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偶尔出门逛街,陈太太看上一件新款的套装时,先生当着女店员的面说:“这种衣服要身材高挑的人穿才好看,你又矮又胖,穿起来像穿布袋一样!”呵,陈太太一听,气得转身就自己坐车回家了。
最叫陈太太愤怒的一次是在超市买化妆品时,自己的老公竟在其他顾客面前对她说:“你长这样子,用再好的化妆品也没用!”陈太太忍着心中的“耻辱”与“悲愤”,回到家终于爆发了!
“我命贱,我命苦,婚前一大堆男人追我,我瞎了眼才会嫁给你,哇……”陈太太气得哭起来。
“我才倒霉呢,娶个不会下蛋的老母鸡,每天没工作在家闲着,只会吃闲饭!”
“不会生?搞不好是你自己有问题!”陈太太越说越气,“对啦,我是不生啦,不然万一生个小孩儿长得像你这副‘猪样子’,我不呕死才怪!”
突然之间,陈先生威武有力的巴掌像一阵旋风一样掴了过去,把太太一巴掌打倒在沙发上,并愤怒地说:“婚前看你伶牙俐齿,没想到婚后你说话竟然是这么尖酸刻薄,我看你是不想活了!”陆战队出身的陈先生又顺脚踢她两下,未料陈太太也抓住他的小腿,狠狠地咬他一口。
不久,两人协议离婚。陈太太感叹说:“原来以为他结实的臂膀,厚厚的胸膛,是我终生的依靠,没想到两人气起来口不择言,他就拳打脚踢,一手抓,一手揍,打起来好痛哦!嫁人最好不要嫁给太壮的男人!”
陈先生也回忆道:“唉,娶妻娶德,婚前要擦亮眼,聪明些,不要娶个说话尖酸刻薄、时时带刺来戳你的女人,否则你就倒一辈子霉!”
许多人都很会“争辩”,甚至在言语中用狠毒的话把对方刺得“遍体鳞伤”。然而,恶言相向的“口角与怒骂”是任何人都会的游戏,却也是一种双方都“无法获胜”的竞赛。若有人能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也只是一场“假胜利”,因为你无法赢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失去原有的情谊。
谈话要察言观色,忌不考虑别人心情
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服完兵役的年轻医师,在他父母亲前往欧洲旅行时,替父亲看管家中的诊所,也代为行医。
年轻医师的父亲人缘不错,所以病人总是一个个上门,生意应接不暇。
当父亲外出回来以后,问他儿子:“我不在时,医院里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都还好啦!一切都很顺利!”医师儿子随后得意地告诉父亲:“哦,对了!有一个比较特殊,你一个患了10年胃病的病人,我一次就给他医好了!怎么样,我的医术不错吧?”
父亲一听,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觉得自己的医术很棒是不是?你以为你读7年医学院的学费是怎么来的?”
也有一个修理钟表的学徒,和师父学修表已经有5年了。他天天修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钟表,修得又快又准,技术很不错,可是,他师父就是不让他出师。
有一天,这个学徒就向师父抱怨:“师父啊,比我晚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个出师,到外面去开业了,而我已经跟您学了5年,怎么还不能出师呢?到底我还要学多久啊?”
师父看了看徒弟,叹了一口气说:“你还要继续学呀!等你学会修好顾客指定要修的地方,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弄松其他小零件,你就可以出师,自己开业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可分为“自律性道德”和“他律性道德”。一个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卖些稍微肮脏的蜜饯”、“故意不立刻医好病人”或“偷偷地弄松手表中的小零件”,都没人知道,也不会被处以重罚,所以,只要能赚钱就可以。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较自我中心主义,并看重现实价值。
相反,“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例如,对客户必须绝对诚实,不能唯利是图,一定要童叟无欺。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馆,以专门卖兔肉驰名,客人们都慕名而来,等着吃香喷喷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盘兔肉,大家都争相抢食、大快朵颐。可是其中一个对兔肉颇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几口后,觉得这个兔肉的味道不太对劲,就把餐厅老板叫了过来,请教他:“请问,这是兔子肉吗?”
“是的,这是咱们这儿地道的兔子肉。”老板客气地说。
“可是,怎么吃起来,味道有点酸酸的,好像是马肉的味道?”客人质疑。
“嗯……这个嘛……先生,不瞒您说,最近兔肉缺货,所以添加了一点马肉!”老板笑着回答。
“加了一点?”客人又吃了一口,皱着眉说:“我看,恐怕不只‘一点’吧!味道差很多呢!”
“对不起,是添加了一些,先生!”老板不好意思地说。
“那到底加了多少马肉呢?”
“一半一半啦!大概是一匹马,配上一只兔子啦!”老板说。
从小,我们就听到“奸商”这个名词,所谓“无奸不成商”,所以大家对于商人,都有不太好的印象,例如哄抬物价、以假乱真、标价不实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商人都是奸商或没良心,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真正忠厚老实、正派经营、有良心、有“自律性道德”的商人,也是大有人在。
边远地区经常一望无际,难得看到村落和商店。有一个旅客,开了一辆破车,终于找到一个小城。他口渴难耐,就向小商店买了一大杯牛奶,一下子就咕噜咕噜喝完了!但他觉得还不够,又向老板买一大杯。
“没有了!没牛奶了!”老板摇摇头说。
这旅客觉得很扫兴,就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没牛奶了呢?喝得还不过瘾哪!”
商店老板听到客人抱怨,自己的嘴巴也就嘀咕了起来,好像在骂人似的。
“老板,你在骂谁啊?”客人不解地问。
“骂谁?我在骂我的女店员啦!”老板很气愤地说,“我刚刚才出去买一下东西,她也不晓得死到哪里去了,害得野狗跑进来,把一大桶鲜奶都快喝得精光了!要不是我早一步回来,恐怕你连一杯牛奶都喝不到!”
人是自私的,总会有私欲,却不能不道德。
所以,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到井边来喝水的。
逆序渐进,社交语言忌平淡无奇
人类的思维与现实的不一致性,是说有些事情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绝无发生的可能,但在逻辑的推理上却很容易做到。如果忽视了现实与思维的这种区别,就可能闹出笑话。了解到这种区别并加以运用,也就与幽默的王国更加靠近一步。逆序推理幽默术就是指置现实中的事实于不顾,而单从逻辑思维本身入手,逆序而推,从而得出结论来否定现实的幽默技巧。这种幽默术的目的在于通过谬论与现实本身之间的对比来营造幽默气氛,自圆其说,摆脱困境。
某地方每年一度的征兵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位50多岁的老人也想去碰碰运气,他来到新兵报名处。
“您的年龄?”工作人员对他的意图大惑不解。
“我52岁了。”老人轻快地回答。
“可是,按照征兵的有关规定,你已经超过合适的年龄了。”工作人员解释道。
“嗯!我当然知道,可是你们难道不需要人当军官吗?”老人反问道。
老人的行为本身是不合情理的,但是他却善于见缝插针,“没理找理”。他那种无理的要求建立在这样一种逆向推理的基础之上:年轻人是被征去当普通士兵的,军官一般来说都是由年龄比较大的人来充当的,我自己年纪挺大,所以有权报名当军官。
事实上老人的推理不严密,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但他的幽默之处正在于他试图以似是而非的“道理”去驳斥现实中的事物,以虚驳实,所以不禁令人发笑。
一位同学参加完晚会,误了公共汽车,只好乘坐一辆出租车回家。
20分钟后出租车把他平安送到了他所在的那条巷子里。当他很满意地对司机的服务表示感谢并准备付钱时,这才发现了一个问题:价目牌上打出了24元的数目,而自己身上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块钱了!
“朋友,有个问题需要您来回答。”这位同学不无风趣地对司机说,“我犯了个小小的错误……要么劳驾您把我还拉回到原先的地方,要么您费点儿时间等我上楼给您取钱下来——两种办法你更喜欢选择哪一种呢?”
那位司机当时笑得半天没喘过气来……
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有时处理不当真叫人大伤面子,进退两难。与其直来直去地道出事情原委,还不如像那样灵活处理,隐衷曲说。生活不应当总是平淡无奇的,让生活变得生动、充满欢笑,这就是幽默艺术的生命力和主旨所在。
掌握逆序推理幽默的核心在于:一是顺势逆推,得出显而易见的谬论;二是利用谬论与现实之间一虚一实的强烈反差来产生幽默效果,引人发笑,自我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