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乔布斯内部信件
2674000000018

第18章 原型机

世事果真难料。谁知时过六年之后,美国又出现了另外一批令史蒂夫不堪其扰的网站。Gawker network是一家位于纽约的网络公司,旗下拥有众多知名的博客网站。其中一个叫作Gizmodo的科技博客站点,上面聚集了一群对那些新款的小玩意儿总是兴致盎然的科技迷。

2010年,该网站截获了iPhone4这款苹果2010年最大动作的手机原型(苹果员工意外丢失了该原型机),从而导致iPhone4被提前曝光。

其实在此之前,Gawker就已被列到苹果公司的黑名单上了。那一年早些时候,Gawker的旗舰网发起了一场讨论,公然要求科技公司的运营官们违背产品保密的约定,向他们网站提供一些关于iSlate软件的信息。

苹果随后就发布了平板电脑,并最终命名为iPad。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正如布莱恩·莱姆(Brian Lam)这位时任Gizmodo的主编后来所言那样,史蒂夫这样告诉他:“这可真是一堆臭狗屎。”这可是史蒂夫的经典语录之一。

其实在此事发生之前,布莱恩与史蒂夫是打过几次交道的,虽然简短,但是过程还算是令人愉快。布莱恩在一次年度数字化会议上介绍了自己。史蒂夫经常出席这样的会议,因为那次会议是由颇具影响力的华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组织的。(注:华特·莫斯伯格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科技专栏作者。)

在那次会议上,史蒂夫说他自己是Gizmodo网站的忠实粉丝,每天都要阅读该网站的消息。尽管Gawker破坏了iSlate的发行计划,从而收到了苹果发来的“禁止通知函”(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对其存在的确认形式),但是,在这之后,史蒂夫与布莱恩之间依然维持了比较友好的关系。

史蒂夫对Gawker网站的重新设计提供了许多建议。从史蒂夫完美主义的观点而言,设计的草稿并不是很令他满意,当然,在网站的新版本正式经过官方发布并且被后来的市场所证明(Gawker的访问量显著下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案例后,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证实。

发件人:布莱恩·莱姆<blam@gizmodo.com>

主题:Gizmodo对于iPad的看法

日期:2010年3月31日,太平洋夏季时间下午1:06

收件人:史蒂夫·乔布斯<sjobs@apple.com>

给你看一下,这是我们的一个设计草稿。我们打算将它作为3G版本发行的标准界面。目前我们97%的读者并不是每天都上我们网站浏览新闻,我们的目的是让读者们浏览起来感觉更加简便、易于操作。

发件人:史蒂夫·乔布斯<sjobs@apple.com>

主题:回复:Gizmodo对于iPad的看法

日期:2010年3月31日,太平洋夏季时间下午6:00

收件人:布莱恩·莱姆<blam@gizmodo.com>

布莱恩:

你的这一设计方案中有些部分我是喜欢的,但是其他的部分我并不是很理解。我不确定对你和你的品牌而言“信息密度”是否足够高。对我而言,它显得过于沉闷。这个周末我将继续思考一下,看一下是否能够给你更多有用的反馈。

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很喜欢你的手下们的工作成果的,基本上每天都会浏览。

史蒂夫

仅仅几个星期之后,他们的信件往来就变得有点火药味儿了。在布莱恩·莱姆从公司请假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同事吉森·陈(Jason Chen)在技术行业里无异于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Gizmodo花5000美元买下了一台iPhone 4的原型机,这是苹果公司的一个雇员在加利福尼亚州雷德伍德市(Redwood City)的一家德国啤酒馆里不小心丢失的。

虽然这台手机的内部经过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它却在外形上披有一个塑料套子的伪装,使它看上去几乎和它的前辈并无二致。在吉森刚刚将那些高清晰度的照片、视频以及有关这件新玩意儿的微妙玄机以一篇深度报道的形式发出后,不过一小时的功夫,他的老板布莱恩就收到了一个电话。

“嗨,我是史蒂夫。我真的希望可以取回我的手机。”史蒂夫接着说道:“你们对我们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这点我十分理解。对此,我并不生你们的气,我只是生那个丢了手机的销售员的气。但是我们现在需要追回这部手机,因为我们不能让它落入坏人的手里。”

关于这部丢失的手机,布莱恩后来与这位盛气凌人且怒不可遏的大腕又进行了几轮交锋,但是谈话的内容一直都没有公开。后来苹果公司不得不对Gizmodo和那个出卖手机的年轻人发起法律诉讼。

布莱恩最终同意归还手机,但是他必须要等这一事件已经孕育出更多夺人眼球的幕后故事,并要求苹果公司出示一封文件来证明其对该手机的所有权。史蒂夫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一队警察闯入了吉森家中并带走了他的电脑和文件。

史蒂夫对此甚感焦灼,那是因为作为令世人骄傲的现代电脑创新技术之父,他虽然拥有了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孩子”,却未能成为那个向世界公布这一讯息的第一个人。其实,值得回味的是,当初史蒂夫打给布莱恩的第一个电话末了时,他还询问过布莱恩:“你觉得这款手机怎么样?”尽管当时这款产品还没有经过史蒂夫大张旗鼓的宣传和盛大的揭幕晚会,还没有被冠之以“足以摧毁现实的震撼”,布莱恩还是承认:“它确实棒极了!

几个月之后,在那一年的数字化会议上,史蒂夫说道:

“当Gizmodo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人纷纷给我建议,告诉我:‘你应该让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你不能,也不应该,绝对不应该跟一个买了一部偷来的手机的记者纠缠不休,他们不过是在敲诈你。你不应该理会!苹果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公司了,你们并不需要这样的营销策划。你就应该顺其自然。’

“对此,我也考虑了很久,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随着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并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一定影响,这样产生的最坏的后果之一就是,我们改变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任其自然发展。

“我不能这么做。我宁肯辞职。你知道,如果倒退上5年,同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会怎么处理呢?如果发生在10年之前又会怎样呢?我们的价值观是一以贯之的,今天的价值观比起那个时候并没有改变。

“我们只是有了更多的经验,虽然我们身经百战、千疮百孔,但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却不曾改变。”

这一点在第二年类似事件重演的时候再次得到了印证。2011年7月,蒂姆·库克任临时首席执行官期间,苹果公司的一名职员在旧金山的一间餐馆丢失了一台iPhone4S的原型机。

苹果随即派出两位安全官员协同四位旧金山的警员展开调查,他们了解到一位年轻男子曾在事发当晚去过那家餐厅,后来他们搜查了这位男子的寓所却一无所获。

那一事件之后,其实也就是在史蒂夫·乔布斯离世之前不久的几个星期,布莱恩·莱姆曾经向史蒂夫发送过一封邮件进行慰问,这也是他和史蒂夫往来的最后一封邮件。布莱恩之后从史蒂夫的亲近人士那里了解到,当时的情形已经是“覆水难收”了。

发件人:布莱恩·莱姆<blam@gizmodo.com>

主题:史蒂夫,你好

日期:2011年9月14日,太平洋夏季时间下午12:31:04

收件人:史蒂夫·乔布斯<sjobs@apple.com>

史蒂夫,距离纷纷扰扰的iPhone4事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我写信给你只是想告诉你,我希望这次的情况会和上次有所不同。

出于种种不同的原因,我也许应该在上次的事件之后立即辞职。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才能不折损我们团队的整体利益,因此我并没有这样做。

现在,我已经体会到,我宁愿失去一份我自己已经不再信仰的工作,也不愿意只是苟且履行这份工作的职责。

我很抱歉我为您带来的麻烦。

布莱恩

史蒂夫所经历的失败,至少在他回归苹果力图重振雄风之后的人生第三幕里,是非常罕见的,但是这些错误对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通过iTools、iMac和MobileMe等管理软件和在线服务的运营,史蒂夫凭借一些由他的网络开发团队设计的相关替代功能曾经徒劳地试图征服那些正日益被脸书公司(Facebook Inc.)、谷歌公司(Google Inc.)以及在某段特定时间内被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和雅虎公司(Yahoo Inc.)所牢牢控制的网络游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