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抱怨的职场:改变个人和公司命运的积极能量
2569200000008

第8章 抱怨,办公室的听觉污染(1)

在刃年前,我就已经明白,抱怨别人是愚蠢的行为。我并不埋怨上帝对智慧的分配不均,因为要克服自己的缺陷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了。

——百货商店之父约翰·华纳梅克抱怨,是办公室的听觉污染;抱怨,像口臭一样拒人于千里之外。在办公室里,很多人对别人的抱怨避之不及,却没有发现,其实自己也在滔滔不绝地抱怨。还有很多人,总是抱怨同事影响了自己的业绩,却不肯承认工作失败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我们的办公室,如果总是充斥着抱怨的声音,那么,真正该“检讨”的是谁呢?是老板?是上司?是办公室里那位最爱唠叨的“祥林嫂”?还是我们自己呢?别再做自毁长城的蠢事了,请停止抱怨Ⅱ巴,还我们一个和谐清新的职场和办公环境。

抱怨者是个“垃圾箱”

有一位职场培训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发出抱怨的人,在我面前都如同一个垃圾箱,散发着让人恨不得马上逃走的气息,无论是俊男,还是靓女。”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当身边又有人在抱怨了,就会觉得浑身上下很不舒服,仿佛有一股非常难闻的气味飘了过来。

的确,在办公室里,抱怨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听觉污染”。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是多么地爱抱怨,有些话几乎是“不经过大脑”就说出来了。抱怨还能在办公室互相传染,形成一种“抱怨比赛”,甚至只要有上司看不见的地方,就会自发召开“办公室诉苦大会”。

抱怨还会导致一种共同的愤怒。办公室,当人们听到别人在抱怨时,他们难免会想:“这家伙又在这里发牢骚了!其实他混得还不错,他只说他加班多,其实他奖金拿得也比别人多!真正命苦的是我!更应该抱怨的也是我!”

不过,出于“面子”的考虑,没有人会当面指责同事。于是,人们就容易把抱怨的对象指向了不在场的老板、出去办事的某同事、甚至还有整个公司。这样,在竞相抱怨的过程中,大家往往会达成一个荒谬可笑的“共识”:“我们这个公司根本不能待!我们的老板简直不是人!”

这种“共识”虽然没有多少理性,但它让人们乐于相信“这就是事实。”如此,大家就可以继续抱怨下去。这样的结果,就使一个团队失去了它的工作能力,还有合作精神。研究发现:爱在一起抱怨的同事,虽然在抱怨时很“团结”,但对待工作中的困难绝不会精诚合作。

所以,抱怨者是企业的污染源、垃圾箱,等着他们的,早晚是被“清除”的命运。

国庆长假期间,李宏来到同学阿伟家中。令他吃惊的是,阿伟居然“内退”了。要知道,阿伟才36岁,重点大学毕业,在学校还当过学生会干部。可现在他却待在家中,每个月只拿最低的生活费。

事后,李宏才从另外几个同学那里知道了原委。原来,阿伟一开始来到这个工厂里,厂长很器重他,很快就提拔他当了科长,一年半后,又提拔他当了厂长助理。阿伟的能力很强,不过,他有一个缺点,就是讲话不太注意,随时随地发牢骚,批评这个,指责那个。这一点厂长早有耳闻,只是觉得人无完人,凭着阿伟的能力,还是可以重用的。

可阿伟不仅没改掉自己的缺点,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当着厂长的面还抱怨不休。厂里的员工也多半不喜欢他,刚开始,有人还喜欢和他一起抱怨,有人心想:“连厂长助理都敢这么说,我也借机发发牢骚吧!”可后来,人们发现他在张三面前抱怨李四,李四面前抱怨张三,于是,大家渐渐都不约而同地躲开他,甚至有人走路都要绕开他走。

后来,厂长也开始渐渐冷落他,先是免去了他厂长助理的职务,后来又免去了他科长的职务。于是,阿伟的抱怨就更多了,得罪了不少人,很快就被工厂“内退”了。

让我们拿阿伟当做一个前车之鉴吧!千万别做办公室里的“垃圾箱”!要知道,做一个“污染源”或“垃圾箱”,它的命运早晚是要从办公室中“清除”的。要知道:只有那些在办公室里散播阳光和快乐的人,才能节节高升,才具有黄金般的身价!

可是,很多人依然在不由自主地充当着办公室的“垃圾箱”,甚至还浑然不觉得。他们终日发泄着与工作有关或是无关的牢骚,让同事们厌烦得恨不得捂上自己的耳朵。

还有一些办公室,大家争相抱怨、争相诉苦,只要上司不在场,就立刻开起了“办公室诉苦大会”。在这样的办公氛围中工作,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垃圾箱”里工作一样,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好心情,更别说创造好业绩了。

我们需要的办公环境绝不能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办公室里充满着轻松愉悦的气氛,都希望自己干劲百倍而且不易疲劳。然而,正是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抱怨,使我们每个人的办公桌上方,都弥漫着沉重和令人窒息的空气;每个同事之间,都用嫉妒和怨气互相“倾倒苦水”,搞得工作场所乌烟瘴气。想想看,抱怨,是不是真的散发出比垃圾箱还要难闻的气味啊!猫的错?我的错?

有一位管理专家,一次在他的培训课上问了学生们(一些基层管理人员)一个古怪的问题:

“如果你买了几条金鱼养在家里,你出了趟门,回来后发现金鱼被你的猫偷吃了,你觉得应该怪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应该怪猫。管理专家笑了笑说道:“猫当然有责任,但除了责备猫之外,你更应该责备自己。猫吃鱼是它的本性,你明知猫会偷吃鱼,却不加任何防范,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所以你也是有责任的,甚至是主要责任。”

管理专家实际是在告诉学生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哪种“责任”是可以明确划归到某只“倒霉的猫”的头上。相反,企业中的任何一分子,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都对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职场人士最爱犯的毛病之一就是:当事情不顺利时,首先就去埋怨别人,而从不检讨自己。

有很多人在思考和分析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时,先是列了一大堆困难和问题,然后就开始抱怨,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并替自己开脱,比如,销售部销售不好,责任当然在产品;产品不好,那么责任在预算;预算之所以少,是因为成本高,赢利少;而成本之所以高,责任肯定在采购……就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把理由往别人身上推,每个人都能够在别人那儿找到借口。于是,我们常常在办公室里听到这样的牢骚:

“这个客户太难伺候了,我真无奈!”

“要是给我换个搭档,事情也不至于办成这个样子!”

“全世界都在闹金融危机,这怎么能怪我呢?”

这些发牢骚的人,他们不愿意承担风险,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以为,出了问题时抱怨别人,就可以逃脱公司的惩诫和处分,但最终的结果呢?真的能脱了干系吗?

1999年,美国第一大零售商凯玛特开始显露出走下坡路的迹象。而在这之前,有关凯玛特的一个笑话,已经在企业界广泛流传:

在1990年的凯玛特总结会上,一位经理认为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向坐在他身边的上司请示如何更正。这位上司不知道如何回答,便向自己的上司请示:“我不知道,您看怎么办?”而上司的上司又转过身来,向他的上司请示。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一直推到总经理帕金那里。帕金后来回忆说:“真是可笑,没有人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宁愿将这个小问题一直推到最高领导那里。”

2002年1月22日,曾经风光无限的凯玛特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抱怨是“无止境”的,也是毫无用处的。一个爱怪罪环境的人,往往会得寸进尺怪罪其他人。同时,抱怨也是最害人的,它甚至能导致一个企业的死亡。

其实,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反省自己:“我可以多做点什么来防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目前的情形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向前推进?”

当你学会了检讨自己,学会了承担责任,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提升。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棘手的人和事,我们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做职业角色的楷模。抬起头,向前看,根据目前情况确定最佳的行动路线。真正做到,“事关责任,到此为止。”

抱怨同事,早晚众叛亲离

西方有这样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说不出别人的好话,不如就什么都别说。”

很明显,先哲们是在告诫世人为人处世时,要学会尊重和赞美他人,至少也应做到慎言慎行。可惜的是,这句话并没有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当今社会的每个企业、机构中,几乎都是吹毛求疵、流言蜚语和永不停息的牢骚和抱怨。

而人们在工作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也往往会努力为自己开脱,将原因归结为他人或者环境的不是,而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们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看见他人的失败、错误和缺点,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评和建议。殊不知,即使你一定程度上是对的,这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已经替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所以,不要随便抱怨同事,更不要轻易批评和指责别人。

正如《圣经》里说的,“不要批评别人,免得将来也被别人批评。”我们不管当面抱怨同事,还是背后指责同事的错误,都有可能将自己引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很多有智慧的人,就能克制住自己指责别人的冲动,甚至做到“一句埋怨的话也不说”。这听上去非常困难,但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有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总统那里,气呼呼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笑了笑,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个家伙。

“你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得太棒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模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吧。”

其实,林肯教给斯坦顿的这种办法,是他自己从政治生涯中“磨炼”出来的。林肯从年轻时代开始,当遇到了故意打击自己的政敌,想狠狠教训他们一顿时,他会把自己攻击他们的话写在纸上,等“出完气”,就立即把纸烧掉。

另一位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富兰克林,当人家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道:“我尽量不说任何人的不好!”

而励志大师卡耐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学会待人处事,那么就请你记住三大原则:不批评,不责怪,不抱怨。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误会就会产生。所以,我们千万不要随便去批评、抱怨别人,话一出口就意味着对别人的伤害。一次草率的、貌似直白的批评会让你失去一个朋友,失去一个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俗话说:“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会飞回自己家里。”我们要想与同事和谐相处、友好合作,就要把握好语言的分寸,注意学会克制自己。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当你忍不住要批评指责别人时,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先想一想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做,请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想,也许你就会改变你草率的看法。为什么你身边全是“怨妇”?抱怨是会传染的。这一点,相信每个人都会理解。但是,“为什么我身边的人都那么爱抱怨?”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答案说出来,甚至可能让你吃惊,让你拒绝。

想知道为什么你身边的人都那么爱抱怨吗?那是因为,你自己同样爱抱怨,甚至抱怨的频率超过了他们。

就像美国的励志专家威尔·鲍温牧师所说的:“抱怨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出时,我们才会注意到。”

我们常常会忽略自己的抱怨。当我们又在指责某个人、或者又试图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如何不幸时,我们甚至不能觉察出其实自己已经是在抱怨了。爱抱怨的人们,自己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抱怨的频率有多高。

很多人不喜欢听别人抱怨,但自己又很喜欢抱怨。当别人对着自己抱怨时,意味着别人需要从自己这里获得支持、关注和同情。对于那些喜欢“把自己的沉重压在别人身上”的人——也就是爱抱怨的人来说,他们听到别人也在抱怨,顿时会觉得非常烦躁,心里会说:“我真受不了听这些!烦死人了!好像人家都过得很好似的!其实真正倒霉的应该是我!”

出于“面子”上的考虑,人们一般不会直接驳斥别人的抱怨。然而,这种对别人抱怨的反感,会导致一场“抱怨比赛”——人们都争相抱怨,诉说自己是何等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