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32

第32章 艺术、体育界人物(1)

王福海

王福海,清咸丰、光绪年间人,世居北塬三角乡杂户庄,因脚大手大,人称“王大脚”。自幼爱耍拳脚,少年时得一山东武师指教,拳艺大进。后赴山东、河南学艺,得天启棍真传,精熟天启棍十二门(十二折),36折(36招)。折子(棍法)、条子(套路)、排子(两人对打)等无一不精,棍法娴熟,以“棍法势连,密不透雨”著称。曾多次在尕庙台、东教场、尕教场等处以武会友,王福海总是礼让取胜,使外地来临武术同行十分钦佩,声名大振。王福海传艺于子麻狼、徒魏廷贤等,后广为传授,取长补短,天启棍渐成河州(今临夏)武术一大流派。

魏廷贤

魏廷贤,清同治民国年间人,住北塬三角乡魏家坡跟村。少年时即拜王大脚为师,拳棍俱精,其棍法“连打连击,密不透雨”,深得知州赵桂芳赞赏。他虽武术精良过人,名重一时,但绝不以武欺人,凡来临夏比武论艺者,不论输赢,以礼待人,贫者资助盘费,前来以武会友者络绎不绝。魏廷贤融各派之长,形成“动作多变,梢把齐用,以短制长,以快取胜”等特点,自成体系,人们称天启棍法为“魏家棍”。慕其名学艺者甚众,得其真传且有艺名者子魏家保、徒穆惠来、冯善成、梁庚学等。解放后在多次省级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赛中,临夏棍术几次夺魁、受奖。

党永忠

党永忠,清咸丰年间人,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川村人。自幼攻读诗书,习练武术,书艺俱精,同治庚午科中举人。精通武术,中举后专心习武,自办武馆,收徒授艺,有名的高徒有党忠奎(长子)、朱老三、张占元、孔宪义、蒲忠学等,均中光绪辛卯科武秀才,永靖武术一时名噪陇上。

黄菩萨

黄菩萨,清光绪年间人,世居临夏县槐树关。酷爱武艺,青年时专程赴河南拜师求艺,学得徒手拳、棍术,擅长行者条子、八虎条子、梅花条子。他传徒很广,在槐树关及西乡一带,黄家拳很有名气,传徒黄三成子、来福存、张壶玲子、王宝柱、马子高等,其孙黄全有承袭祖艺,传徒至今,后任州武协委员。

罗锦山

罗锦山(1828—1919),原名龙成,字太卿,永靖县刘家峡乡罗川村人,清咸丰壬子科贡生。《导河志》载:锦山“性犷达,嗜酒,善书。总督升允游邑之大拱北,见书匾额,大加赞许。大书鹅字尤为杰作,乡里重之”。幼时家境贫寒,喜书法,好学上进,才华出众。清咸丰初年,23岁即考中贡生,此后,更加勤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因试卷上落有一点墨污而名落孙山。第二次对监考官在太师椅上跷起二郎腿,闭目养神的丑态不满,竟在试卷上借题发挥,进行嘲讽,被斥为抗上不恭,不予录取。罗锦山对科举失去信心,在家开馆授徒,苦练书法。其字结构严谨,刚劲有力,功底很深,时与苟炳甲字相媲美。他写的鹅、虎、龙、凤等字中堂及四屏条幅,人们竞相求购,广为流传,在堂屋悬挂,尤以鹅字更为珍贵,甚得书法界推崇。他擅长书法外,其绘画也极有造诣,名作有“麻姑四扇屏”,亦很珍稀。除写字绘画外,罗锦山工于诗词,存诗收于《芸窗集》、《开怀集》,共收诗204首,对联11副,两种诗集均以抄本在民间流传。其诗以抒情为主,不拘一格,不仅有五、七言,而且三、四、六言等各种形式并存,亦喜填俚歌小调。一生犷达,寿享91岁。

苟炳甲

苟炳甲(生卒年不详),字文若,临夏市折桥乡苟家观人。曾任河州镇标千总,人称苟副爷。以书法著名,河州(今临夏)店肆商号匾额多出其手,其隶书更为一绝,家家中堂其书最多,时人有“家家罗锦山,户户苟炳甲”之称,足见其广。书法真迹大多毁于战火、“文革”,现存不多,被人们奉为珍品。

蒋毓麟

蒋毓麟(1875—1935),字详皆,又号丰富居士,永靖县碱土川蒋杨家村人,后徙居平番(今永登)。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贡生,在平番县衙及鲁土司衙门主文案,后隐退,在连城、大有、民乐设馆授徒。蒋毓麟一生酷爱书法,善撰碑文、祭文、喜寿贺词等,所撰并书写的《重修白骨塔碑记》、《牛站堡永吉渠记》今存,其书法师承王献之。所写寸楷,尤为精美,结构严整舒展,秀丽俊逸。清末民初,其书法名扬陇上,为名家称赞。

王箴

王箴(1886—1961),字竹溪,号卧雪山人,因耳重,亦号“聋樵”。祖籍北塬王家咀,祖辈迁居临夏市西门横街(现光明路)。从青年时就喜用铁笔在沙盘练字,凡二十余载勤练不辍,书法以魏碑根基,兼习诸家,正草篆皆能,尤精行草。字或笔力千钧,枯树虬枝,苍劲朴拙,或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为河州(今临夏)时人名重,多以“王铁笔”呼之。

王箴幼读诗书,未人仕途,大半生在家设私塾以课蒙童为业,一生清贫处世,不附权贵。40年代,县官为迎接上峰大吏,将县衙门照壁粉刷后请王箴书写“礼、义、廉、耻”四字,王箴提襟卷袖,浓墨大书“礼、义”二字,县官连声称好。谁知王箴搁笔就走,县官气急败坏,眼看上峰要到,无奈派县吏备礼上门相请,王箴问还缺什么,县吏答还缺“廉耻”二字,王箴笑答:对,对。县吏知王箴借字讥讽,但也无言以对。

民国十七年(1928)“河湟事变”,马仲英三围河州,王箴亦被围城里,亲历这次事变,用日记形式详记事变全过程,日记初名《三解围城记》,后因事变发生在龙年、蛇年,加之兵燹灾荒,百姓深受其难,故更名《龙蛇泪痕》,是后人研究“河湟事变”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州政协副主席马效融先生编撰的《河州史话》文史资料专辑中述及“河湟事变”时,转引《龙蛇泪痕》文字16段,《甘肃文史资料选辑?马仲英专辑》中选载民国十七年五月二日至十八年七月之间的大部分日记。还著有嫉午纪事》、《辛未纪事》(稿本)各一卷。解放后王箴任州政协委员。

马汝邺

马汝邺,生于1890年,字书城,女,回族,四川成都人,马福祥继室夫人。其父马淑午,清末任吉林将军署佥事,马汝邺随父任所读书,并从日本女教师学习数学、音乐、手工等课。后其父卸任回乡,转入四川成都女子学堂。民国元年(1912)父病逝,随伯父又赴黑龙江,应聘到黑龙江省立女子师范任教师、学监。民国十五年(1926)马汝邺在天津任教,以诗文闻名津门,时马福祥正值丧偶,仰慕马汝邺才学人品,托人求婚,因年龄差异等方面的原因,未允其请。马福祥又转托向马母求婚,马母慕其人品才情,终允这桩婚事,同年结婚。

马汝邺人品贤淑,诗文俱佳,书法臻妙,常代马福祥写诗题字,与诗词书画界名流多有往还。诗清丽婉秀随感而发,如《咏白梅》:“皎洁丰姿不染尘,月明林下画中身。漫嗟岁暮知音少,仙骨峥嵘不可亲。”她还十分同情饥寒交迫的劳动人民,《冬夜风雪大作有感》深刻表达了对劳动群众的同情和忧虑,其词清婉悱恻,一唱三咏,如《虞美人?送孟清寰女士之奉天》:“多情枉春蚕绕,离恨知多少?路旁柳色凄凉,任作千条万缕莫悲伤。纵然离别情犹在,漫把初心改。劝君珍重毋多愁,请看女辈峥嵘第一流。”她的文章大多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反对纳妾蓄婢,呼吁妇女解放,很有进步意义。代表作有《齐姜醉重耳论》、《生男无喜生女无怨说》、《一夫一妻制论》、《妇女参政集》等。著有诗文集《晦珠馆近稿》,共收文31篇,诗129首,词14首。其书法刚柔兼备,为时人所重。马福祥去世后,马汝邺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1949年流寓台湾。

张玉润

张玉润(1897—1969),字德庵,和政县达浪乡张韩家村人。自幼酷爱武术,拜卜家庄拉里洼村拳师王建成为师,勤学苦钻,谙熟刀、枪、剑、棍、鞭、锤、流星、三节棍等,为和政县近现代武术名人,人称“张把式”。他广收门徒,传授技艺,民国时曾被龙泉小学聘请为国术教员。1959年以临夏地区武术教练身份出席全省武术竞赛,当会表演“醉棍”,受到好评, 《甘肃日报》曾刊登他的影照。他还爱好文娱,在村里组织业余剧团,自己也参加表演。张玉润为人正派,为群众排解纠纷,乡里称道,曾被选为县人代会代表、县第二届政协委员。

裴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