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岁月集
2496500000007

第7章 选调之歌(3)

随着选调工作的逐步深入,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选调工作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重视到重视,在全省形成了各级各方密切配合,为选调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政治氛围。省计委、省人事局、省教育厅、省委党校、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各大专院校,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培养接班人的政治任务来看待。在制定选调计划、落实选调任务、加强培养等方面积极配合,保证了选调任务的完成。省委宣传部、统战部、农村政策研究室、省委党校、省经委、团省委、省建设厅的领导同志都亲自到培训班给学员讲课。一些部门的负责同志下乡时还主动去看望那里锻炼的同学。全社会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为选调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选调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保证。

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胆提拔使用。就是要给选调生交任务压担子,适时地把他们中的优秀者提拔到一定的领导岗位上去。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传统观念与新的用人观念的激烈斗争。如果按照传统观念,论资排辈,按部就班,那就达不到重点培养的目的;如果按照新的用人观念,那就要排除论资排辈的影响,冲破层层封锁和干扰,走一条全新的用人路子。这既需要勇气和魄力,又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坚持突破传统观念,大胆提拔选调生到各个领导岗位工作,让他们在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增长才干,极大地促进了培养工作的深入发展,加快了成才速度。许多地方和单位注意把他们放在科学研究、新技术应用、乡镇企业管理、商品生产等岗位,从事领导工作或开发性工作。有些同志下派时间不长就当上了经理、厂长、乡长、乡经委主任,并做出了显著成绩。实践证明,大胆提拔使用是培养成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提拔起来的选调生,绝大多数是称职的,是胜任工作的,这不但加快了选调生成才的速度,而且改变了基层领导班子的知识和年龄结构,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都把选调生的培养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按照省上明确的职责分工,做过细的工作,使选调生的培养教育工作落在了实处。

地区一级的党委和组织部门,是从省上直接接受学生,并具体负责落实培养计划的组织者和牵头人。他们大都召开了领导班子会,专题研究了选调生的培养教育问题,分工一名副书记专抓这方面的工作,责成地委组织部具体负责有关事宜。地委组织部安排一名副部长专门负责,并充实加强了青干机构的力量,制定了培养教育的规划和措施。

1980年至1985年,人称陇上江南的天水地区,先后接受省上分配的选调生30多人,分布在全区的11个市、县的21个乡(镇),两个市属工厂,4个县直机关和5个县属企事业单位。其中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21岁。为了不辜负省上的重托,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才,地委坚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加强领导,把培养选调生的工作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因人制宜,逐人制定培养措施,确定最佳成才路线;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帮”字上下功夫;生活上关心体贴。地委组织部确定一名副部长分管此项工作,青干科承办具体业务。各县(区)委组织部,也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地委组织部多次召开选调大学生和县(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交流锻炼体会,汇报工作情况。召开有关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总结培养管理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对选调学生的管理,及时了解掌握他们成长的情况,各县(区)委组织部都对自己分管的学生逐人建立了档案。要求每个学生每半年向地、县书面汇报一次锻炼情况。地、县组织部门每半年对他们的成长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考察,年终全面鉴定一次,并将材料存入本人档案。地委还指示各级党委,要给选调生压担子,交任务,教办法,让他们在具体工作中,特别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矛盾中,学会做群众工作和领导工作。要充分信任,放手支持他们的工作,不能老当“保姆”。出了问题也不要紧,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总结中提高,在挫折中增长才干。对于选调生在锻炼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积极引导,既热情关心,又严格要求,决不姑息迁就。要把选调生的培养看成是每一个干部的事,看成是全党的事,营造出一个适宜于选调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要发挥老干部言传身教的作用,认真搞好传帮带。对于选调生生活中的困难,要关心体贴,适时解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安心心踏踏实实搞好锻炼。

县一级的党委和组织部门,是选调生基层工作和锻炼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怀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选拔革命接班人的满腔热情,勇敢地接受并承担起了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甘肃省共80多个县(市、区),仅1983年以前的选调生下派去的就有70多个县,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这些县的县委和组织部门,都能够站在政治的高度,站在党的事业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省上的决定,不折不扣地完成地委交代的任务,为选调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组织保证。

地处乌鞘岭下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河西走廊的门户,这里海拔三千多米,山头终年积雪,气候和自然条件都很恶劣。但是,这个县的县委和组织部的同志,都有一副热心肠。1983年以来,省委组织部先后下派了六名优秀大学生到这个县锻炼。县委认识到,搞好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工作,是关系到锻炼一代新人,从组织上保证实现党在新时期总任务的一件大事。尤其对天祝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县来说,则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为此,县委责成县委组织部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县委组织部从本县实际出发,妥善安置选调生到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经受锻炼。学生到了乡上以后,乡上都召开座谈会,由乡党政主要领导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和基本情况,然后带他们到各村同干部群众见面。基层党组织在对选调生生活上关心照顾、工作中放手使用的同时,在思想上严格要求,不把他们当外人,不使他们成为特殊干部。

乡镇一级的党委,是代表地、县两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具体承担选调生培养任务的最基层组织,也是选调生生长和锻炼的土壤所在。他们都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组成以老同志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培养教育任务的落实。

1983年9月,省、地、县三级组织部门通过层层下派,分配甘肃农业大学一名毕业生到秦安县叶堡乡工作。这名学生到乡上工作以后,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工作勤奋努力,乡党委经过认真考察,认为基本符合党员条件,于是及时接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党委注意进一步抓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教育,指定专人言传身教,继续进行培养考验。以后,又指定两名老同志进行传帮带。在党委的精心安排和老同志手把手的帮助教育下,这名同学进步很快,表现出色,被按期转为正式党员。不久,又被提拔为副乡长。为了使他尽快锻炼成才,乡上在进行干部分工时,有意识地让他分管宣传、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科学技术这些难度较大、担子较重的口,又承包石窑等五个行政村的发展。这样一来,真正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既分管乡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又包一个工作难度较大的片,好多问题要自己拍板定案,客观上促使他逐步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积累基层工作的经验,不断增长组织才干。这一年,他分管的工作都大有起色,特别是在教育上大胆进行改革,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责任制,发动群众捐款集资,兴办农村教育,使全乡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大大增强,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所包的石窑片,计划生育、改灶、土地调整、造林工程等工作都走在全乡的前面,多次受到乡党委表扬。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乡党委还特别注意听取他对乡上工作的一些建设性意见,注意发挥他的专长。这名同学是学农的,他提出的“勤劳致富的潜力毕竟是有限的,而科学致富的潜力则是无限的,应积极挖掘科学致富这个无穷的潜力”的建议,使乡党委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受到很大启发。他结合工作提出的“民办教师报酬补差意见”、“初等教育改革方案”、“集资办学设想”、“扩大原料洋芋的生产面积”、“小麦锈病综合防治要点”等建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均被乡党委采纳,并收到较好效果。

选调生下到基层以后,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艰苦、复杂的基层第一线,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较短的时间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从甘南草原到大夏河畔,从白龙江边到陇南山区,从河西走廊到长城脚下,从中部旱塬到陇东高地,同学们的一封封来信,不时地向我们报送着收获的喜讯和累累硕果。

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政治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大家总结的第一条收获。

我省选调到基层培养锻炼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大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百分之七十的同志担任过学生干部。但下派之前,不少同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亲身感受,理解比较肤浅;还有的同志由于受某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对党的方针政策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正确认识的源泉。选调生下派的这几年,正是我国城乡各个领域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几年。在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大家从这些变化中看到了党的方针政策的巨大威力,懂得了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性,不少同学从心里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合乎实际,顺乎民心,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心认真学习,不断进取,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贡献自己的力量。

灵台县邵寨乡经委副主任在来信中说,1983年秋,他受乡党委的委派,和另一位同志在石坊村搞划拨农村“三荒地”试点。石坊村共有荒地面积4130多亩,按照政策规定,最多的农户可以划拨130多亩。当时他想,把这么多的荒地划拨给农户对吗?一旦政策变化,又如何向群众交待?前思后想,顾虑重重,工作搞不起来。这时,他反复学习中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省、地、县的有关规定,寻找问题的根源。学习使他明确了问题的症结在于自己思想还没有跳出“左”的框框的束缚,用旧的概念和模式去套已经变化了的农村实际情况,其结果就必然陷入“左”的泥淖。认识提高以后,他大胆解放思想,提出凡划拨到户的“三荒地”,谁种归谁,长期不变,有收益支配权、子女继承权。为了使群众心中踏实,一次划定后及时填发了“三荒地”使用证,明确了面积、任务要求和奖惩办法,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还鼓励群众在“三荒地”上种草种树,规定一季完成二十亩以上者,乡上投资百分之五十的的苗木和籽种。这些办法和措施,推动了全乡划拨“三荒地”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这次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他们这些人,虽说很年轻,但受“左”的思想的影响还是很深的。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消除影响,提高自觉性。如果认为是年轻人,是选调生,不注意学习和清除“左”的思想的流毒,那就必然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他的来信,说出了选调生一个基本的、共同的感受。

打掉了学生气,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这是大家总结的第二条收获。

选调到基层锻炼的不少同志,由于长期的学校生活,对群众接触不多,了解不深,从言谈举止到生活习惯,和群众都有一定的距离。用大家的话说,就是有股“学生气”。通过几年的基层生活,大家和群众打成一片,一起工作,一起劳动,同呼吸,共命运,在实践中建立了感情,增进了互相了解,有了共同语言,从而坚定了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1980届有一名选调到酒泉工作的大学生,刚下农村时,不愿在农民家里住宿,嫌农民家里脏。老同志对他说,在基层工作的干部都是这样,走到哪里,住在哪里,吃在哪里。以后时间长了,你就会知道的。又有一次,他和乡武装干部到一个比较偏远的村检查生产,检查完又得住在村上,他不顾大家的劝说,硬是一个人摸黑回了乡上,大家很有看法,说他瞧不起基层干部和农民,有大学生的架子。他从这两件事情上受到很大触动,觉得大学生下到基层来,确实有一个摆好位置放下架子的问题,有一个转变的问题。“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表示要把自己当作泥土,和大地融和在一起,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有一名汉族大学生,选调后被分配到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达拉沟去劳动锻炼。这是一条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纯藏区山沟,全是羊肠小道,路边是高耸入云的石崖,路下是奔腾咆哮的白龙江,如若失足,尸骨难觅。这里土地分散,村庄之间大都相距几十里,有些村庄在山林中,林中常有狗熊、豹子和野猪等野兽出没。群众劳动要赶着牛马,驮着东西,走几十里山路,路远的地方修有简易房子,晚上回不来就住在那里。这里不仅没有电,群众连点煤油也不习惯,都用油松点火照明,许多年纪大的人没有见过汽车。干部下乡,在石崖下过夜是经常的事。这名学生刚去时怎么都不习惯,曾经产生悲观情绪。但是后来通过和藏族群众接触,尤其是藏族群众让出最好的榻板房给他住,渴了煮大茶给他喝,饿了送糌粑给他吃,冷了拿来最新的皮袄给他盖,病了煎好自采的草药送到他的枕边,逢年过节又送来猪肉、奶茶、油面馍馍和青稞酒,让他尽情享用,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他想,自己是个大学生,没有什么了不起,藏族群众需要他,他就得留下来。他们憨厚朴实,心地善良,有许多值得他学习的地方。他应该彻底甩掉知识分子患得患失的思想,放下架子,打掉书生气,尽快地和他们融为一体。就这样,这名同学在藏区一呆就是二十多年,还娶了个藏族姑娘为妻。

熟悉了情况,发挥了优势,增长了做好领导工作的才干。这是大家总结的第三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