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23

第23章 “三马”集团人物(2)

马全钦虽住在偏僻的大河家,但他十分关注时局的发展和变化,经常阅读报纸,与学校教师们讨论国事。了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人民解放军正迅速西进,许多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纷纷投诚、起义,受到共产党热忱对待,遂产生向共产党靠拢之念。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随后兰州解放,马步芳感到大势已去,溃逃前他命令马全钦烧掉黄河渡船,并组织民团抗击解放军,但他没有执行马步芳指令。后马步芳又从青海打电话,要马全钦即去西宁,同逃台湾,马全钦携全家到青海官亭暂避,接电话后在官亭集盛元店与胞弟马介钦等商量,决定向解放军投诚,收缴马步芳在官亭一个团的枪械、军火、战马等。马步芳再次打电话催马全钦去西宁,见无动静,派亲信去官亭,欲胁迫马全钦去西宁一同外逃,马全钦接电话后主意已定,即返大河家,并派马介钦、马显锐、孔宪章、陈奎等13人为代表,带着他的亲笔信,前往临夏面见王震将军,24日王震将军在东公馆接见了马介钦一行,详细询问了大河家和青海民和的情况,并写信给马全钦,约他到青海循化面谈。第二天下午,马全钦即到循化拜见王震将军,并一起察看黄河渡口,按王震指示给对岸守军马全义写信,晓以大义,劝其撤离。并安抚大河家、循化群众,筹集粮草,动员水手协助解放军渡河。经王震司令员推荐,马全钦被彭总任命为一兵团高级参谋。8月27日,解放军进驻大河家,在马全钦的布置下,从肖红坪、刘集到大河家,沿途群众拉羊放鞭炮,欢迎解放军。为帮助解放军渡河,马全钦将自己向兰州运粮和羊毛的80余条牛皮袋全部献出,绑扎牛皮筏22副,并动员群众,组织水手100多人,突击4昼夜,将一兵团六十二军(缺一八六师)、二军人马及军用物资全部运送过黄河。并和马丕烈、马辅臣、徐季直、水梓等组成“临夏和平代表团”,随军赴西宁,与青海国民党军政人员座谈,讲明形势,稳定人心,敦促其起义。一兵团进军新疆时,马全钦将其孙儿马瑛富(时任青海昆仑中学副校长)送去参军,并写信给新疆骑五军军长马呈祥,劝其和平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马全钦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高级参谋,1952年调任西北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后任全国回民文化协会委员,1964年调任宁夏自治区参事室参事。“文革”中被遣送回家,由于在当地群众中影响好和受当地政府保护,没受大的冲击。1976年后恢复名誉,并当选为甘肃省政协委员。1981年在兰州病逝,享年81岁。

马福禄

马福禄(1854—1900),字寿三,回族,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人。祖泰,父千龄,字松坪,号建成,通武事,工心计,早年治农兼商,同治年间参加回民起义,后随马占鳌、马海晏降清,得清政府赏赐,后又经商营利,渐成当地富户。马福禄为马千龄仲子,幼年人私塾就读,“读书过目成诵”。后弃文习武,投师于靖远大芦唐门下,专习弓箭刀石之术。光绪二年(1876)中武举人,光绪六年(1880)赴京会试中武进士,留京侍卫,后以双亲无人赡养乞请归家,务农习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河州(今临夏)、循化一带回族、撒拉族举事反清,河州镇总兵汤彦和兵败于双城,清政府令固原提督雷正绾率兵往剿,马福禄奉命募兵,成立安宁营,任管带,随兰州道尹黄云等从北路进兵,河湟地区反清斗争遂被镇压。马福禄升任记名总兵,“安宁军”编入“简练军”,调其进卫京师,率部驻防正定(今河北定县)。

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廷调马福禄驻防山海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马福禄随董福祥入卫京师。是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侵略军2000余人从天津进犯北京,马福禄率部急行军,午时赶至廊坊设伏。交战后,骑兵正面冲击,步兵两翼包抄,马福禄挥军闯入敌阵,喋血相搏,激战两小时,敌军死伤惨重,仓惶乘火车逃跑,铁轨内外,伤亡无数。西摩尔逃到天津后仍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地哀叹说:“中国军民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灭。”这场战斗史称“庚子之役第一恶战”。

8月初,帝国主义列强又集结2万重兵,向北京进攻。马福禄奉命守正阳门,他向其弟马福祥和官兵们慷慨表示: “事既决裂,挽回无术,我辈唯有恪遵朝命,以身保国。”侵略军集中炮火,向城楼猛轰,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等先后失陷,但马福禄仍坚守死战不退。敌军集中炮火向城楼轰击,四层的箭楼削为两层,人员大部伤亡。12日正阳门失守,马福禄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召集余部,要夺回城楼。当时侵略军从城周围到城上设了十道栅卡阻止清军反攻。13日夜大雨,马福禄率精兵乘雨夜黑,大呼跃栅,而忽飞弹人口,殁于阵上。马福禄所部多河湟子弟,此役殉国的还有从弟福恒、福宣、福贵,侄子跃图、兆图及从军亲戚等百余人。马福禄时年48岁,敌军退后葬于阜城门外三里河,清廷追封他为振威将军,谥忠烈。《甘肃人物志》载:“福禄武人也,殉国不敢爱其死,岂非吾陇民族之光乎。”1950年,北京扩修飞机场,位于三里河的马福禄墓地也在征用之列,周恩来总理为此把马鸿宾(马福禄之子)找去说明情况,征求意见,由马鸿宾将其遗骨运回家乡安葬。

马福祥

马福祥(1876—1936),字云亭,回族,世居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为马千龄四子。马福祥6岁人清真寺诵经,8岁入私塾读“四书”、“左氏春秋”。清光绪十四年(1888),13岁的马福祥随兄马福禄到河州观看陕甘总督杨昌浚阅兵,回家后遂生习武从戎之心,乃随马福禄演习刀枪弓马,三年不废。光绪十六年(1890)完婚,娶双城乡绅女载德为妻,翌年与三兄马福寿一同参加武举考试。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初八,循化撒拉、回、东乡、保安族等群众近万人在韩奴勒(撒拉族)率领下起义,清廷飞檄甘肃各地,准回族绅士招兵买马,“练士勇以资防卫”。马福祥与兄马福禄招募士勇200名,称“安宁军”,分步骑两营,马福禄任督带兼步兵管带,马福祥为骑兵管带,归河州镇总兵汤彦和节制。五月初五,河州循化义军猛攻河湟要隘积石关,马福祥兄弟率队往援,解其围。七月二十八日汤彦和军溃于双城堡,汤仅以身免,马福祥兄弟率残部拼死保护汤彦和窜逃甘南绕道进省城,得总督杨昌浚嘉许。起义军以马福祥兄弟“助官军”,烧其“阳洼山住宅,以及亲族庐舍荡然无存”。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湟、海固起义渐成燎原之势,清廷急调新疆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督办甘肃军务,马福祥兄弟率队配合,与马采哥战于河州城(今临夏)外围,手刃马采哥,河州围解,董福祥赞其兄弟“真良将也”。授马福禄记名总兵职,并将“安宁军”编人简练军。光绪二十二年(1896)马福祥赴省参加武举考试,以乡试第二名考中武举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义和团起,马福禄、马福祥随董福祥进京,驻防蓟州。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马福祥统率马步七营,驻防山海关。八国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马福祥兄弟偕汉中镇总兵姚旺等,同时有义和团配合阻击,在廊坊车站合围侵略军。马福祥兄弟令骑兵下马设伏,步兵两翼包抄,敌近即放枪,敌人死伤甚众。马福祥兄弟“挥短兵闯入敌阵,喋血相搏”。敌人乘火车逃跑。八月十三日,侵略军抵正阳门,马福祥兄弟率部力战,马福禄阵亡,马福祥统率余部。八月二十四日京城失陷,慈禧挟光绪帝西逃,马福祥随驾扈从至西安,担任宫廷警卫。光绪二十六年(1900)马福祥与慈禧近侍太监张兰德结为金兰,九月清廷屈辱签订《辛丑条约》,两宫回京。马福祥随驾护送,慈禧、光绪以马福祥“在京有战功,沿途宿卫,亦著劳谨”,“著加恩,遇缺尽先即补”。光绪二十七年(1901),补为甘肃靖远协副将,奉命回靖远驻防。在此期间,马福祥延请当地名举人高炳辰教读侄马鸿宾、子马鸿逵。自己也博览群书,摹习名人法帖,其书法如人,谨守法度,刚劲有力。

光绪二十九年(1903)马福祥调任甘肃庄浪协镇守使,光绪三十年(1904),马福祥调任陕甘督标中协。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任西宁镇总兵,不久又兼阿尔泰护军使。清宣统元年(1909)升允将部分新军编制改编为常备军,共分马步四标,马福祥任步兵第二标标统。闰二月,马福祥兼代巴里坤镇总兵。是年冬,长庚任陕甘总督,将常备军改为巡防队,马福祥任西路巡防统领,驻防兰州。与彭英甲共同发起创办“光明火柴有限股份公司”。武昌起义后,陕甘响应,相继爆发革命,陕甘总督长庚命马福祥募兵攻陕,马福祥以“甘民穷苦,不任兵革”为辞,按兵不动。清帝退位,马福祥联名通电承认共和,任甘肃临时议会议员。民国元年(1912)4月,甘肃临时都督赵惟熙与彭英甲争权构衅,几至交火。马福祥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入城,以“军队乃保护甘肃治安者,非都督辈纵酒任气之物”等语晓以利害,申明大义,干戈遂息,兰州得免蹂躏,由是得“善于劝解”之名。同年袁世凯政府任命马福祥为阿尔泰护军使,马福祥不愿离甘,未就任。5月又任命马福祥为西宁镇总兵,但马安良早有占据青海之心,遂极力反对马福祥任西宁镇总兵,7月14日袁世凯政府复令马福祥以西宁镇总兵兼署西宁办事大臣,马福祥仍未莅任。8月21日袁世凯政府任马福祥为宁夏镇总兵,宁夏得黄河灌溉之利,素称“塞上江南”,马福祥即率“昭武军”十三营计2500余人赴任。就任不久,与宁夏满营将军常连、阿拉善旗札萨克王爷塔旺札布结为异姓弟兄。辛亥革命后,蒙古王德尼玛(戒工活佛)和韩昌率蒙兵数百人,在两狼山扎营与民国政府军队作战两年之久。袁世凯派马福祥和塔王前去说和,经塔王总管班久以身作保,王德尼玛到五原河中船上会见马福祥,被马福祥设计拿获,解送北京。袁世凯以马福祥“智勇兼备”,特改宁夏镇总兵为宁夏护军使,节制阿拉善、乌审、鄂托克三旗,授陆军中将衔,授二等文虎章。并亲白手书“护闱春泳”条幅,为马福祥母亲祝寿以拉拢马福祥。马福祥在此期间阻白朗于陇东,败卢占魁主力于惠得城,剿高士秀、达尔六吉,地方逐渐安宁。民国七年(1918)起马福祥在宁夏各县倡办回民小学59所,其中高级小学10所,初级小学49所,在校学生1230人。民国八年(1919)秋创办蒙回师范,为解决办学经费,带头捐银1500两。在导河(今临夏)捐款创办小学5所,共有学生500多人。他先后捐款修建和扶持上海回文师范、敦化小学、陕西女子清真小学,倡导女子教育。为规兴教育先后捐白洋10万元。主修《朔方道志》32卷,合捐修缮宁夏银川城南门城楼、四鼓楼、财神楼和北城楼,捐资刊印《大化总归》、《四典会要》等以及《环球名人德育宝鉴》、《昭元秘诀》、《黄石公素书》、《军箴》等古籍,并题签作序,出版发行。

民国九年(1920)7月直皖战争起,马福祥通电拥直。皖军败,甘人乘机驱逐皖系甘肃都督张广建,提出“甘人治甘”口号,马福祥约同马麒等甘肃各镇发表声明,张广建被迫离甘,北京政府意属马福祥主甘,但因各镇反对,任马福祥为绥远都统,马福祥提议其侄马鸿宾任宁夏护军使。民国十三年(1924)12月孙中山北上,马福祥在北京谒见孙中山,表示“热忱欢迎中山先生领导起我们”。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推荐马福祥任西北边防会办。民国十四年(1925)国民军进入甘肃,马福祥要求国民军收编其子侄部队。蒋介石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后,马福祥赴南京晋见蒋介石,痛陈时弊,为蒋器重,被任以军事委员会委员。民国十七年(1928)春,国民党二中全会上,马福祥被选为中央执行候补委员和国民党政府委员,同年又任北平政治分会委员、开封政治分会委员、水利委员会委员、赈务委员会委员、编遣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蒙藏委员会副委员会长等职。蒋、冯、阎中原大战前,其子侄皆为冯玉祥部下,他奔走于三方之间,人称“和事佬”。民国十八年(1929)马福祥任青岛市市长,民国十九年(1930)调任安徽省政府主席。9月又调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在南京召开蒙藏各部王公参加的会议,提出消除各民族间的隔阂,发展各民族教育,开发蒙藏教育。民国二十年(1931)12月22日国民党四大第八次会议上,马福祥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候补委员。在这期间,编纂出版《蒙藏状况》一书,全书共八章,七万余言。民国二十一年(1932)2月,因心脏病辞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职务,到天津休养,将公务之余和患病期间手札整理成册,撰写家书《训诫子侄书》。5月,马鸿逵因督战不力,引起蒋介石不满,示意刘峙重兵包围马鸿逵总部驻地信阳。马福祥得报,救子心切,抱病赴汉口面见蒋介石说情。身染时疾,旧病复发,马鸿逵闻讯急赴汉口探视,遵医嘱转北平协和医院治疗。车至北平南郊琉璃河,忽然痰喘交加,8月19日不治去世,终年56岁。20日葬于北平阜成门外三里河。

马鸿宾

马鸿宾(1884—1960),字子寅,回族,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人,马福禄长子。自幼习武,并从师马良读书,后其叔父马福祥任靖远协副将时,与堂弟马鸿逵在署衙读书,饱读诗书,待人谦和,深得叔父马福祥器重和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