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推背图之谜(上)
2510900000010

第10章 在预言中惊奇演变的古代历史(5)

一日,禁军大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朕要不是靠你们出力,就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朕整天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大家都想做皇帝,我怎能安睡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

这时,太祖道出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创立永不可动的产业。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跪下拜谢道:"陛下关心臣等,臣等一定照办"第二天都称病辞去官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赐予大量财物供他们娱乐。

赵匡胤仅仅通过几杯美酒,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数百年来大将专军权的难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也成为历史上的千古佳话。而此象的"明夷"卦象是离(火)下坤(地)上,离为火,代表光明,为光明入地下之表象,象征着"光明被阻"。君子要能够遵循这个道理去管理民众,即有意不表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反而能在不知不觉中使民众得到治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手法正是对周易此卦最好的诠释。

10、宋真宗御驾亲征,《推背图》预言"澶渊之盟"

宋朝虽然开拓了巨大的功业,但由于它太不信任武将,大量任用文官治国,并用书生监督武官,造成国内军事力量薄弱,军队战斗力不强。而宋与北方契丹族的战争更是贯穿整个朝代始终,其中发生在宋真宗时期的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就在《推背图》的第十七象里有明确的体现。

第十七象庚辰坤上坎下师

谶曰:声赫赫。干戈息。扫边氛。奠邦邑。

颂曰:天子亲征乍波河。歉声百里起讴歌。运筹幸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议和。

金圣叹:"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仅从图像上看就已经一目了然了,隔着一条河站着两个人,也就是暗示宋辽在澶渊结盟。这条河在当地其实是一片湖,叫"澶渊",在澶州西部,澶州也称澶渊郡。那两个人,湖那边的显得很倨傲的样子,代表大辽,湖这边的人用双手谦恭的作揖,代表北宋。

此象的"师"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七卦,《易经》曰:"师:贞,丈人吉,无咎。"师指军队,此卦象征坚守正道,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长者统帅军队可以得到吉祥,不会有什么灾祸。这个富有经验的长者指的就是北宋著名的宰相寇准。

再看谶词,"声赫赫。干戈息。"是指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力谏下,亲自到前线督战,"扫边氛",在众将兵齐心协力下,宋军大败辽军,气势极盛,也为讲和奠定下基础。"澶渊之盟"使国家得以安享太平,所以又有"奠邦邑"之誉。

宋真宗时期,辽国国主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但由母亲萧太后摄政,萧太后胆识过人,兼通韬略,在她的治理下,辽国国力日益强盛。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再度率领大军南下攻宋。辽军声势浩大,号称二十万,经保、定二州,直扑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

京师大震,北宋朝廷上下慌乱不已。唯独刚刚走马上任的宰相寇准平静如常,还将告急的文书都扣下来,不让宋真宗知道。宋真宗听到风声后质问寇准,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宋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寇准趁势奏道:"只要陛下能亲征,不过五天时间即可让辽军退兵。"

鉴于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曾有高梁河惨败的教训,宋真宗一直都畏惧辽国,现在突然听到寇准提出要御驾亲征,立即面带难色,站起来就要回内宫。寇准连忙上前拦住,力劝宋真宗不要动摇。宋真宗性格软弱,勉强同意第二天朝议亲征一事。

第二天,朝堂上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不少大臣不但不主张真宗亲征,甚至还力劝真宗迁都。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另一佥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这两人都是中枢重臣,竟公然主张不战而逃,可见宋朝朝野上下对辽国的畏惧心理何等严重。寇准大怒,当着王钦若、陈尧叟的面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当立斩!"逃跑派的气焰才一时被遏制。

此时,寇准再一次提出要宋真宗领兵亲征,说:"只要皇帝亲征,人心振奋,文武大臣协作团结一致,辽军自可退去。辽军来攻,我们可出奇计骚扰,打乱其进攻计划;也可以坚守不出,使辽军疲惫不堪,再乘机打击。这样就可稳操胜券。如果退至江南或是四川,则人心动摇,辽军乘势深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寇准的意见得到了宰相毕士安和武将高琼等人的支持。宋真宗内心实在很不情愿,但此时形势逼人,勉强同意亲征。

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宋真宗以雍王赵元份为东京留守,率军御驾亲征。宋真宗的车驾到达澶州时,辽大军已经抵达北城附近,宋真宗遥遥望见黄河对岸烟尘滚滚,心中胆怯,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寇准认为澶州北城将士正在浴血奋战,皇帝亲临,会极大地鼓舞士气,于是力请宋真宗渡河。

宋真宗尽管心里不情愿,但是公然拒绝宰相的提议无异于表明自己怕死,只好默不作声。寇准看见皇帝这副样子,出去找来武将高琼商议一番后,一起去见宋真宗。寇准见面就说:"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必须要渡河的话不足凭信,可以问问高琼。"宋真宗还来不及回答,高琼便说:"寇相的话不无道理。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迁都江南,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不会抛弃家中老小随陛下只身逃往江南的。"

宋真宗进退两难,干脆不表态。高琼当机立断,命令兵士把宋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到了黄河渡河口浮桥处,宋真宗又停下来。高琼用铁锤击驾宋真宗御车的辇夫的背,迫宋真宗渡过了黄河。

颂词第一句"天子亲征乍渡河"正好说明了大宋天子御驾亲征,渡过黄河的事。而第二句"欢声百里起谌歌"指宋真宗亲征起到的效果,它极大的鼓舞了军心。

尽管宋真宗本人心惊胆寒,但当大宋皇帝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宋军与百姓立即齐呼万岁,欢声雷动,宋军气势倍增。可以说,宋真宗亲临北城,从根本上扭转了宋军的士气。

宋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坚持回到南城行宫。就在这时,留守东京的雍王赵元份突然暴病而亡,宋真宗借机回驾京师,将前线抗辽的军事大权全部交给寇准。

就在宋真宗离开澶州后不久,宋将张环用威力惊人的床子弩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极大地动摇了辽军军心。此时辽军孤军深入中原腹地已久,供给线长,粮草因而不继,对士气影响极大。而宋军方面,由于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高涨,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军民,多达几十万人。局势明显对宋军有利,宋真宗却没有一点抗敌的决心。萧太后见辽军处境不利,担心腹背受敌,便开始谋求议和。

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宋军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延昭(杨业子,著名的杨六郎的原型)也坚决主战。但由于宋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宋臣中妥协派气焰极为嚣张。这些人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准无奈之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

经过谈判,宋朝每年以三十万银绢送给辽,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颂词的第三句"运筹幸有完全女",这"完全女"暗示的是寇准的"寇"字,正是在寇准运筹和指挥下,北宋才避免了亡国的命运。颂词第四句"奏得奇功在议和"直接点名了宋军取得阶段胜利后,宋辽达成协议,这场战争也以讲和而结束。

对于这段历史,相信每个人都为宋真宗的软弱而感到遗憾和愤慨,朝中有寇准这样的贤相,军中又有杨家将这样勇猛的将领,他却不图进取,只想到苟安,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作为一国之君,只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危,而不顾及国家的前途命运,真是莫大的悲哀。

11、对"靖康之耻"的预言

软弱的宋朝一直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胁和压迫,到了宋徽宗时期,北宋王朝日趋衰落,东北女真族却日益强大,女真完颜部的阿骨打作酋长时,兵强马壮,野心勃勃。公元1115年,阿骨打建立了金国,金兵多次南下扰宋,宋朝总是主和派占据上风,士气不振,所以数次交战都失利,被迫赔款割地,金军却咄咄逼人,加强南犯。

《推背图》的第二十一象暗示了在这时期将出现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事件。

第二十一象甲申艮上兑下损

谶曰:空厥宫中。雪深三尺。吁嗟元首。南辕北辙。

颂曰:妖气未靖不康宁。北扫烽烟望帝京。异姓立朝终国位。卜世三六又南行。

金圣叹:"此象主金兵南下,徽宗禅位。靖康元年十一月,京师陷,明年四月,金以二帝及宗室妃嫔北去,立张邦昌为帝。卜世叁六者,宋自太祖至徽钦,凡九世,然则南渡以后又一世矣。"

从图像上看,有三个人似乎正在向前行走,只留下背影,他们的步履迈得很慢也很艰难,暗示靖康之难中,金军俘虏北宋宫中数千人运往金国,包括北宋的皇帝。其中有两个人穿着华丽的官服,象征着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另一人象征其它被俘的官员。

此象的"损"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一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损卦的卦象是兑(泽)下艮(山)上,为山下有湖泽之表象,湖泽渐深而高山愈来愈低,象征着减损。可见,损卦与这一象预言的事件有着相同的悲剧气氛。

谶词第一句"空厥宫中"指金军攻入汴京,将北宋宫中的文物、府库掠夺一空。第二句"雪深三尺"暗示金国所在的东北地区比较寒冷,金兵将北宋皇帝、太子、后妃、宗室等三千多人一起掳掠北去。

第三四句"吁嗟元首""南辕北辙",是对此事所发的感慨,堂堂一个大国的君主,位居中原,竟被落后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俘虏,"南辕北辙",真是莫大的耻辱。

宋徽宗是一位爱好艺术的皇帝,他沉醉于书画,崇尚道教,信奉神仙,政事便一天天败废下来。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攻北宋,金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徽宗心中大骇,又无善法,只好下诏指谪自己,禅位给太子桓,是为钦宗,年号靖康。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在金军尚未攻破东京的情况下,皇室已经准备投降,开封军民却坚决要求抵抗,30万人决心参战。钦宗竟然亲自到金营求降,卑躬屈膝地献上降表,还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甚至镇压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金军于是肆无忌惮地大肆搜刮,开封人民遭受了巨大灾难。

第二年2月,金军废宋徽宗、宋钦宗,另立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4月,金军将俘虏的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连同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等运往北方。历史上称此事件为"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

颂词第一句"妖氛未靖不康宁",很具体的指明了这次"不靖不康"的"靖康之难"。第二句"北扫烽烟望帝京",是指北方的金国燃起烽烟,南下攻打北宋,直逼帝京。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军兵临开封城下,宋钦宗欲驾车南逃,被尚书右丞李纲劝阻。李纲在危难时刻主持开封防御,几次打退攻城的金军。陕西的老将钟师道率军入援。宋钦宗又下令发兵夜劫敌营,以求侥幸取胜。宋将姚平仲劫营遭到失败,宋钦宗慌忙与金人订立城下之盟,同意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三镇。

十一月,宋钦宗让宋徽宗劝说九弟康王割地太原、中山与河间出使金国,同时又派耿南仲和聂昌出使,割让河北与河东。康王行至河北的相州,与知州汪伯彦整日饮酒歌舞,未将政事放于心上。后至磁州宗泽守地,宗泽劝其利用自己的亲王身份号召周围五州兵力出师真定,围魏救赵,分散金军进攻开封注意力。康王不愿出兵,只求自身安全,又回到相州。奉命割让河北的耿南仲被卫州(今河南汲县)人驱逐,也来到相州。而另一奉命割让河东的聂昌却被当地人杀死。至此割地计划无一成功。

十一月二十五日,金朝东路军完颜斡离不率十万兵屯城东北,二十七日开始攻击。闰十一月十三日,宋钦宗召见金使,金使要求国相和皇帝亲临敝寨和谈,宋钦宗不愿亲往。后来金军改变要求,让宰相前去议和,太上皇、皇子、越王与郓王为质,可退兵,候河北、河东两路割地了毕,即送太上皇等归城。宋钦宗也不同意,在攻城战期间宋钦宗曾两次上守城劳军,期望振奋军心。大臣对是死战还是议和,众说纷纭,宋钦宗也犹豫不绝。

宋钦宗迷信天兵,命副都统郭京准备六甲神兵杀退金军。郭京率其神兵代替守城军,刚开始就被打败,郭京只身逃跑。攻城金兵占领宣化门,利用城楼设施对内,与城中军民展开战斗,死伤无数百姓。

十二月一日,宋钦宗正式在城外上降表,同时献上金一百万锭和银五百万锭。宋钦宗被诱降至金帐,遭俘虏,至此北宋亡。

金在摧毁北宋后,采用"以汉制汉"的策略,扶立柔顺的宋臣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改为楚,定金陵(南京)为国都,希望张邦昌统治江南一带,黄河以北由金统治。这正好应了颂词的第三句"异姓立朝终国位"的预言,但是这位异姓皇帝张邦昌并没有多大的才能,当了三十三天的皇帝就自去伪号下台了。北宋的国运得到彻底的终结。

颂词第四句"卜世三六又南行",指北宋从宋太祖开始共传递九世,"三"加"六"正好等于"九","又南行"象征钦宗被掳之后,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政权,大宋江山往南移去,成为偏安朝廷。

赵构是宋钦宗的弟弟,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经过磁州(今河北省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朝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求和还有什么用,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了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称河北兵马大元帅。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即位,建立南宋。

12、预言赵构乘泥马南渡,建立南宋

遭遇"靖康之难"的北宋灭亡了,但是大宋的嫡系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中就有一个叫赵构的亲王渡江难逃,开创了新的王朝——南宋,可以看做是对北宋的继续和发展,只是它的孱弱和北宋并没有什么区别。

《推背图》的第二十二象精确而清晰的预言了赵构的兴起,同时也对一个遗臭万年的奸臣——秦桧进行了预言。

第二十二象乙酉离上兑下睽

谶曰:天马当空。否极见泰。闯闯水水。木篝大赖。

颂曰:神京王气满东南。褐水汪洋把策干。一木会支二八月。临行马色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