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就孩子一生的66种好习惯
2814000000026

第26章 思考的习惯(1)

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宁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蒙田

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雨果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

有想象力而无鉴别力是世上最可怕的事。——歌德

第33种习惯 创造

人类的生活就是创造,就是努力去战胜僵死的物质的抵抗力,希望能掌握物质的一切秘密,并且迫使它的力量服从人的意志,为人的幸福服务。——高尔基

能创造发明的和在自然与人类之间做翻译的人,比起那些只会背育诵旁人的书本而大肆吹嘘的人,就如同一件对着镜子的东西比起它在镜子里所产生的印象,一个本身是一件实在的东西,而另一个只是空幻的。——达·芬奇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列夫·托尔斯泰

田忌赛马孙膑从鬼谷山中出来之后,和同门师兄庞涓一起到魏国去谋职,两人都凭借自己过人的才识获得了高位,但是魏王更加赏识孙膑,这激起了心胸狭窄的庞涓的嫉妒,他采取种种卑劣残忍的手段迫害孙膑,并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使得他不能正常行走。后来孙膑通过装疯卖傻成功地从魏国逃了出来,回到了齐国,并住在齐国将领田忌家中,在他手下当起了门客。主客二人经常切磋,讨论兵法,指点形势,互相引为知己。

有一天,大将田忌垂头丧气地从外面回来,谁也不搭理,只坐在屋中生闷气。孙膑感到十分纳闷,便向田忌身边的侍卫打听原委。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田忌很喜欢赛马,当天上午,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孙膑听完之后,脸上露出了笑容,走到田忌身旁,对田忌说:“你不要气恼了,再比一次,你一定赢。”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就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田忌看到孙膑如此胸有成竹,肯定是早已经有了胜算的对策,加上平时对孙膑的了解,他便说道:“那好吧,我听你的”。于是又向齐威王发起了挑战。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明天再赛一次吧!”

第二天,齐威王带着打扮一新的王妃、王子们,早早来到了赛场,他心里正在盘算着到时怎样讥讽屡战屡败的田忌。而田忌因为有孙膑做军师,信心十足,脸上充满着胜利在握的喜悦。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轮到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自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了转败为胜的结果。

二战前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一门研究战争的新的数学分支“对策论”应运而生。但“对策论”的始祖却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此次赛马中,孙膑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对策,帮助田忌战胜了齐威王。辩证法认为,在数量毫不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其排列组合也会导致质变。孙膑正是充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双方马匹不变的情况下,只调换一下马匹的出场顺序,便避敌锋芒,后发制人,最终以弱胜强。退一步,进两步。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通过事物内部关系的调整,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化劣势为优势的例子是很多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运用哲学方法,进行创新思维,能良好地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呢?

建议:培养孩子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的习惯?

人不但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扩展思考的范围,建立你的“思维空间站”——开阔思路,扩展思维,这样才会更好地、更大限度地获取有益的信息。青年人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扩展思维,突破局限,敢于思考更多与成功有关的事情。

人的大脑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大脑很适合多元化的思考。然而,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使我们习惯于“直线式的思考”。直线,或许可以说是A→B→C→D→E的依次排序的逻辑。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思维方法,相比而言,发散性思维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迅速和有效得多。

北大教授讲过的一个笑话北京大学的冯友兰教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位哲学家饿了,就让他的学生到街上去买一块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圆面包和长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既不长又不圆的)‘面包’。”于是,哲学家就让学生去买一块“圆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又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黑面圆面包和白面圆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既不是黑面也不是白面的)‘圆面包’。”

于是,哲学家就让学生去买一块“白面圆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还是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冷的白面圆面包和热的白面圆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既不冷又不热的‘白面圆面包’。”

于是……结果不用多说,那个学生永远不可能买来面包,而那位哲学家只能等着饿死了。

人若是钻入教条的框框中,就等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将会寸步难行。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团表演时却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因为它们自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固定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这铁桩对幼象而言是太沉重的东西。后来,幼象长大了,力气也增加了,但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

这就是定式思维。长大后的象其实可以轻易将铁链拉断,但因幼时的经验一直存留至长大,它习惯地认为(错觉)铁链“绝对拉不断”,所以不再去拉扯。

那么,人类又如何呢?人类也因未排除“固定观念”的偏差想法,只以常识性、否定性的眼光来看事物,自以为“我没有那样的才能”,终于白白浪费掉大好良机。

天津“狗不理”包子久负盛名,在北方几乎是家喻户晓。

但是,当它的分店开到深圳时,却大受冷遇。商家尽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多方开展促销活动,始终只能热闹一阵,难以吸引众人持续钟情于它。经营者面对尴尬的局面,深入街区调查,发现不是包子质量不好,也不是口味不好,而是深圳人对“狗不理”的名称太敏感了,心理上接受不了。经营者思之再三,忍痛摘下“狗不理”的牌子,换上“喜相逢”的匾额。此后,店里一改往日的冷清,门庭若市,效益也节节攀高,势不可挡。

企业是这样,人、国家、世界也同样,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理念,习惯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我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及时地改变自己的一些处世方式去适应环境。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思维的良好习惯呢?

建议一:创造好的环境,精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需要周围的人们去关心、培养,当然一切活动都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计划,精心的组织,始终使活动处于良好的运作轨道。

建议二:启发孩子积极思考经常同孩子进行交谈、商量讨论,对孩子好问好表现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自信心,产生内驱力,使孩子更主动地学习:家长应多与孩子一起游戏,外出郊游,多带孩子去了解观察大自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给予解答或进行启发,满足其好奇心。这样,孩子的创造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超前的眼光有一个缺水的边远小镇,居民要到5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脑瓜灵活的村民甲看到其中的商机,他挑起水桶,以挑水、卖水为业,每担水卖2角钱,虽然辛苦点,还算是一条不错的路子。村民乙看了,觉得钱为什么只让他一个人赚呢?也走上挑水、卖水之路,并且将两个儿子也动员起来,当然荷包也鼓了。甲想,你家劳动力强,我比不过,索性买来了20副水桶,请了20个闲散劳动力,由他们挑水,自己坐镇卖水,每担水抽成5分钱。这样,既省了力气,又多赚了钱。可时间一长,这些闲散劳动力熟悉了门道,不再愿意被抽成,纷纷单干去了。于是,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

略加思索,甲请人做了两个大水柜车,并租来两头牛,用牛拉车运水,每次40担,效率又提高了,成本却降低了,因此赚头更大了。这让其他人看得直眼红。

人们很快看到“规模经营”的优势,于是纷纷联合起来,或用牛拉车,或用马拉车,参与到竞争中。

然而,正当竞争日益激烈时,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水竟然卖不出去了——原来,甲买来水管,安装了管道,让水从水源直接流到村子里,自己只要坐在家里卖水就行了,且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下子垄断了全部市场。

朋友,社会就是这样,善于动脑筋的人走在前头,其他人则在后面跟着走。如果你是走在前边的人,你也会成为佼佼者。如果人人能够在竞争中共同前进,社会也就进步了。

培养新习惯就要变换新思路,遇事脑子多转几个弯,寻找习惯的空隙,用智慧创造奇迹,这样才能永远走在别人的面前。同时,要冷静思考,触类旁通,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弃人之短,取人之长。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积极开发自己的潜力,养成创新习惯,用先人一步的智慧来获得一生的不断成功。许多人、许多企业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好容易想出一个好主意、好办法、好点子,可没过多久,就让人家偷走了,模仿的、克隆的、假冒的,无所不用其极。纵然是专利保护,也难得安宁,打假更是颇为辛苦。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意场上,法律保护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长期保密,永远独有,也是不可能的。最可靠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思维永远快人一步,习惯永远高人一筹。虽然别人可以偷走你现在的成果,却永远偷不走你的智慧。因此,我们要永远开创新的路子,永远拥有独到的智慧,最终将创新变成自己的日常习惯,使自己永远立于竞争的潮头。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鼓励孩子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创造力高的孩子,一般具有下面几点:求知欲强,兴趣较广泛,善于观察与思考;有探索求新精神,乐于冒险;乐于和他人交往,有社会能力;反应敏锐,思维严密,热心新想法的试验。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过程中,应鼓励孩子思考问题能标新立异,孩子如果能设想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那么说明孩子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强,创造力较高。

建议二:鼓励孩子进行创造思维孩子创造力的发挥,既有赖于他的主观因素,又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在实验中证明孩子和成人在一起,成人有意识地去鼓励孩子的创造思维,去开发、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对孩子的创造思维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思维死角一个教授向一群学生出这么一道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先把左手做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先递过一把锤子,聋哑顾客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只手指。这回售货员终于拿对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同学们,你们能否想像一下,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一把剪子?”教授这样问道。

“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的。”一个学生答完,全班表示同意。

教授说:“其实盲人可以开口说一声就行了。记住:

一个人进入思维死角,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

有人曾问爱因斯坦的思维特点是什么,他这样说道:“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在干草垛里找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后就不再找了,而我则要翻开整个草垛,把所有散落在其中的针全部找出来”。这种由一点出发,持续扩散、不断延伸、深入探索和以求创新的思维方法成就了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的领域相当广阔,只有由一点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只有持续扩散才能由点到面,只有不断延伸才能有所发现,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新见迭出,只有追求创新才能领先世界。科学研究中的每一个巨大进步都伴随着科学家们的思维创新。而科学家的思维创新既是时代的,又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它们应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只要能为世界和人类的共同财富的创新提供了条件,这个国家就是伟大的国家。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面对困难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呢?

建议一: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激发孩子想象的动力。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想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是能想象出多种方法。比如,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他的小木枪坏了,抓坏蛋的游戏一时玩不下去了。你可以引导孩子想出各种办法,如:再让爸爸做一个小木枪,赶快去买一把玩具小手枪,拿个木棍当手枪,或干脆用手指头比划着继续玩下去等。

建议二:引导孩子进行多角度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多角度观察问题,养成孩子转换思维的好习惯。例如:书包除了装课本以外,还有什么用途?鼓励孩子尽可能想出多种答案。再比如,要达到照明的目的,可以采用哪些办法呢?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孩子进行发散思维。

第34种习惯 专注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夏元鼎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无所不能的人家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

一个人做事不专,这样弄一点,那样弄一点,既要翻译,又要做小说,还要做批评,并且也要做诗,这怎么弄得好呢?。——鲁迅

习惯支配命运有一个很穷的小伙子,很少能够吃饱饭。因此,他连做梦都想着有一天会发大财。偶尔有一天,他从一本旧书上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于是,他来到大海的沙滩上,按照书中的记载,寻找一颗变金石。书上说这颗石子如果拿在手里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好像是个活的东西,只要任何东西让它一碰,就会立刻变成金子。如果有了这颗变金石,他将会拥有无尽的财宝,他的命运也将从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