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22

第22章 “三马”集团人物(1)

马占鳌

马占鳌(1830—1886),字魁峰,回族,又字鼎臣,曾用名马全福,经名阿卜都里阿则兹。临夏县漠泥沟何家庄人。幼聪慧,7岁从师诵经,年稍长,延请名师,苦心研求,同道名流,咸所叹异。后到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深造,穿衣回乡,及年24岁,掌教本坊,后在大河家寺掌教开学,声名渐振。

清同治元年(1862)腊月,受陕西回民起义影响,河州马尕大(即马悟真)等率众反清,马占鳌在家乡组织团练,马悟真、闵殿臣久围河州(今临夏)城不克,向马占鳌求援,看时机成熟,马占鳌率众相援。11月,公推马占鳌为帅,与宁夏金积堡马化龙、青海西宁马文义、甘肃肃州马文录遥相呼应。同治三年(1864)正月攻克河州城,人亡甚众,占据洮河沿,以洮河为障拒敌。同治九年(1870)清军攻克金积堡,翌年底,左宗棠挥兵进逼河州,马占鳌部同清军隔洮河相峙,并在三甲集、黑山头、董家山、谢家坪等地筑垒,力拒清军。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马占鳌部与清军在太子寺南新路坡展开激战,初四夜,乘清军春节夜宴,马占鳌手下主将马海宴率100余名枪手,夜间潜入清军腹地,在一山头利用严冬浇筑冰墙,筑成营垒。天明清军发觉制高点被占,拼死相攻。马海宴将枪手分为两批,50人持枪射击,50人装填弹药,弹如雨下,清兵死伤惨重。甘州记名提督傅宪宗中弹身亡,总兵徐文秀在党川铺遭伏兵败,死于阵前,清军兵威顿挫。马占鳌与各部头领计议,力主乘胜降清,马海宴等人想乘胜再战,马占鳌以“长此以往,终非久计,金积堡马化龙已败,我们势单力薄,恐招致不利,步其后尘”等语再三劝导,众议遂决。同年3月,马占鳌派其长子马七五、马永瑞之子马如蛟、马万有之子马福才等10人到三甲集总理营务陈湜处求降,表示尽缴马匹、器械,永不反复。左宗棠接报,准其降。马七五等人被陈浞送往左宗棠行营,左宗棠好言抚慰,为马七五起名“安良”。7月,左宗棠大营移驻兰州,马占鳌、马悟真、马海宴、马永瑞等赴兰晋见左宗棠,备梅花鹿一对,以红绸书“天下太平”横幅,挂两鹿角之间,奉白银土产物仪,称“自今而后,竭诚尽忠”。左宗棠将马占鳌部改编为马队三旗,马占鳌任督带,马海宴、马安良、马永瑞为旗官,归河州镇节制。马占鳌感其恩,全力协同清军镇压反清军。9月,随同清兵攻克西宁,即充先锋进围肃州,同治十一年(1872)11月,肃州城破,马占鳌捕杀一同反清起事的马彦龙、马聋子、狗齿牙等,西北各地反清失败。马占鳌随甘军提督董福祥转战剿灭各地起义军累建“功勋”,官至提督衔总兵,赐号“勒尔津巴图鲁”。

光绪十二年(1886)2月21日,马占鳌病逝于大河家别墅,诰授建威将军。光绪二十四年(1898)马安良在大河家墓地树碑四块,汉、阿文各两块对译,以记生平。

马占奎

马占奎(1858—1940),字星恒,回族,河州西乡(今临夏县漠泥沟)人,马占鳌堂弟,自幼习武,膂力过人,清光绪乙酉(1885)中武科举人,初授循化奇台堡守备,后历任镇标前营都司,督标后营游击,城守营参将,马营监游击。因功赏戴花翎,二品顶戴,赐号“胜勇巴图鲁”。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奉调进京守卫,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随军扈从慈禧、光绪帝西逃,沿途忠心护驾,两宫返京,晋总兵加提督衔。宣统三年(1911)在马安良部任精锐营统领,辛亥革命爆发,随马安良率部赴陕西邠州、乾县攻打革命军,清帝退位,撤回兰州。民国元年(1912)3月,响应共和,在兰州首倡裁兵。后授陆军中将衔,二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任甘肃督标中军副将,镇守兰州。民国八年(1919),时局混乱,各派纷争,马占奎辞去军职,往麦加朝觐,返回后潜心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去世,终年82岁。民国三十年(1941),立墓碑于临夏西郊,现墓碑存于临夏县政协院内。

马安良

马安良(1855—1920),原名七五,字翰如,经名阿卜都里默直底,回族,临夏县漠泥沟何家庄人,马占鳌长子。少习武,清同治三年(1864)正月,随父围攻河州城。后随父攻洮州、通渭、兰州等地。清同治十一年(1872)马占鳌部在太子寺以“黑虎掏心术”败清军,乘机降清。马安良遵父命,率其他首领子弟赴左宗棠大营请降,时年17岁的马安良对答如流,被左宗棠赏识,准其降,赐名“安良”。马占鳌部编人董福祥部,马安良随父转战关陇,西出阳关,在镇压青海西宁、循化、酒泉等地少数民族反清军及收复新疆过程中,每战必“披锐执坚”。光绪十二年(1886)马占鳌病逝于大河家,马安良接任父职,不久升任督带,驻防循化、贵德等地。光绪十四年(1888)郑州黄河决口,马安良捐银1000两助赈,经奏准在大河家自建“乐善好施”牌坊一座,立碑以记其事,马安良又在大河家黄河南岸建水车一轮,灌田80亩。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命董福祥率甘军入京护卫,增编马安良马队10营。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镇压河湟地区撒拉、回等少数民族反清斗争,清廷急调董福祥回甘“剿办”。是年10月,董福祥命马安良为先行,进兵河州,经其分化收抚,反清军瓦解。马安良奉命办理循化“善后”,杀害反清军及群众800余人。兰州道台黄云称其“立功实为突出”,奏准清廷授花翎副将衔总兵。随之又奉命办理河州“善后”,杀害群众130多人,向河州八坊和临潭商团收取“罚罪款”白银45万两,粮食2.4万石。光绪二十六年(1900)8月,八国联军入侵京、津,马安良率部入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马安良随驾扈从,忠心尽力,过晋南风陵渡时,风高浪急,两宫失惊,马安良挺身而出,掌舵侍从,两宫顺利抵达西安,博慈禧赏识,命外出带刀骑马护卫。是年12月3日,董福祥因故革职留任,其部众裁减遣散,特准马安良留马队三营回河州以“自卫”。马安良回甘肃后任甘州提督,驻防兰州,干预甘肃军政,贩运军火、木材、茶叶、百货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升任马安良为新疆巴里坤镇总兵,马安良接到任命后,踌躇再三,认为离开甘肃,是猛虎离山,遂坚辞不就。翌年清廷又调马安良任宁夏镇总兵,亦未到职。

宣统二年(1910),辛亥革命席卷全国,清廷在全国扩编军队,饬令甘肃编练新军,马安良部被编为第一标,马安良任标统。翌年武昌起义,陕西响应。陕甘总督升允、陕西巡抚长庚命马安良“援陕勤王”,马安良接令后趁机在河州(今临夏)、狄道(今临洮)、循化等地招兵,扩充马步兵14营,计6000余人,组成“精锐西军”,自任“军统”。派部将马麒、马同及三子马廷□援陕,亲率余部督后,配合陆洪涛部攻陷长武,围攻乾州。是年12月25日,清帝退位,马安良退兵回兰,将西军部分交马麒带回河州,大部分驻兰州西门外、西关口、南关、花泉寺、大河家、大沟、黄泥湾、太子寺一带,静观时变,保存实力。西军军纪松懈,扰民之事时有发生。宁夏、陕西所掠财物,由马麒运回大河家。

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任命原甘肃布政使赵惟熙为甘肃都督,赵惟熙荐马安良任甘肃提督,4月6日马安良就职,改南河滩行营为帅府。7月11日,国民政府任命马麒为凉州总兵,8月7日,任命马廷勃为甘、凉道观察使,马安良势力达到顶峰。不久,马麒升任西宁镇总兵,另起炉灶组建“宁海军”。11月兰州成立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推举马安良为总支部长。民国四年(1915)8月,“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通电各省,马安良及旅京部分甘人上表“劝进”。袁世凯称帝后,授马安良“一等大绶嘉禾章、一等宝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陆军上将、勋四位”。并为牵制各路军阀,令送公子入京侍卫。马安良令最机敏的三子马廷□入京,临行密嘱入京后要留心朝廷动静,联络各界,以图发展。马廷勃在京任侍卫武官期间,与革命党人蓝天蔚有来往,并表示拥护孙中山护法运动。民国六年(1917)护法运动进入高潮,马廷勃请假回甘。随后,孙中山命中华革命党人师世昌赴甘,联络老同盟会员蔡大愚、赵子普、秦钟岳等,计划发动新建右军在临洮起义。7月蔡、赵、秦等赴河州(今临夏),与马安良父子商议西军策应之事,商谈未果,马安良派营长韩有录护送其出境。民国七年(1918)10月,北洋政府裁撤甘肃提督,改设布政使,马安良继任。民国九年(1920)在“甘人治甘”的呼声中,甘督张广建迫不得已离甘,邀马安良去兰代理职务。马安良接电赴兰,行至东乡锁南坝,旧病复发,急返河州后去世,终年65岁。

马全钦

马全钦(1901—1981),名廷斌,回族,积石山县四堡子乡人。马占鳌之孙,马国良长子。少年时其父马国良聘请秀才赵尕郎,在家教授“四书”、“五经”。年稍长,随堂兄马廷□在凉州西军任职。直系军阀曹锟任总统时,吴佩孚驻洛阳,马廷□为联络直系,派马全钦以“西军指挥”名义去洛阳给吴佩孚祝寿,吴佩孚也想笼络西北地方势力,将马全钦引见给曹锟,曹锟任命马全钦为总统府侍从武官,在京供职。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曹锟倒台,马全钦返回凉州(今武威)仍在西军任职。民国十五年(1926)冯玉祥国民军进人西北,刘郁芬主甘,马廷□任国民军师长,马全钦任团长,驻防导河(今临夏)。后因与堂兄马廷贤争夺旅长一职结怨。民国十七年(1928)马仲英起事,马廷贤首先响应。马步芳也从青海化隆到癿藏,约马全钦共同起事,马全钦因马廷贤率先响应,突然改变主意,当即派部属孔海山去癿藏劝阻马步芳。马步芳因马全钦失约气得大发脾气,但最终听从劝阻,没有卷入“河湟事变”,保存了实力。马全钦带部下追赶至和政,攻打马仲英部,因兵变失败,担心藏在大河家的西军军火被马仲英掠去,便返回大河家,销毁四堡子兵器库后前往兰州。马步芳主持青海军政后对马全钦言听计从,常赠送财物,1948年马步芳购得两辆捷克小汽车,一辆自用,一辆送给马全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孙殿英任西北屯垦督办,“三马”拒孙,兵力吃紧。宁夏马鸿逵请马全钦出任所部骑兵第二旅旅长,马全钦自行在临夏征编部队后率部到宁夏,击败孙殿英后因受排挤得不到重用,辞官回家。回乡后马全钦热心公益事业,在大河家创办小学一所,将本村清真寺40名满拉转为学生,从青海等地招聘教师,开设公办学校课程,校名定为“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循化分会附设临夏地区私立魁峰小学”,次年将校址迁到场院,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民国二十九年(1940)又在自己耕地中新建校舍,建成后魁峰小学迁入新址,原场院学校中又创办魁峰女子小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魁峰小学已初具规模,但学生毕业后上中学困难,遂以为青海培养骨干为由,去西宁向马步芳要办学经费1万元(白洋)。大兴土木,扩建校舍,于1943年创立三年制初级中学,即“魁峰中学”。中小学在校学生达150余人,教职工20多人,马全钦给教员供给食宿外,每月发白洋5~6元为薪金(折合小麦400~500斤)。学生不论男女、贫富,均可上学,免费提供教材,节日和学生毕业时,对教师另有犒赏。在兴办魁峰学校的同时,马全钦还开办了梅坡、刘集、吹麻滩3所完小,在大河家、韩陕家、高赵家、王家岭、肖红坪、麻沤山、龙泉、阳山等村开办8所4年制初小,为魁峰学校输送学生。

马全钦还经常联络乡绅,为当地群众排扰解难。1940年马步瀛(马步芳同父异母弟)的一名副官,驮银元从大河家去循化,在循化马儿坡被跟踪的匪盗丁白哥、马葫芦杀死,夺走银元和马匹、枪支,逃往夏河。马步瀛得报,请求马步芳“严办”,马步芳派骑兵一连,下令剿灭匪盗所居全村。当骑兵到达官亭,马全钦才得知消息,他考虑到此举关系一个村数百口人性命,便立即给马步芳打电话,请其调回部队,不要伤及无辜群众,盗犯由他负责追捕。马步芳因当时和夏河黄正清有矛盾,不便到夏河抓人,遂允其请。马全钦派人到夏河,生擒马葫芦,击毙丁白哥,此案了结,马全钦保护了一村群众。

1942年马全钦应聘任朱绍良第八战区高级参谋,1948年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在此期间,他利用自己的声望,调解纠纷,为当地群众排扰解难。抗战后期,马步芳为扩充势力,增加军备和兵员,巧立名目,军粮军草、兵款马款层出不穷,征收中保甲长又层层加码,许多地方民不聊生,青海民和县赵木川、黑鹰沟等地,地瘠粮歉,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马全钦看当地藏、汉群众实在无力承担,便向马步芳说情,免征当年兵款粮草。永靖县大部分地方十年九旱,除缴纳粮草外,还摊派兵丁甚多,群众无力交纳巨额兵款,求马全钦说情。他写信给马步芳,备述群众困苦,结果以几匹马顶替了兵款,乡民感念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