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者必须像汽车司机一样随时注意红绿灯。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听众愉快、专心、赞同的信号,另一方面则是厌恶、烦躁、否定的信号。如果他没有注意红灯,还是接着往下说,他终究会发现使他谈话失败的正是他自己。也许听众张开嘴巴有时完全是因为听得兴奋,而不是想插嘴打断你。即使如此,你还是不能忘记红绿灯。让别人先走一步,你自己并不会损失什么。如果听众真的被你的机敏与才智所吸引,他们会不断亮出“说下去”的绿灯。
有些爱开玩笑的人也是如此,尽管他们的玩笑并不精彩,可他们还是被一股奇特的冲动所驱使,总是想说笑话。其实,这种人自己是真正谋杀谈话效果的人。
在过去的杂技表演中,如果一个节目拖的时间过长,站在幕侧的舞台监督就会使用一根3尺长、头上带钩子的竹竿,钩住那个违禁的演员,把他从观众的视野里拖出来。
我们也应该有这么一个钩子,拖走那些用“我”和“独霸”来害人害己的谈话者,以解救我们大家。
沟通有条理,忌信口开河漫谈
没有准备的漫谈是一种不太容易克服的语言习惯。
无论是和一位老朋友交谈,还是在数千人的场合演讲,如果说有什么应该用红颜色标出来的要点,那就是“说话扼要切题”。
那些担任企业行政主管职业的人几乎都认为:在商业场合里,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说话不安排条理的习惯。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时光都因此被销蚀一空,浪费在那些信口开河、多余无聊的话题中去了。有位工程顾问,他的任务是劝说制造商降低生产成本。他发现,有时只需两滴胶水就可做好的事,而人们往往要用5滴甚至更多的胶水。这种浪费不仅导致工厂的生产费用增加,而且还需要工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把多余的胶水擦掉。同样,谈话也往往会有多余之处,一个字就可以说明白的话偏偏要用上整整一打字。特别是那些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空闲时间开始越来越多的妇女,她们说话时,不惜在种种细枝末节上耗费大量口舌,投入无数的光阴。而这些话只有理发师才会听,也许是因为付给他们的报酬中就包括这么一项。
“小于,”刘太太说,“我记得你打电话是在上周二的11点,因为在接你的电话前,胡太太来向我借过面粉。我记得清楚极了,因为她当时穿了件粉红色的缀着金纽扣的新衣服……”
希望这位刘太太的言谈不会让你联想到自己。如果你说话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那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必扯得太远。
漫无边际的谈话,可能是思路混乱的表现,也可能是委婉地达到目的的手段。不过,对更多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坏习惯,纠正这种习惯其实比让一个烟鬼戒掉多年的烟瘾要容易得多。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信口开河的习惯,不妨想象你是在花高价费打长途电话。
善用电话,事半功倍
善用电话,求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次某作家拜托某评论家写序,当他把自己的目的说明后,对方回答:“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作家一听颇为心急,恐怕他就此中断通话,赶忙追问一句:“你觉得我的稿子好不好啊?”
“哦!不是,我可以接受,听你电话里的声音,使我不由得喜欢上你了。10天后,我可以把序稿写好交给你。这样吧!到时我会电话通知你来拿稿,我倒是很想见见你的面,看看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需要求人时,使用电话与对方联系比较方便。因为电话沟通时,彼此看不见对方的外貌,可以免除拘束,交谈比较轻松。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电话交谈,“不见庐山真面目”,谈话更要小心、机警,要在通话中学会随机应变。
在现代社会,电话是交际应酬的一个重要工具。看起来打电话很容易,对着话筒跟对方交谈,觉得跟当面交谈一样简单。实则不然,打电话大有讲究,有一定的学问和艺术性。因为打电话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此把握好语气和声调,注意文明礼貌,就显得特别重要。
1.吐字清晰
打电话的时候,微笑、手势和别的各种传递情意的方法都不发生作用,语调成了唯一的工具。吐字清晰、用字适当及抑扬顿挫都非常重要。
打电话时,口要对着话筒,说话音量不宜太大,也不要太小。咬字要清楚,吐字比平时略慢一点,语气要自然。必要时,可把重要的话复述一遍,交代地点、时间要仔细。当对方听不清发出询问时,要耐心地回答,切忌不耐烦,要始终给人以和蔼、亲切的感觉。
2.尊重对方
现在一般人打电话几乎都是从“喂”开头到“再见”结束。多半是电话接通,先说一声“喂”。这声“喂”最好说得轻松愉快,说过“喂”后,你应该马上说出自己的姓名。
谈完话时,那声“再见”也要说得轻松,不要显得唐突。在谈话结束时,不管谈的结果如何,即使对方对你的要求没有给予肯定的答复,也不要降低声音或流露出没有兴趣再谈的语气。
如果你在通话的中途必须跟身旁的人讲话,那么应先向通话的对方说一声抱歉,再用手遮住话筒,以免对方听到引人误解的话。
如果身旁发生了什么事,必须挂断电话,应先简短道个歉或解释一下再说“再见”。假如你告诉对方,你等一下会再打电话给他,那你就要尽可能快点打过去,免得对方等。
3.简明扼要
生活忙碌的人一定很欣赏甚至感谢打电话来的人说话简明扼要。与人通话时,除了说话要讲究礼貌外,还要注意谈话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不仅影响通话,而且别人打给你的电话也进不来了。
通话结束后,也不宜不明不白地将电话挂了,而应该礼貌地说声“再见”,这是通话结束的信号,也是对对方表示尊重。
重要事项要预先做成记录,并在心底默念一番。待正式拨通电话时,就不至于乱了头绪而说不出口。
4.选择时间
在上班时间利用电话联系工作,应该尽量在对方上班10分钟后和下班10分钟之前,这时对方可以认真听你讲话,不会有匆忙之感。电话机旁应常备纸或电话记录本,以备不时之需。
给同学、同事、朋友家里打电话应该在早晨8点钟以后,晚上10点钟以前,太早或太晚都不适宜,除非有重要的事情要告知或商量。
5.控制情绪
当你心情不好时,打电话要注意语气和声调。因为情绪不佳,说话的语调往往会生硬、呆板,而对方又不知道你的心事,容易引起误会。
有时事情很急,希望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这时,也往往容易忽视声调的控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要把事情办妥,必须注意语调从容,叙述清楚,交代明确,切不可开口就呛人,让人一听就冒火。
6.切忌无礼
打电话时,除了语言,其他一些细节也要重视。如当你粗心拨错电话号码的时候,如果已经接通,不能“咔嚓”一声把电话挂了,因为你拨错了号码,给对方带来了麻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对方道歉,然后挂断电话。又如当电话接通,你要找的人不在时,也不宜“咔嚓”一声把电话挂了,以免接电话的人得知有人来过电话,又不知道是谁的,造成悬念和不安。礼貌的做法应把自己的单位、姓名、电话号码告诉接电话的人,请他转告你要找的人。
舌头伤人没商量,忌恶言相向
“舌者,杀人之利器也。”
“赠人以言,重如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
恶言相向的“口角与怒骂”是任何人都会的游戏,但也是一种双方都无法获胜的竞赛。
一位新婚不久的太太娇滴滴地问先生:“老公啊,你是不是和我的感觉一样,觉得我们真是‘相见恨晚’呢?”
“是啊,我的确感到我们真是‘相见恨晚’,恨我们初次相见时,为什么是在那么黑暗的夜里,所以没有把你看清楚!”老公说。
其实,这对夫妻对彼此的感情“虽不满意,但还能接受”,至少太太还会娇滴滴,先生也有点幽默感,不像一位陈姓朋友,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为什么?还不是逞口舌之快,所以生活中就充满“恶言相向”的战争。
陈先生做小生意,赚钱不多,却喜欢买贵重的衣物、家具。陈太太就常说:“你以为你是大老板啊,也不看看自己一个月赚多少,有什么资格买这么贵的东西?”
“是啊,我是不会赚钱,但还是养得起你这个吃闲饭的!”陈先生也不甘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