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昌(1873—1952),字瑞五,康乐县麻湾村人。童年人私塾,清末中附生。宣统元年(1909)以巡检分发四川自贡,后任川西游击帮办、右营管带,辛亥革命爆发后返乡,民国初年在临洮承包税收。
杨世昌返乡后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教育。民国五年(1916)参与创办苏家集风化初级小学。民国八年(1919)又协商二次改设为苏家集高级小学,任校董,积极捐献木料,使学校按期开学。民国六年(1917)与张永庆、师进信、李叶庚合作创办临洮北街小学。同年洮水泛滥,危及城垣,市民惶恐,他主动承担修筑河堤、防洪抗洪之重任,风餐露宿,昼夜不离工地,竭尽全力使河堤竣工。并在河堤广植林带,修建水磨,引水灌田,解除水患,为民造福不浅。民国十五年(1926)出任临洮县县长,是年秋,涉嫌前任县长牛弘被害案遭省军法处逮捕,后无罪获释。
民国十九年(1930)秋,他联络各阶层人士,奔走呼吁,向甘肃省政府提出从临洮析出康乐建置的建议,省政府批准设立“设治局”,他翻阅典籍,考证沿革,以宋代“康乐寨”故名定名,并任城建委员会主任,为县城建设设计出力。
民国二十一年(1932)4月出任永靖县县长,在任期间,主持修建永丰渠、永乐渠,工程未竣,民国二十三年(1934)又调任岷县县长。到任后关心水利,访问疾苦,有政声。两年后任命为省建设厅水利专员,赴酒泉、靖远等干旱地区考察,向建设厅提出水利建设建议,解决酒泉与金塔水利纠纷,提议修建河西鸳鸯池水库。民国二十八年(1939)10月任省参议会参议,常驻洮河工局,管理洮河河堤维修事宜。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返永靖,任永靖永乐渠、永丰渠工程管理处处长,精心管理施工,各方奔走,终使两渠最后完工,民众受惠。早期还与范应元等共同完成中砥川溪水河改道工程,解除新集堡及以下地段水患。
1950年10月,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第一届甘肃省各族各界代表大会。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家庭定为地主成分,本人定为地主分子,因抗交土地、家产等土改果实,被临洮县人民政府判处极刑。
马 恕
马恕(1874—1957),字敬堂,原籍东乡,清代迁居和政龙泉,世代务农。光绪时人邑庠,因学业优异,多次受奖,为知州杨增新器重。后因家境贫寒,归乡设帐授课。民国初年由同窗张质生(时任宁夏护军使署幕府)推荐,到宁夏马鸿宾部掌理文案。随军10余年,深得马鸿宾敬重,后力请归乡。民国二十年(1931)冬,马鸿宾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恳请马恕再掌文案,“雷马”事变后坚辞归里。抗战时期推举为和政县临时参议会议长,1954年聘任为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秋病殁家中,时任副专员的张质生坐班车亲赴和政,祭奠于灵前,享年83岁。
晚年闭门写作,撰有《读余类录》12卷、《读余札记》12卷、《祖东堂拙稿》4卷,并参与编写《和政县志稿》。
石作柱
石作柱(1875—1947),字砥如,康乐县石家河滩村人。青少年时酷爱读书,学习常名列前茅,兰州优级师范毕业后,初任狄道县(今临洮)中区和东区学堂教师。1917年任狄道劝学所所长。任期内与张星槎等人合作,在城内安吉寺创办西街小学,并赴农村各地鼓励邑绅兴办教育。民国七年(1918)在家乡线家滩创办输文小学。1923年被选为康乐县政府咨议员,兼任建设科科长。1924年后先后任岷县、礼县、漳县县长,在漳县踏勘漳河,主持开渠两条。在偏僻山区建立小学多处。民国十八年(1929)捐献木料重修线家滩输文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因故辞去县长职务,回临洮中学任教师。民国三十六年(1947)病卒于家中。
张乐山
张学仁(1875—1956),字乐山,回族,原籍青海省循化县。父张绍先,少时在马占鳌部当勤务兵,后任管带,曾随马福禄入京抗击八国联军,返回后任宁夏镇总兵。后从循化移居大河家,又迁到西川金家庄定居。张乐山人肖家庄王氏私塾,后王先生病故,转入凤林书院,勤奋好学,光绪十九年(1894)中秀才,遂去宁夏镇总兵府任职,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随父退职还乡。期间,除在导河县(今临夏)担任一段时间秘书外,在家读书。民国十年(1921)马福祥任绥远都统后,即电召张乐山赴绥,委任吐默特总管。民国十四年(1925)马福祥改任西北边防会办,张乐山返回家乡,侍奉父母。民国十八年(1929)又携眷赴宁夏,在马鸿宾部下供职。为时不久,又辞官归里。民国十八年(1929)马麟任青海省主席后,多次写信,派人请张乐山去青海供职,到青海后任命为秘书长。但任职不到三年,又因不满时局,毅然辞职。民国二十二年(1933),-B步青任骑五军军长,驻防凉州,因文官奇缺,将张乐山劫去军营,他誓不随从,马步青无奈,只好将其放回。张乐山为人正直,常说:“仗势欺人岂是丈夫,无功受禄何为仁人。”他刚直的性格也惹怒了权势,1934年下半年的一个夜晚,8个兵丁趁夜黑到金家庄刺杀张乐山,误人上院其弟家,将其弟张学谦一刀砍倒。弟媳赵九月见状,持刀相拼,砍死一刺客,其余刺客开枪打死赵九月,一哄而逃。
1935年,导河县联立中学(今临夏中学前身)20名应届毕业生赴省会试,因多数为贫家子弟,路费无着,无法成行。学生会主席卢灵(卢曜天之父)等向县政府申请资助,时任县政府公款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张乐山,带头捐白洋50元,并动员其他人士捐助,解决了20名学生赴考费用,20名考生中考中12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张乐山被选为导河县参议会议长,后因两次竞选国大代表失败,便退出参议会。1949年,韩起功在临夏大肆抓兵,韩起功派人请张乐山去军部商议抓兵事宜,他一听,非常气愤,毫不客气地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又将发生一场灾难,议什么事?!”断然拒邀。第二天,韩起功带随从5人,亲赴张乐山家,请张乐山相助抓兵,他婉言谢绝:“我子早亡,家下一老一少,均为无用之辈,望韩军长另请高明。”韩起功大怒,一面电告马步芳,说张乐山阻碍抓兵,一面指示乡长,先抓张乐山的孙子,张乐山将相依为命、年仅15岁的孙子藏在衣柜中,并速致函马鸿宾相救,经马鸿宾帮助才免灾难。
1949年临夏临近解放,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潜逃,古城无主。张乐山与地下党员拜学忠、绅士张质生共同商定,8月22日,组织数百群众,拉羊挂红,前往大夏河桥头欢迎解放军。月底,临夏军管会成立,张乐山任副主任。11月20日,奉陕甘宁边区政府令:“临夏分区专员鲁瑞林,副专员曹毅先另有任用,应予免职,委任牙含章为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张乐山为第一副专员,王治国为第二副专员,克日到职视事。”并先后当选为甘肃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1950年10月27日,奉甘肃省人民政府令:“任命杨和亭为临夏地区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张乐山、马青年任副主任,王治国、李旺昭、马克、贾树德、李鹏阁、马六十三、刘宏胜、杜锦珍、张质生、马敬轩、鲁子英、周维新等16人为委员。”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张乐山为家乡建设,不遗余力,为民族团结献策出力。1950年由他积极倡导,各方努力,从八坊引水进城,人们称为“团结水”。1951年他建议在八坊设立女子中学,1954.年9月省政府159次行政会议通过,任命张乐山兼任甘肃省临夏女子中学校长。
1952年,选派张乐山参加甘肃少数民族参观团,并任副团长,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国庆观礼之后,应邀参加怀仁堂盛大国庆招待会,随后参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返回后盛赞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宣传民族团结。
1956年中央批准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张乐山任筹委会副主任。后因患鼻窦癌,经多方治疗无效,于9月19日病逝,享年83岁。中共临夏地委、临夏专署在团结电影院为张乐山举行了由机关单位、学校、部队参加的追悼会,州委书记马青年亲致悼词。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来电吊唁,省政协派专人参加吊唁,省民委、省委统战部等单位来电吊唁,高度评价张乐山为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
张质生
张质生(1878—1958),名建,号梅林,晚年以字行。祖居陕西,元末迁居临洮,清乾隆时徙居河州(今临夏),住临夏市光华路。曾祖张奉明,字怀福,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俄博营都司职率甘肃提标五营官兵随朱贵御英军于浙江慈溪大宝山,身负重伤,以功升西宁镇标右营游击,历任循化营参将,洮岷协副将,战殁于果岔之役,追授昭武显将军。祖张秀,字芝田,河州镇标右营千总,战殁瓜州,追授昭武都尉。父张大元,字乾候,官至西宁镇大通营游击,卒于任。张质生先世三代为将,忠于王室,至张质生时为文从政。
张质生少时随父任所读书,父亡归里。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秀才,应循化营参将之聘教其子,后至东乡赶坡、唐汪、蒙城教义学。知州杨增新莅任,极重教育,亲选优秀生员人署衙读书,张质生亦人选。并和邓隆等租赁显庆寺僧舍攻读。正值学业大进之时,家中连遭祖母及母丧,兼失偶,家境极困。张质生心情凄惨,无心读书,遂到四川新宁、打箭炉、南充等地,为县令王典章、邓隆等助理文案兼课子弟,辛亥革命爆发后返归临夏。1912年甘肃临时议会成立,聘请张质生任秘书,议长李境清遇刺,议会解体,走匿平番(今永登)外家避难,事平返乡。次年,应宁夏护军使马福祥之聘,赴宁夏护军使署主治文书,张质生文笔敏捷,驰书草檄,无不立就。宾主商讨事务,无不直申己见,颇得马福祥礼遇。在宁幕府14年,相处甚得,历任宁夏护军使署副官长、宁夏征收局长、绥远都统署参谋长、绥远垦务总局会办、归绥等六县清理地亩局长、绥远烟酒局长等职,在任期间,办事清廉,处事稳健,为人称道。后又任北京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张质生见政治腐败,不愿同流,民国十五年(1926)辞官归家,居家不出。
戊辰战起,张质生寓居兰州,战乱使生民涂炭,加之越年大旱,灾情愈重,张质生与邓隆联合旅兰同乡积极募捐,办理急赈。随后又参加甘肃赈务会,广泛呼吁,得金树仁(时任新疆省主席)、徐益珊(时任新疆财政厅长)等人响应赞助,劝募捐汇巨款,资遣逃难兰州的灾民返乡。并同邓隆先后到临夏调查灾情,组织人力,散发赈款、衣食农具等,据赈册统计,受惠者达21刀余人。对于露尸饿殍,雇人掩埋。民国十八年(1929)春耕时,外逃灾民上庄者因先年所种庄稼无收,普遍缺乏籽种,省政当局延请张质生偕政府委员鲁光华到临夏一带,与当地回汉各族人士共同协商,得以调剂籽种,适时下种。百姓历经荒乱,灾民流离失所,以所见所闻,与邓隆写为诗歌,见者动容,全国赈务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有《读邓、张两先生诗》长歌,表示共鸣。
民国十九年(~930)国民军东下,王祯代理省政,请马麟任宣抚使,张质生和徐让为宣慰专员,同往临夏抚慰。抵临后选重要地方,屡次召开大会,在会上引证历史,结合现实,说明形势,强调团结,讲清互助相安,方能共谋生存,语出衷诚,闻者感信,人心渐定。抗战爆发,张质生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携眷归里,在家乡助人办学,热心公益事业,临夏县临时议会成立时,主政者欲请张质生出任议长,他坚辞不就。
1949年8月临夏解放时,军政要员望风而逃,张质生与张乐山等联合各族各界人士,相率前往大夏河之滨,欢迎解放军入城。临夏和平解放,居民安堵,市肆如常,张质生由衷唱出“共军解放义声扬”的诗句,以表达他对共产党的敬仰之情。后地方政府多方了解,张质生一生无劣迹,且有民望,遂任命为临夏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参加甘肃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北京,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国庆观礼后,应邀参加怀仁堂盛大宴会,得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受到隆重礼遇。随后参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看到解放后的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实情,祖国建设的成就,激动地赋诗“烈士暮年壮心在,葵忱倾向忘衰翁。”表达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壮心不已的激情。此行返回时,已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临夏专员公署副专员。虽年事已高,仍积极工作,凡有所见,直言无隐,深得党政领导敬重。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被选为副州长,在此期间,被特邀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为临夏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1958年9月3日,张质生因心力衰竭,病逝家中,享年82岁。州人民委员会发表讣告并组成治丧委员会,中共临夏州委挽词中评价说:“张质生副州长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革命事业,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张质生能文善诗,博闻强记,爱书画,收藏图书名画甚多。著有《退思堂诗稿》42卷,《文稿》16卷。
金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