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2802900000049

第49章 帝国的荷尔蒙时代(3)

正德皇帝在豹房、宣府折腾得鸡犬不宁的时候,他手中的权力并没有因此而旁落于他人,这也是帝国权力运行的神奇所在。明武宗虽然平日里不入大内,但是他在玩乐之余也会上朝听政,批阅奏章,对帝国的重大事件作出决断。就算他玩性大发不愿意上朝,还是会通过司礼监来传达自己的圣旨,然后交由内阁去执行。也正因为如此,司礼监宦官逐渐把持了披红权——代天摄政。

即使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正德皇帝离开紫禁城,远居宣府。他也做出特别的强调:大臣不许前来 ,但奏章必须要送到宣府,至于自己批复不批复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说,正德皇帝在当政期间虽然干下许多荒唐的事情,但是在权力的把握却没有丝毫的马虎,反而将权柄越抓越牢。

在那些文官中间有一个人,正德皇帝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此人就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正德九年(1514),杨廷和的父亲去世,请求回乡丁忧(守孝)。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崇尚自由的明武宗竟然舍不得放人。杨廷和是朱厚照的老师,两人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既有一份情感上的尊重,也同样有一份来自君臣之间的碰撞。作为皇帝的老师,通常会在年幼皇帝的生命中扮演着双重角色,精神导师和事业上的助手。以至于在杨廷和离开后的很长时间里,每当朱厚照遇到工作上的难题,他都会叹息一声:如果杨先生在身边,所有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杨廷和回乡守孝三年,朱厚照也因此失去最后一道精神枷锁,更加肆无忌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男人终究会变成大男人,而每个男人都会在青春年少时期怀揣着一份纵横四海的梦想。在与豹房里的野兽狂舞了一段时期后,正德皇帝有了更为远大的理想之地。手握天下权柄,又怎能满足于京师弹丸之地。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正德皇帝开始玩起了御驾亲征的游戏。这种想法起源于他所宠幸的“义子”江彬,打过几天仗的江彬经常在正德皇帝面前吹牛:想当年,我在战场上是如何的威风八面。

在江彬英雄事迹的感召之下,正德皇帝对领兵打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实现自己“圣斗士”的光荣梦想,明武宗下诏把辽东、宣府、大同和延绥四镇的边兵都调集到京城,然后由江彬统一指挥操练,号称“外四家军”。同时,朱厚照又将各镇的领兵的武官收为义子,赐以国姓“朱”。似乎觉得还不够过瘾,他又把内宫的宦官也组织起来,教他们练习骑马射箭,编成一个大营,称为“中军”,并亲自担任指挥。有了军队,正德皇帝更加心痒难耐。

朱厚照一直梦想着能够像他的先人那样在广阔的草原上与南犯的蒙古兵来一场刺刀见红的战役,开创一番不世之业,让那些小瞧了自己的官员们心悦诚服。更何况江彬还告诉他,那里牛羊成群,美女有着异域的风情,这就更加激发了他的勃勃兴致。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在宣府(今天的河北宣化地区)营建了“镇国府”,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为了过足将军瘾,正德皇帝还为自己另外取了一个名字——朱寿。然后他又以皇帝的身份加封朱寿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国事朝政在明武宗看来俨然就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他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与快乐。擅于揣摩帝王心思的江彬领着正德皇帝出了紫禁城,一路向北,出边关,巡塞北。

这种冒险之旅对于一向以雄武自居的朱厚照来说,颇有吸引力。可对于整个帝国来说,皇帝的所作所为往往牵动着整个权力系统的每一根神经。正德皇帝此行只带了江彬、钱宁以及心腹太监等百余名随从。为了这次远赴边塞,正德皇帝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文官们上疏劝他不要游幸的奏疏一概留中不予答复。明武宗带着他的“百人旅行团”换上便装,躲开官员的视线悄悄地上路了。

明武宗离开京城半日,那些文官们才得到消息。内阁大学士梁储、蒋冕、毛纪随即驾车追赶,一口气追到沙河才撵上皇帝。这些文官进前轮番劝解,可他们的皇帝丝毫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直奔居庸关而去。

一意孤行的正德皇帝差一步就冲关成功,可就在关卡线上偏偏就撞上了巡关御史张钦。张钦根本不买皇帝的面子,仗剑守关死活不肯放行。张钦在此之前已经两次上疏劝说正德皇帝莫要出关游幸,可是上疏被留中不发。现在还敢立于居庸关前挡住皇帝前进的步伐,看来也是抱着赴死的决心。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三位内阁大学士也快马急鞭地赶到跟前。在三人的轮番劝说之下,正德皇帝只好怏怏而归。

没有消停多长时间,朱厚照抓住张钦外出巡查的机会,再度闯关。没有了仗剑而立的张钦,明武宗和他的一帮拥趸轻松就越过了关卡。

虽然避开了张钦,可正德皇帝还是心有忌惮。一路之上,他总是左顾右盼,频频向身旁的人发问:“御史安在?”由此可见,那个在关卡线上仗剑而立的张钦让明武宗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时过境迁,正德皇帝并没有回头再去找张钦的麻烦。在这次君臣对决中,张钦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对抗皇命并取得胜利,看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可仔细分析却并不难理解。

正德皇帝巡边是顶着文官的一片反对之声,带着一帮死党偷偷摸摸溜出紫禁城的。朱厚照理屈在先,无法向天下臣民做出交代。按照帝国制度规定,皇帝出行必须昭告天下,同时要安排安排代行权力的亲王和重臣留置京师,处理朝政以安民心。正德皇帝从一开始就陷自己于被动状态,完全违背了游戏的规则。而那个站在边关线上的张钦就像一个执法严谨的裁判,面对犯规的皇帝亮出了红牌。如此以来,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皇帝,纵有皇权护体也难以通行。制定游戏规则的皇帝都不遵守规则,这就难怪张钦敢于仗剑挡驾了。

在这次角逐中,张钦占尽各方优势。在正德皇帝一只脚已经迈出关时,张钦恰好出现在那里,此为天时;作为巡关御史的张钦,刚好能够掌控关门,此为地利;明武宗信马由缰,弃满朝文武于不顾,违背天意民心,反而使张钦挡驾名正言顺,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这说明张钦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代表文官集团在与皇命对抗。这也是为什么等到事情过后,权力集团内部无人站出来参劾张钦违背圣命,此为人和。

正德皇帝以手中的皇权去挑战帝王制度和封建制度,群臣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不惜以死抗争,武宗对抗的不仅仅是满朝大臣,更是对抗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从表面看,群臣的胜利是封建制度的胜利,是封建纲常名教的胜利,正德皇帝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皇帝规范制度,违背了纲常名教。那些文官们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而冲锋在前的封建卫道士而已。皇权虽然至高无上,但高高在上的皇权也有存在的基础,那就是所谓的纲常礼数。皇帝作为权力集团的一把手,敢于用自己的皇权去挑战纲常礼数,等于是在自毁根基。在这场权力博弈中,正德皇帝完败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皇帝出关都有那么多的限制,朱厚照只好另辟蹊径。他决定拿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来做做文章,那就是“威武大将军朱寿”。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朱照厚还真过了一把“御驾亲征”的战争瘾。当时在我国北方地区,蒙古族鞑靼部小王子率五万余骑经常扰乱边疆。朱厚照决定自己亲自出马摆平对方。这样既可以满足自己对于战争的渴望,同时又可以借着出征之际,堂而皇之地来一次巡边之旅。

这场仗打得一波三折,大大小小的战斗累积起来不下百余场,快赶上一场持久战了。蒙古大军一度将明武宗的军队分割包围,形势万分危急。正德皇帝亲率大军四处拚杀,展示了自己的武将才能。在战场上,他与普通士兵共吃同住,俨然就是一个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大将军。皇帝这种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激发了前线的将士们,最后居然真就把蒙古族大军打回老家去了。

正德皇帝出师大捷,敲锣打鼓戴上大红花,文武百官在德胜门外列队相迎。帝国的“威武大将军朱寿”身着戎装,胯下一骑枣红色高头大马,身佩宝剑,耀武扬威地被簇拥在队伍中间。他趾高气扬地接受百官的祝贺,喝了大碗庆功酒后,兴奋之情自不待言。他要求那些前来迎接他的文武官员们不要称他为“皇上”,也不能自称“臣下”,要称呼他为“威武大将军”。

正德皇帝通过各种形式来放大自己巡边的功绩,他把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武器装备陈列于宫门之前,以此来向官员们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他还专门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副银质的纪念勋章,然后他以皇帝的身份向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威武大将军朱寿”授勋。朱厚照虽然玩得不亦乐乎,但是那些文官们却拒绝向他表示祝贺。这一切让官员们哭笑不得,他们更愿意将眼前的这一切视为一场无聊的闹剧和游戏。正因为文官集团的不认可,史料记载在这里也是大事化小,用一组不起眼的数字一笔带过。明军亡52人、伤563人,杀敌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