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10

第10章 历史人物(6)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马佐为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旋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青海省工商部部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任西北五省(区)回族代表团团长,赴北京参观,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接见,1953年任青海省副省长。马佐任职期间,致力于民族团结,安定地方,深入牧区调查了解,促进牧业发展,做了大量有益工作。1966年马佐病逝于西宁,享年82岁。

马福善马继祖

马福善(1884—1956),原名马成义,回族,康乐县虎关乡三十里铺村人。

马继祖,生于1913年,马福善长子。家境贫困,对国民党的横征暴敛极为痛恨。民国三十一年(1942)初,国民党政府点名征马继祖当兵,激起父子义愤,遂在八羊沟一带秘密串连,欲举义旗。经临洮边家湾吕伯元、白眉毛等介绍,马福善父子率20余人到临洮苟家滩会见了王仲甲、肖焕章,商议共举义旗。回边家湾后,又与马衔山酝酿起义的毛克让、潘彩义取得了联系。同年6月,在临洮米家沟马福善父子与各路首领密会,议定成立“西北农民抗日义勇军”,刻制大印,制作臂章,王仲甲部为“章”字,马福善部为“忠”字,毛克让部为“克”字;划定各部活动区域,继续和卓尼水磨川寺活佛怀来仓肋巴佛、东乡马木哥取得联系;确定联络员,互通情报。会后马福善父子返回康乐,继续串连,准备起义。7月、11月马福善父子与王仲甲、毛克让在苟家滩又两次开会协商,起义条件成熟。返回后,根据情报,马福善父子率先在康乐边家湾截获国民党军军马50匹,步枪8支。翌年6月,又在临洮东峪沟袭击驻临洮国民党十二师二个班,夺取步枪24支。两次行动,震动了国民党政府,临洮县长张德熙急派保安第四团派兵会同康乐自卫队,前往边家湾“会剿”。马福善父子与陈国栋、马哎的等商议,决定提前起义,马继祖为司令,陈国栋为副司令,张贴布告,宣布起义。铲除樊家岭、土巴王家两户恶霸地主,缴获步枪8支,手枪1支,战斗中陈国栋牺牲。

临洮保安四团“围剿”边家湾,与马福善父子率领的起义军激战,保安队溃不成军,王仲甲、肖焕章等得悉保安队“围剿”边家湾,就在临洮牙下集宣布起义,并率60余人连夜驰援,两路义军会师边家湾。马衔山的毛克让、渭源的毛得功、东乡的马木哥、卓尼的肋巴佛等相继起义,民国三十二年(1943)1月28日,国民党甘肃保安处副处长胡毓英,率十二师一部会同临洮保安团、-S步芳八十二军的一部,企图一举围剿起义军。马福善父子率部前往苟家滩,同王仲甲等共商破敌之计。根据国民党军队三面包围的形势,决定步兵打步兵,骑兵打骑兵,分三路迎敌,马继祖身先士卒,率先破敌,各路义军紧密配合,大获全胜,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200余支,击毙数十人,俘虏200多人。

国民党地方政府看起义军越战越强,硬的不行,企图分化瓦解起义军,用“将临洮、康乐、宁定(今广河)三县划拨义军驻防,官职不变”诱降,又对马福善、马继祖父子说:“你们是回族,没有文化,没有政治目的,和王仲甲不一样,只要你们投诚,就给你们官做。”马福善父子不为所动。敌人无奈,又说:“万一你们不降,我们约定,以后相遇,互相不打,我们消灭王仲甲、毛克让。”马福善父子识破敌人各个击破之计,不听诱降,国民党又派重兵围剿。经多次激战,起义军在漫洼会师,1943年3月10日,三支义军召开会议,总结了前几个月的经验教训,认为前一段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统一指挥,纪律不严等。共选毛克让为总司令,王仲甲、马继祖为副总司令,司令部设执法队,制定5条纪律。起义军转战渭源,攻武都,策应张英杰起义。此时起义军斗争烽火,燃遍渭源、卓尼、临潭、会川、岷县、康乐、定西等二十余县。同年5月,各路义军会师武都草川崖,共举张英杰为总司令,王仲甲为副总司令,刘鸣为参谋长,义军达八万多人,马福善、肋巴佛等任各路司令。后因张、刘不和,导致义军节节失利,马福善、王仲甲撤到临洮、康乐朱家山一带。国民党组织七、十二、五十九师及地方保安团疯狂“围剿”,6月26日,激战紫松山、阿古山、拐雪坡,马继祖亲临前沿,指挥杀敌,激战两天两夜,弹尽粮绝,腹背受敌,遂向莲麓、冶力关转移。被围困到10月,阴雨连绵,粮断衣单,决定分散隐蔽活动。马福善迁广河高家村隐居,肖焕章伤愈后赴陕甘宁边区加入中国共产党,马继祖回老家隐居。

1946年11月,中央陇右工委成立。翌年6月6日,由地下党员马有才带路,陇右工委负责人牙含章、肖焕章、马永祥到广河高家村找到了马福善、马继祖父子,经牙含章等三人研究决定,批准马继祖为中共党员。入党后马继祖积极为党工作,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949年春经陇右工委派遣到延安西北党校少数民族支部学习。8月兰州解放,组织派他回临夏,担任回民支队队长。

解放后马福善任广河县人民政府县长、临夏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马继祖任广河县县长、康乐县政协副主席等职。1985年12月离休。1984年临夏州人民政府拨款在康乐龙头山修建“马福善纪念亭。”

祁宗元

祁宗元(1884—1951),永靖县河南乡扎木池人。精于水平测量法,人称“洞客”、“渠工”。民国初年,永靖红崖子、黄沙岭一带,山岭陡峭,峭壁突出黄河中,沿河岸约有5里山路坎坷难行,人称“阎王砭”,村人外出行走不便,盛产的桃李瓜果也不能外运。祁宗元不惜劳资,历时2年,在岭底凿通200多米的隧洞,既缩短了路程,又使人畜行走十分方便,乡里称善。他常对人说,如从阎王砭开一条渠,则红崖子、扎木池两处旱地都会变为水地,两村群众怕工程浩大,难以完成。祁宗元遂与乡民订立合同,由祁宗元负责开挖,渠成之日,给一定报酬。祁宗元志在造福乡里,经过反复目测,从祁杨河口修15华里水渠,途经“盐场滩”、“阎王砭”等四道峻岭险崖,要在石崖中凿通长800余米,高5尺,宽2.5尺的隧洞,工程艰巨。民国七年(1918)秋,祁宗元毅然动工,从头道岭凿洞,雇工开挖,亲自参与开挖,自凿自背,未及2年,千金之产赔垫殆尽。无力雇工,他不甘心半途而废,父子三人一人乞讨,二人昼夜开挖不辍,后临夏专员戴靖宇、知县刘经沣闻讯拨款2000元,以资支持。祁宗元又雇民工,每天付工钱1元,至民国十七年(1928)春历经10年,已凿通1000多米长的隧洞,水渠通至红崖子新山脚下,大功即将告成之际,戴靖宇、刘经沣亲临察看,庆贺鼓励。同年临夏兵燹,旱灾持续,乡民四散逃难,工乃停,耽误数年,渠道塌陷,无力修复,祁宗元因修渠倾家荡产,功成被废,抱恨终身。祁宗元无家可归,遂入永靖县城隍庙,为隍庙驮水,后挽发入庙,早晚烧香。1951年病卒于隍庙西厢房,众人葬于中庄村。

邓 隆

邓隆(1884—1938),字德舆,号玉堂,临夏市城关邓家庄人。其父邓国琛务农外兼做豆腐,挑到城里自卖,家道亦能温饱,对邓隆极为珍爱。邓隆幼入私塾,聪慧好学,先生常树为同学楷模。其父看邓隆学业有进,有培养前途,又转到名师王朝弼私塾。其父虽家道不丰,但对邓隆寄以厚望,束脩(给老师的工资)从优,并多买书籍,供其学习。邓隆不负父望,18岁中秀才。这时云南蒙自进士杨增新任河州(今临夏)知州,选拔有为青年到署衙读书,邓隆也在其选。光绪二十八年(1902)参加乡试,中解元。与张建、金世清租赁城内显庆寺僧房,下帷苦读,互相切磋,以备会试。1904年中进士,以知县分发四川,次年到成都,四川总督锡良看邓隆文采出众,就留在府内办理文案。光绪三十二年(1906)邓隆任重庆香国寺厘金分卡委员。鸦片战争后,重庆成为通商口岸,驻有五国领事,常违约私运货物,不纳关税。邓隆到任的夏秋之际,即查出德国领事坐船中夹带私货9000余斤,并违约偷运洋靛油50桶,邓隆照章扣留,并建议封闭私设洋行“兼信号”,德国领事向重庆货厘总局提出归还货物、不准关闭洋行的无理要求,并不断施加压力。邓隆依据条约据理力争,德国领事理屈词穷,不得不接受处罚。从此重庆口岸外国领事馆人员随船私运货物之风稍敛。其后,又勒令英国传教士陶维义照章纳税,受人称赞。一次重庆货厘局总办宴请五国领事,邓隆作陪,德国领事与其握手时称赞说:“邓委员熟悉条约,长于交涉。”不久邓隆调任新都县知县,到任后不忘恩师杨增新所嘱,勤政爱民,体察民情,受到“传旨嘉奖”。不久又任南充县知县,依然不徇私情,着力打击帮会势力,民尤拥戴,遂又代理顺庆知府。宣统三年(1912)春因母丧归里,时值辛亥革命爆发,邓隆母丧丁忧期满后,在兰州城南置宅,取名“拙园”,从此长住兰州。

辛亥革命后,邓隆参加国民党,历任甘肃省议会议员、省参事室参事、甘肃官银号坐办、甘肃戒烟总局局长、甘肃印花税处处长、甘肃造币厂监督、甘肃榷运局局长、夏河县县长等职。在任议员时提出“联络官绅,调和汉回”的口号,并在议会提出“豁免前清积欠钱粮”、“停借公债”、“预备省议会正式选举”、“筹办城乡自治”、“查收罂粟地税”、“办理陇右民报”等提案,同时向省政当局条陈“组织银行”、“筹办实业”等建议,因他从政多年,熟悉下情,故提案建议多中时情。

民国初年,甘肃工业落后,邓隆决心实业救国,在兰州黄河北岸烧盐沟口兴办光明火柴公司,产品销往甘肃各地以及青海,解放后合并到天水火柴厂。1919年利用左宗棠遗留的机器,在兰州畅家巷成立股份商办兰州织呢公司,邓隆任经理,生产大批粗呢,销往藏区,并生产栽绒毯,营业颇有起色。民国十九年(1930)邓隆见兰州南郊农民用水不足,出资在城北白云观附近修建水车三部,抽黄河水灌溉。

邓隆虽住兰州,但对家乡建设及民间疾苦十分关心。清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1906—1909),河州(今临夏)苦旱,当局赈款救灾,后又以借发为由,要将春耕发放籽种款15000两白银催交。经邓隆与地方绅士奔走呈请,省库发银补给地方,不再向农民追收,将已收仓斗粮200余石,准原纳各户抵完下年正粮。民国十七年(1928)河州遭兵燹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邓隆与张建等住兰绅士向兰州、新疆等地临夏同乡及社会各界募捐,向灾民发放急赈。第二年初,邓隆经康乐、和政、广河、临夏、永靖各地,沿途查看灾情,发放衣物、钱粮、药品等,春耕时,又在临夏县发放籽种、农具和赈款,并雇人掩埋饿殍露尸,得到乡里赞誉。

抗日战争爆发后,实行征兵制,甘肃应征首批壮丁集中在兰州桦林山待发时,发生疫病,缺乏照料,多有死亡。邓隆以佛教协会会长身份奔走呼吁,并施医药,早往暮归,一连十几天亲去照料,使4000多壮丁得到治愈,但邓隆却因过度劳累染病卧床。

邓隆是甘肃近代知名学者,对文学、历史、地理、水利、民族宗教等均有研究,著作颇丰,尤对西夏文研究宏深,是甘肃研究西夏文最早的人。主要著作有《西夏妙法莲花经考释补》、《西夏译华严经人法界品考释》、《西夏文华严经、普贤行品考证》、《书武威县西夏感通塔碑后》等。民国三年(1914)我国学者罗福成所作《西夏译莲花经考释》发表后传到甘肃,邓隆进行探索研究,对《考释》作了补正,并把自己所藏的西夏文《华严经》残卷作了考释补正,这些著述约作于1926年以前,稿本未曾发表,清稿现藏北京图书馆。

邓隆对藏文佛经的译著有《密宗四上师传》42卷、《麦拉祖师传》、《密藏问津录》6卷、《番佛名义》6卷、《藏文注释》1卷、《文字般若集》1卷等。邓隆任甘肃佛教协会会长后,潜心研究佛学,特别注重研究密宗。主修《甘肃通志》分志《甘肃民族志》、《甘肃宗教志》时,对甘肃全省民族、宗教全面详实地做了记述,对后人研究清末民国时期的民族宗教留下了珍贵遗产。他除对西夏文、藏文、佛教造诣极深外,诗文著述也很广泛,主要著作有《袍罕考古记》、 《漓水、大夏水考》、《左南城考》、《黄河上游桥梁考》、《肃傲日记》2册、《敬恭桑梓录》、《调查灾情日记》,现存省图书馆文献部的《拉卜楞纪略》、《邓隆手札》、《邓德舆手札》等。诗歌集《壶庐诗集》1册,分、《拙园缀锦集》、 《新都杂吟》、《果州杂吟》、《古番斋诗草》、《拙园诗草》6集,古今体诗554首。民国十一年(1922)以后的诗稿多散失,仅存1930年铅印本《鹿鸣私宴集》,录诗19首及历年9月9日诗23首,后人又把陆续搜集的诗128首分别编人《壶庐诗集遗稿》、《壶庐诗集补遗》中。邓隆诗文造诣极深,颇得文人称道,文县程晋三先生评其诗日:“清矫拔俗,时多奇艳之句,而和平忠厚,粹然一归于正,不蹈诸家流弊。”并称“其诗逸宕和平无一诡涩艰辛之语”。这些评价表明邓隆诗文才情陇上名重一时。

1938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邓隆因病在兰州寓所去世,终年55岁。

马维麟

马维麟(1885—1953),字玉卿,回族,临夏市八坊人。幼读诗书,清末秀才,喜文擅诗。民国初经马安良举荐,被选为国民党甘肃省众议院议员,时因马安良与张广建不和,未任用。后为马廷勃、马麒幕府清客。民国十七年(1928)返回临夏,因兵燹旱灾,一家9口生活维艰。加之精神受刺激,他不修边幅,蓬头垢面,流浪街头,甚至装疯卖傻,专到一些官吏、富户家中乞讨。随身常带木炭为笔,在街头墙上和门户写诗,或讥讽权贵,或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毫无顾忌,人称“疯诗人”。

他对官商富户、纨绔子弟抽大烟、打麻将成风写诗抨击:

有眼莫观大烟灯,有耳莫听竹战声;

大烟灯上烈火红,竹战声中家产倾。

男过瘾、女过瘾,烟瘾过足竹战兴:

红中白板争作对,东西南北都是风。

抗日战争时期,马玉卿见马步芳部驻军团长威风凛凛地带兵经过大街,便在墙上写诗讥讽:

大炮步枪盒子枪,马刀刺刀闪寒光;

既有如此好武力,何不上天战太阳。

马步青抢占民地修“蝴蝶楼”时,他在围墙上写诗抨击:

奠筑地基筑高墙,古城大路起沧桑;

万里长城今犹在,大梦沉沉秦始皇。

解放前夕,临夏遭韩起功抓兵等劫难,百姓处于水火之中,马玉卿悲愤成诗:

长夜不闻报晓钟,自起焚香自招魂;

上下四方都呼遍,地暗沉沉叫不应。

解放后马玉卿结束装疯卖傻的生活,1953年被人民政府安排为省文史馆馆员,他感慨不已,赋诗讴歌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壮举。他一生写诗颇多,有人汇集成册,后毁于“文革”。

裴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