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2802900000051

第51章 帝国的荷尔蒙时代(5)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正式起兵叛乱,率领军队攻打安庆。

就在正德皇帝的平叛队伍刚刚抵达涿州境内,汀赣巡抚副都御史王守仁报捷的奏疏已经呈递到面前。皇帝不要费心了,宁王之乱已经平息,朱宸濠也已经被我部生擒。

对于熟悉明史的人来说,王守仁是个接近于半神半人的神人混合体。他头上的光环有: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史料记载,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他以一个文官的身份被朝廷授予兵部主事,肯定是藏着猫腻,便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王守仁提起弯弓,连发三箭,结果三发三中。由此可见,王守仁是一个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因为开罪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贵州地区一个叫龙场的地方,在那里一住便是三个年头。在谪居龙场三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由此走上一条艰苦卓绝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他由此创立了阳明心学,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经过一系列的人生低谷后,他创立的阳明心学引起了士子们的强烈共鸣。

王守仁本来准备带兵去福建剿匪的,当部队行进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当王守仁得到朱宸濠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安庆的消息后,他知道自己立功的机会来了,于是就绕过主战场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宁王叛乱就被王守仁平息了。

朱宸濠叛乱之所以这么快就被平定,除了王守仁是个厉害的角儿之外,更重要的是宗室藩王的势力几经削弱,这时候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挑战皇权。

王守仁的捷报递交到正德皇帝的手中,皇帝面对这份捷报,哭笑不得。自己费了半天功夫,才找到这么一个平叛的借口。他万万没有想到宁王会这么不经打。还没有等到他这个“威武大将军朱寿”闪亮登场,那边宁王朱宸濠就已经做了王守仁的俘虏。

在明武宗举棋不定的时候,江彬挑唆皇帝无论如何要与宁王打一仗,并且要亲自将宁王俘获。唯有如此,才可以成就皇帝的威名,还可以向帝国的官员们有所交代。经过与身边人的商量,正德皇帝就当没收到这份报告,将其隐匿。同时作为国家机密,不得对外泄露。明武宗领着他的“南征军”,继续扛着 “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的旗号,率军向江南之地进发。

虽然正德皇帝可以当作一切都没有发生,但事实已经存在。明武宗和他的“南征军”的心态在这时候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因为南方的战事已经结束,正德皇帝根本不需要过早地带军南下,“南征”从此就完全变成了”南游”。在一番游玩之后,正德皇帝会在安静下来的时候想起此行的目的,那就是宁王朱宸濠的问题。虽然正德皇帝把王守仁的奏疏给压下,但是全世界都已经知道宁王叛乱被平定的事实,而且平乱之人是王守仁,与他这个“威武大将军朱寿”没多大关系,这是正德皇帝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如果自己不能亲自捉拿宁王朱宸濠,那么他组织的这次大场面“南征”活动,真就成了一场天大的闹剧。

朱厚照派了一个心腹大臣去找王守仁,最后经过协商。由王守仁重新拟了一份奏报平定宁王叛乱的奏疏,但是内容与先前大为不同。奏疏里的主角由王守仁变为正德皇帝,也就是说,平定宁王之乱是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的英明领导下完成的。

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在南京的校场上,一场别出心裁的献俘的闹剧正在这里上演。在迎风招展的“威武大将军”的旗帜下,披盔戴甲的大将军朱寿(朱厚照)威风凛凛地登上了点将台。已经做了俘虏的宁王朱宸濠被押了上来,并且当场解除了他身上的所有刑具,任其自由活动。正德皇帝指挥军队,又重新上演了一场宁王落网记。没有了战场上血雨腥风,朱厚照玩得虽不尽兴,却总算过了一把瘾。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初,朱厚照结束了荒唐的南巡之旅,准备返回京城。在路经淮安清江浦时,一向好勇斗狠的正德皇帝居然来了雅兴,要求随行人员陪自己泛舟湖面,放松心情。当船行至水中央,玩得忘乎所以的正德皇帝不幸落入水中,被救上来后就开始患病,病情迅速恶化。

皇帝病重,膝下又无子嗣。在这种情况下,文官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在奏疏里毫不避讳地提及皇帝无嗣。要求朱厚照能够从帝国的大局出发,尽快从宗室子弟中选拨一名接班人(皇太子)。朱厚照拖着病重的身体看着眼前的一份份奏疏,内心也是万分纠结。就算是普通的地主老财也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万贯家财,更何况是皇帝。

朱厚照非常抵制文官们要求自己立嗣的决定,因为他实在无法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承认自己已经断子绝孙的残酷现实。

明朝的皇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到他这一代,虽然有过叔侄兄弟夺位事件,但是事实上还是遵循父子相替八世一系的传统,从自己的手里断绝,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然而老天爷可不会这么理解一个凡人皇帝的苦心。

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无论是不是尊敬朱厚照本人,朝臣们都不得不认真去面对储君的问题。至于朱厚照自己思考的那些挣扎和痛苦,已经没有人会顾及了。这个时候能够左右帝国政局的有两个人,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大臣杨廷和。

杨廷和瞒着皇帝直接和太后在私下里讨论继承人的问题,他们无法让自己做到心平气和。张太后已经没有其他的儿子可供选择,她陷入迷茫之中。她能做的就是向内阁大臣们请教,该如何是好。

杨廷和立刻就提出了他心中的人选,兴献王世子朱厚熜。

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成化皇帝的次子,也就是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弘治皇帝)最大的弟弟。如果朱厚照无嗣,那么明孝宗这一脉的子嗣从血统上来说,应该是绝了。按照大明祖制,正德皇帝将来的接班人就应该从他父亲(孝宗)的弟弟们的脉系里寻找继承人,同时根据长幼有序的原则,兴王一脉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大明祖制有兄终弟及的规定,他的叔叔(兴王朱祐杬)是不适合继承朱厚照的皇位的。更何况朱祐杬已于前一年(1519年)去世,并追封为兴献王。这样一来,兴献王朱祐杬唯一的儿子,正在为他服丧还没有继承王位的世子朱厚熜,也就是正德皇帝的亲堂弟,就成了最合适的皇嗣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