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正题,说话有分寸
要想做到说话有分寸,必须要找好切入点,然后一针见血地插入进去,达到你说话的目的。下面这两则例子,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某列车上的乘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与一乘客发生口角,在争吵中乘客口出恶语,该乘务员听后挥拳打了该乘客,并拉去“餐车”处理。双方在推拉时,乘客摔倒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致使其头部出血。检察机关以伤害罪提起公诉。在法庭上,辩护人以被告即该乘务员打人事出有因为由,为被告做无罪辩护。在第三轮辩论时,辩护人在理屈词穷的情况下,突然向公诉人发难:“试问公诉人,如果有人用言语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你,你会怎么办?你会不会无动于衷?”
辩护人的问题的确不好回答:如果回答像被告那样大打出手当然不行;回答无动于衷则又不合常理;如实指责辩护人的发问与本案无关而不予答复,则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服人。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只见公诉人经过短暂的思考,找好切入点,然后从容地回答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遭到辱骂是常有的事,那么被骂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呢?这与一个人的年龄、知识与修养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可能胆小怕事,忍气吞声;有些人不甘受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些人可能自认清高而不屑一顾。当然,也有人会像被告那样怒不可遏,大打出手。采取什么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请问辩护人,公诉人面临辱骂时采取何种方法的问题,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并且公诉人或者其他人采用什么方法对待辱骂又怎么能推断出被告人无罪,打人有理呢?当然,被告人确实事出有因,但这仅仅只是量刑时需要考虑的细节,并不能否认被告伤害罪名的成立……”由于公诉人辩驳时的切入角度合情合理,从而使自己的形象更高,也更有威望了。
被告人终于因伤害罪被判了刑。
1985年,江苏化纤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任传俊在向前西德吉玛公司进行索赔时就遇到麻烦,谈判陷入了僵局。当中方提出索赔1100万马克时,德方只认可300万马克。中方代表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只好提出休会。为了能驱散谈判的不快,中方邀请德方游览扬州。
他们来到大明寺,中方代表利用这一场合,深情地对德方代表说:“这里纪念的是一位为了信仰,六渡扶桑、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今天中日两国人民都没有忘记他。”听到这儿,德方代表也为之动情。
接下来,任传俊话锋一转:“你们不是常常奇怪日本人的对华投资为什么比较容易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了解中国人的特点:重感情,重友谊。”任传俊的话有情有理,表面上是谈中日之间的友谊,而言外之意则在暗示德方应以友情为重,这样才能达到日本人那样的投资效果。
德方代表终于被感动了。第二天,谈判桌前局势大转,他们欣然接受了中方代表的意见,愉快地在协议上签了字:赔偿中方1100万马克。
谈判陷入了僵局,中方代表却找到了另一个切入点——以情动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间消除了唇枪舌剑的伤害,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说话形象。
沉默与聊天,在生活中各有用处
我们并不主张夫妻之间应该无休止地谈话,在宁静中的松弛本身也是一种愉快的交流方式。絮叨不停的女人或男人也是最让人厌烦的一种人。萧伯纳曾说过:“我相信沉默这条法则,而且可以就这一点谈上几个小时。”
但是,冷淡的沉默、强压怒气的沉默、为惩罚他人的沉默及僵滞的沉默,绝不应在家庭中存在。因为这些都是消极的,也是查斯特顿所说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回应”。
有一些人生性安静恬淡。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非常和谐,几乎用不着语言就可以有效而满意地相互交流。然而尽管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夫妻之间能否共享谈话的乐趣也是他们婚姻是否成功的标志。
这种谈话的内容不一定是高深莫测的,它最基本的是要传达出这样一种最简单的信息——我在这里,和你在一起。就像电话铃声一样简单而明确。事实上,就是最琐碎的话题也能成为动听的主题曲——特别是你所爱的人唱出来的。
有时,甚至所说的话与真正要传达的内容完全不是一回事也无关紧要。你可能见过某人正和另一个人使劲握手,嘴里说着:“哈里,你这个老浑蛋,又见到你真高兴!”哈里当然知道“浑蛋”在这里绝非辱骂,而只是表示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样,婚姻之中也常常用一种特殊的电码进行交流,其中的真意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明白。
在家庭里聊聊天,聊的内容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种共同分享的亲密感,那是你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寻找不到的东西。
有这样一句话:什么都不可能像充满笑声的爱那样新鲜长青。的确,当你走进家门的时候,没有必要收敛笑声。正如乔治·纳丹所说:“幽默感、有趣的感受和共享欢乐的能力,是调整生命节奏的无价之宝。”
可是欧登·纳会说得更有意思:“如果一个人的亲戚富有幽默感,这个人就不易受到他人引诱的考验。”
真诚和赞美,最佳说话途径
在我们开始交谈时需要找到一条打破僵局的途径,也许应该把它称作一条融化了冰霜的途径。因为个性的美好和对他人的关注,会逐步温暖任何一个人。这时,真诚和赞美相当重要,比如你可以说“看上去你真是精神焕发啊”等等。
不要热情得过火,更不要做夸张的恭维。
如果有人说你浅褐色的眼睛很好看,虽然你不能肯定他是否出自真心,但至少可以庆幸他看清了你眼睛的颜色。要是他夸赞你有一双美丽的深棕色的眼睛,你就不得不怀疑他的诚意了。
因此,如果你喜欢的是修得整齐干净的短发,一定不要去曲意奉承那种爱德华式的大胡子。如果你看到某人系着带花点的蝴蝶领结,既滑稽又可笑,那也不必故意做出非常欣赏的样子。当然,要是你真的喜欢大胡子和花领结,就对他说出来。作为受到别人赞美的一方,你应该尽量设想对方是出自真诚,而欣然接受他的好意。
如何请教姓名,大有学问
从来不会忘掉别人姓名的人在社交中往往是一个成功人士。
经介绍同某人相识时,你不会轻易忘记他的面孔,至少不会立刻就忘记,因为那张脸就在附近,而记住他的名字就不那么简单了。最常见的尴尬时刻就是怎么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有时刚被告知,转眼就给忘掉了。
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如果对方说的时候,你听得不太清楚,就马上请他重复一次。
2.如果还是不太清楚,那就请对方重复,并告诉你该怎样写。
3.如果不能肯定,必须马上问清,失去这个机会,过后就更难于启齿。这时倒宁肯再次开口,而不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一晚上。
4.心中暗自复述对方的名字,约七八次(也可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5.立刻就使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对方,直到你熟悉得可以脱口而出为止。
6.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来记忆对方的名字。比如怀特小姐的皮肤很白,或正相反,很黑。这种联想法也许并不正规,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将惊奇地发现,你可以用这个方法使希望记住的名字毫不费力地出现在脑海里。
你并不需要中止谈话来进行这种联想。我们的大脑足够灵巧,它完全可以同时做这两件事,就像一个小男孩可以用一只手摸头,而同时用另一只手拍肚子一样。
待客艺术,饭后谈话有益口才
有位男主人,他的看法是,一旦用餐完毕,他的责任就随之交卸了。于是,他立刻躲到房间里去看电视,再也不露面。这样的主人为数不少,当然也很不礼貌。如果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宴会,有一些训练有素的招待专门照应,男主人或女主人突然消失,也许妨碍还不太大。但是,如果举行小型聚餐,情况就不一样了。
当年艾斯克夫人在伦敦举行一次盛宴,她优雅热情地款待了来宾,然后,就自己回到楼上打桥牌去了。次日,邻桌的一位女士向她提起:“艾斯克夫人,昨晚我参加了你的宴会……”艾斯克夫人微笑着向她致谢,然而,私下里却对人说:“幸好我不在那儿。”今天的宴会主人可不能如此。用餐完毕之后,客人在客厅里落了座,你仍然重任在肩。不过,这时大部分来客都已相互熟识,他们知道自己该找谁去谈话,而你要注意的原则是,不要冷落了任何人。
如果出席的人数不多,客厅里完全容纳得下,你就该事先把客厅里的座位安排妥当,以便客人聚谈,即使要为此变化一下客厅的陈设也在所不惜。如果凑巧大家都想听某一位来宾的讲话,就把座位安排成弧形或者椭圆形。
不管来客怎样安顿自己,你必须继续担任事实上的主持人。来回照应,但不必打搅他们,只需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被刺到了痛处,你得立刻上前营救;如果谈话声调渐高,越来越不愉快,就得引出一个新的话题。
如果某位客人滔滔不绝地谈他的爱犬,使大家昏昏沉沉,你不妨给他点暗示。比如,问问他身边那位五个孩子的母亲,是否觉得电影中的性表现得太过分等等。
进入交谈的社交,递出手中的球
一些青年学生常常诉说,他们在约会的时候老是不能保证交谈生动有趣。其实,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易于掌握的技巧问题。问一些需要回答的话,这样谈话就能持续不断。但是,如果你只问:“天气挺好的,是吗?”对方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了:“是啊,天气真不错!”有一回,马克·吐温一天之中听了12遍完全相同的问题:“天气真好,是不是,克列门斯先生?”最后,他只好回答说:“是啊,我已经听别人把这一点夸到家了。”
“天气真好,是不是?”这也许是一个会产生僵局的提问,但是回答却不一定都会导致僵局。不管怎么说,大家还是关心天气的,否则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不会花上好几分钟来播放预告,而且还用图表来说明。如果感觉到很难让你的谈话对象开口畅谈,不妨用下列问句来引导:
“为什么……”
“你认为怎样才能……”
“你怎么正好……”
“你如何解释……”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如何”、“什么”、“为什么”是提问的三件法宝。
当然,如果回答还是个僵局,那就和提问是僵局一样,交谈仍然无法进一步开展。你必须尽一切努力把球保持在传送之中,而不能使它停在某一点。
有时,你的谈话对象一开始不同你呼应,也许是他还有些拘束,也许是他太冷漠,或者太迟钝,或者你根本没有接触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在参加“派对”之前,如果能够从主人、女主人那里打听到一些邻座客人的情况,一定会对谈话有所帮助。不过,即使如此,也未必能确保对方一定开口,打破矜持的气氛。也许在用餐时,你不得不和一位高傲的律师同座,而你想方设法使他开口却没有办到。那也不要灰心,接着再试试。你提到非法越境进入美国的墨西哥人的问题,他可能无动于衷,但你谈起肺呼吸潜水,也许他就很有兴趣。或许,你还可以提提鲸鱼的生活习性呢!
所以,请不要犹疑,尽快传出你手中的球,保持传递,让别人接住,再传回来。你传递的技巧越好,这场游戏就越生动有趣。
告辞语有微妙作用,使你备受欢迎
情深意切的罗密欧对朱丽叶这样说:“离别是一种多么甜蜜的哀伤啊,我真想和你一直告别到明天。”对于罗密欧来说,可能确实如此,而对你却不然。
当道别时刻来临,你愉快而感激地向主人和交谈最多的客人说再见(不必再次走遍全场),可以握握手,然后就离去。不要拖拖拉拉,吞吞吐吐,唠叨一刻钟才关上门。
以上建议很容易做到。照着去做,那么,当大门在你身后关上的时候,男女主人一定会在心里说:“这真是个受欢迎的客人。”
大多数吵架,不能带来好处
在某些情况下,吵架确实是唯一可以宣泄情绪的方式。然而,大多数吵架只不过是逃避不愉快的现实和逃避做出不情愿的决定的一种方式。避免争吵并不一定是“一辈子虚伪应酬、单调、自欺和相互轻蔑”。我们要做的应该且必须是一种建设性的相互评价,这也是在出现不愉快时,使生活恢复正常的第一个环节。
然而,一旦争吵演变为打架,所有的理智都宣告失效,因为你身边不会有一个精神分析医生来担任争吵的裁判。萧伯纳说:“家庭冲突留在人们心灵上的深刻创伤,比在壕战中用枪刺穿胸膛还要深痛。”世上没有一对夫妻是完全雷同的,在一辈子不停的争吵和共同的厌烦之间,有许多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两个有着亲密和持久关系的人中间,争执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夫妻表面上的争吵,实际上完全算不上是争吵,只不过是一种精心制作的爱情游戏,就像小狗们戏耍打架一样,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但是,真正的吵架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决不应予以鼓励。尽管争吵是一种存在的事实,但人们谁也不会因此而渴望过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些国家虽然处在战争中,但人们并不因此就喜欢战争。
一些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诸如“不是冤家不碰头”,其最大害处就是:使有些不幸福的人信以为真,吵闹不休,结果造成了更多破碎的家庭。
因此,即使你有时不得不争吵一下,那么至少也不要轻信任何人——不管他拥有多少心理学家之类的头衔——所说的吵架有益健康,或者吵架应养成习惯之类的论调。双方的分歧越深,就越有必要深谈一下。理智的讨论需要更多自制,尽管还不如尖声喊叫那么富有戏剧性,但其结果比争吵有益得多。
吵架唯有一点可以赞同,那就是它至少比冷漠要好一点。冷漠,就是感情的死亡。
忌多“我”沟通,忌独霸谈话
“我”在英文中本来是身材最瘦小的字,千万不要把它变成你自己语汇中个头最大的字。学学苏格拉底,不说“我想”,而说“你看呢”。
在一个园艺俱乐部的聚会中,有位先生在3分钟的讲话时间里,用了36个“我”。不是说“我的花园……”“我的篱笆……”,就是说“我的矮树叶……”“我的草坪……”。
结果,他的一位熟人走过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妻子。”
“失去了妻子?”他吃了一惊,“没有!她好好的啊!”
“是吗?那么难道她和你提到的花园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一个独霸谈话、张口闭口都是“我”的人是很令人讨厌的。莎士比亚剧中的独白的确精彩绝伦,表演的时候,演员可以在台上滔滔不绝地独自倾吐衷肠。然而,这在生活的人群中却是行不通的。独霸谈话的人不喜欢打趣,不喜欢讲故事,除了他自己的观点之外,再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如果别人试图插嘴打断他,他会对你说:“是啊……”接着马上又转回去说:“可是……”
独霸谈话是对自己的放纵。这种人对于听众的叹息、迷惘、皱眉、否定以及其他任何话题都无动于衷,不予理睬。然而可悲的是,他们这种自我陶醉,往往是他们自己的单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