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
2469500000084

第84章 陇西县农村改革的兴起(3)

3月27日,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常委成员就各公社实行农业生产责任的调查情况作了汇报。情况表明,“城关公社有一股单干风,对周围队有波及”。其他公社特别是文峰公社也兴起了“单干风”。这时,县委察觉除上年底批准的31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外,另有28个生产队未经批准而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同时许多生产队或者无限度增大自留地、或者将作业组尽可能划小、或者将大面积农作物生产包产到户,而此时中央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3月29日,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对一些队的“单干风”问题在即将召开的全县林业会议上明确表态,坚决予以纠正。此前2、3月间,城关公社召开社干、支部书记会议,宣布凡私自所划土地一律无效,并采取措施纠正“单干风”。5月2日,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包产到户责任制问题,决定继续纠正“单干风”。由此,包产到户责任制在试办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却出现了短暂的收缩。

(三)全面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1980年6月21日、23日、24日,县委接连召开常委会议,专题讨论全县农村包产到户的问题。县委办公室主任李克勤列席会议并就碧岩公社红崖湾、阴山两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调查情况和马河、通安、云田、三台等公社对实行包产到户的反映进行了汇报。他说:“我们对阴山、红崖湾的情况看了一下,同时听了几个公社的情况,感到实行包产到户已成了不可抗拒的潮流。群众一致要求搞,迫不及待了。历时几天,几个公社,一路上没有听到反对意见。从实行包产到户的队看,庄稼种得好、管得好、长得好。向前看,作业组还没有完全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孙海如介绍了城关公社26个生产队包产到户后的显著变化。会议决定,在全县分步骤推行“大包干”式的包产到户责任制。

7月18日至21日,召开中共陇西县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邓小平、赵紫阳、姚依林关于放宽政策的指示和地委全委会议精神,讨论贯彻地委《关于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会议回顾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落实各项农村经济政策,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情况。会议指出,全县已有31个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12户社员实行了包山户,2229个生产队大部分实行了“大包干”作业组责任制。少数队搞了“三定一奖”、小段包工和工副业包干等责任制。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中,最受干部群众欢迎的是包产到户责任制,其他形式的责任制还没有把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包产到户责任制符合陇西县的实际,适合当前生产力水平;包产到户责任制不是分田单干,和合作化前的单干有着原则区别;包产到户责任制不是后退了,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包产到户责任制有它积极的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会议确定的是否实行包产到户的原则是:条件差,生产一直上不去,长期未解决吃饭问题的生产队,大多数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都应当允许;具体开展的时间全县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公社党委根据各生产队的具体情况、群众意见和农事季节,进行具体分析,制订出周密可行的规划,报县委批准后逐队展开;对公社、大队、生产队、作业组的干部进行培训,县委抽调50名干部到沿川生产队帮助工作;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媒体大造声势,让群众知道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性质、内容、办法等。会议还就包产到户的具体办法提出了四点补充意见。7月21日,县委将张自强在会议上的讲话以[1980]40号文件印发,包产到户责任制在全县大规模开展起来。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66%的生产队将土地、牲畜、农具承包到户。碧岩公社从工作队进村、召开群众大会、讨论和制订具体方案,到最后划定土地、牲畜、农具,签订包产合同,仅用了半月左右的时间。工作队员和社队干部普遍反映,这个工作比以往什么工作都好做,顺利极了。

9月20日,县委印发《关于善始善终地搞好包产到户工作的意见》(讨论稿)。《意见》在县委[1980]40号文件的基础上,增加了11条,主要内容是:1严肃认真地订好定包合同;2大力搞好集体工副业,积极扶持社员家庭副业;3管理好集体林木和果园;4机井和水利设施,应责任到户、到人,采取划地养井、划地养渠或分摊水费、提取报酬的办法;5集体的会议室、仓库、圈棚等不得拆散,可由集体管理,也可租、借给社员,个别需要处理的,要经公社批准;生产队其他零星财产要认真清理,造册登记,向社员宣布,确定专人管理;生产队的储备粮、提留要妥善保管,也可由国家仓库代管;6落实好基层干部的补贴;7合理解决民请教师的报酬;8搞好农村医疗事业;9五保户、烈军属、特殊困难户,应在社员集体投工中给予帮助或在公益中给予补助;10办好兽医站,养好种公畜;11搞好生产队财务管理。《意见》要求各社队要重新组织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地细致地妥善地全面地处理好包产到户中的各项具体问题,最迟于12月底前把这项工作搞结束。《意见》还提出了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5条验收办法:1土地、牲畜、农具分配合理,大多数群众满意;2各种责任制都签订了合同;3工、副、林、果园、机井、干部补贴等具体问题按规定,逐一得到了妥善解决;4干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农、工、副业生产有了新的起色;5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有新的改变。按照《意见》要求,包产到户责任制迅速地全面地在全县展开。截至10月底,全县2203个生产队(1980年年报为2229个,宝凤公社上半年合并26个)中,除雪山公社的林家门、文峰公社迎春堡、城关公社东巷二队3个生产队外,都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随后不久,迎春堡、东巷二队实行了大包干到户。1981年春,林家门生产队最后一个实行了包干到户。至此,全县共承包到户耕地110.7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7%。

1981年8月17日,县委七届五次全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继续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补充意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陇西农村稳定落户、扎根、开花、结果。

四、农村改革的变化与效果

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很快带来了巨大变化。当年,许多新闻、科研单位派出记者、学者到陇西调研,采访报道陇西农村改革的变化与效果。

根据大量报刊资料、档案资料和众多亲历者的回忆,陇西农村改革的变化与效果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时任福星公社党委书记胡希贤当年对记者说:我当了十多年的书记了,为了把农业搞上去,什么办法都用了。结果,一大二公没上去,七斗八斗没上去,就是今年一搞大包干,生产上去了!现在工效高了,农活质量好了。两人一天干的活,比过去一堆人几天干得多。送粪时吆上一个牲口还要担上一担儿!往年有的队“清明”还种不上,今年“清明”前七八天就都种完了,好多队还超额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福星公社的情况在全县带有普遍性,如文峰公社曲家山大队高嘴生产队,过去管理上搞“大概工”,分配上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时经常有一多半社员不出勤,出勤的也普遍怠工,就拿锄田来说,出苗后就开始锄,锄到收割时连一遍也锄不完,草长得比田苗还凶。1979年冬季实行包产到户后,各户社员都锄两遍以上,多年为害农作物十分严重的黑燕麦和杂草,一扫而光。像这类政策调动群众大搞生产的事例,在全县随处可见。

(二)有效克服了生产上的瞎指挥。陇西县有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山区和水川区,各类地区自然条件不同,情况各异。甚至同类地区,山上和山下,山南和山北,小区域气候也有很大差别。过去在生产上搞瞎指挥,作物种植面积、品种等,都由上级下达任务,管得过严过死,造成减产。实行责任制后,农民有了自主权,能够因地因地制宜安排茬口、面积、品种,灵活安排劳力,怎样增产效果好就怎样安排。责任制还推动了科学种田,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效果和社员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社员都想方设法采用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办法来多打粮食。1980年县种子公司从外地购进72000斤优良麦种,社员知道后争先恐后前去兑换,公司门前排起了长队,这是过去没有的现象。又如化肥、农药,成了社员争购的热门货。往年施化肥大把漫撒,包产到户后变成了按行溜施或按株撮施。一切可以给社员带来农业增产,而又为他们经济能力所能办到的科学种田办法都能迅速推广。

(三)恢复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陇西县农村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具体表现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劳动热情大大降低。农村的主要生产工具大牲畜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其他农具也因使用、管理不善而损失严重。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对象的耕地,因为多年来只用不养而变得越来越瘠薄。犁地时地边越留越宽,地角越种越大,方形的田块种成了圆形的田块。包产到户后,社员们把地边地角都犁过了,使圆田又变成了方田。耕地由社员承包使用后,为了提高其生产能力,社员们采用增加农家肥和耕翻遍数等手段,培养土地的肥力。

(四)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责任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把金钥匙。在全县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包产到户后人均口粮达到千斤以上。又如有名的“烂包队”高嘴生产队,1979年粮食总产量只有19041斤、人均229斤,198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1663斤、人均500斤,食油15斤。198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4160万斤,达到1955年的水平,是解放后的第二个好年景。油料大丰收,大牲畜、羊只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700万斤粮食征购任务也顺利完成。

(五)大大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如何,关键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改革前的20多年问,党和政府在领导和组织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一大二公”体制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僵化的体制产生不满和抵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陇西县委深刻反思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冲破僵化体制,兴起了农村改革的潮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就那一届县委、县革委会班子和社、队班子来说,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的确是过硬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是强烈的宗旨意识,才使他们甘冒风险,注重走群众路线,科学决策,为民办事。当年,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几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上。正是他们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谋,才使陇西农村改革走在了全区乃至全省各县的前列,才使陇西广大农民早日摆脱饥饿的困扰向温饱迈进。2000年5月,当袁志茂陪同省农牧厅彭效忠去红崖湾访问时,干部群众向迎接亲人一样,都说救命恩人来了。事实上,那里的农民群众从来没有忘记给他们办了大好事的袁志茂。每到年关节令,乡亲们带上他们丰收的果实到袁书记家作客。每当袁志茂爬上海拔2000多米高的红崖湾,农民群众像见到亲人一样,迎来送往。党的政策得民心,党和政府的干部也一心扑下身子当公仆,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便真心拥护党和政府。事实充分说明,陇西农村改革的兴起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构筑了和谐农村的基础。

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功绩已载入史册。当然,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包干”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包干”家庭生产经营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选自陇西县委党史办公室2008年10月编印的《奋斗的足迹》一书,对原文有压缩,作者为中共陇西县委党史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