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有一个朋友,叫李晓军,各方面都很优秀,令人非常喜欢。从读小学时起,一直都是优秀的好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接着,顺利成亲,结婚生子,从此他的人生就有了新的故事。
结婚后,每月的工资不足以安排家庭生活。于是,他选择了下海淘金。三年后,他居然淘到了第一桶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为了支持他的事业,老婆也辞职了,两个人摸爬滚打十几年挣了上千万资产。按说生活应该过得更幸福了,没想到灾难开始降临了。先是因为事业分歧发生争吵,接着互相猜疑对方另有新欢。于是,家庭战争逐步升级,直到对簿公堂,最终离婚。离婚后,财产分割,老婆拿走了他一半多财产,孩子也让老婆领走了,他成了一个孤家寡人。他很痛苦也很伤心,两年后,他从痛苦中走出来,事业也继续发展,于是,他再次结婚。这一次他很真诚,为了避免矛盾,他不让老婆参与公司事务,为了让老婆放心,他挣的钱全都交给老婆。这样相安无事过了三年。突然有一天,老婆的家人姐姐、姐夫拿来一个项目,说是非常好,只要投资保证赚钱,架不住老婆柔情蜜语的劝说,最终他同意了,将他积蓄的资金全都投了进去还不够,又向银行贷了200万元。项目上马了。可是,运转了两年,一直亏损。眼看损失越来越大,于是,内部开始发生矛盾了。就这样,争吵又开始了。可悲的是,在这场矛盾冲突中,他成了少数派,老婆居然和姐姐、姐夫是一派。更惨的是,该项目的运转,财务大权掌握在老婆姐姐手中,等到公司缺钱无法运转时,姐姐、姐夫一拍屁股不干了,走了,剩下的烂摊子交给他了。老婆一看,他现在成了穷光蛋,而且还欠着银行200万元,于是找出种种理由,跟他说Bay Bay。
在这种沉重的打击下,他病倒了。公司完了,老婆跑了,他也成穷光蛋了。他的病越来越重了,整整住院一年。他终于又从死亡线上活了过来。如今,他闭门思过,痛不欲生。他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总是受到伤害,受到陷害,受到打击?他没有害过别人,也不想害别人,甚至还帮助过不少人。可是,到头来,受到伤害的总是自己。他迷茫了,困惑了……
带着一颗受伤的心,经朋友介绍,他走进了《心灵教练》的课程。
在课程的第二阶段,教练和同学们成了他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他终于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像他自己以为的那样优秀。恰恰相反,他发现自己:自私、自卑、虚荣、伪装、不实际、主观霸道、内心浮躁、志大才疏、喜欢被认同、情绪波动大、胸无韬略、目无远见、信念不明、目标不坚定、小有成就就沾沾自喜,喜欢舒适区、不善非舒适区、偏执、逃避、不负责任。
这是自己吗?他不敢相信。那个优秀的、自信的、能干的自己到那儿去了?
他哭了,他泣不成声,撕心裂肺地喊着:“老天爷啊,我错了,我太狂了,我太自负了。都是我的错,我瞎了眼睛,我没头脑,是我自己把自己害了。”
哭过了,痛过了,他开始重新面对生活。
他变了,开始不太爱说话,慢慢地开始说话了。他把自己融入到课程和同学中去,那颗被伤害的心被同学和教练的爱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灵感到震撼。
他沉浸在课程中,课程犹如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没有金戈铁马,却照样是战火纷飞,惊心动魄;没有枪林弹雨,却照样体会到生与死的考验;没有崇山峻岭,却照样体会到过雪山,走沼泽的艰难;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却照样体会到血与火的争锋,灵与肉的对峙;在这场心灵的旅途中,有的人成功的走过来了,而他因为自己的愚蠢和错误,中弹负伤了,差点送了性命,万幸的是,一息尚存,雄心未灭。穿过了一座座城堡,脱掉了一层层盔甲,在情感与理智, 憧憬与回忆,开放与保守,欢乐与痛苦的碰撞后,他发生蜕变了,好像蛇脱了一层皮,好像新生儿刚刚诞生,内心充满了激情与兴奋,心里充满着阳光和生机,浑身充满着无限的能量。他开始在自己心灵深处拉皮、切割、动刀子,他从自己陈腐多年的心灵死湖中,挖出了多年淤积的污泥,重新换上了清澈的泉水。他渴望新生,渴望创造,渴望奉献,他想重新生活,他想重新做人,他更想回报同学,回报社会,回报家人,他内心的激情之火再次被点燃。他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刚强、有博大胸怀、追求卓越的男人!”
这个男人,经过课程的洗礼,回到家中,整整三个月闭门不出,全方位的修炼自己,毫不客气的解剖自己、充满希望的完善自己、勇往直前的超越自己。
他为自己写下了16条准训:
⑴ 自信,哪怕是穷光蛋也要自信;
⑵ 情绪平稳,不要大喜大悲,大起大落,要沉稳;
⑶ 不要太虚荣;
⑷ 保持平和,不要太偏激,尽量客观公正;
⑸ 不要伪装;
⑹ 为人实在,不要花拳绣腿;
⑺ 改善自私;
⑻ 尽量客观,不要自以为是;
⑼ 锤炼内刚,无敌则刚,有爱则刚;
⑽ 心命和谐;
⑾ 执着专著;
⑿ 追求大道;
⒀ 内心宁静;
⒁ 永葆热情;
⒂ 追求爱,渴望力量;
⒃ 大慈大悲,大气大度。
同时他为自己确定了新的人生定位和目标:
定位:做培训师,做心灵教练,做企业家,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企业家。
工作:写书、演讲、办学、办企业。
目标:培养10万名学生;创造1亿元人民币财富,部分捐给孤儿院和敬老院。
回首往事,李晓军感慨万千: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只有一回。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无法预测前面会发生什么,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伤害、挫折、打击、绝望和死亡。
如此的人生,活着,只有面对!面对,只有穿越!
人生中所有的成功与失败、挫折与打击、痛苦与伤害、委屈与抱怨、后悔与失望、得到与失去如此等等,其根源都不再别人而在自己。所以,我是一切的根源,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正如新东方教父俞敏洪所说:“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必将辉煌。”
现实生活当中,有人会因为失败而跳楼,也有人因为失败而成就更大的事业;有人会因为对手强大而畏惧,也会有人因为挑战巨人而使自己快速成为巨人;有人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抱怨产品、抱怨公司、抱怨顾客,也会有人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创新出大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新服务;有人会因为受不了上司的严厉而跳槽走人,也会有人因为严师出高徒而使自己能够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最后不断晋升。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不同。也就是说,事情的前因A会透过当事者对该事件的评价与解释以及他对该事件的信念B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
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的看法的影响。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做出不同评价和解释的我们自己。所以,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掌握风向,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亲爱的朋友,自我改变的门是由内而外的,只有你自己才能打开。你的命运只能由你自己主宰,你的一切也只能由你自己去创造,因为,你是你自己一切的根源。
学会付出,不要索取
某甲与某乙双双到阎罗王处报道,阎罗判定他们可以重新投胎做人,就告诉他们,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索取的人,一个可以做一辈子付出的人。某甲抢先选择了索取的人,某乙就选择剩下的付出的人。阎罗接着说:“某甲喜欢一世索取,就要他来世做乞丐,不用干什么,只去向别人索取就可以了;某乙喜欢一世付出,就要他通过努力成为富翁,好能够完成一生付出的心愿。”
人们常常喜欢索取,不愿意去付出,然而,索取的人正如乞丐一样,把自己的喜怒,温饱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即使获得了许多,也是毫无意义的,只知索取的人,心灵是空虚、寂寞的。付出所得到就完全不一样了,懂得付出的人是自己的主人,即使得到的不多,心灵是踏实、安祥的。受贿的钱财,是索取而来,揣在怀里你能够睡得安稳吗?一有风吹草动,那种提心吊胆是很难受的,再多的钱财也不能使自己自在、轻松。一个民工,赚钱一定不多,但睡的塌实,吃的香甜,因为自己所得到的是用汗水换来的收获。没有了心灵的羁绊,人生才是真正美好而自主的啊。
生活里我们一样不能只去索取,索取而来的东西往往是不真实的,是不长久的,也是患得患失的;我们通过付出而得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人活着肯定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法。获取目标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靠自私的方法得到,不择手段,惟我为先;另一种是凭借无私的付出得到,成全他人,利人利己。尽管最终的结果都是“成其私”可是过程不一样,带给别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达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样。
生活中,每个人的付出都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两个人恋爱,一个人很抱怨地说:“我对你已经很付出了,你为什么还是那么对我?”
公司老板用心良苦地培训员工,员工翅膀硬了就飞出去,老板几乎是痛心疾首:“我对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这样对我?”
心灵教练关于付出与回报(索取)追求的是一种心态。
付出的人心情感到:快乐、自豪、喜悦、自信、骄傲、安宁、愉快、赞扬、有力
索取的人心灵感到:可恶、自私、困惑、贪婪、可耻、下流、懒散、懦弱、无助、无能
真正付出者:心中既没有自己施恩于人的念头,也没有别人受恩于我的念头。最高的境界是付出不需要任何回报。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自私的索取者还是一个付出的人?大多数人都在索取,他们向父母索取、向同事索取、向朋友索取。
我知道,你习惯于索取甚至寄希望于不劳而获,那个小算盘算得很带劲,这样多划算啊!可是你的大算盘就是算不响,这样一来你会逐渐养成依靠的作风,私心会越来越重,小算盘算大账,简直是不可能!
告诉你吧,击败自私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付出放在重要的位置。你应该这样来做,在同样的岗位上,争取做更多的事情,把一些额外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己任。对朋友和家人额外关照,要花时间、精力在他们身上。你的付出会让他们感到你的巨大变化,让他们感到一个很有安全感和爱心的人在他们身边。
你可以这样来做,首先,发现你可以付出什么,同事、朋友和家人都需要什么,然后尽自己的力量付出爱心付出行动,你会发现付出是那么令人愉悦,这种感觉前所未有。
你心胸开阔,可以容下世间万物,可以承受挫折;你心胸狭窄,连一粒沙土都容不下。我敢肯定,心胸狭窄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人。
我的一位十几年的朋友,是位橡胶公司的副总经理。刚认识的时候,他跟我说他很难做到心胸开放,他觉得像有无穷的阻力阻挡他和别人分享,在公司,他完全可以授权给下属,可是他害怕下属们另有打算。于是他身心疲惫,觉得这样非常痛苦。我跟他聊了很多次,让他试着用我给的办法去解放自己,他真不是个好学生,花了我不少精力。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的精力并没有白费。最后,他欣喜地告诉我,他学会分享和宽容,他和他的团队团结一致,他管的少了很多,公司的业绩却有了很大提高。他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也亲密了很多,他感到自己的生活真是开心。他还邀请我去参加他们公司的年会,把我介绍给他的同事,告诉同事他有多快乐。
现在,让我们一脚踹开自私这个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行动1: 没有任何理由地送别人一件礼物,把你的感受写在下面:
行动2:现在要你去体会“付出就是快乐”这句话,你要以别人的快乐感受为焦点。比如打扫办公室、放弃霸占电视遥控器、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开始。
行动3:写下别人对你无私帮助的五件事,这样可能很困难,不要放弃,一定有的。
写下你的感受:
你体会到了,这种感觉是多么的美妙!你想让周围的人见到你都有这样美妙的感觉吗?不要吝啬你的一切,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你应该时刻记住付出大于索取,还有不断体会分享的乐趣,你必须把这些都培养成为习惯。
发现盲点,改变就在一瞬间
约哈利窗是一个研究人际互动关系的理想模型,1955年由加州大学西部研究中心Joseph Luft和Harry Lngram两人提出,成为了现代人力资源和管理中的重要理论。约哈利窗显示,对每一个人来讲,世界有四个部分:第一,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事情,是公开的信息;第二,自己不知道,但是他人知道的事情,是个人的盲点;第三,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事情,是隐私;第四,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事情,是未知之事。
教练技术的焦点在于人,教练的对象在于对方,心灵教练把约哈利窗的焦点集中在“我”身上,更为清晰的表达了心灵教练的指导作用:第一,我知道关于我的事情,他人也知道关于我的事情,是公开的信息;第二,我不知道关于我的事情,他人知道关于我的事情,是我的盲点;第三,我知道关于我的事情,他人不知道关于我的事情,是我的隐私;第四,我不知道关于我的事情,他人也不知道关于我的事情,是我的隐藏潜能。
约哈利窗的四个区域是随时变动的,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经历越来越丰富,公开的信息和隐私也逐渐增多,图中的竖线会向右移动。不过,在认识“我”上,并不一定是这个方向,当人们成长和成熟后,形成了很多信念和看法,其中不乏错误的信念和看法,如果固执于这些错误的信念,或者从来就不去关照自己,那关于“我”的盲点就越来越大,潜能被掩盖的越深,竖线的变动方向则是向左。
心灵教练反映真相,帮助对方迁善心态,更真实的看到自己,将图中的竖线向右移动,减少信念中的盲点,这是反馈的过程;心灵教练挑战对方厘清目标,做行动计划,不断检视行为与目标的距离,最终把心中的目标变成现实的成果,将图中的横线向下移动,让潜能浮出水面,展示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这是揭示的过程。
由此可知,自己的公开区会扩大,盲点会减少,潜藏的潜能会得以释放。从而使自己具有更大的能量,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