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元年(1862)冬,马海宴与闵殿臣共谋起事反清,推马占鳌为帅,占据河州西乡,围攻河州城。陕甘总督左宗棠剿灭马化龙部后,分三路进逼河州,马海宴正值壮年,为马占鳌部主将之一,力主阻击清军。清同治十一年(1872)2月,在广河县太子寺南新路坡阻击战中,马海宴率100多敢死队员奋勇应战,马占鳌采用“黑虎掏心”战术,初战获胜,马占鳌乘胜力主降清,所部改编为清军马队3旗,马海宴任旗官,归河州镇节制。此后,马占鳌、马海宴随左宗棠镇压西北各地起义,捕获撒拉族头领马彦龙、马聋子等交左宗棠斩杀。马海宴把家从漠泥沟迁往癿藏,大兴土木,兴修庄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调董福祥统领的甘军人卫京师,并同时令马海宴带简练军人京。到京后编为武卫军,归大学士、兵部尚书荣禄节制,驻防直隶(河北)一带。不久又调守永定门,同年6月12日奉调攻打西什库天主教堂和使馆区,因清廷采用“明攻暗保”手段,不敢强攻,教堂、使馆区未能攻破。
天津失陷,清廷下令停攻使馆,堵击进犯北京的侵略军,全力保卫京师。接令后马海宴率部在通州、杨村、廊坊一带设防,浴血应战,尤为惨烈的廊坊阻击战,使侵略军胆寒气馁。7月21日,慈禧挟光绪帝逃离北京,急令各部追随护驾,马海宴接旨后星夜急追,于8月15日在宣化追上皇宫车驾,74岁高龄的马海宴因连夜奔波,辛劳过度,追上车驾后在宣化病故。慈禧顾念马海宴效忠有功,追赠记名总兵,遗职由长子马麒接任。
马 麒
马麒(1869—1930),字阁臣,回族,临夏县漠泥沟柴东岭村人。马海宴长子,受父亲影响,自幼习练骑射,清光绪十二年(1886)中武生后,随父在马队营见习,后任哨官。屡立战功,获“六品军功牌”。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随父入京御敌,在廊坊血战。慈禧挟光绪帝西逃时随驾扈从,至宣化马海宴病逝,马麒接任父职,任旗官。扈从两宫车驾继续西行。过晋南风陵渡时,风高浪急,两宫受惊,马麒随马安良挺身而出,掌舵扈从,博得慈禧赞扬。光绪三十二年(1906)7月,经马安良保荐,马麒由旗官升任花翎顶戴副将衔循化营参将,驻防循化巴燕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革命军张凤翔、张谦据陕西满城独立,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组织“东征军”援陕,将马安良的镇南军改编为“精锐西军”,命紧急援陕。马麒协助马安良整编所部,并乘机招兵扩编,在循化、河州、临洮、平番(今永登)等地招募新兵6000余人,与旧部合编成中、前、左、右、后五军,称“精锐西军”。马安良任总统,马麒任帮统,于当年冬率部赴陕。11月9日,宁夏也起义独立,长庚急令西军一部转道攻宁,马安良命马麒率所部马步7营,以其弟马麟为游击前锋,赶赴宁夏镇压起义。11月24日攻破叶升堡,26日攻入阳和堡,27日解府城之围。攻下宁夏府城后,马麒继续向东追击,12月24日抵平罗,起义会党溃散。此时马安良率所部经平凉直下长武,攻克冉桥店后向乾州进军,马麒率部赶赴陕西,合围乾州,久攻不下相持时,清帝退位,马麒向升允提出停战言和要求,并与陕西新军首领会晤后暗令西军撤退,甘肃通电承认共和,西军撤回兰州。
民国元年(1912)2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任命马安良为甘州提督,仍驻防兰州。马麒率西军主力移驻河州、洮岷地区,与驻陇南的马国良成犄角之势。不久马麒升任洮岷协副将,统辖岷州、洮州、阶州、文县、西固五营及成县、西和、礼县三县,马步军达2390余人。其弟马麟由前营步兵管带升任西军分统,叔马海渊、堂弟马同、长子马步青等都升任西军营官,在西军中开始形成体系,并与马安良结为儿女亲家(马步青娶马安良之女为妻),马麒与马安良关系更为密切,在西军中举足轻重。
民国元年(1912)甘肃省临时议会议长李镜清以议长身份,要求甘督追究马麒等人镇压革命军的责任,并提出“防止军人干政和裁兵节饷”,引起马麒等人忌恨。甘肃布政使彭英甲等调解无效,李镜清避居临洮老家,马麒写信给马安良说:“李某虽去,而雄心不死,且党羽众多,此人不除,我军必有不测之祸。”经马安良同意,7月17日夜马麒密遣西军官兵刺杀李镜清于家中。舆论大哗,为平息矛盾,马麒贿赂甘肃都督赵维熙,报请北洋政府批准,调西宁镇总兵兼青海办事长官马福祥任宁夏镇总兵,马麒任西宁镇总兵。西宁镇为“陇上八镇之雄”,总兵官也俗有“挂印总兵”之称,后马麒晋升提督衔,人称“马提帅”。
马麒胸怀沉静,寡言笑,重然诺,到青海后远交近攻,对民族宗教因势利导,重用士大夫延揽幕宾,“智囊团”主要人物有黎丹、周希武、朱绣等20余人。他深感西军建制不适应地域辽阔的青海,整兵经武,呈准甘肃总督并报经陆军总部核准,将西宁各军统编为西宁青海巡防马步军,简称“宁海军”,分左、右、前三路,共马步兵8个营,1300多人。自任总统,胞弟马麟任帮统,仿照北洋军督练新军之法,采用操典训练,使宁海军成为一支新式军队。民国四年(1915)青海办事长官因事革职,西宁办事长官一职一并裁撤,西宁镇总兵也改为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任宁海镇守使兼蒙番宣慰使,军政集于一身,结束了自清以来军政分治、政令不一的局面。马麒于10月正式就职后,即统计土地人丁,增税禁烟,不断充实扩大宁海军,其军费支出剧增,按原编制从甘肃藩库每月支领的军饷杯水车薪,入不敷出,马麒除不断加强关卡“厘金”、金矿“课金”等地方税收外,又加强盐务垄断经营,任命外甥马辅臣专营盐务,设立盐卡收取盐税和盐务运销,成为青海重要财税来源。还组织人力大批贩运羊毛、皮张。青海藏系羊毛纤维细长,柔韧卷曲,富有弹性,光泽强,是英、美、德等国商人的抢手货。马麒指派他原设河州的“德义恒”商号,统购羊毛,外运天津后,卖给洋行或换取枪支、弹药、布匹、百货等运回青海、河州出售,获利颇丰。民国四年(1915)为扩大业务,在西宁东关又开设了“德义恒”分号和“德顺昌”商号,由军需处长兼任经理,青海货运、销售大部分均由这两家商号经营。
民国五年(1916)3月,甘肃巡按使张广建根据马麒呈请,转报北洋政府,划青海为特别行政区。马麒提出“提倡实业,扩广土产,殖边实边,就地措款,注重人才”等措施。为加强对玉树地区管理,在玉树、都兰设置理事,主管民政事务。进一步核实部落户数,报请北洋政府重新颁发玉树千户、百户执照,承认藏族部落封建特权。并将原牧区的丁税改征草头税,蒙古族以盟旗为计税单位,藏族以部落为计税单位。每年交纳一次,收羊毛、皮张或现金。
提倡兴办教育,将西宁东关回民社学改名为西宁县立高等小学,委派徐昶为校长,甘边宁海镇守署直接领导,后又捐资将县立高等小学扩建后再次更名为同仁小学,以示招收学生不分民族,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在西关宏觉寺街创办蒙番学校,开始兼收蒙藏学生。民国十年(1921)又经同仁学校校长邵鸿恩提议,多人筹备一年后成立“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在会内设附属小学一所,兼收女生,因社会议论多,入校女生又陆续退校。禁种鸦片,保障了粮源,广开财源,兴办教育,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民国三年(1914),甘肃护理都督张炳华(四川人)以“陇蜀一家,和衷共济”为由,支持四川经略使尹昌衡力争玉树地区归四川管辖,并认为玉树距西宁20余日路程,中隔草地,并无人家,如果派军队驻扎,粮饷难以供给,不如划归四川。马麒坚决不同意张炳华之意见,写信力争。同年3月,张广建任甘肃都督兼民政厅长,马麒提议派员勘查甘、川界址,经张广建批准,派忠武军统领周务学为勘查委员,西北史地学家周希武、测量绘图专家牛载坤前往玉树勘查,查明甘、川交界,并查清混淆为两族的“隆庆”、“昂欠”实为一族(当时川边公文称隆庆,甘肃公文称昂欠,而北洋政府不察实情,竟将“隆庆”划归四川,“昂欠”划归甘肃)。北洋政府接勘查报告后,于次年3月批复玉树25族仍归甘肃西宁管辖,并电令川军撤出玉树。民国四年(1915)马麒在玉树设立宁海军玉树防务支队司令部,马麟任司令。为解决运输问题,自青海共和县倒淌河至玉树结古,共设置27个驿站。
早在民国二年(1913)11月13日,英帝国主义勾结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亲英分子,密谋在印度西姆拉召开英、藏、中三方会议,谈判西藏行政区划问题,图谋西藏独立,使西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不久英国又单方提出一个条约草案,简称《西姆拉条约》,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成为一张废纸。民国七年(1918)英国驻华公使向北京政府交涉,提议重开谈判。民国八年(1919)9月5日北洋政府在英使逼迫下,通电与西藏毗连各省征求意见(史称“歌电”),马麒接电后据理力争玉树不能划西藏,并通电全国(史称“艳电”)。通电称:“顷奉钧署(甘督)密令,内开‘与英使磋商藏界始末中,有将昆仑南当拉岭北之地做为内藏,中国不设官,不驻兵,德格归外藏’等语,不胜骇异……今即议划昆仑南当拉岭北为内藏,何处为外藏耶?其故总由袁大总统派员与英使会议时,未尝详细考察青海地理,亦未尝电知甘边征求意见,遂至成此谬。”通电驳斥了英方条约中在地理位置上的严重错误和无理要求,并痛斥袁世凯丧权辱国的卖国行径。川、康、滇、甘各省及一些民间团体通电响应,极力反对,迫使北洋政府对西藏问题不敢再议。马麒又上书张广建,建议派员入藏,与达赖直接联系。北洋政府同意这一建议,马麒特派青海红教喇嘛古浪仓、玉树活佛拉卜尖贡仓、青海军事参事朱绣等持张广建和马麒的信件,进藏4个多月,广交西藏上层人士,代表团回甘时西藏上层设宴饯行,并具汉藏合璧公文一封,转呈张广建和马麒,并赠送金佛、藏香、红花等,自此后,达赖即派代表驻北京,与中央保持联系。
不甘心清王朝垮台的升允,指使清室近支正白旗人吕光,率20余人于民国四年(1915)10月从东北西经绥远,窜入当时隶属于甘肃西宁道循化厅的拉卜楞寺。自称清室六皇子,唆使蒙骗,组成一支600余人的武装,并自称“承制总督内外勤王忠义马步全军一等忠顺公”。进入保安堡,设王府,公然以“宣统八年”的年号张贴颠覆政府的汉藏文告,一时蒙骗很多群众。马麒看事态严重,即向甘督张广建报告,张广建派兵镇压未果,马麒率兵渡黄河,一举攻人贵德,吕光势穷,带干将白成等潜逃。在城西30里处被追捕,白成被就地枭首示众,吕光解送西宁后根据北洋政府就地正法电令,被绞死狱中。事后北洋政府授马麒陆军中将衔。民国五年(1916)拉卜楞寺嘉木样四世活佛圆寂,阿莽仓活佛任拉卜楞寺“斯姜”(俗称摄政),襄佐宗哲掌握财政大权,互相争权不下,控于甘督张广建。张以其地属青海管辖,派马麒查办。马麒奉令后先派在拉卜楞驻防部队中任翻译的马寿前往调查,并行调解,阿莽仓活佛以寺院内部事务自己解决为由,拒绝调解。马麒又派西宁道尹黎丹前往处理,无结果而回,在离寺10多里处遭袭击,寺内和驻军互说对方所为。寺院进一步驱逐宁海军离开拉卜楞,马麒闻报,甚感愤怒,于民国七年(1918)6月派玉树警备司令马麟率马步兵约千人前往夏河,欲武力解决。马麟率兵冒进,在甘家滩被围,经竭力奋战才得突围。马麒急派马海渊、马辅臣等率兵支援,双方在甘家滩激战,藏兵败退,阿莽仓退往阿木去乎。马麟会同西军马国良部,共约4000人,同年11月经黑措(今合作)向阿木去乎进击,攻取哲哇、安郭两村后长驱直入,焚毁阿木去乎寺院,屠杀僧俗男女700余人,被搜索的附近30座寺院,也遭侵扰。阿莽仓逃往欧拉部落,阿木去乎头人表示屈服,马麟撤兵到拉卜楞,改任贡唐仓活佛为“斯姜”,宣布废除阿莽仓三世的职位,并焚毁他的昂欠,拉卜楞寺权仍归宗哲掌管。
民国十三年(1924)曹锟任大总统,马麒派马步芳赴京贿送军马500匹,曹锟封马麒为“锐威将军”,并授予马步芳陆军少将衔。民国十五年(1926)8月,国民军进驻西北,冯玉祥撤消马麒的甘边宁海镇守使及青海蒙蕃宣慰使职,改任甘边宁海护军使,收编宁海军为国民军暂编二十六师,马麒兼任师长。民国十八年(1929)1月,青海正式建省,马麒任建设厅厅长,同年9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为安定西北后方,任命马麒为青海省政府主席。民国十九年(1930),冯玉祥战败,马麒派员到南京疏通,蒋介石认可马麒继任青海省主席。民国二十年(1931)8月马麒病故,由胞弟马麟承袭遗职。
马麟
马麟(1873—1945),字勋臣,小名尕老,回族,马海宴次子,马麒胞弟,积石山县癿藏乡人。8岁入私塾,光绪十七年(1891)后在家乡经商。光绪二十一年(1895)参加反清围河州城,史称“光绪己未河湟之变”,后随父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随父马海晏、兄马麒在北京东交民巷、直隶廊坊阻击侵略军。父马海晏病逝,其兄马麒接替父职,马麟任哨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在八国联军的压力下,甘军首领董福祥被革职降调,马麟与其兄仍回乡经商。宣统元年(1909)马麒复任循化营参将,马麟任步营管带、都司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