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9
2665600000010

第10章 文学之星(4)

她出生在一个乡村医生的家庭,从小跟随有文学修养的父亲到乡村、渔港去出诊,病人及其亲属成了她观察社会的对象,家中丰富的藏书室是她的学校。马车上与父亲的交谈便是她的“课堂讨论”。1863年,她读到斯托夫人部写新英格兰渔村的小说《奥尔岛的珍珠》,很受启发,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事业。她19岁开始发表作品。1869年以后,她的作品陆续在《大西洋》、《斯克和伯纳》、《哈泼斯》等有影响的大杂志上发表。1877年,她的第一本小说,散文集《深港》出版。1890年以后,她的作品更臻成熟。《尖枞之乡》(1896)与她后期所写的一些短篇是她最优秀的作品。《尖枞之乡》通过一个妇女的眼光观察一个小小的海港市镇。这里生活着一些“遗世而独立”的怪人,他们的生活反映出了这个曾经非常繁荣的港镇因为海业的衰落而走向颓败的情况。书中的人物与景色都写得非常真切动人。朱厄特因此而被视作美国“乡土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她很受当时重要作家亨利·詹姆斯与威·迪·豪威尔斯的赏识与称赞。朱厄特1902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残废,因而停止了写作。朱厄特死后不久,詹姆斯赞誉她为“独树一帜的小说艺术的女大师”。女作家威拉·凯瑟就是听从了她的劝告,改变了创作路子之后才取得成功的。凯瑟说过:《红字》、《哈克贝利·费恩》与《尖枞之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三部作品。现在的文学史家们以给予了朱厄特相当高的评价,哈佛大学教授弗奥·马西森首先指出朱厄特的作品题材不完全狭隘,也有意义重大的一面。他还强调地说,朱厄特与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两位女作家。

朱厄特还著有长篇小说《深港》(1877)、《乡村医生》(1884)和《沼泽岛》(1885)及短篇小说集《苍鹭集》(1886)等,文笔均清新淡雅,至今仍然受到读者的欢迎。

瓦普察洛夫·尼古拉·雍科夫

(1909~1942)保加利亚诗人。1909年11月24日生于班斯科城,1942年7月23日在索非亚英勇就义。他出身于一个革命者的家庭。童年时代受到波特夫、伐佐夫文学作品的影响。1926年中学毕业,入瓦尔纳航海学校学习;航海实习时,亲眼见到近东殖民地国家悲惨的现实和社会的尖锐矛盾,他开始写诗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1925年航海学校毕业后即面临失业的威胁,他当过火夫,磨房工和火车司炉工等。1933年加入共产党,后成为党的领导人之一,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参加军事委员会。1942年3月在执行党的任务时被捕,在酷刑审讯中英勇不屈,同年7月23门被反动当局杀害。

瓦普察洛夫一生短促。他的每一首诗都是在沉重的劳动和革命烈火里用血和汗写成的,篇篇激情饱满,色彩浓烈,在保加利亚诗歌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瓦普察洛夫一开始创作,就反映了时代的尖锐矛盾。在《工厂》、《忆旧》、《世纪》等诗中,诗人以亲身经历描绘了工厂中那“使人窒息”的氛围和奴役劳动的阴暗画面。诗人以高度集中的艺术语言宣泄自己对丑恶现实的愤慨。“生活——就像一条恶狗狠狠盯着你,张牙舞爪,呲牙咧嘴。”(《工厂》)。这生活的恶狗正是法西斯嗜血制度的形象写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保加利亚成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基地。诗人以犀利的笔触画出了“克虏伯”、“拜尔”兵工厂那磨刀霍霍的刽子手形象(《纪事》)。面对“人们像秋天的苍蝇那样死亡”的白色恐怖,诗人发出了抗议的怒吼(《历史》),并大力歌颂了工人群众的斗争精神,呼唤暴力革命的到来。诗人豪迈地宣称:“生活教会我们起来斗争,我们能把天上的太阳摘回”。诗人把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外国太上皇。他在诗中大声疾呼:“……我们不要……什么保护人——太上皇!’(《伊林节起义之歌》)。

诗人强烈地表现了群众的自觉行动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在《别担心,孩子们》一诗中,他把迎来新世纪的暴力革命比喻为“时代之火”,无产阶级命令他往哪里流就往哪里流。诗人坚信,“一旦需要战斗的口号,人民将把愤怒的标语,高举到天上”,显示了千百万劳动者雄浑磅礴,势不可挡的革命气势。

在实践中,诗人体验到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诗歌《决斗》用隐喻的手法通过两个搏斗者的形象令人怵目惊心地表明:无产阶级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经历那“从心里滴着血”的困苦时期,才能击败搏斗对象。

在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中矗立着兼战士、诗人于一身的作者本人的形象。他随时随地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视死如归,要以自己的头颅为革命索取“高昂的代价”。《抒怀》、《一封信》等诗都表现了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诗人也以国际主义精神关注世界人民的命运。1935年西班牙人民举行反法西斯起义时,他写了多首歌颂西班牙革命的诗,表示他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诗人对革命必胜充满了信心。诗人懂得,革命者必须坚毅乐观,信心饱满,才能战胜一切艰险。他的许多诗都闪烁着这种思想的光芒。他还专门写了《信念》一诗,鲜明而集中地表现了他的坚不可摧的信念。

太宰治

(1909~1948)日本新戏作派代表作家之一。1909年6月19日生于青森县,1948年6月13日卒于东京。

太宰治真名津岛修治,出身于日本东北青森县北轻津郡的大地主家庭,父亲是贵族院敕选议员。他是八兄弟中的最小儿子,自幼聪敏,中学时即已显露出文学才华,以《花子姑娘》为题的作文,文笔幽默,同学们笑得流出了眼泪。在旧制弘前高校读书时留连于秦楼楚馆,曾服毒自杀,后被救。1930年就读于东京大学法文系,参加左翼运动,不久离队。一生放荡不羁,桃色纠纷时起,1948年同女性殉情而死。

太宰治在他39个人生岁月中,始终栖身于矛盾的氛围中。他从北方小镇来到大城市东京,受到都市生活的熏染,在仕途已绝的情况下,怀着偏激的悄绪鄙弃功名利禄,留连燕馆舞楼,显示出自轻自弃的生活态度,曾四次同女人投水殉情。这段生活对他的文学写作发生了一定影响。他神经纤弱,通过文学探测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青年在新旧交替时代的精神剧变历程,力求突入人物心灵深处,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开创了战后年代以情感宣泄为特征的文学,显示了不同的美学趣味。

他的代表作《斜阳》(1947),以贵族姊弟二人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战后由于社会地位急剧下降,靠变卖家当维持的懒散生活。弟弟从太平洋前线复员归来,狎妓醉酒。废弃事业,最后自杀身亡。姐姐行为不端离婚回娘家,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落魄潦倒的作家。此人悲观厌世,嗜酒贪杯,姐姐不仅熟视无睹,反而认为他“用玩命的劲头过着这种堕落生活,比正正经经搞番事业,还要受到后人的尊敬”。《维莱的妻子》(1947)的主人公、旧男爵的儿子,是个高阳酒徒,妻子为了替他还酒债,到酒馆作女招待。太宰治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没有作人的资格》(1948),主人公大学生战前参加过左翼运动,作过“马克思主义学生队”的行动队长,虽然他承认唯物论是真理,但认为“唯物论不能拯救人类于恐怖之中。面对葱翠欲滴的绿叶,涌现不出心旷神怡、人生充满希望的喜悦来”。他骗有夫之妇、酒馆女招待一起投河殉情,而自己却被搭救起来照样活下去;他同有儿有女的寡妇姘居,玩腻了又很快把她遗弃;同拄双拐的瘸腿药房老板娘和年近六旬的女佣人乱搞,最后被送进疯人院,成为一个“没有作人资格”的废物,口中喃喃:“我现在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我生活在地狱般人世间所体会到的唯一真理。”

从他的几篇代表作可以看出,太宰治作品中表现出的失望、哀惋、眷恋和荒唐而又苦涩的悲剧,反映了他的多愁善感和才华横溢的性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笼罩在战后初期日本社会漫天迷雾中的世态心灵图。他笔下人物那种放荡不羁和视个人生命如鸿毛的性格,曾在中上层社会中一度引起轰动。

松本清张

(1909~)日本推理小说作家。1909年12月21日出生在九州小仓市一个穷苦商贩家庭,由于家境拮据,13岁就辍学谋生,做过街头小贩,当过学徒,后在朝日新闻社驻小仓的西部本社做制图工。1943年应征入伍,被驱往朝鲜当卫生兵,战后回国,到报社复职。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萧条的形势下,为养七口之家,奔波于关西、九州两地,批发笤帚以贴补生计。他在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回忆录《半生记》(1966)中,感人地描绘了这段辛酸的往事。直到30出头他才熬上个正式雇员。

松本清张于1950年,以处女作《西乡钞票》走上文坛,这篇小说获《朝日周刊》征文三等奖,翌年被评为直木文学奖候补佳作。1952年,他的短篇小说《某<;小仓日记>;传》获第28届芥川文学奖。但染指推理小说,还是从1955年《理伏》问世后开始。长篇小说《点与线》(1957)、《隔墙有眼》(1957)等开拓了推理小说的新路,使它成为日本文学风韵别致的新葩,掀起了日甚一日的所谓“松本清张热”。《黑色画册》(1958)使这股热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松本清张的文学活动,大致以1957年发表的《点与线》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他的前期作品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历史小说,如《西乡钞票》、《枭示杪》(1953)、《战国权谋》(1953)等。这些小说表面写的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意却在宣泄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西乡钞票》通过明治年间萨摩军统帅西乡隆盛印发20万元军票,发动西南战役失败,给当地商民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暗喻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占领日本之初,滥印钞票,以致物价失控,民不聊生。二是以逆境中的人物的生活道路和失败命运为中心,站在社会正义的立场上,用笔去冲击陈腐的社会心理对人的束缚。尽管每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经历和认识不尽一致,但在文凭和学历至高无上的日本社会中,都具有不甘沉沦的坚韧意志。这类作品数量较多,以短篇为最,比较脍炙人口的有《某<;小仓日记>;传》、《菊花枕》(1953)、《断碑》(1954)、《真赝森林》(1958)等。

《某<;小仓日记>;传》颂扬了主人公身残志坚、不断进取的精神,剖析了他丰满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菊花枕》的女主人公对附庸风雅的贵夫人和名门闺秀借助地位与金钱混迹俳坛嗤之以鼻,招致打击报复,展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断碑》的主人公中学教师,在考古学上奋力进取,只因没有学历,受尽讥讽与排挤,但历尽磨难而不坠青云之志。

进入50年代,松木清张的文学创作向更深更广的艺术领域开拓。他以沉思后的觉醒,明确了抨击的目标,即异族入侵者和与之沆瀣一气的日本国家权力机构,这是松本文学创作的一次思想飞跃和艺术升华。表现于后期的社会派文学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把思想的触须和艺术的焦距对准外族侵凌者的劣迹,如《零的焦点》(1958~1960)和纪实文学《日本的黑雾》(1960)等,通过严密的推理,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美国单独军事占领日本期间的严酷现实,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遗留下来的悲剧。二,以敏锐的观察和冷静的分析,通过无可辩驳的大量事实,描述财界和政界之间的勾结和营私舞弊,其中,《点与线》、《隔墙有眼》享有好评。三、暴露日本官场明争暗斗和派系倾轧,如以日本七个部的内情敷衍成书的多卷本《日本官僚论》(1963~1969)。

《零的焦点》的女主人公室田佐知子,年轻时因家境不富裕,曾在美军设在立川的军事基地当过专门接待美军的梆梆女郎,后来洗手不干,同金泽市一家砖厂老板结婚,跻身当地社会名流之列。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当年在立川基地负责社会治安的警官鹈原不期而遇,室田唯恐鹈原把她的历史污点公诸于世,便煞费苦心把鹈原杀掉。在警方行将缉拿归案时,她在深夜驾一叶轻舟,消失在惊涛骇浪中。小说反映了美国占领日本遗留下来的消极因素。《日本的黑雾》则以无可辩驳的丰富资料,通过对美军占领日本期间黑暗内幕的曲折剖析,揭露出那段政治风云突起的年代所发生的几起轰动一时的冤案和暴行事件,幕后操纵者和肇事人都是美国占领当局及其特务组织。

在日本,富商巨贾对金钱的贪得无厌追求,几乎永远同贪官污吏进行肮脏交易阡陌纵横地交织在一起。在揭露官商徇私舞弊方面,《点与线》颇见功夫,被誉为世界十大推理小说之一。该书描写中央某部石田主任,同机械工具公司经理安田之间的贪污行贿案事发,警方即将传讯知情人佐山副科长。主任和奸商设法把佐山和东京小雪餐厅俏丽多姿的女侍阿时骗到九州,分别用掺有氰酸钾的橘汗,毒死这一对并没有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然后把两具死尸抬放在一起,精心导演了一场旨在杀人灭口的“情死”丑剧。当警方经过旷日持久的调查,行将逮捕奸商夫妇时,他们已服毒自杀。在写法上,卷首有伏笔,卷中有高潮,卷末有悬念的艺术结构和创作技法,案情曲折离奇,罪犯作案手段狡猾,警方侦破技术周密巧妙,较好地把握了推理小说的创作特点,在接近客观的描述情节中,把关键人物隐藏得很深,使读者只能看到最后才见分晓。

过去的推理小说,无论是本格派或变格派,都偏重于案情的剖析,缺乏文学的刻画和提炼,往往忽略艺术感染力,忽视表现人与人的思想感情,命运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着重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各种艺术形象。松本尤其强调对作案动机的分析,不但分析作案人的自身情况,而且还深入探讨造成犯罪的社会原因,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使推理小说与现实主义文学在边缘上相切乃至相交。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社会派文学,是对传统的推理小说艺术的拓展与超越,它对人们全面了解日本社会具有较大的认识价值。

斯温伯恩·阿尔格农·查尔斯

(1837~1909)英国诗人、剧作家、评论家。1837年4月5日生于伦敦,1909年4月10日死于伦敦。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童年在诺森伯兰地区祖父的庄园和怀特岛上度过。先后入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巴里奥尔学院,开始与来自巴黎和伦敦的颓废派艺术家们交往,结识了威廉·莫里斯,爱德华·伯恩·琼斯、但丁·加布里耶尔·罗塞蒂等“先拉斐尔兄弟会”成员。1860年肄业后,在父亲资助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翌年,结识理查德·蒙克顿·米尔内斯(后来为霍顿勋爵),受到他的赏识和培植,并在他的介绍下开始阅读法国18世纪色情文学作家萨德的作品。1864年到意大利旅游,遇前辈诗人瓦尔特·萨维支·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