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源(1891—1964),广河县裴水家村人。青年时拜兰州名师曹碧斋学武,好学勤练,刻苦学艺历时10余载,学有所成。所学拳械套路甚多,拳以撕、包、贯拳为主,棍以八普条子为长,所练八普条子棍法,套路严谨,棍藏枪法,自成一家,为时人推重。1950年任兰州市武协委员,在甘肃武术界有佳誉。
耿智天
耿智天(1903—1978),临夏市折桥乡耿家沙台村人,著名河州平弦说唱艺人。自幼随师罗良德学唱“河州平弦”,唱腔浑厚,声音清越,善操三弦、扬琴、琵琶,在临夏城内开设“凤林茶园”,与艺人李荪生、石德庵等组织“河州平弦自乐班”,演唱共乐。解放后耿智天创作编演曲目很多,1953、1957年两次代表临夏参加全省民间音乐会,获奖而归。部分优秀剧目被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收集。1958年被选为甘肃省赴京参观团员之一,在京参加全国民间曲艺会演,博得好评,并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合影。1958年自编自唱的《水上北塬》,又获全省会演奖。耿智天直到晚年仍演唱不辍,深受人们喜爱。
方学义
方学义(1903—1984),字宜山,临夏市人。出生武术世家,自幼随父方永虎习练拳术,武技日进,后得天启棍第三代名师冯善成、梁庚学、穆惠来等口授身传,棍术大进。
青年时期从师西北军武术教官王文宽,精于刀术、枪术。后投军鲁大昌部,任武术教官、营长等职。曾参与堵击北上红军,防守天险腊子口。1946年解职回家,潜心研究天启棍法,集各家所长,将天启棍法中的大、小折子棍法,按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的变化规律,有机地重新排列组合,串联成新的套路一串子棍。
解放后方宜山经商习武, “文革”中被揪斗关押,所写拳诀棍谱大多被毁。他一生授徒甚多,自1979年开始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参赛的5名天启棍手均为他的徒弟,全都获奖,天启棍亦被收入《中华武术辞典》。
虎占林
虎占林(生卒年不详),回族,康乐县虎家村人,出生武术世家,自幼随父习练武术,勤学苦练,擅长春秋大刀、六合枪、蟠龙棍、子胥鞭、子龙枪、扭丝锤、流星、天文牌、八路条子、大小红拳等,尤以祖传达摩棍见长。1957年参加全省武术表演,获二等奖。
丁如兰
丁如兰(1920—1981),女,康乐县景古乡寺滩村人。自幼嗓音极好,最爱哼唱花儿,打柴、劳动间歇,给乡亲们唱上几首,以解乏气。同样爱好花儿的母亲支持她,并给她讲莲花山的传说和六月六花儿会的事,使她更爱唱花儿,向往着能上莲花山和歌手们对歌。可是由于家贫,丁如兰年仅15岁就被迫出嫁,婆家十分封建,不准她唱花儿。又是一年农历六月初六,各路歌手都上莲花山,村边路上上山的人络绎不绝,她羡慕得嗓子发痒,忍不住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过路歌手闻歌回唱:“庭院栽的牡丹花,今日遇见好唱家,尕妹子快把名说下,六月六上好搭话。”丁如兰接口就唱:“针线盒里绣花针,唱把式问的情谊深,唱家行里没名声,我是丁家穷尕妹。”丁如兰甜美的歌声引起唱把式们极大的兴趣,他们赞叹“花恋蜂,蜂恋花,天下好家访名家,谁知名家在这挞”。“穷尕妹”是个能把天上的鹦哥唱下来的好唱家的名声,在莲花山花儿会上传开了,从此后,人们热情相邀她唱花儿,她越唱越爱唱,越唱名气越大。
丁如兰唱花儿,她的丈夫认为丢尽了脸,不断毒打她,不让她唱,可是不管丈夫怎样打骂,她唱花儿的兴致丝毫不减,婆家无奈,放出话来,要卖掉她。早就仰慕“穷尕妹”的花儿好家郭启荣,托人说合,用100银元买下“穷尕妹”为妻,郭启荣也爱唱花儿,每有花儿会就陪丁如兰去唱,从此,洮岷花儿会上到处都有穷尕妹天仙般的歌喉。“大竹做成伞把了,穷尕妹一来胆大了,不来时浪山的半扇扁下了。”当时花儿会唱歌的规矩是女的只准躲在人看不见的地方唱,不准抛头露脸。丁如兰第一个站出来向旧习惯挑战,大胆地站出来和男歌手对歌,“歌手好比苦苦菜,车也碾来马也踩,数九寒天土里埋,霜杀雪冻根不坏。”在丁如兰的带动下,妇女上山唱歌的越来越多了,大家敬仰她,每逢花儿会,就给她挂上数不清的毛红。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下,丁如兰的演唱艺术得到很大的提高。1956年,她和几名歌手到省会兰州、北京参加演出,她由衷地唱道:“共产党是亲爹娘,她比爹娘还疼肠,疼吃疼穿疼住房,穷人疼者心肺上。”“天空明灯日月星,地上松柏四季青,不落的太阳共产党,穷苦百姓吓都照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丁如兰载誉而归。
“文革”中丁如兰受到批判,不准她上山唱歌,她“茶不思,饭不想,心乏腿软地炕上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拄着拐杖又上莲花山,看到更多的新歌手,她情不自禁地唱道: “年老了,心盛了,嗓门越唱越亮了。”“太阳出来霜化了,妖魔鬼怪不见了,党中央替咱说话了,花儿不怕雪压了。”丁如兰用歌声唱出了大家的心声。
丁如兰唱花儿,嗓音清亮,甜美迷人,吐字清晰,触隋编词,随口而出,维妙维肖,脍炙人口。她能唱单套、双套、散花儿等各种洮岷花儿,人们赞誉她是洮岷“刘三姐”。王绍明
王绍明,生于1924.年,临夏市南园村人。自幼爱唱“花儿”,每遇有唱花儿的地方,他都要赶去聆听各流派歌手们的唱法,哪里有唱花儿的名家,他必去拜访请教,集各家所长,在歌手中渐露头角。他善于即兴作词,精熟河州大令、二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撒拉令、保安令、宴席曲、秧歌曲、藏曲、酒曲、眉户调等各种民间唱法,他“唱词清晰、音清嘹亮,真假嗓音迭用,声情并茂,具有鲜明的特点”。1953年参加全国首次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得到好评。1956年被聘为西北民族学院“花儿”教员,1958年应邀为电影《黄河飞渡》配唱,1960年赴京参加全国职工会演,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观看演出和接见。“文化大革命”中王绍明回乡劳动,1979年平反落实政策后再次赴京演出,他六次到京演唱,灌制的录音磁带风靡全国。人称“花儿王”。王绍明曾任州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临夏州“花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甘肃省分会理事等职。
马啸天
马啸天,生于1928年,回族,临夏市八坊人。自幼酷爱灯谜,苦心钻研,终成全国知名灯谜爱好家。
他自幼丧父,家境十分贫寒,未进学堂读书,11岁随舅舅到兰州开酥饼铺,白天晚上,烙饼和面间歇,认字看书。舅舅爱看灯谜,一有机会,就带他去看灯谜,马啸天由此对灯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自立门户开大饼铺,节衣缩食,购买书籍苦心钻研。民国三十三年(1944)原在湖南的名士涂竹居避乱到兰州居住,马啸天听说涂竹居学识渊博,且精于制谜、射谜,就常去求教。涂竹居感于他求学如痴的精神,就从制谜、射谜知识一一教授,马啸天心领神会,技艺大进。那时候挂灯谜十分讲究,分南派、北派,非知名人士轻易不敢挂灯谜,且对射中者要有奖品,马啸天收入不多,但他挤出有限的钱,购买奖物,将制好的灯谜请涂竹居过目,推敲谜格,觉得万无一失后方才挂出,所制灯谜严谨有趣,射谜者络绎不绝,很快在兰州有了名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啸天职业稳定,对灯谜的兴趣更加浓厚,不断广泛搜集灯谜资料书籍,在报纸上经常发表灯谜,以谜会友。先后编撰谜选《水晶社友》八卷、《虚心室灯谜》十卷、《兰山春灯录》二卷。他对灯谜的研究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灯谜爱好者的重视,登门研讨切磋者很多,他都耐心接待,细心指教。1985年全州灯谜大赛中,他以百条灯谜射中96条的高超技艺技压群雄,荣获一等奖,并获《文学娱乐》“中华最佳谜手”称号,他的作品人选《当代百家谜选》、《灯谜大观园》等书,1987年担任《中国谜语大词典》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