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推背图之谜(上)
2510900000011

第11章 在预言中惊奇演变的古代历史(6)

金圣叹:"此象主司马光卒,蔡京父子弄权,群小朋兴,贤良受锢,有日月晦盲之象。"

图像中一匹马站立在河中,暗示赵构在"靖康之难"后,骑马渡过黄河,在江南开创帝业的事件。

谶词中"木篝大赖"已经明确指明,大宋江山要依赖高宗赵构来支持,"木篝"也就是一个"构"字。第二句"否极见泰",意思是事情坏到极点就会转好,北宋在"靖康之难"中灭亡,而今又在江南重见生机,所以有这样的说法。

而"天马当空""闯闯水水",是说赵构有一次在危机中,看见寺庙里的泥马竟然动了起来,便骑着它渡过黄河。泥马能动当然是"天马"了,是上天在扶助赵构。

赵构(1107-1187年),字德基,徽宗第九子,钦宗的弟弟,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北宋灭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建立南宋。

大凡开国帝王,都会有不同于常人的传奇,以此使人们对他们"真命天子"的身份确信不疑,赵构也不例外。南宋民间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赵构。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侵宋,奉钦宗之命,赵构作为人质出使金国求和,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飞跃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和庙中的泥马一模一样。

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他是否到了金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经攻至开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方可退兵。钦宗命康王赵构前往金营。在金营被软禁了20余天后,幸运降临到了赵构的头上。金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怀疑赵构不是亲王,将其遣返,而不是像上面故事所说那样,押着赵构北上,所以赵构根本无须逃跑。钦宗只好命肃王赵枢代替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在钦宗答应割地、赔款等要求后,金人暂时撤军,肃王却没有被放还,而是被掳北去,当了赵构的替死鬼。

而另一种说法是,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幸亏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河,才幸免于难。事后,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他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便将李马药哑,不久杀死了李马。

尽管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推背图》中的预言显示赵构确实与"马"有关。而高宗这个"中兴之主"实在是有名无实,父兄被掳的奇耻大辱竟没有激起他对金人的仇恨。高宗在位期间,无论抗金战场上的胜负如何,他都是一味地投降求和,在金人面前极尽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丑态。历史安排了一个谈"金"色变的君主来承担抗金御侮的使命,真让人有些想不通。

颂词"神京王气满东南",指天子之气笼罩在东南的大地上,注定了南宋的建立,南宋江山大约拥有长江南北以及东南一带。事实上,当时的河南、陕西仍然是宋室控制的地方,山东、河北、河东也未全部失去,而且义勇之师纷纷起来保卫宋朝。这时朝中的宰相为李纲,还有韩世忠、岳飞、张俊等名将,南宋如果振作起来应该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高宗一味的逃避金敌,南走杭州,不敢应战。

颂词第四句"临行马色半平安"的最首一字和最末一字组成"临安",暗指高宗将临时都城暂定在杭州,称为临安。而句中又出现了"马"字,再次印证赵构与马有着不解之缘。

颂词第三句"一木会支二八月"指的是秦桧,它在南宋的朝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害死岳飞而成为千古罪人。"一木会"是一个"桧"字,而"二八月"又是什么呢?原来二月是春季的半途,八月也是秋季的半途,春的一半为"耒",秋的一半为"禾",合起来正好是一个"秦"字。《推背图》竟然预测到这么精确的地步,不能不说是神奇。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补密州(今山东诸城)教授,曾任太学学正。

宋徽宗、钦宗被俘后,女真族立张邦昌为傀儡,御史马伸等人上书反对立张邦昌,要求秦桧也签名。秦桧起先不同意,但数十名官员都签了,马伸"固请",秦桧无奈,只得也签上。因在上书者中秦桧官职较高(言官之首),于是在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以秦桧反立张邦昌,将他捉去,同去的还有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等。这时宋徽宗得知康王赵构即位,就致书金帅粘罕,与约和议,叫秦桧将和议书修改加工润色。秦桧还以厚礼贿赂粘罕,金太宗把秦桧送给他弟弟挞懒任用。从此,秦桧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挞懒,逐渐成为他的亲信。

建炎四年(1130年),金将挞懒带兵进攻淮北重镇山阳(即楚州,今江苏淮安),命秦桧同行。因秦桧卖身投靠女真贵族的面目,在南宋朝野还未彻底暴露,所以金统治者把秦桧作为安插在南宋朝中做内奸的合适人选。山阳城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秦桧等则登船而去,到达临安,自称是杀死监视他们的金兵夺船而来的。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两件"见面礼",第一件是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第二件是他呈上一份致女真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赵构感到秦桧"忠朴过人",称"又得一佳士也"。秦桧得到赵构的赏识,迅速爬上了宰相宝座。

金国对南宋采取诱降政策,而赵构又无心在军事上对敌,便委托秦桧充当对金投降的全权代表,于是,朝廷一切重大举措,都取决于秦桧,高宗几乎不可能独立作出任何决定。秦桧在南宋王朝中所处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能够将皇帝赵构玩弄于股掌之上。他所依仗的就是金国派给他的特殊任务,而南宋偏偏就对金国畏之如虎。

绍兴十一年(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主战派的岳飞父子和张宪,并将他们置之于死地。人们听到岳飞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闻者流涕。"就是三尺孩童,都对秦桧怨恨之极。群众用面粉捏成秦桧形象,放油锅中煎炸,后来简化制作过程,只剩得两条长腿,变成现在油条的样子,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叫它"油炸桧"。元朝时,人们在秦桧墓前便溺,称他的坟是"遗臭冢"。明朝时,有人在岳飞墓前种下一株桧树,然后举刀一劈为二,号称"分尸桧"。后来有人用铁铸成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的跪像,放在岳飞墓前,让他们永远向岳元帅下跪赔罪。

1115年,秦桧病死。今天,在杭州肃穆庄严的岳庙里,高挂着叶剑英元帅手书的"心昭天日"四字巨匾。大殿里岳飞紫袍金甲的塑像,气宇轩昂,按剑而坐。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的铸像,袒臂反剪跪在岳飞墓地墙根的铁栅栏里,这就是民族败类的结局。

13、陆秀夫负帝跳海,宋朝气数终结

从契丹族的大辽到女真族的金国再到铁木真的蒙古国,北方的政权也处于改朝换代的更替中,但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对这些剽悍民族的政策都以卑躬屈膝的求和为主,在军事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这种局面注定了南宋也不会存在多久的,因为老虎不吞掉绵羊是不会干休的。《推背图》的第二十四象就准确的预言了南宋的终结。

第二十四象丁亥巽上兑下中孚

谶曰:山崖海边。不帝亦仙。二九四八。于万斯年。

颂曰:十一卜人小月终。回天无力道俱穷。干戈四起疑无路。指点洪涛巨浪中。

金圣叹:"此象主帝迁山,元令张弘范来攻,宋将张世杰兵溃,陆秀夫负帝赴海:宋室以亡。"

图像上画着一片大海,海面上漂浮着一截木头,海平面上正有旭日升起。木头象征着南宋王朝,因为南宋的建立者赵构的"构"字属木。南宋灭亡时,大臣陆秀夫背着幼帝投入大海之中,正好应了此图。

谶词第一句"山崖海边",陆秀夫所驻的地方叫做"崖山",正是海边,所以这"山崖海边"完全道出了当时的实事。皇帝赵昺殒身于此,皇帝当不成了,却成了仙,因此有第二句的"不帝亦仙"。

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汗国灭掉金后,势力越来越大,公元1271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将蒙古国改为元朝。元朝不断南下侵宋,南宋节节败退。

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后,分兵追赶宋军。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在福州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不久,福州又被攻陷,端宗向广东逃走,病死在海上。陆秀夫又拥立8岁的卫王赵昺做皇帝,改年号祥兴,迁居到广东新会县南80里海中的小岛厓山。这里地势险要,可以固守。当时官、民、兵尚有20多万,多半住在船上。沙南和广东的人们也纷纷起来响应。元朝派蒙古军和汉军分路进兵,张弘范以舟师袭击漳、潮、惠3州,李恒以步骑偷袭广州,阿里海牙率蒙古兵攻打琼州。

1279年春,元将张宏范先在广东俘了文天祥后,又领大队战舰来围困崖山。张世杰结舟固守。元军用火焚宋船,宋船上涂着湿沙,火一时烧不着。张弘范又派人去宋船说降,张世杰和军民无一应者。元军据守海口,断南来的水源,南宋军士吃干粮饮海水,引起了呕吐泄泻。张弘范把军队分成四组,乘涨潮时进攻宋船。

南宋军南北受敌,祥兴二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陆秀夫见已山穷水尽,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只好先催自己的妻子跳海,然后背着幼小的昺投入"洪涛巨浪"当中,南宋到此全亡。

谶词第三句"二九四八","二九"象征着北宋和南宋各有九个皇帝,传了九代。而"四八"是四八三十二,指宋朝南北合计共三百二十年的国祚。宋朝从赵匡胤的公元九六零年开始,到公元一二七六年赵昺投海为止,一共延续了三百二十年。可见推背图对这些数字的预言是极为精确的。

颂词第一句"十一卜人小月终",暗示宋朝到此终结,"十一卜人小月"正是一个繁体的"赵"字,这样预言的方式也很奇特。

颂词第二句"回天无力道俱穷",是说宋朝已经无力回天了,皇帝被逼到一个小岛上,走投无路,真是"道俱穷"。

颂词第三、四句"干戈四起疑无路。指点洪涛巨浪中。"正是对陆秀夫负帝投海的写照,四处都有敌兵的追击,已经无路可走,只能把自己葬身在这"洪涛巨浪"中。

陆秀夫(1236—1279年),字君实,出生于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三岁随同父母迁居江南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自幼聪明超群,喜读爱国为民书卷,才思敏捷,七岁便能诗文,十九岁时考取进士,与留下传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当时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以尊重人才着称,他得知秀夫年轻有为,便礼聘到他的幕府任职。

德佑元年(1275年),元朝兵马大举进攻南宋,两淮地区情况紧急,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临难不惧,与李庭芝同舟共济,誓死抗敌。李庭芝深为感动,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士,就忍痛割爱,把他作为中流砥柱之材推荐给朝廷,官至礼部侍郎。

在元军进驻临安之前,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匆匆忙忙进封七岁的吉王赵昰为益王,令其判福州;同时进封四岁的信王赵昺为广王,令其判泉州,二王在临安即将陷落时,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出京师,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去温州。临安沦陷后,南宋一些不甘忍辱为俘虏的文臣武将,得知益王、广王抵达温州,都怀着东山再起的心情前去投奔。陆秀夫就是在这时辗转来到温州的。

此后,陆秀夫等人又扶持二王出海来到福州。德佑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在福州正式登极称帝,改元景炎。并组成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为首的行朝内阁,重整旗鼓,中兴朝政。福州政权的建立对南宋王朝来说,是其复兴的希望,但希望又十分渺茫。

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年仅十岁的赵昰在颠沛流离中突然病死,极大的影响了士气。就在这树倒猢狲散的关键时刻,陆秀夫挺身而出,大义凛然,鼓动众人,与群臣商量立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陆秀夫受命接任左丞相,与张世杰一起力挽狂澜,共撑危局。六月,又在戎马倥偬中将行朝转移到厓山。

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八十里海中,与奇石山相对,势如两扉,周围潮汐湍急,舟行艰难,是一处可据险固守的天然堡垒,因此为行朝所选中。元帝忽必烈得知后,委任张弘范为元帅,并赐上方剑,令其全力进剿。

在最后紧急的关头,陆秀夫估计已经无法护卫赵昺走脱,便当机立断,决心以身殉国。他先催促妻子投海,继而又劝说赵昺:"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佑皇帝的覆辙。德佑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他背起八岁的赵昺,又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跳入茫茫大海之中。

从《推背图》的预言来看,似乎李淳风已经在六百年前亲眼见到了这些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预言的如此细致准确,真是奇迹。

14、一把板斧预示了铁木真的开疆拓土

宋朝灭亡之后,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最终统一了中国,元朝以善战着称于历史,它消灭了西夏、吐蕃、大理等国,还远征欧洲,开拓了巨大的疆土。

《推背图》的第二十五象对元朝的建立进行了预言,甚至还准确的道出了铁木真的出生地。

第二十五象戊子巽上艮下渐

谶曰:北帝南臣。一兀自立。斡难河水。燕巢补麸。

颂曰:鼎足争雄事本奇。一狼二鼠判须臾。北关锁钥虽牢固。子子孙孙五五宜。

金圣叹:"此象主元太租称帝离河,太祖名铁木真,元代凡十主。斧铁也,柄木也,斧柄十段即隐十主之意。"

图上画着一把大板斧,是对成吉思汗铁木真名字的预言,斧是铁,而柄是木,同时也暗示着蒙古族的剽悍勇猛,具有开拓疆土、建立伟业的意思。我们再数数这把斧的柄,共有十节,事实上,从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晋宗、明宗、文宗、宁宗、顺帝,总共十位皇帝。

此象的"渐"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五十三卦,《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渐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巽(风)上,表明高山上的树木逐渐长得高大,象征循序渐进;君子由此修养德性,改善社会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在这里暗示铁木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蒙古国的过程。

谶词第一句"北帝南臣",是对前面第二十四象的总结,北方的元朝称帝,而南方的宋朝臣服,并最终为元所灭。

谶词第二句"一兀自立"的"一兀"显然是指元朝的"元"字国号。接下来的"斡难河水","斡难河"指的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元朝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斡难河源山上的骁勇狼以及美丽的白色牝鹿"。

谶词第四句"燕巢补麸",麸是麦的意思,"燕巢"指的是燕京(北京),整句有确保主食小麦的意思,和史实也是吻合的。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为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故取此名。

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铁木真随寡母诃额仑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汪罕),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