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31

第31章 教育界人物(2)

张檗一生致力地方教育事业,废寝忘食,不计名利,甘守清贫,为师生敬仰,口碑至今不绝。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办学校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的张棨不幸病逝,联立中学师生悲痛万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马秉良

马秉良(1893—1958),字眉伯,临夏县刁祁乡马家涧村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迁居临夏城朱氏街。少年好学,考人中山大学师范部(5年制),民国十二年(1923)毕业还乡。曾任导河县(今临夏)初级中学学监、教育科长、教育局长、临夏区五县联立中学校长和城南女子国民学校校长,终生从教,以严著称。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联中校长时,为办好学校,他多方联系聘请教师,筹措资金。为保证教学质量,严格规定,凡两门功课不及格者不得升级,一门功课不及格者不得毕业,无论亲朋、官绅子女,均无例外。要求教师“诲人不倦”,及时批改作业,不能拖延。除办好学校各项事务外,他还亲自授课。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联立中学第一届毕业生赴兰会考,他多方募捐带领学生到兰州参加会考,20名考生中有12名考中。

马秉良任县教育局长后,经常深入各校了解教学,清理校产,堵塞弊漏,多方筹措教育经费。向政府多次呼吁开办女学,提倡男女教育平等。1948年经他倡议县政府批准在小什字开办城南女子小学,学生50多人,教师3人,马秉良任校长,开临夏女子教育之先河。解放后在凤林小学任教,仍一丝不苟,1958年病逝于家中。

王化民

王化民(1902—1976),字德渊,回族,临夏市人。少时就读于马秉良私塾,后考入兰州中学,毕业后返乡应聘任前河沿小学教师。至民国十七年(1928)河湟兵燹,学校被焚,他同其他教师一道坚守岗位,艰难执教。民国二十年(1931)他与地方贤达乡绅四方奔走,募捐资金,使前河沿小学得以重建。学校开办成人识字班后,他义务教学,受到就学摊贩小商称道。民国二十三年(1934)离开前河沿小学后自办私塾。民国二十五年(1936)联络同仁,参与创办袍罕学校(现八坊小学)并任校长。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乡绅民众支持下,报经县政府批准,创办关家台小学。1945年在张乐山支持帮助下,参与创办西川罗家堡小学,并任校长。解放后调市政协工作,数年后退休。

张秉丞

张秉丞(1902—1986),名廷钧,以字行,康乐县五户乡公葛寨人。民国二年(1913)人私塾读书,后转线家滩小学读书。民国十六年(1927)从甘肃省立第三师范本科部(现临洮师范)毕业。民国十七年(1928)在线家滩、景古、城关等小学任教师、校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任望莲乡乡长,后任景古区区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后他离开政界,又到康乐县马集小学、临洮女师任教。1949年在夏河简师、康乐新集小学任教。1950年任五户初小校长,1955年调任温家河小学校长。为创办五户初小,捐献土地3亩多,款90多元。他是康乐县第一至八届政协委员,第一至八届人大代表。1954.年他任校长的五户初小被县上评为一等模范学校,他被评为一等模范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表彰奖励。是康乐县有影响的知名教师。

徐芝

徐芝(1908—1983),字芳山,祖居临夏县北塬乡大徐家村,后迁居临夏市东南巷。少入私塾,后入城里凤林小学堂读书,民国十二年(1923)考入导河县(今临夏)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为县立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中山大学,后因其母病危休学回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应临夏五县联立中学校长张檗聘请到联中任教,专授国文,兼代史地,至新中国成立。1960年调临夏师范,1961年师范停办,又返临夏中学。在临夏中学先后执教近50年,教书育人,50年如一日,传授知识不忘灌输爱国、爱家乡思想。教学坚持因人施教,因材执教,耐心细致。“文革”中惨遭迫害,仍不失师长之风。与几代教出的学生同堂授课,尊重爱护,以礼相待,深得师生敬重。

陈象璇

陈象璇(1910—1997),字冠玑,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少时就学于齐陵镇小学、临淄初级中学,后升入山东第四师范即益都师范,民国二十一年(1932)毕业后在临淄县立闻韶小学任教。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入侵山东,临淄沦陷,他逃亡西安,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从事宣传抗日。民国二十八年(1939)被派往甘肃武威,开展战时民众教育,边教文化,边宣传抗日。民国二十九年(1940)调任武威师范任训导主任兼附小校长。1943年,临夏中学增设高中部,教育厅先后任命赵涤性、马明德为校长,因赞赏陈象璇人品,多次聘请。1947年3月应聘到临夏中学任训导主任,1949年升任副校长,辅佐校长整顿恢复学校秩序,积极工作,后任校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调韩集中学任教,在“文革”中被揪斗,关“牛棚”,遭批斗。1978年平反后调任临夏市一中校长。1984年任市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州政协常委,1993年离职休养。陈象璇致力教育60年,办事公正,奖惩分明,办校有方,治学严谨,被师生誉为“包公”。1956年因治校成绩显著,被评选为甘肃省优秀教师,并出席甘肃省教师代表大会。在市一中任校长时,年逾七旬,仍带头遵守校纪,早出操晚查宿,深入课堂,审阅教案,以校为家。

陈琮

陈琮(1911—1992),字瑞峰,临夏市人。少年就读于凤林小学、导河县(今临夏)县立初级中学,后考人甘肃学院文史系。在校期间曾联络在兰临夏籍同学成立“夏光学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任甘肃青年抗战团临夏支团团长,宣传抗日救国,募捐支前银元400余元上交省抗敌后援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参与私立兴华小学创建,并在该校任教。曾任临夏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代理县教育局局长,积极开展民众教育。1940—1941年任临夏师范教师,1946年因兴办教育成绩显著受甘肃省政府表彰奖励。1942年后任临夏中学副教育主任、师范学校教师、校长等,1954年8月调回临夏中学任教,1955年调临夏一中任教到退休。一生从教,桃李成荫。

陈廷贤

陈廷贤(1914—1969),永靖县西河乡陈家湾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无力入学念书,立志刻苦自学,后家境稍有好转,去抚河小学读书,学业优秀。民国三十三年(1944)从兰州工业学校毕业后,深感家乡西河川学生无校求学之苦,决心筹办小学,致力启蒙教育。他多方奔走,联络同仁、地方绅士、热心教育者商议筹办陈家湾小学,经半年奔波终得破土动工。他亲自参加驮河水、调泥浆、搬土坯、砌墙、抬石块、锯木材等苦活,一身泥土,两手血泡,历尽艰辛。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起早摸黑,同心协力,分文不取,于1946年春在西河川中心陈家湾村建起有史以来第一所六年制小学。共修建土木结构教室2幢12间,师生宿舍1幢10间,课桌凳50余套,招收学生100余名,设5个年级5个班,他自任校长兼教员,聘请3名专职教师。寒暑假期间,他带人修建学校,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带领师生整修校园、操场。在教学中他始终倡导“苦”、“严”二字,教学质量名列全县之冠。教师工资无着,他带头义务教学。伙食断炊,他拿自家的米、面、洋芋、萝卜等填补,使陈家湾小学得以坚持。解放后继续在陈家湾小学教学,1969年2月26日,陈廷贤因受“文革”揪斗折磨,饮恨而逝,终年56岁。

祁克新

祁克新(1920—1988),永靖县扎木池村人,幼年随父迁居永靖县白塔村。少时就读于永靖县大寨高级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考入临夏县私立云亭中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毕业后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母校护送入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大学毕业回乡,受聘在临夏中学执教。1949年9月随六十二军干校到青海,西宁解放后任西宁军管会军代表。1950年回永靖,在县初级中学任教,1952年任副校长,同年赴西北人民大学学习,1955年调任临夏师范教育主任,1966年调任临夏中学教导处副主任。1979年被选举为甘肃省第五届人代会代表,1982年4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县级待遇。离休后关心本村教育,义务在村学授课,并为扩建村校奔波出力。1988年4月6日病逝家中,享年68岁。

魁永泰

魁永泰(1923—1958),永靖县西河乡白川村人。他热心教育,凭借在兰州师范读书时认识省教育厅长的机遇,往返求告于永靖县政府、临夏公署、省教育厅,经过一年奔波耗费,1945年夏经省教育厅批准,在莲花城里设立永靖县立初级中学(现永靖县一中前身),魁永泰任代理校长、校长。建校初期省教育厅只拨办公费、县政府只供教师口粮,而基建费分文未拨。他恳求各方,向莲花爱莲小学暂借教室、师生宿舍,向附近杨家桥小学商借课桌凳,当年9月3日永靖县第一所中学开学,学制三年,设教学班1个,招收学生38名,教师9名。开学后魁永泰将精力放在建校上,几经周旋,县政府同意将修复莲花浮桥的剩余木料拨付中学建设使用,同时,他还发动唵歌集、喇嘛川、白塔寺川、西河乡等地乡绅捐助木料、钱款、人力,着手修建学校,至1946年秋陆续修建土木结构教室、宿舍4幢24间,中学初具规模,1948年永靖中学首届18名学生毕业。

魁永泰品性耿直,乐于助人。1945年移交给中学的浮桥木材,须由县长点交,魁永泰带人请县长到现场点交时,县长推诿不去,他当即斥责县长故意刁难,据理力争,迫使县长前往点交。1949年永靖解放后离职在家,1958年反封建、反宗教特权斗争中,蒙冤错捕,遣押酒泉劳教。翌年病逝,时年36岁。1983年平反。

李景兰

李景兰,女,生于1927年,积石山县银川乡李家寺村人。中共党员。1948年肄业于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在兰州职工子弟小学、武都路中学、兰州实验小学任教,曾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兰州实验小学名誉校长。她一生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班主任工作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景兰》、《李景兰教育工作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等书介绍了她的先进事迹。曾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作为中国教育工会的代表赴苏联考察教育。曾任甘肃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省第三次党代会代表,甘肃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育学会理事,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1981年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

曾宪伯

曾宪伯(1935—1972),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沟村人。1953年从抚河高级小学毕业,因条件所限,无法再上中学,看到村中学龄儿童不能就近上学,决心立志办学,把学到的一点知识奉献给乡亲们。但办学困难很大,一无资金,二无地点,他多次和村干部商量,发动群众捐献材料,在破庙中盖起简易村学,用废弃的水车轴制作桌凳,办起小茨沟第一座村学。在教学中他不计报酬,动员全村适龄儿童都入村学,认真教学。县政府为鼓励其积极办学的精神,发给奖金800元,他分文不取,全部捐献给学校,作为办公经费。1959年曾宪伯被评为临夏市(临夏市、永靖、临夏县、积石山县合并为临夏市)教育积极分子,1960年初出席全省群英会,同年6月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1年因患白内障离开教师岗位,197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