苦学习,攻读各种军事书籍,学习古代将领察看地势,布阵迎敌的方法。

然而,小孙膑很快就意识到,自己一味的闭门自学,学识虽有长进,但是在许多根本问题上始终不得要领,于是他决心出门拜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孙膑听说,在东周管辖的阳城的鬼谷山中,有一位通天彻地、无所不晓的奇人鬼谷子,于是毅然决定前往求学。

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鬼谷山,投在了老先生的门下,和其他的徒弟一起共同学习。

光阴似箭,一晃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鬼谷子想要举行一次考试,看一看自己门下徒弟的知识长进了多少。他把所有的徒弟都召集了起来,对他们说:“今天,我要你们进行一次比赛,谁先能砍回百(柏)担榆柴,就算谁胜利。”学生们听到后,纷纷拿起绳子和砍刀进山去了。到了山上,大家都一个劲地砍啊砍,累得满头是汗,浑身酥软,但是直到天黑也才砍了五六十来担。孙膑和大家一起进山后,却没有急于砍柴,而是掏出了书,找了个偏僻安静的地方,认真地读了起来。等到太阳西斜时,他才站起身来,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然后去砍了两捆榆柴,又砍了一根柏木当扁担,很悠闲地挑下山去。

鬼谷子看到众多弟子拼命地往家里挑回一担又一担的木柴,不禁连连摇头叹息。正在他感到失望之及时,孙膑挑着一担柴禾过来了,鬼谷子顿时大喜,连忙宣布孙膑获胜。鬼谷子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惊呆了,一名学生毫不服气地说:“凭什么他胜了?我们虽然没有打足一百担榆柴,但是总比孙膑多得多啊!”鬼谷子听后不加反驳,只是捋着胡须,微笑着对孙膑说:“你给他们解释解释吧。”

孙膑说道:“老师,我想我们在一天之内砍一百担榆柴是不可能的。因此,您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比体力,而是让我们比脑力。后来,我转念一想,您说的百担榆柴肯定指的是‘用柏树担榆柴’。老师,是这样吗?”

鬼谷子听后,默默点头,而那些累得筋疲力尽的学生们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没有领会老师的意图,一味地瞎干蛮干,结果是劳而无功,费力不讨好,自然心底对孙膑佩服得不得了。

俗话说得好,笨干不如巧干。遇事之前,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一味的蛮干苦干,其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却收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孙膑的聪明在于,他根据常理推断出在一天之内砍百担榆柴是绝不可能的,于是更换了一种思维角度。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当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试着更换一种思维方式,更换一种思维角度,也许你眼前便会豁然开朗,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灵活转换思维角度的良好习惯呢?

建议一:培养孩子勇于质疑的习惯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些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

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建议二:培养求异思维的习惯任何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都是战胜常规思维的高手,他们不被过去的思维所困扰,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取得创新硕果。

少年华佗拜师华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一生中医治病人无数,并具有起死还生的本领。

华佗从小便喜好医学,喜欢翻看各种医药书籍,经常向大人们提许多连他们也弄不明白的医学问题。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听说一位姓蔡的医生十分厉害,于是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他决定出门去拜蔡医生为师。

来到蔡医生家中,行过见面礼后,华佗就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医生的吩咐,蔡医生因为医术高明,前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医生觉得应该收那些智力高、有悟性的孩子为徒,于是在招收之前,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面前,指着家门口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

“你瞧,这棵桑树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来?”

“用梯子呗!”小华佗脱口而出。

“可我家没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也不能爬,你就站在地上不动,但是必须想办法将枝头上的叶子采下来。”

华佗站在那里略加沉思,突然一拍脑门,喊了一声:“有了”,便去找了根长绳子,用绳子系上一块小石头,然后来到桑树底下,使劲用力往那最高的枝条上抛。

绳子挂住了枝头,华佗稍一用力,最上面的枝头就垂下来了,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了下来。蔡医生始终站在一旁观看,这时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

蔡医生和华佗正要转身进屋,突然身后传来小孩们高声的吵闹声,两人回头一看,原来庭院那边有两只山羊在斗架,斗得难解难分,几个孩子使劲在拉,可是怎么也拉不开。

蔡医生于是对华佗说:“你去想想办法,叫那两只山羊不要再斗了。”华佗并不直接走向山羊,而是又回到桑树底下,在下面转了一圈,然后拔了一把鲜嫩嫩、绿油油的野草。

只见华佗来到山羊面前,嘴里叫着“咩——咩——咩”,同时把手中的草送到它们的嘴前。这时,山羊斗累了,肚子也饿了,见了绿油油的鲜草,自然是马上停止了战斗,扭过头来吃华佗手中的鲜草。

小华佗顺势抚摸着山羊的头,面带着胜利的微笑望着站在庭院门口的蔡医生。

小伙伴们立即对眼前这个陌生的同龄人佩服不已,纷纷鼓掌叫好。站在远处的蔡医生连连点头,口中喃喃地说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小华佗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征服了蔡医生,让他欣然同意华佗作为自己的弟子。在蔡医生的点拨下,勤奋好学的华佗的医术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一代医学大师。

无论是采摘桑叶,还是分开打架的山羊,华佗都是成功地运用了“引导法”。小华佗的身高无法够着枝头上的桑叶,他便用绳子将枝条引到身边来,这样桑叶便触手可及;两只山羊斗得难解难分,小华佗便把肥嫩的青草送到山羊嘴边,山羊为了吃青草自然就不斗了。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临难题,尤其是劝阻打闹、争吵时,智取比硬取往往要有效得多,引导比强拉往往要有效得多。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遇事肯动脑筋的良好习惯呢?

建议一:鼓励孩子多提思路对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启发孩子找出多种解决的方法,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养成这样的习惯,可使其终生受益。

建议二:在娱乐中锻炼脑力父母和孩子可一人拿一本《脑筋急转弯》,相互出题,这样就可以在娱乐中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从篱笆上的木牌谈起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

管家曾让人在林园四周围上篱笆,并竖起“私人林园禁止入内”的木牌,但均无济于事,林园依然不断遭践踏、破坏。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请示。

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做一些大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上面醒目地写明:

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私人林园禁止入内”和“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有什么不同——有时成败只在于一个观念的转变。

人成败的奥秘在哪里?美国杰那德勒和日本日比野省三合着的《心灵软件——自我成功技巧》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思维能力上的差异是直接影响到他的成功与失败的,因为任何人的处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由此就会有不同的遭遇,也会带来种种难题和困惑,有必要从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许多问题。这里主要指突破性思维。思维是人的变化着的智力活动,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而具备洞察力,能鉴别优劣并善于作出抉择的思维方法才具有创造性即突破性。我们想,超常思维似乎颇类于此。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超常思维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鼓励孩子进行奇异思想当孩子提出任何奇怪的想法,家长应该立刻鼓励,说“了不起”。鼓励孩子的奇怪想法,就是鼓励孩子多思考,而批评则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萎缩。

建议二:和孩子的思维比赛练习父母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想的歪点子多。这种趣味性的练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思维活跃性,并让他逐渐养成非常规思维的习惯,在难题面前永不言败。

死里逃生的一句话传说古希腊的一个国王,有一次在处死一批囚徒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怪念头:“我要和死囚们开一个玩笑。让他们自己挑选一种死法——被砍头或是被绞死。”(当时的死刑只有砍头和绞死两种)国王就对囚徒们宣布:“我让你们任意挑选一种死法,你们可随意说一句话——如果是真话就给绞死,如果是假话就给砍头”。

这批囚徒的命反正操纵在国王手里,难免一死,所以很多囚徒都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话,结果是有的被砍头,有的被绞死;有的说半真半假的话也被看成假话,照样被砍头。

在这批囚徒中,有个叫达令的聪明人。轮到他上刑时,他对国王说:“你们要砍我的头!”

国王听了,左右为难起来:如果真的砍了他的头,那么他说的话是真话,而说真话的就应该被绞死;如果他说的是假话,假话是应该砍头的,于是他的话又变成了真话。他的话也让国王既不能绞死他,也不能把他砍头。

国王只得挥挥手:“那就放你一条生路吧。”

于是达令身后的那群囚徒也都因学说这句话而得救。

语言中蕴含着智慧,逻辑则是智慧的最根本的体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常常令对方哑巴口无言,陷于两难境地,而对于自己来说,则是变被动为主动,绝处逢生。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呢?

建议: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逻辑知识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间接认识的必要手段。

孩子已开始能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但限于经验贫乏,他的推理经常不合逻辑,还表现出经常用自己的生活逻辑和主观愿望来替代事物和现象本身客观逻辑的特点。

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使他积累大量的事物和现象的印象,打好正确推理的感性基础。例如要求孩子知道鲸是哺乳动物而非鱼类,必须积累大量的哺乳类(胎生、肺呼吸等)和鱼类(卵生、鳃呼吸)特征和属性的印象,才可作出鲸是哺乳动物的推理。

其次,要让孩子进行分类、理解、概念形成方面的练习,使他的思维活动逐步地摆脱具体形象的知觉限制,逐步地由半逻辑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进一步完成正确的推理。

再次,对于孩子的错误判断和推理要以巧妙的方式指出来,并让他自己逐步地理解、纠正。例如:有的孩子一清早打开窗户,看见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他就推理为打开窗户引起了太阳的升起,对此,家长可带他到户外、山顶观察日出,使他理解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推理。

第36种习惯 冷静

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发现金刚钻,在深入缜密的思考中,才能发现真理。——雨果

在创作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深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的瞎碰。——米丘林

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杨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

照常演出德国音乐家亨德尔在完成名曲《弥赛亚》前,还不是很有名气的指挥家。

为了营造声势,他曾自掏腰包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可是到了演出时间,受邀的客人竟然一个也没来,乐队队员个个面露难色,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