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30

第30章 教育界人物(1)

张心存

张心存,清嘉庆道光年间人,字性斋,临夏北塬人。自幼饱读诗书,学有根底。清同治三年(1864)游学关中书院,与洮州(今临洮)包永昌相交甚厚,情同手足,以文章学问互相砥砺。光绪丙子(1876)乡闱(会试),永昌中举第一,张心存中举第五。后永昌以进士授官广东知县,邀请张心存同往广东,张心存以父母年老家中无人照应为辞,坚辞拒不赴应,主讲平番、碾伯各县书院,讲席课二匕深:邃洞悉,名:生成集。一生以读书穷理为重,时人称为“师表”。

祁酉源

祁酉源(生卒年不详),字西泉,定羌驿(今广河县)人。出生世家,光绪庚子(1900)、辛丑(1901)并科中解元。祁酉源性情平易,心无沟壑,与人交:往,诚实恭敬,虚心好学,艾章新奇,不同凡响,见者称奇。主讲临夏凤林书院,师道尊严,堪称师界楷模,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任西宁府训导(学官),卸任后病卒于家。

王朝弼

王朝弼,清未至民国间人,字右卿,临夏市城关乡肖家庄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中贡生,禀性忠厚,品德端方,文才冠盖一方,因家贫设馆授徒,河州(今临夏)名人才子半出其门下,名望极高,时人以能送子弟人其馆受业为荣。王朝弼博学多才,通览理性诸书,一生不问外事,专以读书穷理以自娱,卒年49岁,时人惋叹英才早逝,其文章品望被读书人尊为典范。

祁魁元

祁魁元,号梅仙,原籍永靖县扎木池,后迁居康乐县八松乡葱滩村。清末庠生,性豪爽,善诗词,因家境贫困,设馆授徒,学生有胥灵峰、黄文中等才子。梅仙诗作在甘肃颇有影响,国民政府甘肃省主席朱绍良题字赞曰:“才高泣鬼,语奇警人。”教育家顾颉刚赞其诗:“以山川自重其诗,亦既以其诗为山川生色。”后祁梅仙妻亡家穷,生活陷入绝境,寄居在鸣鹿乡上洼地村苏氏家中,贫困而死,好友胥悦若和弟子集钱葬于诗人生前最喜爱的松鸣岩。民国二十六年(1937),胥灵峰回乡整理其师遗稿,收诗109首、词5阕、文1篇,题为《梅仙诗遗》,顾颉刚、胥灵峰、黄文中作序,省主席朱绍良、秘书长丁宜中题词,石印100本。

胥应魁

胥应魁(1873—1941),字灵峰,康乐县八松乡人。牛载坤得意门生之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附生,后在扎马崖、鸣鹿关等地设私塾授徒。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甘肃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应狄道(今临洮)知州聘请,任官立中区丙等小学堂堂长。辛亥革命后,任狄道县议会议员。民国二年(1913)任自治筹备所筹备员、所长。后因“复清会”事变,离职回乡,仍执教私塾。

民国三年(1914),牛载坤从东南考察教育归来,师生协商开办教育,遂召集马巴川、鸣鹿川、八松川、苏集川、白王川热心教育人士,共同出力筹资,创办八松“树风”学校和“风化”等小学10余所,胥应魁任董事长兼“风化”小学校长,请江苏南通师范校长张謇先生书写“树风学校”校匾及“艰苦自立,忠实不欺”校训。同时革除陋习,大力提倡男子剪辫,妇女放足,动员儿童入学,废除八股文,设置数学、语文、音乐、体育等课程,购置图书千余册,积极筹措经费,指导“风化”等小学教学。民国九年(1920)去北京自治讲习所深造,民国十四年(1925)秋,省教育厅任命胥应魁为省立第三师范(今临洮师范)学校校长。后鉴于地方教育缺人,复任树风学校校长。

民国十七年(1928)学校因战乱被迫停办,群众又公推他为地方民团团长,胥应魁又积极维持地方秩序,保护难民。后高文炳接任团长,他又担任赈济委员,做救济灾民工作。民国二十年(1931)任洮西亲善委员会主任,与马登川(回族)、马明驹(回族)、马进山(回族)、杨俊卿等委员一起动员难民上庄,重建家园。康乐设设治局后,任二区区长,积极恢复和发展小学教育,新建小学多处。率众修成郭家台经丰台堡到下湾水渠1条。民国二十四年(1935)任康乐设治局督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任城工委员会委员,参与县城规划建设,重视维护民族团结,每遇事端,即约回、汉上层人士磋商,多次消除争端。与张国光等通力合作,协助县政府排除会川土司赵柱干扰,完成改土归流。

胥应魁爱好文学,擅长咏诗,诗作多遗散无存,晚年校印先生祁梅仙《梅仙诗遗》。蒋步颖

蒋步颖(1877—1958),字再叔,晚号涧滨居士,永靖县莲花乡蒋杨村人。生于农家,家道小康,自幼受业本村塾师杨枢斗(清秀才,善中医),后人河州(今临夏)凤林书院。知州杨增新选拔才质可造者张质生、邓隆等人署衙读书,蒋步颖亦在其选,勤奋酷学,与邓隆、宁河(今和政)马恕等同中秀才。

蒋步颖一生无意仕途,专心治学,清末任教爱莲书院,民国初年在兰州西关设馆授徒,结识陇上名流。民国三年(1914)为避白朗之乱,徙居平番(今永登),民国四年(1915),因人地不宜,又返故土。民国七年(1918)受聘任导河(今临夏)显庆寺书馆(今建国小学前身)教师,民国十年(1921)又任教于爱莲书院。民国十三年(1924)应聘赴青海任马麟西宾,赴癿藏为其子侄马步青、马步芳、马子仁、马子波及附近学童授课,后又赴湟中教学。民国十七年(1928)腊月辞馆回乡,翌年逃难兰州。民国二十年(1931)又应青海省主席马麟之邀,赴青海任省政府参议,助理文案,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春辞职归乡。

蒋步颖受老师杨枢斗影响,授课之余爱好药理,为人无偿诊病,解人病痛,因其名望,人称“蒋师傅”,徙居永登时开设药铺,自己坐堂行医,以资糊口。暮年在家,仍钻研医学不辍,永靖县城“德寿堂”药铺聘为坐堂医师。善吟工诗,刘尔析(兰州清翰林学士)称“的系老手所作”,遗著有《涧滨居士诗草》一卷。1954年聘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1958年4月病卒于家中,享年82岁。

陈嘉谟

陈嘉谟(1877—1960),字许川,号贫乐野人,永靖县白塔寺人。自幼聪明好学,年弱冠,参加光绪二十四年(1898)科举考试,首榜即中庠生。后即投身教育事业,教书60载,如他自勉诗日:“廿二岁时成名,不久凭舌几处耕,这样度年阅七十,门生门下生门生。”

中庠生后初任白塔村塾馆塾师,后经推荐去青海省循化县任家庭教师,半年归里,又任“懋德义学”和“海家寺”私塾教师。民国二十一年(1932)永靖县第二完校(徐马家小学)成立,被聘为语文、历史教师,任教17年。后白塔小学成立,转白塔小学任教,旋任校长,因年老辞职。

陈嘉谟秉性刚毅,坚信“有德者必昌”,“积财不如积德”的古训,热心民事。民国初年,刘家村与扎木池村为争夺黄河中一块百余亩沙滩相持不下,上告官府,久而不决。为两村和睦相处,他多次出面调解,以理服人,将沙滩地合理分配,化干戈为玉帛。

民国十八年(1929)县府拨放赈灾粮,派他前往发放,他深入察访,准确合理发放,灾民称颂。民国二十五年(1936)县府巡官刘盛文至白塔村催粮,令随员绳捆鞭打欠粮户,他去劝解时巡官百般刁难呵责,陈嘉谟一气之下执杖向刘巡官打去,并说“有啥事我担当,上县说去。”刘巡官理屈词穷离去,他声名愈著,深得群众信赖。苏效汤

苏效汤(1883—1948),字铬轩,康乐县洼滩村人。自幼攻读诗书,尤精珠算。早年参与创办八松“树风学校”,并任董事。民国四年(1915)与乡绅赵廷栋、杨生金等在上洼地文昌阁创办“风化第二小学”(今洼滩小学),亲任董事。与马勤儒、马万成创办东沟门小学。民国十七年(1928)“河湟事变”后,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他受临洮县政府的委派,任苏家集赈济委员,发放赈粮救济灾民,办事公道受人称赞。民国二十一年(1932)积极奔走呼吁康乐析置,康乐设“设治局”后,任建设科技术员,参与县城建设。民国二十九年(1940)康乐升格设县后,任城工委员,督修县政府。苏效汤一生筹办教育,并为西蜂窝寺的再建和文物保护做出贡献,人念其功。

肖景何

肖景何(1884—1951),字汉卿,回族,临夏市城关乡肖家庄人,清江浙提督肖福禄曾孙。少年就读于河州(今临夏)风林书院,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兰州优级师范,学校赠以“文魁”匾额,民国十九年(1930)在临夏市八坊地区创办了第一所小学,定名为“导河县(今临夏)第一区第二高等小学” (即南关“刷达小学”),肖景何任校长。民国九年(1920)受马云亭聘请与同乡杨剑堂一同到宁夏银川,执教于蒙回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冬杨剑堂患病,他悉心照料,殁后筹资护柩归里,家人感恩,义举传为佳话。民国二十一年(1932)返乡后任前河沿小学校长,在校内举办夜校,组织成人识字班,促请摊贩挑夫进校识字学习文化。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临夏专员公署秘书。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1938—1944)任县教育局督学,任职期问,深入学校,察看督导,曾陪同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视察临夏各县教育,调查研究临夏教育状况。1945—1949年受康乐马益寿聘请任“廷扬学校”校长。到任后改革教学,整顿校风校纪,使学风一新。他从事教育40载,影响较大。

张 檗

张檗(1880—1934),字敬伯,临夏市折桥乡田张村人。世代务农,家境仅能温饱。幼人私塾,聪颖好学,后入凤林书院,清末监生。民国初年毕业于兰州优级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同乡张心一(著名农学家)交厚。毕业后,张檗回乡投身教育,执教于导河县(今临夏)凤林高等学堂,协助校长金树仁(后任新疆省主席兼边防督办)整顿校务。推行新学科,设置新课程。并参加邓隆倡办的“塾师讲习所”,给私塾先生们传授新的教学方法,介绍新课本,使临夏地区教育从传统经史教育转向国文、算术等新式教育。

民国十二年(1923)导河县初级中学(现临夏中学前身)成立,张檗应聘执教,民国十七年(1928)学校因兵燹停办,张棨响应徐绍烈、邓隆等人倡议,积极参加赈济灾民。民国十九年(1930)战乱平息,张棨看到学童无处上学,积极奔走呼吁,得各方支持,经过多次交涉,迁走占用中学的军队医院,恢复了开学,定校名为“临夏地区联立初级中学”,张棨任校长。学制四年、三年并存。学校恢复开办伊时,百废待兴,张檠聘请教师,筹集办学经费,日夜奔波,亲自带领师生整修校园,以校为家,不计报酬,使学校各项工作顺序有致。开设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美术、体育等课程,他百忙中坚持亲自授课,不断促进教学质量,使联中成为临夏区培养人才的中心学校。

中学开办后,张棨看到临夏小学很少,为使学生都能上学,张棨又多方奔走,联络地方贤达,呈请县政府批准后在原火药局(联中院内)创办临夏县立第一小学,作为联中附属小学,张檠兼任校长。聘请教师四人,招收学生百余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一小学迁往弥陀寺,后改名北街小学。

在教学中张檗不仅狠抓教学质量,而且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他的理想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三省,张檗组织师生上街宣传抗日,在第三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他亲撰对联:“立志向上勿忘那白山黑水,刻苦深造莫负此乌发朱颜。”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读书救国”。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他亲自教唱岳飞的《满江红》、《苏武牧羊》等爱国歌曲,号召师生“勿忘国耻”。教学中注重德智并重,一批学生毕业后走上了抗日前线,为国家、民族做出了贡献。他十分爱护学生,发现有的老师体罚学生,他亲自书写了“教师勤教学培养学生犹如子,学生苦钻研尊敬师长要当先”的对联,作为校训要求师生,不准老师体罚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学成后报效祖国,联中培养的学生遍布各地,一部分成为家乡兴办教育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