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2802900000023

第23章 空印案是一场小事故(3)

当时的苏州府每年向国库交粮280万石,松江府年交粮120万石,常州府年交粮50万石,三府合计450万石。全国则是2940万石左右。仅苏州一府,就比浙江全省交纳的275万石还多。就是这么一块富甲天下的风水宝地,郭桓等人上上下下忙活了一年,就从这三府收上来60万石粮食,其他的是大明宝钞80万锭。

如果按时价结算,80万锭可折合相当于米200万石。即便这样,也只完成定额任务的58%,还有190万石的巨大缺口在那里摆着。收不上来的粮食,可是账目上需要填平。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负责的官吏只有涂改数字,同时用钱来打通上下关节。

如此一来,作为户部负责人的郭桓接受苏州府等地贿钞五十万贯。他伙同府县官黄文等人,以及实际办事人员沈原等人涂改数字作弊,随后将50万贯银子私下瓜分了。

我们来给郭桓等人算个帐,看看他们直接私分的50万贯相当于今天多少钱,而450万石,190万石,2400万石又分别值多少钱呢?按照当时兑现标准,宝钞五十贯为一锭,50万贯等于一万锭,而一万锭可买米200/80=2.5万石,一石米约折合今天140斤,那么就是350万斤。按照2011年的超市大米价格3.00元/斤计算,这笔钱相当于1050万元人民币;就是这样一笔巨款,就这样被这帮人私吞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家损失了多少?190万石,按照2011年米价算,就是190万×140×3元=7.98亿元人民币!贪污受贿一般都是这样,以个人之小得,国家之大失而告终。那么我们顺带算一下,明朝洪武时的年财政收入,2940万×140×3元=123.48亿元人民币。

郭桓等造成的亏空是2400万×40×3元=100.8亿元人民币。这样一个天文数字,怎不令人心惊肉跳。

郭桓一案中的2400万石的所谓亏空,就是这帮胆大妄为之人浮夸出来的。朱元璋在事后也只是无奈地认下缺额为700万石,其他1700万石只是浮云。既然是浮云那就不曾真的存在过,如果非要逼问那些数字从何而来?那么就让它存在于户部的糊涂帐上吧。既然郭桓、王志、麦志德等京官贪污受贿是祸源所在,那么地方官科敛也是罪责难逃,苏州粮长们滥收费用更是板上钉钉。至于地方上浮夸出来的虚假产值,朱元璋也就不再去刨根究底了。他也知道,如果非要一查到底,那么最后自取其辱的只会是他这个帝国的一把手而已。

等到郭桓案尘埃落定,中央各部机关只剩下寥寥可数的几个扫厕所的清洁工,部长差不多成了光杆司令。这样一幕场景,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认为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什么好处,领导会第一时间考虑到你。可我们不要忘记一点,近水楼台固然可以先得月,但同样也要承担月亮惹的祸。

郭桓案中,那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中央官员最先倒在了朱元璋掀起的肃贪飓风之下。地方官员最终也难以逃脱朱元璋亲手编织的既不疏,更不会漏的超优质渔网。朱元璋要求以赃款贿银为线索一路严查下去,一直追查到最初的行贿者。这条线索其实就是帝国官场的灰色生存线,每条线又有若干分支,从京官、地方官,直至粮长。

最终的结果令所有人都震惊,大明朝竟有十二个省级官员涉入郭桓案,而这却是帝国的全部省级官员。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朱元璋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再一次举起了那把令所有帝国官员都为之胆寒的血腥屠刀。

据《明史?刑法志》记载,在郭桓案中,从六部各个副部长往下,到地方各级官吏,牵涉此案而死者,达数万人之多。全国的“中产阶级”基本上都被这个案子逼至绝境,直至破产。

朱元璋列出的这张人头订单酷烈到如此地步,其中受冤枉的官员不在少数。当时就有人跟朱元璋说到这个事情,但朱元璋不以为然。

按照朱元璋的说法:各个衙门祸害百姓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对老百姓多一点恻隐之心,不和他们同流合污;如果能够拒绝在横征暴敛的公文上签字;能够阻止贪官们的行为;或者用密奏把事情告诉我……他们如果这样做了,我还不分轻重一视同仁地惩处他们,那我确实是在枉杀无辜。可是,每次那些帝国蛀虫们在横征暴敛时,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动,这种权力上的不作为,把他们和贪污犯一起治罪,还有什么冤枉可喊的?

朱元璋的话虽然说得漂亮,可他处罚官员行政不作为的方式过于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