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口才在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让对方心服口服,事业人生就极好掌握,还能加强社交友谊,让周围的人尊重你。大多数的事情都是靠说服办成的。说服有技巧,有应注意的地方,要有自己的主见,忌盲目,要把话说到点子上。会说服别人的人,能办好事;不能说服别人的人,只有苦果吃。
说服的“双赢”境界,求同存异
“让我们两个都赢”——这种双赢的关系,在你与他人之间,问题协调或意见分歧时,是一种应该被提倡和力行的美德,也是说服术的最高境界。
当人际互动一再陷入彼此的对峙,就会扩散敌意性与离心力,造成赢输的局面。所以,“两个都赢”绝不能流于口号,它必须是领导者人际关系成熟的具体表征。
如可做到双方都能协调的平心静气的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分歧是关系重组的信号
只要有人与其他人的观点有所不同,便会遭到这一方无情的贬损与批判。久而久之,另外的人就会保持沉默,形成“一言堂”的局面。
当意见、感受、观点不同时,可以用诚恳的语气说:“在这里我们有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想出我们两人(大家)都满意的方法。”或:“让我们一起想出最有利的策略(方案)。”
措辞上,强调的是“我们”,而不是“你”、“我”的对立。不但没有任何贬损的用语,而且只有诚意的邀请,邀请对方一起来解决问题。
2.寻找交集点
这是一个“协商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暴力的时代”!重点是要找出“我们两人都愿意”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把协调视为“寻找交集点”、“扩展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制造敌人”的时候。
甚至,要认清双方的不同不是敌对,只是不同而已。因此,切勿心存“打倒”对方的偏激想法。不只如此,协调时应积极地视分歧为拓展人际影响范围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培育个人气度,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对于一个成熟的人而言,分歧就是人际关系需要“重组”的信号,甚至是调整关系、培养关系的契机。
3.分歧就是了解的时候
在产生分歧时,你必须先明确对方真正寻求的主题。到底是单纯寻求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或只是抒发个人的不满、牢骚、愤怒,或是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无理取闹,又或是一味玩个人游戏,借此引起注意,或是对方的自我困惑与矛盾。
“分歧,就是了解的时候”,是一方探索对方需求的时候,而不是自我表达的时候,是你帮助对方理清困扰及方向的时候。你切勿落入对方情绪的旋涡里,跟着团团转。
4.人性化的互动
“执拗的人自以为拥有看法,其实是看法拥有他!”这句话值得深思!
遇有观点差异或人事困扰时,便要强调人性化的互动,而不是对权威的屈服或强悍的抗拒。因为赢得一时的争论,却换得每日上班见面时的痛苦,又有何益!任何协商,并非为所欲为,一吐为快,必须依规则来进行。
人性化的互动,至少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1)表达诚意
不玩游戏或耍手段。有的人只要不合其意,就颠倒是非一味抹黑,或赌气冷战,或制造小圈子,丧失应有的诚恳,使得办公室成为战场。
要拿出诚意来与人沟通,这绝不是流于一种口号说说而已。两个都赢是强调让对方了解个人解决问题的诚意,要确实使对方接受你的诚意。
(2)保持礼貌
说服时,仍需保持应有的礼貌风范或体制中应遵循的规则,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兴师问罪,咄咄逼人,藐视或刻意挖苦他人。
“进退得宜”不只解除他人的防卫,还给予对方思考的空间,如此反而会强化其说服力!
(3)维护尊严
有尊严,才能有真正的沟通。没有尊严的维护,就谈不上沟通,而尊严必须包括双方的尊严。
每次开会时,有人总是口无遮拦、冷嘲热讽,或以高傲的语气贬损他人,借以凸显其观点,结果只能酝酿更大的纷争与愤恨。
在协调过程中,每个人的尊严都必须被维护,不得有人身攻击。不论是冷嘲热讽的字眼,还是轻蔑鄙视的挑衅式肢体语言,咆哮怒吼的争吵方式,都必须禁止。
(4)平等尊重
别人尚未说完,有的人不仅频频打断话题,抢先发言,更以不屑的语气,用食指数落别人。这种“威权”的作风,其他人深感不是滋味。
在协调双方时发言,不可有强势与弱势之分,或有威迫、恫吓等不平等待遇。若违反此规则,便可运用暂停法,中止协调。
(5)营造气氛
有分歧,就是需要“放轻松”的时候。观点不同并不需要带有肃杀之气,反而可以拥有愉快的气氛,这不只是一种人格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度领导能力的象征。协调不仅在于解决问题,在协调过程中,还需懂得运用幽默来营造气氛。
一个过分严肃的协调,只会造成下次有分歧时更大的敌意表现。气氛的营造,非常重视以柔性化的自我,表达出诚挚、礼貌的态度,在语气及肢体上,充分传送善意给对方。如此,使双方减少不必要的防卫,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创造出协调的艺术。
在协调中,有人心理受到伤害,或会后仍有人感到不舒服,就需要重新检讨。
5.基本协调的技巧
欲达到双赢关系,还须懂得以下基本协调的技巧:
(1)肯定表达法。直接表明个人的观点,使对方了解你的“位置”(重点在于陈述性批判)。
(2)肯定互动法。先征求对方的看法,借以产生平等互动。
(3)澄清法。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让对方理清楚自己。
(4)引导法。邀请对方展现理想化(责任化)的自我。
(5)同理化。反映对方的感受。
(6)三明治化。有技巧地提出修正。
(7)延宕法。“延迟”个人当时情绪性的反应。
(8)建议法。诚恳邀请对方的合作。
(9)回就法。诚意回应对方的观点。
(10)安持法。以柔克刚的策略。
(11)暂停法。中止讨论(宣布暂时休会,以免扩张情绪)。
(12)察知法。提醒此时此刻的互动状态。
(13)提醒法。反映出自己有的事实。
找出共同的话题,作为说服基础
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直接拍摄被聚光灯照得发亮的演员,会曝光且完全看不出被拍摄的人物。要拍摄出清晰美丽的照片,必须采用部分受光的技术,配合被摄物体的曝光程度来拍摄。说服他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找出适合说服对方的方法。换言之,必须思考以怎样的角度去接近对方。预先探查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收集一些关于对方的资料,就能事先准备如何接近他的方法,事先准备要说的话,就不会慌乱。
如果要说服这个人,那么必须事先收集有关其兴趣、简历、家族成员等资料;如果是说服公司的话,其经营状态、往来客户、其他的特点等,都要充分了解。若能多留心的话,应该可以收集到很多,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活用到实际状况上,既有助于了解对方,也可以借此引导对方理解我们。
有一位评论家曾愤慨地说:“在此之前,有家出版社专门出版我的书,可是他们却从未看过我的书,他们常常这样要求我:‘拜托你!什么都可以,写些东西让我们交差。’我便常常无法招架而任凭摆布。但是他们认为‘原稿的内容无关紧要,什么都可以’的想法,实在是太失礼了。”
可以理解这位评论家的感叹。有事相求对方的时候就该仔细收集任何有关他的资料,这是一般的常识。
比如说:“读了先生您的作品,我大受感动,特别是其中精彩的论点。虽然我也曾试着仔细思考过,但一直存在相关的疑问。”如果这样说的话,对方会认为“这个人下功夫看过我的书”。虽然并不一定是如此,但是至少表示了对这本书的兴趣,这样一来,这位评论家也会有“再写下去”的心情。
1.找出共通点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要找出和对方的共通之处,一旦话题接不下去,还有可以继续交谈下去的“材料”可以说。
事实上,大家也有这样的经验。
有一位作者曾经与某出版社的主编多次进行出书条件的交涉,虽然试着想找到双方都满意的条件,但总觉得还是差了那么一步。
大概在交涉了七八次后,某一天,由于长时间的商谈,双方都感到疲倦,于是换了场所,到了附近的一家酒馆内。主编是一个爱打保龄球的人,而作者也喜欢这个运动,所以坐下来时,作者先开口提到:“上个周日,我到保龄球馆打球,可是手风很不顺,没什么战绩。”
话一说完,他观察对方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主编便兴致勃勃地问:“什么?你也喜欢打保龄球吗?”
“我常常去打,虽然不擅长,却很热爱这种休闲活动。”
“哈哈!其实我也挺喜欢这玩意儿,几天不摸球就手痒痒。”
“战绩如何?”
“最高分是248。”
“啊!这可是专业水准了。”
一谈到感兴趣的话题,情绪就越来越高涨,不知不觉中互相约定下次一同去打球,而且还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这个约定和出版的条件无关,完全是两码事。”几天后,双方便订了合同,而且是大致按照作者所希望的条件订立的。
在交涉的最初阶段,应该是以己方的条件为先行考虑的原则,但是事实上,往往无法就此达成协议。无论如何都务必互相试探彼此的真实情况。这时候,彼此如果有共通点的话,就能够突破窘境,往前跨一步。
2.了解对方所处的立场
时间可分为“物理的时间”和“心理的时间”。当紧张时,你会觉得红灯的时间特别长。加班一到9点或10点时,总觉得已到了深夜而疲惫不堪,但如果换成打牌、饮酒,同样是到9点或10点,却不觉得夜已深了,或感觉疲倦。
客观世界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但依自己的心理而定,却常有不同的感觉。所谓心理的时间,是指在当时心理状态的条件下对时间的感觉。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也列入条件之一。
有个上了年纪的老妇,和儿子媳妇住在一块儿,她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大约是9点的时候,从二楼下来的儿子,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替他穿衣服。见此情形,老妇心想媳妇也太不像话了吧,自己躺在床上要先生照顾小孩,真是过分。
另一个星期天上午,女儿出外旅行,这时她瞧见女婿在厨房里忙着弄饭给孩子吃,老妇人不由得感到“女儿好幸福啊”。
人往往会从对自己人有利的方面去解释一切。
说服时,不考虑对方的立场,或是找些莫名其妙的解释来搪塞,都会使事情更难处理。“你真是个随便的人!”“难道你就不是吗?”上下级间之所以经常口角,不外乎是双方只考虑自己立场的缘故!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说话,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某位作家曾提出这样的论点——以对方的口气说出来。这个意见又将如何?
一个常在办公室抽烟的职员,曾经发誓戒烟,持续了一个月后,忍不住又去抽了。本来做上司的想,不是说不抽了吗?怎么又开始抽呢?但突然改口用这样的口气说:“戒烟可不容易啊,你能坚持一个多月,已经很不简单了!”部下听了一定会心生惭愧,心底暗下决心坚决把烟戒掉。人对于能考虑自己立场的说服者,总会积极地协助他,因此说服者应时时考虑,对方如何才能接受自己的说服。
说服别人有几个关键步骤,要抓住要点
要达到说服的目的,必须按部就班,一个阶段完成了再进行另一个阶段,这才是正确的策略,否则就成了命令、强迫。你如果有“原来如此,那就试试看吧”的感觉,着手去做,那你就达到了说服的目的。总之,对方必须从心里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真正认同它,接受它,并且主动采取行动,这才是按照说服的步骤,达到了说服的目的。那么,我们就来了解这步骤的顺序。
1.理解
人与人之间的争吵不休,大多是由于互相不了解对方造成的。虽然一个人要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至少在“说服”这个情况下,两个人意见分歧的话,不但没有进展,甚至连基本的商量都无法达成。
首先,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个性、观念,然后再了解对方的个性、价值观和想法。
之后,明确要说服的内容。内容要适当,不能完全掌握自己说话的内容,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如果你觉得自己并不擅长说服别人,当然这其中包括很多原因,为了要更了解对方,以下这几点值得注意:
(1)要配合对方的立场、思考的方向。
(2)说话有条有理。
(3)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词说明。
经常使用专门用语来解释专门的知识,不懂的人终究是门外汉,对方听得糊里糊涂的,就算是想要发问,却连问题都不知如何问起,为避免麻烦,只好点头说:“嗯!嗯!”其实根本什么都不了解。
像这样没有配合对方的思想水准,即使说话再怎么有条有理,下属依旧不懂,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希望你能真正学会“对对方最初的了解是说服的第一步”这个基本原则。
2.认同
连自己都无法认同的事,当然提不起热忱去做,更别说要说服他人了。
打动人心还有一个最大的要素,那就是“热忱”。提不起热忱,也无法使对方产生认同,这世上没有不被热忱打动的人,因为这是人性的本质。
3.简明扼要的说明是说服的前奏
要想劝服别人帮助你,则自己必须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有什么地方说不清楚,或暧昧不明,叫人从何帮忙呢?
所以说服时,首先有必要说明“为何要做这件事”、“要说明些什么”、“有关事项的情报或背景”。
以下就是让对方了解的说服方法:
明确性——言语要表达得清楚。说服极繁忙的下属时,由于说不清楚而被要求“重讲一遍”,这就不能算是说服成功。
“请你详细地说明一下好吗?”这话真是一针见血,明确的思维产生明确的说明,思考如不清晰,那么表现出来的也就缺乏明确性。因此,有先在脑海中整理一番的必要。
具体性——虽然是条理清楚的说明,但若太过于抽象的话,也不易让人了解。最好引用“比如”、“举个例子”之类的具体性的说明。
不能适当地加以说明时,说服是很少能成功的。
掌握说服类型,做到心中有数
说服的进行,若不十分了解对方的情况,准会失败。然而,了解人的个性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
不了解自己个性的大有人在,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如何能去了解他人呢?明确无误地了解自己也许比较困难,但是,大致上属于什么类型的个性是可以了解的。
下面把人类的个性分成6种类型来谈:
1.攻击型——引人注目型
有很强烈的表现欲,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站在别人的面前。只要有超越自己的人,就立刻予以攻击,采取强制的手段,又会不怀好意地挖苦对方,令对方下不了台。为显示自己的特别,喜欢装阔,更爱故弄玄虚,但事实上却是异常胆小。
说服时不要太勉强,要顾全他人的面子,而且别忘了,事先得有一定的准备才好。但这一类型的人也有容易信任人的地方。
2.爆发型——冲动型
容易冲动,但也清醒得快,属于性情不稳定的人。情绪好的时候,能发挥所长,然而有时也会得意忘形。要他稳定下来比登天还难,所以深入探讨一件事情,或拟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他而言都是苦差事。
说服时最好能诉诸感情,有时不妨使之勃然大怒,激发他的干劲。但是要考虑周详,谨慎行之,以免坏事。
3.忧虑型——杞人忧天型
行动消极,不善言谈,紧急时使不出力,只是一味地担忧。但他原本是相当积极的,由于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因此只要碰到与现实无法配合的时候,就会意志消沉。由于他在众人之中并不出色,所以自我意识相当强,非常在意别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