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
2469500000041

第41章 贫穷落后的山区也能发展多种经营

——陇西县的调查

张乃李仁新王明庸

陇西县除渭河沿岸外,大部分生产队都位于干旱山区或二阴山区。过去这些山区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穷,长期处于“三靠”状况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这里除农业生产有了发展外,多种经营也破土春笋,竞相出现。许多事实表明,摆脱“左”的思想束缚,放开农民的手脚,贫困落后山区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治穷致富的门路也是很多的。

大有启发作用的“冒尖户”

这次到陇西,我们重点调查了近两年来在养殖业、种植业上搞出显著成绩的“冒尖户”。因为,他们为治穷致富做出了样子,走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福星公社新坪大队陈家沟生产队六十五岁的社员陈富堂,喜欢养羊。过去他养的羊曾多次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去”。一九七九年以来,他又开始养羊,现在已养了六十只。去年给国家交售活羊三只,收入一百二十元,交售羊毛一百五十斤,收入二百二十五元,积羊粪十三万斤,施在十亩地里,收获粮食三千一百八十斤,比当地社员亩产量高出一倍多。去年他家每人平均有口粮八百三十六斤,可以吃一余一。

菜子公社先锋大队何家山生产队社员赵克功,一九七九年以来自养五头大牲畜,三十只细毛羊,三十只鸡,三头猪(其中一头母猪,产仔十只),十五群蜂。种当归三亩,栽果树二十多株,营造杨、柳树二亩多。除新造的林木外,其他都获得了收益。出售当归收入一千五百元,卖活鸡、鸡蛋收入一百多元,共计收入近二千元。去年他家人均口粮六百多斤,现在家中存粮四千多斤。

首阳公社录家门大队夏家门生产队社员孙世录,喜欢养猪。去年,他养的母猪下仔猪收入九十六元,种公猪配种收入一百五十元,卖蜂蜜收入六百元,卖党参收入二百四十元,全家人均收入现金二百八十五元。家庭副业的发展,使他家初步摆脱了长期贫困的状况,成了干旱山区比较富裕的户。

昌谷公社越胜大队位于二阴山区,荒沟荒坡多,宜林面积大。过去社员不敢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林业。一九七九年春,县上将社员贾兴汉的价值二万多元的树木,宣布归还给个人。这一政策的落实,迅速调动了当地社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现在,这个大队的社员利用荒沟荒坡大量植树造林,有树干株以上的户不断增加。

像上述这类“冒尖户”,在陇西县虽然还不多,但对周围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他们的实践告诉人们,即使在穷困落后山区,也能够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养羊和大牲畜,利用荒山荒沟植树造林,潜力是很大的。

关键是落实政策和加强领导

近年来陇西农村的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关键在于县委能够坚决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加强领导,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指导。如林业方面,县委在一九七九年春天就认真落实了谁种谁有的政策,清理了过去在“左”倾错误影响下没收私树问题,宣布凡是社员私人种的树,不管数量多少,价值多大,一律归还给个人。今年春天,县委又根据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后的新形势,决定在林业建设上采取集体、个人造林并举、以社员私人植树为主的方针。并有重点地对社员植树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在一些社队实行社员每造一亩林,可由国家投资树苗二百株。因此,陇西县今年社员植树造林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是空前的。在私人养畜、搞家庭手工业等方面,县委也认真落实政策,坚决按政策办事,从而逐步打消了农民的疑虑,使他们能够放心、放手地干起来。

从去年以来,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还亲自调查了一些搞多种经济而“冒尖”的农户情况,并指定有关部门总结他们的经验,以文件或简报的形式向全县介绍,并在有关会议上讲述,号召农民向这些勤劳致富的“冒尖户”学习,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走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的治穷致富的道路。由于提倡社员养畜养禽,去年全县大牲畜增加五千九百二十二头(包括从外地买进的),其中繁殖幼畜二千多头,增长和繁殖数量都是空前的。全县养鸡三百只左右的户,目前已发展到六户。

——摘自1981年6月27日《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