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9
2665600000012

第12章 文学之星(6)

早在1856年,梅瑞狄斯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沙格帕特的修面》,这部《天方夜谭》的仿作,受到乔治·爱略特的高度赞扬。1859和1861年,又先后发表《理查·弗维莱尔的苦难》和《伊万·哈里顿》。前者以作家被妻子遗弃的经历为基础,写青年理查长期囿于家庭教育,对实际生活毫无了解,爱情遭到毁灭;后者带有更多的自传性,人物大多以梅瑞狄斯的亲属为原型,可读性更强。这两邡小说虽都受到评论界的重视,但未被普通读者接受。1864年,梅瑞狄斯与一位温柔而稳重的法国姑娘结婚。这次婚姻给他带来莫大的欢乐。他们一起游历意大利,不久还有了孩子。他的文学创作这时也达到丰收的季节。小说《艾米丽亚在英国》(1886年改名为《桑德拉·贝洛妮》重版)。《罗达·弗莱明》分别于1864和1865年发表。1866年作为《晨报》的战地记者前往意大利,写出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小说《维托丽亚》(1867)。1868年返回英国,在萨里郡博克斯希尔的弗林特定居,直到去世;在那里又写了《包尚的事业》(1875)、《幽谷恋情》(1878)、《利己主义者》(1879)、《悲惨的喜剧演员》(1880)和《十字路口的黛安娜》(1885)。《包尚的事业》描绘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的政治风气和意识形态,被评论界誉为“英国最佳的政治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包尚、他的持保守党观点的贵族叔叔、一位律师和一个思想激进者,揭示保守贵族与劳动人民的矛盾,表达了作者民主的思想。《利己主义者》是作者喜剧理论的实践。他在1876年发表的论著《论喜剧观念和喜剧思想的运用》中,论述喜剧形式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关系,分析喜剧的讥讽、幽默等的性质及其功能。指出笑可达到精神和谐效用,被肖伯纳称为“英国现存的最精通这个问题的人”。《利己主义者》的副标题为“叙事喜剧”。主人公帕特恩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庸俗、傲慢、爱好虚荣。在一次次婚姻中,他的丑态暴露无遗。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无情地揭破了社会上许多“正人君子”的假面。《十字路口的黛安娜》中的主人公黛安娜聪明美丽,因无法忍受丈夫的庸俗而离家出走,靠写小说维持生计。为生活所迫,她出卖了一条政治机密;事情败露,面临生死攸关的选择。批评界认为这是一部描写妇女争取独立解放的小说,是作者女权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

80年代,梅瑞狄斯诗兴又起,发表了《地上快乐的抒情诗》(1883)、《悲惨生活的谣曲和诗》(1887)、《大地上的一课》(1888)等诗集。诗人常用复杂隐晦的意象,读来令人费解。受到好评的有《像伊甸园一样甜美的空气》等诗。

90年代,梅瑞狄斯发表了三部小说,均探讨婚姻和妇女独立问题.它们是:《我们中的一个征服者》(1891)、《奥蒙勋爵与他的阿明塔》(1894)和《惊人的婚姻》(1895)。他还发表了《为赞颂法兰西历史而作的歌》(1898)、《生活的一课》(1901)等诗集。

1892年,梅瑞狄斯仟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长。他一生的经历与狄更斯、科林斯、特罗洛普等作家颇为相似。他出身卑微,从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学徒到写小说和诗歌,从一名记者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但他的创作风格与那些作家不同。他不是为广大读者而是为自己写作,他的创作不重情节而重思想,重人物的心理。他讨厌左拉式描写贫民窟的小说,也不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他追求的是理智的分析和深刻的思想。他的小说词汇极其丰富,但难免过于矫饰。人们最初曾被他塑造的各式各样的罗曼蒂克式人物所迷惑,误称他为浪漫主义作家。从他的人物最终的不幸命运来说,从他所探讨的社会问题的尖锐性来说,他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曾有“英国文化的伟人”之称。

鲁瓦·加布里埃尔

(1909~1983)加拿大法语女作家。1909年3月22日出生于加拿大中部曼尼托巴省的圣·博尼法斯,1983年7月13日在魁北克省去世。1928年至1937年在家乡任小学教师并时常参与当地莫里哀俱乐部的戏剧活动。1937年至1939年,赴英、法两国旅行,1939年回国后在蒙特利尔市为多种报纸和刊物(《日报》、《加拿大报》、《现代杂志》、《耕作者简讯》)撰稿,曾发表过几组大型报道。1947年至1950年偕上丈夫马赛尔·卡博特再次赴欧洲,在那里完成了她的第二部作品《小水鸡》(1950)。回国后定居魁北克省,继续从事创作,直至去世。她的作品包括小说、评论、儿童故事,自传等十余种。

鲁瓦的成名作是《转手的幸福》(1945),它是加拿大法语文学中第一部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小说以蒙特利尔一个饭店女招待弗洛朗蒂纳的经历为中心,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该诚市一个工人区的生活,着重描写劳动人民因全球性的经济萧条所遭受的失业和贫困,以及他们为摆脱贫困寻找出路的辛酸历程。该书发表后获得批评界重视,先后被译为十余种文字并获得加拿大和法国的多种文学奖,鲁瓦从此一举成名,成为进入加拿大皇家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除《转手的幸福》外,鲁瓦的长篇小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反映不断进取、不断开发的移民精神。鲁瓦的祖籍是魁北克,她的祖父母在开发美洲中西部的热潮时从魁北克来到加拿大中部大草原,定居曼尼托巴省。地从童年时代起就从父母那里听到许多关于东部居民为探寻新生活长途跋涉、移居开发西部的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故事,特别是那些开发者不断探求的精神,成为她创作的重要题材。她的作品表现了人们要求打破束缚与限制,追求新的天地、新的生活的强烈愿望,如《亚历山大·谢纳韦尔》(1954)、《秘密山岗》(1961)、《世界尽头的花园》。另一类作品以她的家乡美洲辽阔的中部平原的偏僻农村为背景,如《小水鸡》(1950)、《我生命中的孩子们》(1977),其中中篇小说集《德尚博街》(1955)和长篇小说《阿尔塔蒙之路》还具有自传性质。

鲁瓦的员后一部作品《苦恼与欣悦》(1984)是一部自传,全书包括以《总督家的舞会》和《掉在门槛上的小鸟》为题的两部分,从她童年时代在曼尼托巴的困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从欧洲归来开始创作《转手的幸福》止,记载了鲁瓦从困惑起,到觉醒以及后来走向创作的全部历程。评论家认为这部自传是鲁瓦全部创作中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作品。

鲁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普通劳动者或是社会下层的人民。她描绘了这部分人的愿望、要求以及他们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她的作品既有对环境的现实主义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生动刻画;语言洗练,文笔朴实无华。她的作品曾获得多种文学奖。

拉沃·拉贾

(1909~?)印度英语小说家。1909年生于迈索尔。他出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青年时代留学法国。回国后,在海德拉巴的尼扎姆学院取得文学士学位。此后,他常住法国。他在30年代初期曾用母语卡纳尔语写作。后来,他在英语小说创作领域获得成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根特浦尔》(1938)、《蛇和绳》(1960)、《猫和莎士比亚》(1965)和短篇小说集《街垒之牛》(1947)。

《根特浦尔》反映30年代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遍及印度城乡各地。根特浦尔是一个僻远的南印度村庄,恪守传统生活方式,分成婆罗门区、织工区、陶工区、贱民区和首陀罗区。在甘地思想的影响下,婆罗门青年摩尔迪率先破除种性隔阂,并组织村民向英国殖民统治势力展开非暴力抵抗运动。尽管这场斗争最后遭到镇压,但换取了人民的觉醒。这部小说是通过一个老妇人之口叙述的。她的叙述将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使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这部小说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特色。

《蛇和绳》是一部富于思辨色彩的小说。主人公罗摩托出身于婆罗门世家,具有深厚的印度教文化修养。他来到法国研究欧洲历史,结识了法国女教师玛德琳,两人相爱结婚,但是,不同的民族心理,文化纽带和人生哲学又导致他俩的婚姻破裂。最后,玛德琳从佛教中寻求精神寄托,而罗摩返回印度。这部小说的叙述者是罗摩。他不仅叙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重要的是叙述了。自己的精神探索。因此,这部小说中充满罗摩对宗教、哲学、神话和人生真谛的思考,而罗摩的精神归宿是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小说的标题“蛇和绳”(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常用比喻)点明了这一主题。这部小说曾获1966年印度文学院奖。

《猫和莎士比亚》也是一部富于思辨色彩的小说。主人公伯依和奈尔代表人类生活中的两种状况。伯依追求享乐,陷身世俗事务,不能认识生活的精神核心。而奈尔能超越现象世界,既把握住生活,又不失去精神平衡。最后,伯依也获得精神觉醒,克服“小我”,寻求与宇宙的“大我”同一。

拉·拉沃的小说饱含印度教传统文化精神。《根特浦尔》可以称作是“往世书”式的小说,《蛇和绳》和《猫和莎士比亚》可以称作是“奥义书”式的小说。这三部小说也代表印度教实现人生目的的三条途径:“业”、“智”和“信”。《根特浦尔》中的摩尔迪通过投身政治运动实现人生目的;《蛇和绳》中的罗摩通过对终极真实的直觉领悟实现人生目的;《猫和莎士比亚》中的奈尔和伯依通过对至高存在的虔诚信奉实现人生目的。因此,拉·拉沃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但以其富于哲理的特色在印度英语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里佐斯·约享

(1909~?)希腊诗人。1909年5月1日生于莫纳瓦西亚。父亲是大地主,一共养了12个孩子。里佐斯念完中学后,家道开始败落,他的一个兄弟和母亲先后死于肺结核,父亲因经不住这一打击而患了精神分裂症。1925年,他独自来到雅典,为了糊口先后当过打字员和誊写员。1926他也染上了肺结核,在医院和疗养院住了整整三年。1931年他重返雅典,先在基维丽剧团当演员,后又到一家轻歌舞剧团当舞蹈演员。1934年,他改行当一家文学刊物的校对员,并于同年在此刊物上发表第一部诗集《拖拉机》,次年又发表了《金字塔》。这些早期作品还不能摆脱以卡里奥塔基斯诗歌为代表的时代病。充满对生活的失望和厌倦。1936年问世的《墓志铭》,抒发一个母亲对在失业烟草工人示威中死去的儿子的沉痛悼念,具有一定的革命倾向。1937年,里佐斯在第一首自由体长诗《我姐姐的歌》中,开始注重表现内心世界,加强抒情性,叙写对孩提生活的回忆,表达对病入膏盲的姐姐的无法抑制的内心痛苦,诗人恳求姐姐帮助他摆脱这种令人发疯的折磨。从1937年至1945年大战结束,他几乎每年发表一本诗集。这一时期诗歌的政治色彩较浓,有一部分在抵抗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其中较优秀的有《春天交响曲》(1938),《在时间边缘上的记录》(1941),《大洋进行曲》(1940)、《在雨水节奏中的老马祖卡舞曲》(1943)、具有象征意义的《泥土和光明》和《一只萤火虫照亮黑夜》等。

从1945年至1947年,里佐斯潜心创作了他最成熟的诗作《希腊精神》。从此他的诗歌超越了为政治服务的界线,触及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主题和表现不同事物的方法。诗人在诗中以家乡的自然和历史为背景,叙写古代祭祀,拜占庭传说和近代边疆卫士的功绩和抵抗战士的英勇,力图唤醒永恒的民族意识。1948年,里佐斯因持不同政见被流放,先后被关在几个孤岛上。在此期间,他写了不少表现流放生活的诗作,后来收入诗集《流放日记》。《葡萄园的女主人》是写于同一时期,与《希腊精神》齐名的一篇力作。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女主人作过多种解释,说她象征圣母、希腊和普通女子。诗人通过传说和记忆,将神话、历史和现实中的日常人物连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希腊今昔的缩影。

1956年6月,里佐斯写出《月光奏鸣曲》,获得当年苏联诗歌大奖。诗中叙述一个老妇人在一所破旧的房屋里向一个年轻人说教,此时月光照进屋内,产生一种梦幻般的气氛,致使老妇人突然停止说教,开始反省和自责,并要求年轻人拯救她,但遭到年轻人的拒绝。这首诗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1967年,希腊右派军人发动政变,里佐斯再次被捕入狱。自1969年起,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他的国际声誉不断提高,先后获得比利时、法国、保加利亚等国的诗歌大奖,被聘为联邦德国美因兹科学与文学院和法国马拉美学院的院士,1977年获列宁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