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8条快乐法则
2804200000028

第28章 法则二十 感恩——知恩不报非君子

当代科学大师霍金在北京科学会堂做完学术报告后,一位女记者就向大师提问:“霍金先生,颅伽雷病已将您永远地固定在轮椅上了,您难道没有为自己失去太多而悲伤过吗?”

霍金吃力地回答到:“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骤然间,会场上响起如潮般的掌声,人们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恍然懂得了一个道理:感恩之心是一个人成就事业,乃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动力!

感恩是人格和人品的显现,是做人的根本。用感恩的眼光看人,才觉得世上还是好人多;用感恩的眼光看事,才觉得好事终归有好报;用感恩的眼光律己,才能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并将此作为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1.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能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的失败和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

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就像霍金那样,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它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它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

感恩是一种钦佩。这种钦佩应该是从我们血管里喷涌出的一种钦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是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譬如感恩于为我们的成长付出毕生心血的父母双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可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出发。尊重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在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的人格。

感恩是一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多姿多彩,感恩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

2.常怀感激之心

有人向一位104岁的老奶奶请教长寿的秘诀,老奶奶的回答不乏哲理:学会感激。从她25岁结婚起,在日常生活中她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谢谢”,谢父母,谢丈夫,谢儿孙,谢邻居,谢所有给予她各种关爱和体贴的人。别人对她说一句亲切的话,为她做一件细小的事,乃至给她一个友善的微笑,她都不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对她无数次重复但却发自心底的“谢谢”,大家不但不觉得厌烦,反而更加无微不至地关怀她。沧桑百年,人事更迭,这位“人瑞”正是因为常怀感激之心才赢得婚姻长久,生命长寿,精神长在。

人只有常怀感激之心,生活才会更加温馨。与人相处,多一份感激,便多一份情趣。在有的国家,人们聚会时如果有人打了一个喷嚏,会马上说一声:“对不起。”周围的人则说:“上帝保佑你。”打喷嚏的人说:“谢谢你们。”对方又说:“没关系。”

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竟演绎出这许多亲切有趣的礼节,这对我们都是一种启迪:学会感激,满堂和气。看来,感激是一种高尚而优雅的人生风范。

古今中外,知恩图报的思想深入人心。感恩在西方的观念里,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化更是积淀深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情诗句,“恩欲报、怨宜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循循善诱,彰显古人对感恩的崇尚。道理虽然浅显,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很好。

发生在“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丛飞患病期间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据统计,丛飞参加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6000多小时,捐助失学儿童、残疾人、孤儿170余人,金额超过300万元。亿万民众为丛飞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然而少数直接受益者的表现却令人心寒:一名受助者竟称自己太忙,没时间去看望丛飞;一位受助学生家长关心的却是“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如今丛飞走了,他们永远失去了让心灵安宁的机会。

虽然这种不和谐音绝非社会主流,但也并非鲜见。有的人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长成才,却不思为党工作、为民谋利,甚至违法乱纪,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罪人;有的人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却片面强调个人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把成绩全部归功于自己;有的人长期受到父母亲朋百般关爱,却无动于衷、不存感激,甚至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杨雄在《法言·君子》中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那些不自爱、不自敬、不自重者,必然威信扫地,遭人唾弃。

受惠而不思回馈,其危害是多方面的。于个人损害信义,受人帮助而不存感激,其品德和做人标准多有缺失,久之必为人所不齿。于他人伤害爱心,助人者受冷遇,必然失去助人的热情,造成越来越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于社会毒害风尚,助长社会冷漠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自私自利之风大行其道。

不知感恩的人,往往缺乏起码的爱心和社会良知。首要表现在过于自私自利,只想到人人为我,却不愿我为人人。受人恩惠时,看到的是自身困境,感到理所当然,当他人遇到困难时,却视而不见,觉得与己无关。此外,还和个人心态有关,总是怀着不足、不平、不满之心的人,感觉天下人皆有负于我,自然不能从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中体会他人与社会的关爱。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品德修养,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关爱而不存感激,甚至不知愧为何物者,即使从不做出格的坏事,也不能算是品德完美。

常怀一颗感激之心,就会使人心态平和,使人知足常乐。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不乏这么一些人,他们总是抱怨社会不公,感叹事事不如意,总感觉到这也不顺,那也不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如果我们总是怀着这么一颗埋怨的心,用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无形中,就始终会有一种精神上的枷锁笼罩着自己,谈何快乐?谈何幸福?

应该说,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即便是天才,如果没有一个让他健康成长的环境,没有让他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只能是一事无成。正是有了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有了师长诲人不倦的教育,有了亲友真心实意的支持,有了同事热情洋溢的鼓励,你才会经风雨,见世面,一步步成长成才。因此,当我们有意或是无意当中接受了别人对你的关心和帮助时,我们不能把这看成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而应该怀有一颗感激的心。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是一曲对母爱心存感激的颂歌;朱自清的《背影》则是一篇对父爱饱含深情的绝唱。只要我们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对那些分担着你生活中快乐和忧愁的人存一颗感激的心,并用这种感激之心去回报社会,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太多的敌意,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纷和说不清的烦恼,你的心灵就不会有阴霾。如果你存一颗感激的心,你的心中就会有一种真、善、美的情愫在荡漾,你会时时感受到风之清凉,月之皎洁,阳光之温暖,会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世界是如此美丽。

3.恩情远比爱情长

四川省攀枝花市垭口镇住着一对年过百岁的老夫妻。丈夫严绍函102岁,妻子严仕美100岁,二老至今仍腰不弯,背不驼,声音洪亮,头脑清醒。他们从结婚至今,一直恩爱有加,互相体贴。据满头银丝的儿子严继杰回忆:2001年6月,母亲走路不慎摔了一跤,大病一场,昏迷不醒,连稀饭也喂不下,全家人都以为她不行了。父亲守在床前寸步不离,一会儿给母亲喂水,一会儿用热毛巾给母亲擦脸。奇迹终于发生了,母亲的病日见好转,父亲乐得像个孩子,他拉着母亲的手,乐呵呵地说道:“老伙计,以后你可千万别丢下我自个儿走了哦!”母亲轻声回答:“放心吧,我们不是说好了一起走嘛!”

有人问:“难道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吗?”老人的儿子严继杰沉思片刻后才缓缓答道:“父母共同生活了80余年,我们看到他们彼此尊重,互相关照,但从没听到他们提到过什么爱,即使提到了,也是彼此间的恩情。”

一日夫妻百日恩,恩情远比爱情长。人世沧桑,众生芸芸,也许是在金色的晨曦里,也许是在如血的晚霞中,万千相爱的男女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开始了漫长的婚姻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浓度不可避免地被沉闷、繁琐的日常生活大大地稀释了,沉淀下来的是恩情。

有社会学家研究表明,男女间婚后耳热心跳的浓烈爱情一般仅能维持50个月左右,此后便逐渐被相濡以沫的恩情所取代。这也就是说,夫妻相伴越久,两人心灵深处的爱会越来越淡,而恩却越来越浓。相互感恩,才是婚姻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当今时代,百岁老人时有所闻,而百岁夫妻却比较罕见。但愿世间多些再多些如严绍函、严仕美这样的夫妻,珍惜缘分,善待婚姻,恩恩爱爱地相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