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13

第13章 历史人物(9)

民国二十五年(1936)11月8日,杨正中接到蒋介石签发的“撤消新编第八师番号,其部队整编为中央陆军第九师,杨正中为少将师长”的命令,12月6日返疆途中,绕道西安向在西安召开军事会议的蒋介石辞行并请教机宜,在临潼与蒋介石合影留念。离陕时“西安事变”爆发,被杨虎城软禁在西安花园饭店,后感张、杨要求抗日的爱国之举,通电拥护张、杨团结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经兰州返疆,途中得知联军被盛世才击溃,马虎山、麻木提流亡国外,杨正中不得已又返回南京。民国二十八年(1939)杨正中被国民党军政部任命为中将参议。翌年寓居兰州,与名流水梓、张心一等交往,热心公益事业,将自己收藏的新疆名产及文史资料捐赠给兰州大学和炳灵寺。1949年8月,拒绝马步芳同去台湾之邀。兰州解放后,向彭德怀司令员面陈建议,将自己撰写的《沙漠作战之经验》一书相赠,供进疆部队参考。彭司令员安排他到新疆工委工作。1958年因历史问题被捕,1962年病逝于兰州西果园监狱。

魏文秀

魏文秀(1902—1967),字子藩,永靖县三塬乡魏家坡根人。民国十三年(1924)魏文秀在临洮高级小学和临夏凤林学校任教,民国十八年(1929)5月任永靖县教育局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岷县教育科长,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936—1939)任永靖县财监会主席,民国二十九年(1940)任甘肃省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民国三十五年(1946)县长郑绪濂以浮动兵为名,多派兵额150名,企图贪污兵款,杨如华等人联名向省府控告,并投稿报社,魏文秀极力帮助,省政府撤消郑的县长职务。是年3月魏文秀任甘肃田粮处督导,8月任民勤县田粮处副处长。1949年初返回永靖任永靖中学教师,并以省参议员身份参与地方政事。永靖解放时,他与何如德等组成“永靖县临时维持地方秩序委员会”,发动群众,组织水手,调集船筏,征集粮草,支援解放军渡过黄河进军青海。解放后他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宣传党的政策,维护地方秩序。1950年后选为州、县人代会代表和甘肃省第一、二届人代会代表,1959年至1965年任州政协副主席。

李翰园

李翰园(1902—1974),原名李毅庵,曾用名李林,临夏市城内人。从导河联中(临夏中学前身)毕业考入北平(今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入北平陆军军需学校。民国十四年(1925)在北平师大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广东黄埔军校经济教官。民国十六年(1927)大革命失败后因共产党嫌疑被捕入狱,查无实据,具保释放,同党组织脱离关系。民国十七年(1928)投入马鸿逵部供职,历任参谋处长、参谋主任、参谋长、教导团长、宁夏省民政厅厅长、建设厅厅长等职。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时任宁夏民政厅长的李翰园受南京政府指令,赴宁夏额济纳旗和阿拉善旗,负责破获潜入该地的日本特务机关。途经兰州受甘肃省政府支持,路过武威时得到七十五军旅长马步康的协助,派一个排护卫。一到额济纳旗,一方面争取上层人士,一方面当机立断,于7月7日逮捕10名日特(其中少将一名),汉奸5名,并缴获电台2部,还有文件、武器和3辆卡车,押送兰州。7月下旬抵达酒泉,又截获日籍特务用100多峰骆驼运往安西的航空汽油,逮捕日本特务3名,将所有日本特务和汉奸押送西北行辕。抗战爆发后李翰园曾回家小住。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创办北塬中林小学,给兴华小学捐赠图书,还在显庆寺办造纸厂,收入用于办学经费。1948年7月任兰州被服厂厂长时,对临夏因逃避韩起功抓兵跑到兰州的青年予以接待安置,并向进步青年赠送进步书籍。后因极度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1949年6月辗转去香港从事反蒋活动。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后返回北京,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甘肃省政府委员,后历任甘肃省政协秘书长、民政厅副厅长、厅长、民革兰州市主委、省民革副主任等职。1974.年9月1日病逝于兰州,享年73岁。

温树棻

温树棻(1904—1938),字香圃,河北省定兴县人。河北大学法科毕业,“七七事变”前曾任天津商学院庶务主任、河北省内邱县长、西北训练团大队政治主任。民国二十七年(1938)任康乐设治局长,到任后目睹连遭战火,穷困落后的百姓,温树菜兴利除弊,拆除局治马槽,停征马料,禁止公职人员下乡骑马;废除警察“传票款”、仓库“鼠耗子钱”,田赋粮税票款等,以减轻群众负担。巡视仓库时,发现收粮人员以大斗收粮,坑害群众,当众训斥,力促改正。临洮西飞机场整修时,分摊给康乐民工款3万元,为念民艰,再三陈述,部分差役得以豁免。康乐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与邑绅协商,主持创立康乐局立初级中学。冯马家、徐家滩、上湾等地遭受严重雹灾,他闻讯奔赴灾区视察,目睹灾区惨状,声泪俱下安抚灾民,紧急向临洮县借款赈灾,动员群众抢种小秋作物补灾,灾区百姓得以渡过难关。温树棻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抗日救国,动员民众积极支持抗战。为减少地方负担,提出裁减森林警察,由政务警察兼管护林,年节约银元1254元。粮6石6斗。同年11月1日,因脑溢血卒于任所,终年34岁。他为政清廉,一贫如洗,去世后箱柜中除几件破旧衣服和白洋2元外别无一物。孤身一人,康乐无亲朋,群众感念其德,聚集追悼,集资葬于康乐孙家山麓刘家坡头。

马秉毅

马秉毅(1904—1959),又名秉义,字天民。回族,广河县城关镇西关人。少时就读于太子寺小学,后考入兰州中学,高中毕业后,投马鸿逵部,因其才思敏捷,为人持重,深得马鸿逵器重,很快被授予参谋、团副、营长等职。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任马鸿逵部十五路军教导团团长时,在河南先后培训四期学员,在任宁夏教导团团长时,治军严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返乡省亲,特给老师戚厚泽赠皮衣等物品,又给太子寺小学捐赠银元500元,用以修缮校舍。并在师生会上发表演说,倡导兴办教育,尊师重教。

民国二十五年(1936),马秉毅因不满马鸿逵作为,遂与马鸿逵顶撞,马鸿逵借故关押马秉毅,经人劝说被释,并委以新职,但马秉毅决然辞职而去。马秉毅到兰州后任西北训练团中校大队长,武威马步青部工兵营营长、西宁骑五军暂编第一师副师长等职。骑五军开赴新疆时,他辞职回乡,出任太子寺小学校长、协助县教育会会长马伟等人为促进教育出力献策。民国三十二年(1943)应召重返宁夏,任银川贺兰中学校长,并以少将衔兼任宁夏教育长等职。1949年9月马秉毅随宁夏军政各界起义,1950年到西安参加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宁夏任银川市税务局局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在劳动队因病去世。

马秉毅擅长音乐,喜弹琴唱歌,为太子寺小学创作校歌。善演说,辞锋尖锐,时人有“不怕打,不怕骂,就怕马秉毅来讲话”之说。

鲁丕敏

鲁丕敏(生卒年不详),字谭愚,临夏县莲花乡尹鲁家村人,省立师范简科毕业。民国四一十年(1915—1921)任导河县(今临夏)凤林学堂校长,期间,热心教育,勤奋办学,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介绍新事物,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学堂办得很有气色,教员由4名增至9名,学生由100余名增至300余名。民国十一年(1922),鲁丕敏与当权者不合,愤而辞职归乡。民国十七年(1928)“河湟事变”中,鲁丕敏为保卫家乡。组织50余人自卫,后因寡不敌众,便率四五百男女老少村民,避居山洞。马仲英派冶虎臣率众攻打,他看形势无法硬拼,为保护乡亲们,挺身而出,声明责任在他一人,不能伤害洞内百姓,冶虎臣遂将他押解到马仲英处,屡经劝降不从,终遭杀害。

李秀

李秀(生卒年不详),永靖县原河东乡祁杨村人,清光绪年间中拔贡,一生大半从事教育,办私塾授徒。同时爱好中医,曾开“裕美堂”药店,行医售药,遇贫困无钱治病者,舍药医病,甚得民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受州府派遣,给当地灾民发放粮款、牲畜、农具时,秉公办事,受到百姓赞扬。时马安良从黄河中放筏向兰州运送木材,沿岸群众有时捞到一些散浮木料,马安良常派人查办木料案子,毒打群众,敲诈勒索。李秀得知后向省政府控告,无辜百姓免受其害。州府向四乡摊派柴草差役时,北乡(永靖)干旱缺柴草,无法完成柴草差役,李秀以“黄河、大夏河几处渡口,当地农民常年用木船摆渡来往客旅,也是一大义务”为由,向州府提请豁免此项差役,获得州府同意。受益群众在州仓门口立碑表彰。

马彦良

马彦良(1904—1987),回族,临夏县尹集乡麻莲滩人。民国十七年(1928)随马仲英起事,曾任马仲英部营长、骑兵团长、旅长等职,后兵败回家。1949年9月临夏解放后参加工作,先后任临夏县尹集乡乡长、区长、民兵营长,1950年7月任临夏县副县长、县长、1956年11月选任临夏州副州长,1962年任州政协副主席,“文革”中被揪斗停职,1979年州政协恢复后又担任州政协副主席。在解放初任职期间,他带领民兵,配合解放军积极剿匪,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1950年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北分团来临夏访问时,曾给予表扬,并赠送纪念品。1953年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慰问志愿军。

马勤儒

马勤儒(1907—1977),回族,康乐县白王乡下新庄村人。民国十一年(1922)马勤儒只身到河州(今临夏)投张孟九军营当兵,升哨官,民国十五年(1926)又入西军任教练,后返家务农。民国十七年(1928)“河湟事变”中,人张奴娃、张彦明部,与甘军在大羌、古路寺、上线家、狼娃沟等地鏖战多次,后随马仲英赴陇南。民国十九年(1930)归乡,在康乐保安团任粮秣主任。康乐析置后与苏效汤、马万成、马福禄等人创办东沟门小学、芦子沟初小、尕路初小。

1949年8月,与高龙舟、马益寿、王铁舫等共商康乐和平解放大计,受王震司令员赞扬,指令任康乐县副县长,后任康乐县政协副主席。1953调任临夏州税务局副局长、财政局副局长,1961年复任康乐县副县长。马勤儒任职期间,在剿匪肃特、安定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工作中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重视水利建设,风餐露宿,历时数年,亲自督修胭脂东西干渠、九坪渠。1972年马勤儒离休,1977年5月15日病殁于家中。

雍国栋

雍国栋(生卒年不详),字柱臣,康乐县雍家村人。民国时期先后在孙连仲、雷中田、邓宝珊、周祥初部当兵,历任排长、连长、代理营长、参谋、团长、师长等职。1949年8月在岷县率部起义,继任人民解放军师长,进军大西南,剿匪结束后转业到雅安大渡河木材水运局任科长、副局长、四川省林业厅顾问等职。1963年曾当选为四川泸定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委员,后离休。

崇法毅

崇法毅(1907—1983),字百英,原永靖县何堡乡崇王村人,刘家峡水库蓄水后迁居北塬。民国十八年(1929)从西宁蒙番学校毕业后,赴山西太原北方军官学校骑兵科学习,毕业后任西宁蒙番师范学校军事教官、骑五军中校参谋等职,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骑五军派骑二师第二旅赴陕西参加抗日时,任上校参谋长、骑兵一团副团长,驻防洛川。此时正值国共合作之际,他帮助八路军,与八路军代表郭化若、张涛达成从陕西到陕北去的学生从洛河渡津不受阻拦的协议,成为进步青年前往延安的秘密通道。民国三十一年(1942)夏以“私通共党”罪解送兰州第八战区司令部关押40余天,后查无实据释放,返家赋闲。民国三十六年(1947)崇法毅前往青海,将在洛川时所得的一把日本宝剑奉送马步芳,欲得信任,马疑他有“溃窜之险”。崇法毅闻讯后返家苦心钻研中医,免费诊病,深得乡里好评。

金作镜

金作镜(1908—1993),字仲明,永靖县唵歌集乡金家嘴人。民国八年(1919)去在新疆任职的伯父金树仁处,金树仁延请塾师在家教读,好学勤思,所学有成。民国十九年(1930)新疆省政府推荐到德国柏林学习,民国二十一年(1932)赴瑞士首都伯尔尼步校学习,民国二十四年(1935)毕业回国。民国二十六年(1937)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导队上尉见习官、助教练、区队长、新兵连长及教导队少校连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战干团长桂永清介绍到第八战区(西北五省区)任少校参谋。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甘肃保安第六团中校团副、团长、西训团中校大队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任河西警备司令部中校参谋、酒泉保安司令部上校副司令,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下半年任高台县县长,同年9月在酒泉起义,积极拥护共产党,重新参加工作。初在永靖县爱莲小学任教,1958年后历任永靖县政协副主席,州政协委员,1982年任临夏市政协副主席、州政协常委。

拜景星

拜景星(1908—1976),名占麟,以字著名,回族,祖籍陕西彬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居临夏八坊王寺街。从临夏“刷达”学校毕业,后在循化奶曼小学任教4年,民国三十年(1941)到“步云祥”商号站柜,渐受马麟赏识,贷款4万法币,先合股,后独立经商。拜景星经商有道,生意兴隆,成临夏商界名流。民国时期临夏军政官商勾结一体,乱派兵款,乱收税捐,小商贩不堪重负,民国二十九年(1940)拜景星出面倡议成立“导河县自治协进会”,带头抵制乱摊派,按穷富轻重分摊,减轻了小商贩负担。成立“崇俭会”,自任会长,提倡勤俭,定送彩礼宴席的规格。时侄子完婚,稍逾规定,自罚粮3石,奢侈之风稍敛,得群众好评。’ 民国三十一年(1942)拜景星被选为商会会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3月商户马某因买空卖空倒闭,人股者蒙受损失,拜景星提出破产还债,成立“债权委员会”以产抵债,使大小股东得到一定赔偿。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942—1943),税款迭加,粮价上涨,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拜景星联络地方绅士,向富商募捐资金,按市价买进粮食,低价卖出,称“卖官面”,帮助群众渡难关,商界赠“群商共仰”匾一块。1949年8月22日同各界人士前往四家咀欢迎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临夏专署工商科科长,市政协副主席,1959年被选为临夏州副州长,1976年病逝于家中,享年69岁。

马丕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