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12

第12章 历史人物(8)

马耀武性情直爽,待人诚实忠厚,经常注重做好本民族团结和教派之间的团结,十分重视回汉团结,和周围汉族群众来往密切,和睦相处。1949年初,国民党军残余为匪扰乱社会秩序,回汉群众惶恐不安,他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组织回汉群众共同防御,并及时向解放军武工队反映情况,使匪患很快平息。1951年土地改革开始时,他主动将自己的土地、牲畜、农具等全部财产造册交给土改工作组。土改后,积极靠拢党和人民政府,遵守政策法令,得到回汉群众好评,被选举为县、乡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永靖县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1956年参加甘肃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后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热隋介绍祖国建设成就,宣传民族团结,得到表彰奖励。

吴岐山

吴岐山(1892—1961),临夏市弥陀寺街人,少读私塾。17岁只身赴上海求学,在上海求学期间,吴岐山注意观察南方农业耕作技术。民国初年广东聘请一位荷兰人改良甘蔗,这位荷兰人带去17种优良甘蔗种子试种,3种适宜。又经改良土壤、肥料,产量从原来的三四千斤一下提高到一万七八千斤,他从中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只有以农为本发展科技,改良品种,农业才有出路。从上海学成返临时,采购茄子、西红柿、瓠子的种子及麦种等,在临夏西川与阮国良兴办“农业种植实验场”,将外地购得的优良品种进行试种,择优劣汰,进行推广,为临夏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14—1931年,吴岐山先后应聘任甘肃省财政处录事(文书),陇西等县税务局局长,后因不满当局所为,回家潜心致力研究农业。1949年临夏解放时,积极参与地方各界人士欢迎解放军进城。解放初临夏遭受土匪骚扰,谣言四起,吴歧山利用自己的声望,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回族上层人士组成“回汉团结委员会”,揭露土匪阴谋,深入农村,动员农民安心春耕生产,为稳定民心做了大量的工作。1950年春节是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帮助难民过好春节,他主动捐献白面1000多斤。1950年夏吴歧山任临夏专员公署卫生科长,为组建全州各级医院、卫生防疫机构,为防治地方病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后,被选为州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1961年因病去世,病重期间要求丧事从简,遗体火化。

吴歧山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农业研究,著有《临夏农业浅谈》,第一稿请临夏专员李学谟誊抄,恰遇李学谟调任,原稿无法索回。1951年根据记忆又撰写成稿,现存于世,对当今临夏农业仍有指导意义。

鲁桂舫

鲁桂舫(1893—1974),临夏县北塬大鲁家村人,民国六年(1917)毕业于甘肃省政法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系。1918—1920年任小学教师、校长等职,民国十年(1921)任甘肃西军二团三营书记长,翌年任二团书记官,民国十五年(1926)调任陆军二十七师八十旅军法主任,民国十八年(1929)任临夏区行政专员公署第二科科长,同年加入国民党。民国十九年(1920)代理临潭县县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新编陆军十四师军事参议,第二年代理岷县县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代理陆军一六五师军法主任兼政训处长,翌年代理临洮县县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回乡。曾在西北国立师范(今临夏师范)任国文教师,期间(1943年)兼任临夏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7年任私立兴华小学、中学校长,1949年6月代理永靖县县长至解放。

张心一

张心一(1897—1995),原名张继忠,积石山大河家前川村人。少时家贫,7岁人私塾,17岁考入兰州中学,同年以官费考送北京清华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毕业后赴美国依阿华农学院留学深造,毕业后又进康乃尔大学经济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民国十五年(1926)学成回国,在南京金陵大学任农科教授,并任国民党立法院统计处第一科科长、国防委员会和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中国银行稽核、甘肃省政府建设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农业部水土利用局、土壤肥料局副局长, “文革”中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中国农学会副会长、顾问。

张心一自幼生长在西北农村,饱经忧患,深知中国农业之落后,他学成回国后决心为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贡献力量。1929—1934年问,他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完成《中国农业概况估计》、《中国粮食问题》、《中国小麦的播种期和收获期》等论文和专著,成为当时了解农业情况的惟一资料。在银行任稽核期间,他督促核查农业贷款必须用于农业建设和生产。1940—1946年,他任甘肃省建设厅长时创办“水利、农牧公司”,设法筹资,兴办农、林、水利和工矿、交通等几十个项目的建设,修成当时全国最大的第一个土坝水库——河西鸳鸯池水库,使河西走廊扩大10多万亩水浇地;建成长50多里、灌溉4万余亩的湟惠渠、靖丰渠,使渠畔农民长期受益。在兰州徐家山植树种草,取得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民国三十三年(1944),他在依阿华农学院的同学、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兰州时,按他请托,带来92种牧草种子和“密露”瓜籽,经他主持试种推广,抗旱耐旱的优良牧草“草木樨”在西北扎根,“密露”瓜试种成功后更名为“白兰瓜”,销售后誉满国内外,经久不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他断然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通知,留下来参加祖国建设。1951年遵照陈云意见,提出了有关农业方面的建议,陈云称他是这方面的权威。

1985年5月3日,张心一以九十高龄,应母校邀请,到美国访问,受到欢迎。

他一生生活简朴,用自己所得设立“张心一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子,他终身致力于农业建设,为我国农业建设贡献了力量。科技界赞扬他是“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的楷模”,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徐家山公园为张心一教授树碑,其碑文“张心一教授纪念碑”由著名书法家甄载明先生书写。

汪海

汪海(1897—1983),字百川,临夏市人。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随师学裁缝手艺,赖以糊口,后与人合伙开设典铺“兴世当”。因兵燹天灾,经济凋敝,典铺被迫停业,又经营棉布,被选为同业公会理事。民国二十六年(1937)被推选为临夏商会常务理事。以办事勤快公正得到商界好评。民国二十八年(1939)导河县(今临夏)税局规定以商户账面纯利润累计征年税,引起商界恐慌,汪海协助会长,组织商人罢市,得到社会各界支持,迫使税局仍由商会评议合理分摊税收。汪海因贫穷未进过学堂,深感文化之重要,积极联络社会贤达兴办学校,筹资创办私立兴华小学,任董事。建校伊始,他又捐课桌12套,筹资解决教师食宿费用,和工匠、师生一道清理场地,搬运土坯,开辟操场,栽植花木,改建校舍、图书馆,将自己的收人大部分捐给学校,为兴华(今新华)小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何如德

何如德(1898—1974),字润身,原永靖县何堡乡何堡村人,刘家峡水库蓄水后迁居临夏县先锋乡何堡村。民国初在河州凤林学校、青海湟源县大路和石崖等学校任教多年,民国十八年(1929)永靖县建立后,先后在白塔、大寨、爱莲等学校任教,并任校长。民国十九年(1930)辞去校长职务,先后任白塔区副区长、永靖县教育局局长、县参议长。他平易近人,乐于为民办事,民国二十二年(1933)他多次建议县长杨世昌,对黄河、大夏河、银川河谷进行测量设计,修建永丰和永乐渠,同时注重培养地方水利技术人员,送3名青年到省建设厅学习水利技术。在任教育局长期间,建议县政府没收何家堡、金家堡土司的私田100余亩为学田,查封县衙班头等在王台贪污的几千斤粮食作办学补助。1946年对县长郑绪濂在全县多派兵额150名(每兵雇价白洋300元)及贪污修建莲花浮桥款等作弊问题,支持杨如华等上省控告,撤销了郑的县长职务,1947年马步芳以修营房、擀毡靴等为名,向永靖摊派200,名木匠、毡匠,他联络地方绅士去大河家马全钦处说情求免。1949年8月永靖解放时国民党军政要员全部逃走,何如德组织地方绅士魏文秀、胡历山等维持地方秩序并任主任委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水手,调运船筏,征集粮草,为支援解放军顺利抢渡黄河做出了贡献。

马 良

马良(1899—1959),又名马眉臣,经名一不拉黑麦,回族,积石山县乩藏乡马坝庄人,人称“马坝团长”。其父马海清与马海宴为同胞兄弟,马良与马麒、马麟为堂兄弟。发迹后在蝴蝶楼对面修建公馆。早年在青海宁海军马麒部下任护卫营长,骑马、打枪颇有功底。曾组织民团,任民团团长,临夏县参议会议长。1949年解放前夕,马良曾说服时任临夏专员的堂侄马步康放弃抵抗,为和平解放临夏做出一定贡献,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聘任为“劝降团”(后改为临夏和平代表团)副团长,同马丕烈、马全钦、马辅臣、徐季直等前往青海,安抚劝降,安定西宁残留军政人员人心。返回后任临夏民族事务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1年5月9日,马良和长子马子清、三子马子贤、四子马子英外出返回时发现解放军包围了公馆,即跑到拱北躲藏,天黑后摸到新集乡大支路其亲戚家,带上资助的银元和一些金银首饰,到漠泥沟亲家家中躲藏。第二天晚上翻山神沟垴到甘南博拉,在博拉东南方十多里的吉仓多拉沟石洞中隐名埋姓。1个月后,马良策划了多拉沟林场暴乱事件,抢劫酥油、炒面、帐篷等,与提前流窜甘南拉起人马的马虎山会合,共推选马良为司令,马虎山、宗海青分任支队队长,组织“反共救国委员会”,聚集130余人,在北里阳洼、松鸣岩袭击解放军,惨败后又逃往甘南。同年10月,马良派马硕卿、马德福到黑水,与另一股土匪头子傅秉勋取得联系,同时经傅部电台联络,与台湾保密局头子毛人凤接通联系,1952年2—6月,台湾先后空投电台三部,电台台长游觉云、政工特务高尚俭等10余人,并枪支弹药、白洋、食物等。马良部下各方联络,收集两千余人。台湾国民党保密局委编马良部为“中华反共救国军一0三路”,马良任司令,马硕卿任副司令,下辖9个纵队,4个独立支队,1个炮兵大队。1953年解放军投入三万余兵力组织进剿,经大小二十余次战斗,于1953年3月基本剿溃。在策划退路时,内部发生纷争,马良带领亲信14人退到阿坝,在途中遇阻,又重渡白河、黑河、窜到距郎木寺70里的拉龙沟潜伏,1953年5月17日清晨马良、马硕卿,空投特务陈世忠等被俘,高尚俭吞掉密码后自杀,马良以“反革命叛乱罪”被叛处无期徒刑,关押在兰州大沙坪监狱,1959年病逝狱中,终年61岁。改革开放后被其亲属迁入临夏公墓区埋葬。

马建忠

马建忠(1901—1949),回族,永靖县段岭乡马家川村人。自幼家境贫寒,随父务农,未进过校门。他为人正直热心,在各族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1949年8月永靖解放后,他协助区乡干部,深入村户,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清剿残匪,收缴步枪3支和一部分赃物,交给地方政府。为维护一方安定做出了贡献,得政府和群众信赖,1949年11月被永靖县人民政府任命为第五区副区长。当时一股残匪在五区、六区和青海民和县马营一带煽动群众,组织“新编八十二军”,与共产党为敌。一天马建忠在祁家沟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劝解受蒙骗的群众和不法之徒及时改邪归正。会后他单人返家,行至康家沟离家1公里处,被匪首杨××等人持枪劫持,当晚20余名土匪用烙铁烘烙全身,体无完肤,逼其交出我剿匪情报及区乡干部去向,但他临危不惧,只字不吐。匪众无奈,便下毒手,他身中7弹,壮烈牺牲,时年48岁。

杨正中

杨正中(1901—1962),积石山县银川乡张家村人,幼时家贫,常随父兄上山牧羊背柴。17岁辞别父母,独身走新疆,在新疆国民党陆军第八师当兵,他吃苦耐劳,勤于操练,能征善战,冲锋在前,由普通一兵渐次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升任团长、旅长,民国十六年(1927)升任陆军第八师副师长。在新疆“三三”、“四一二”政变中,服从命令,坚决果断,平定了祸乱,使新疆各族人民免受灾难。在戍守伊犁边陲时,英美帝国主义与新疆地方军阀相互勾结,进行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他以“生为中国人,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国军人的天职”教育部属,说服师长张培元杀了盛世才派来的参谋邢占清,并兵分两路挥师讨伐盛世才,因泄密,两个团临阵叛变而失利,张培元愤恨自戕。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他率兵南下喀什,驻兵于阗,与三十六师代理师长马虎山、骑兵师师长麻木提(维吾尔族)结成统一战线,在南疆共同击溃由外国扶持的“东土耳其斯坦回教国”,维护了祖国统一。

民国二十五年(1936)4月,杨正中将部队交马虎山指挥,带5名警卫及勤务兵赴南京述职并向国民党中央求援,争取粮饷。他们沿河西走廊,于6月17日到达青海西宁,马步芳电告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朱转告顾祝同,顾电告蒋介石。7月10日,杨正中到达南京,受到有关方面接待,7月20日受到蒋允石召见,向蒋介石详细面陈新疆的政治形势和军事状态,提出“迅速整编新疆军队;改进装备、补充兵员;将新疆军队列入正规军编制;提高士兵待遇”等建议,蒋介石要他写一个详细方案报军政委员会。杨正中拟撰8条提议方案,即“新编三十六师,新编八师,麻木提骑兵师沿革、人数、武器装备、粮饷数目;各部队政治思想状况和军事教育状况、各部队官兵素质及布防、团结友军和瓦解敌军的办法;要求整编新八师统一指挥,合理划分防区,由军政部拨发军饷,改善部队待遇,减轻地方负担;配备先进的通讯设备,提高部队战斗力;修通内地至新疆公路,策应中央边防军出关”等,呈送军政委员会。在等待复命的过程中,拜谒冯玉祥、何应钦、陈调元、于右任、戴季陶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并分别馈赠新疆名产,呼吁各界关注新疆,于右任书赠“带兵之道如鸡之孵卵,炉之炼丹,这是金科玉律古今不移之理”的中堂,对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杨正中南京之行得到各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