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抱怨的职场:改变个人和公司命运的积极能量
2569200000007

第7章 抱怨越多,结果越糟糕(2)

最让小陈受不了的,是老板只考虑先把客户“拿下”,先收到钱再说,至于有没有能力解决客户的问题,以后再想办法。

在这种环境下,抱怨就成了小陈的习惯。有同事劝过他,可他就是控制不了。直到有一天正在抱怨时,听到老板对他说,“你要是觉得公司不好,明天就不要来了。”

其实老板也是说气话,但小陈受不了这种委屈,就毅然辞职了。辞职后的小陈来到职业咨询公司,向专家询问到:“打工太烦人了,不知道我是否适合自己创业呢?”

没想到,专家却笑着对他说:“如果改不了抱怨的习惯,你可能真的永远都不适合自己创业!”

职场上那些爱抱怨的人,最多的抱怨可能集中在老板如何不好、公司如何不好。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当上老板,就再也没有这些烦人的问题了。不过,这样的人,如果他们真的自己创业,面对更多的压力,他们又该向谁去抱怨呢?

不仅如此,实际上,职业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仅仅因为抱怨而引发的跳槽,几乎占了跳槽人数的四成左右。

抱怨,其实来自于一种失望和急迫的心情。同时,抱怨使人心态消极,失去工作的动力,平时总是应付工作,结果业绩出不来。因为抱怨,很多员工不能承受企业暂时的困境,所以消极对抗上司分配的任务,遇到一些不满意就跳槽,改弦易辙。

若问一下各个企业的老总们,在他的团队中最不喜欢听到的是什么,可能每个老总都会爽快地回答,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抱怨”。

其实,对企业的老总、经理来说,是他们承担着更大的市场压力,也许最该抱怨的正是他们。但现实中,他们却是最少抱怨的人。反而,他们中有很多人被他的同事、他的下属抱怨得心力交瘁。所以,一旦有机会,他们会先辞退这样的员工。

而喜欢抱怨的员工,不是被企业辞退,就是自己觉得在企业中实在无法忍受下去而主动跳槽。他们觉得凭着自己的年轻力壮和聪明才智,总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每次换了新工作,都用“批评性”的眼光看待工作中的一切,不知道珍惜眼前的机会,最后“蹉跎了岁月”,而自己还在跳来跳去,根本找不到职场目标和机会。

对于习惯于抱怨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道又一道的墙,处处为难自己,郁闷满胸膛,人生的道路和格局也总是别别扭扭、处处碰壁。

也许你会说:“难道我要任人欺侮而不吱声吗?难道当一个‘任劳任怨’的傻瓜真的会有出息?我不信。”

其实,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他们早年“寄人篱下”的时期,或是艰辛的创业时期,他们的确从不抱怨。并非他们麻木不仁,或者是个“任劳任怨”的傻瓜。实际上,他们没有时间抱怨,他们知道,抱怨不仅耗费能量还于事无补,他们要做的,就是把手头的事情尽可能做好。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战胜环境、超越环境。喜欢抱怨的人在这个遵循强者法则的世界中,是根本没有立足之地的。

关于那些成功人士是如何敢于承担责任,面对压力,“该抱怨时也不抱怨”的故事,请看下一节的内容。

优秀的人,都不抱怨

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最受敬仰的公司之一,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在索尼公司一直非常受欢迎。有个叫大贺典雄的帝国大学高材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加入索尼公司之后,年轻气盛、直言不讳,还曾多次与盛田昭夫争论。但盛田昭夫喜欢这个敢于独立思考的年轻人,非常器重他。

可不久,却出了件出人意料的事,盛田昭夫居然把大贺典雄下放到了生产一线,给一位普通工人当学徒。这让很多员工迷惑不解,他们猜测,他一定某次说话过于直接,得罪了盛田昭夫。还有人为大贺典雄感到不平,但大贺典雄对此只是淡淡一笑,踏踏实实地当他的学徒。

一年后,更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还是学徒工的大贺典雄居然被直接提拔为专业产品总经理,员工们对此更加百思不得其解。

在一次员工大会上,盛田昭夫为大家揭开了谜团:“要担任产品总经理,必须要对产品有绝对清楚的了解,这就是我要把大贺典雄下放到基层的原因。让我高兴的是,大贺典雄在他的岗位上干得不错。不过,真正让我坚定提拔念头的还是这件事:整整一年,他在又累又脏又卑微的工作环境下,居然没有任何的牢骚和抱怨,而且兢兢业业,甘之若饴。”

人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由得报以热烈的掌声。5年后,也就是在34岁那年,大贺典雄成为了公司董事会的一员,这在因循守旧的日本企业,简直是前所未闻的奇迹。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大贺典雄整整一年处在脏累而卑微的工作环境中,却没有任何抱怨?或者说,像大贺典雄那样,能面对挫折而泰然处之的人,他们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经过我们分析,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几种素质:永远正视客观的现实。

他们不追求小说故事里那些一蹴而就的成功,他们接受“年轻人要从基层做起”的现实。他们也不追求绝对的“公平”——就算一时的收获抵不上付出,他们也能接受这一切,心甘情愿从头做起,从基层做起。他们并不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什么“伟大的目标”,而是一个个现实的目标,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走向成功。

★化解困惑,擅长从具体工作中寻找乐趣。

乐观的心态,是支撑一个人度过“低谷”的基础。可以想象,当大贺典雄被派去做学徒,他一时并不知道盛田昭夫的用意,他肯定也会觉得困惑、不解。但现实是必须面对的,他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学徒岁月呢?看起来,大贺典雄一定喜欢自己的工作,一定从学徒的工作中寻找到了乐趣。毕竞,这是当时其他大学毕业生一辈子可能都不会碰到的经历。也正因为他珍惜这段经历,在学徒的岗位上也做得风生水起,所以,才更让盛田昭夫认识到他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和才能。

★富有远见,不计较一时得失。

固然,在这个案例中,大贺典雄是幸运的,他的“不幸”仅仅是盛田昭夫刻意安排的“考验”。可实际上,更有无数“一开始没那么幸运”的成功者,不计较一时得失,凭着自己强大的坚毅、耐心和积极,从而完成了命运对他们的严酷“考验”。★永远采取积极的行动。即使处在“低谷”,他们也不会怨天尤人或是自暴自弃,他们总会“做点什么”,让自己渡过难关,决不会用嘴上滔滔不绝的抱怨来打发时间,积极行动是他们惟一的向导。

优秀的人,一般都具有上述几项心理素质,他们不急、不怨,着眼现实,积极行动,努力解决各种问题,用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工作和生活。

他们不会抱怨命运,而是积极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不会抱怨同事、抱怨客户,而是用健康的方式与人们进行沟通;他们不会抱怨老板、抱怨公司,而是珍惜本职工作给自己提供的学习机会。他们遇到麻烦、挫折,也会“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从“麻烦”中发掘快乐和机会。

在我们前面关于小陈能否创业的案例中,咨询专家又为小陈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关于他几个事业有成的朋友的经历。

其中一个朋友,他开车和专家一起参观一家企业,却碰上一路都是交通堵塞,几乎是寸步难行。可这位朋友却说:“北京的交通就是这样!没关系,平时我也不开车,坐公司的班车上班,一路上可以闭目养神,还可以听听外语。上次我去美国考察,我发现自己的口语竟然明显提高了!这还要感谢北的堵车呢!”

还有一位朋友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朋友们从来没有听见他抱怨。按理说,他太有抱怨的理由了:行业的政策变动、诸多合作伙伴的不诚信、员工的失误等等,都给他带来很多麻烦。但他从来不抱怨任何人,而是想办法,出主意,把每一个考验和挑战一一化解,把每一个不足重新调配,尽力做到位。

正是这些不抱怨的人,在朋友、同事之间散发着迷人的能量,让别人也感觉心胸开朗、心态阳光,在工作中充满着力量。

其实,当一个人真正有自己的理想,就不会再为那些烦琐的小事怨天尤人;当一个人懂得时间的珍贵,就不会让抱怨浪费自己的生命,生活中的阳光会洒满他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优秀的人,绝不让满腹牢骚来消耗自己,绝不让抱怨的思维限制自己。难道,我们不该学习这样的人,停止抱怨,接受现实,迎接自己新的职场生活吗?!

无论如何,如果你还在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停,至少可以肯定,你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也很难成为优秀的人。

哪次“加薪"是抱怨出来的?

“老板真抠门,给我定这么低的工资。”

“公司给我的钱太少啦,我才不愿意多干呢。”

“老板怎么只给我这么些薪水?如果他能多给我一些,我一定会努力工作的。”

“为什么公司给某某涨了那么多钱,我的工资却还在原地踏步?”

“凭什么小王能领那么多薪水奖金,我却那么少。我比他进公司早好几年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薪水,是我们抱怨的最重要“主题”之一。的确,谁不希望得到高薪呢?但是,请你仔细想想,又有那次加薪晋级是抱怨出来的呢?

在很多年前的日本,有一天,一位叫稻盛和夫的年轻人回到家中,又开始对自己的哥哥发牢骚了:

“老板真不够意思,我跟着他干了好几年啦,工资还没有涨过!这样工作下去,实在太没劲了,我真不想干了!”

稻盛和夫怒气冲冲,把自己对老板的怨言和愤怒一股脑儿地倾诉给哥哥听。

哥哥静静地听着弟弟的抱怨,一直等到他诉说完,才平静地对他说:“我觉得你现在已经养成了抱怨的坏习惯,这对于你的成长很是不利。如果你保持这样的心态,即使不在这里干了,你到别的公司,还是会遇到现在的问题!你唯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挑剔公司!”

哥哥的话,对稻盛和夫犹如当头棒喝,他陷入了沉思。是啊,如果乐,现在他退休了,我得想办法给他一个惊喜……”

于是,老板挽留老木匠先不要急着退休,再给自己盖最后一座房子。从图纸上看,房子很大,很费工,老木匠不由心生不快,牢骚满腹。

他虽然每天照常干活,但嘴里老是不停地抱怨:“我都这么老了,还要当牛做马地干活,真是命苦啊!”“咱们整天给别人盖房子,自己却住不上个好房子!”

他越说自己越生气,尤其看到这房子这么大、这么考究,又不知道将来是谁住在这里,就心里非常不痛快。索性,他根本不把心放在工作上,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心想,只要房子不塌就行了。

房子建好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东家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了他,说道:“嘿,老伙计!我想给你一个意外的礼物!你辛辛苦苦工作了这么多年,这是你应得的报酬。让你的老伴和孩子们就在这里安家吧!”

“啊!什么?”老木匠早已震惊得目瞪口呆,一时间悔恨交加,后悔自己居然错失良机。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可能这样呢?现在,一切都晚了,他不得不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们的人生,其实都是自己“建造”的,我们在工作中,总以为自己在为别人打工,实际上,我们也是在建造自己的生活,建造自己的居所。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说过:“机会看见抱怨者就会远远地避开。”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殊不知,正是爱抱怨的思维方式,使我们错失了大量良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机会等着我们去发现。有些时候,机会会垂青那些“有心人”,等着他们用心去寻找机会;还有一些时候,机会垂青那些任劳任怨的人,让他们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中自然而然地碰上了机会。

不仅如此,机会在它刚刚出现时,通常都很隐蔽,甚至看起来还很麻烦。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况就又开始抱怨了,于是,不知不觉中放走了一次次难得的好机会。

遇到工作上的“瓶颈”,正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如果把握得好,一次职场危机将会转化成晋升的理由。那些由小职员成长为企业家的成功者,一路走来,其实都是负责任地面对本职工作中所有问题,从来不逃避问题,也从来不推卸责任。

遇到技术难题,正是革新发明的机会。它启发你开拓思路,调动所有的创意。历史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起因。

遇到难打交道人,可能意味着你会多一个朋友。将心比心,将心换心,用真诚能打开所有人的心结。而这种“又臭又硬”、个性强烈的人物,往往对来之不易的朋友格外忠诚。

遇到别人的批评和否定,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阳光下,对聪明人来讲,这是个好消息。这可以警示你改正和提高,促使你更成熟、更完善。

遇到事业的挫折或者生活的磨难,更意味着为日后积累着财富。只有经过磨难才能成长,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往往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遇到上面这些情况,我们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机会就能被我们,牢牢抓在手里。可是,假如我们稍微遇到一点不顺心就抱怨起来,岂不是白白地放走了一个又一个机会?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自己的房子吧。每天当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竖起一面墙时,请都用你的辛勤和智慧好好地建造吧!毕竟,生活归根结底是自己创造的!

我的“不抱怨”观点

抱怨的恶习,会让人失去了责任感和行动能力。爱抱怨的人,从来只对寻找不利因素感兴趣,而永远不去设法改变现状,这会使得他们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与成功渐行渐远。抱怨像毒品一样,会使人上瘾,让人养成一个遇事就抱怨、却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习惯。抱怨对那些在精神上“立不起来”的人来说,可能的作用如同一副轮椅,坐得久了,它会让人忘记了该怎样走路!抱怨不会使人更聪明、更强大。抱怨不能改变现实,也不能让更多的人同情自己。相反,那些职场中的优秀人士,他们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抱怨”二字。压力越大,他们的激情越高涨;困难越多,他们的心境越平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都会对自己说:“我能行”,充满自信地奋勇前进。当抱怨不再控制我们的思想,我们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当我们把抱怨的话语变成努力的行动时,就已经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了一大步。无论如何,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