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再来看看双方的领军人物。吴军大将乃智勇兼备、雄勇冠世的伍子胥。伍子胥少而学文,长而习武,胸有大略,他爹伍奢说他“文可安邦治国,武可平定天下”。伍奢可不是像现在一些溺爱孩子的爹妈,对自己的宝贝孩子闭着眼自夸,而是对儿子的正确评估。楚平王当朝时,伍奢犯颜直谏,触怒楚平王和奸臣费无忌,被杀。伍子胥辗转各国,最后投奔吴国,助阖闾夺得王位,成为吴国大夫。阖闾死后,他辅佐夫差。吴国兵败檇李之后,他饥不饱食,衣不重彩,为伐越复仇竭尽全力。这次率兵迎击越军,正是他大展雄才的机会。而越军将领则是徒具能力的灵姑浮和石买。而且就是论勇,灵姑浮也绝对比不上伍子胥。
再来看看心高气傲的勾践犯的错误。首先是他把有勇有谋的诸稽郢放在国内,并不参与战争,这是用人之误。再就是他仍然抱有侥幸心理,很想效仿当年的檇李之战,需知机会可一不可再,哪有苹果连续砸在人脑袋上的道理。
如此一看,不管从哪个方面讲,越军都输于吴军,战争还未开打,结果其实就已经见了分晓。由此亦可见范蠡当初劝勾践以妥协求和来赢取宝贵的时间,再后缓图之,是多么高明的见识,遗憾的是勾践此时还不把范蠡当回事,也太高估了自己。
战役打响之前,吴军伍子胥已经做了一番周密布署。他似乎预料到了勾践的目的是夫椒,故而偃旗息鼓,埋下部分伏兵,撑开一张大网等待勾践。同时,伍子胥又派出一支五六千人的陵军部队,乘舟舰从太湖南下,在越军后方登陆。按照伍子胥的部署,这支部队就是专门骚扰越军粮草,打击越军辎重的,伍子胥还要求这支部队不管在吴越双方正面战场发生什么情况时,都要保存实力,游击在越军的后方,一旦越军溃败,这支部队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较于伍子胥,勾践则几乎毫无布置,他只有一个念头:攻占夫椒,挫掉吴军锐气,再战而胜之。但当越军情报人员发现有吴军游击队在后方骚扰时,勾践又有点拿不定主意了。文种认为越军可能陷入吴军的前后包夹之中,因此他也像范蠡一样,主张向吴国议和。但是大将军灵姑浮不同意了,眼见伍子胥声望日隆,灵姑浮那是打心里不服,因此他便怂恿勾践早日和吴军决战。存有同样心思的还有石买。灵姑浮、石买、文种,勾践现在身边最重要的三个大臣,对于是战是和,举手表决后二比一,得,少数服从多数,那就递战书吧。
会战开始后,吴越双方在太湖水面上列阵。吴王夫差兴奋异常,站在王舟之上,特意让跟随的史官记下了如下文字:“敬王二十六年春二月,吴夫差与越勾践会战于太湖夫椒。”
舟舰接仗之后,夫差亲自给吴军擂鼓助威,昊军勇气倍增,越军根本无法抵挡。此时,勾践想出一个方法,让灵姑浮领一些越军士兵携利刃洇水潜至夫差与伍子胥舟舰之下,企图凿穿夫差和伍子胥的座舰,起个擒贼先擒王的功效。可是勾践没想到的是,伍子胥呀前打造了四艘王舟、八艘将舟,每艘上都插着吴王和吴将的大旗,灵姑浮这一去,人手不够,结果不知道该凿哪一艘,一艘一艘的来凿,时间又不够,吴军又不是傻子,能任得你乱来。再者,吴军的每艘战舰,都配备有泅卒和钩手,防卫甚是严密,灵姑浮想要靠近都难。因此,此计最后不得已宣告失败。
就是越军水师在拼命抵挡吴军舟师的冲击之时,更严峻的时刻到来了。伍子胥事先埋伏好的两支舰队突然从越军侧后两翼杀来,越军猝不及防,战局瞬间发生变化。越军慌作一团,互相冲撞,进退不得。吴军水师的弓弩正好派上用场,越军士兵纷纷中箭落水。不是中箭落水的,也多被吴军钩手用钩斧砍杀。伍子胥眼尖,看准灵姑浮,弯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灵姑浮。灵姑浮惨叫一声,捂着胸口跌落船下,迅速沉入太湖水中。灵姑浮杀阖闾之仇,伍子胥就这样替夫差报了。但夫差并不会就此满足,他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灭吴,杀你之仇的祸首,不是灵姑浮,而是勾践。
灵姑浮落水而死后,勾践再断一臂。大败之下,越军斗志全无,气不能撒在勾践身上,那就只能撒在石买身上了。越军将士开始处处不听石买的指挥。石买很生气,连续斩杀不听话的大将,妄想用严刑峻法来维护军队的稳定。谁料,石买这种法西斯式的专制行径激发了士兵们更大的不满,他们冲进勾践的营帐,来了个兵谏。伍子胥很快发现了越军的这种不稳定因素,又开始火上加油,帮石买一起折腾越军。越军迅速崩溃,勾践没办法,只好斩杀石买。
这还没完,不久勾践又得知后方大营椒山也被吴军占领,越军水师至此惨败,损失达大半。勾践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三万水军,在伍子胥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没办法,撤吧。此时勾践的心中,开始隐隐觉得范蠡的决策才是正确的了。
勾践和文种一起,集结残兵退守太湖孤山,清点人数,心痛地发现三万水军现今只剩下了不到五千。更可怕的是自己的粮食补给线也被吴子胥安排的部队切断。困守孤山,就会坐以待毙,怎么办?与文种商议之后,勾践终决定弃舟登岸,缶越都会稽撤退。
等到勾践进入越境,他才发现自己又犯了一个错误。此次孤军深入,国都兵力少,守备空虚,狡猾的伍子胥在历史上提前玩了个“围魏救赵”的计谋,利用那支骚扰越军粮食的部队顺便把越都会稽也给攻下了。国都竟也去不得了,勾践心灰意冷,意欲拔剑自刎。不过,幸好,此时虽在史书上没有出现某人夺剑相劝的结果,但越军侦察兵却带来了一个安慰性的消息,那就是越后手中还有三千越兵呆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方),要勾践前往相会。“这是最后的希望了,去吧。看看越后和范蠡,是否还有办法救我。”勾践心道。
于是,勾践领着残兵赶往会稽山中。会稽山山几于水,水环于山,易守难攻。而此时伍子胥、吴王夫差也领兵深入越境,进驻到了会稽城,为消灭勾践做着最后的努力。
勾践虽与越后相会于会稽山,但情况并不乐观。伍子胥率军包围了会稽山,断绝了越军的水和粮食的供给,围而不打,没有水和粮食,看你能撑多久。
夫差来袭,让勾践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一失足真会成为千古恨吗?一失足成为千古恨是一句古训,目的是要叫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千万不要走错了。但是,人的一生要经历许许多多多的风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当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偏激,对一些事情急于求成又脱离实际,一旦把握不住自己就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会造成一些过失,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并却并不是一失足就成千古恨的。
失足固然痛苦,固然令人悲伤,但更痛苦的是失足之后的束手无策,是失足后的不能警醒。在失足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在客观上去找理由,或说自己命运不济,或称上天不公,或是说运气不好,但要知道这些都是托词,一个人的失踪其实多数时候是自己造成的,或者说基本上都与自己相关,勾践就是因为自己的轻狂付出的代价。
失足之后,如果不能正视失足,找到自己失足的原因,失足就永远都是失足,决不能转化为成功。其实失足并不可怕,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是了。怕就是怕失足之后一蹶不振,怕被失足打倒,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因此,面对失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失足,找到失足的原因,并改正它,让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同时还要树立重获新生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从失足的泥潭中挣扎出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战国策》中说:“智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可见,失足既可以埋葬一切,也可以让人成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起点。失足并不是意味着你不能成功,不过是表明你要转换一下方向,失足也并不意味着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不过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我们做错的一些事情,即使动用所有的人力,花费再多的钱财也无法挽回。就算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头去纠正它——可是有很多人却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想办法来改变刚刚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当时发生的事情。唯一可以使过去的错误有价值的方法,是分析过去的错误,并从中得到教训,然后再把错误忘掉。
一失足就成千古恨吗?勾践给出的答案同样是: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