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统驭
2455000000012

第12章 知本制胜:人才的能量 (1)

学会造血,打造企业的铁军

谈到人才的问题,我们常用这样一个比喻,说企业是一个人,他需要很多能量,人才就是这个人的血脉,缺少了人才,这个人的血脉就枯竭了。在研究企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好的企业是以造血为主,而一个比较差的企业是以输血为主。

一个企业在成立初期,自己造血的功能不够,往往需要从外部输血,因而到处招聘人才。但是一个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断流失人才,又不断招聘人才,而自己不能培养人才的话,说明这个企业的造血功能不够好。造血功能不好的企业,就不是一家成熟的企业,更谈不上优秀的企业。要想知本制胜,发挥人才的能量,企业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会造血,打造企业的铁军。

其实,企业造血还是要从招聘开始。招聘是第一个环节,招聘了新员工之后,企业还要进行教化、训练,最后才是使用员工,发挥员工的功能,直至员工创造业绩。通常都会经这样四个阶段。有人说,招聘就是把人招进公司,很简单,那招聘最大的价值又是什么?

招聘的最大价值在于解决天赋问题

每个人能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天赋,尤其做英雄的人更需要这种天赋。这种天赋是通过招聘之后的三个阶段很难培养出来的,教化、训练、使用都无关天赋,关注的都是些后天的东西。招聘这一关的关键是能招到极具天赋的人,招到适合这个岗位,适合这项事业的人。

比如,你想训练千里马,那一定要先找到优良的马种,如果你找到的是一头毛驴,就算你功夫再好,最多打造出来一头跑驴,不可能训练出千里马。招聘要解决的就是天赋问题,员工的天然禀赋会在这个环节呈现。什么叫天然禀赋?就是在进入公司之前,员工所积累的才能,他的禀性。到了公司以后进行再加工的都是后天的东西。因为有某方面的天赋,他会有那方面的乐趣。天赋所在,乐趣就在;乐趣所在,员工的超能就在。

暴雪公司作为一家网络游戏开发商,为什么能超越其他的网络游戏开发商?其中有很多原因,我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能招聘到疯子——也就是说暴雪公司的设计人员都是一群疯狂地热爱游戏的人。

暴雪公司出现之前有一些著名的网络游戏公司,我研究了一下它们在招聘设计师的时候的特点。它们也能招聘到对游戏很熟悉和精通的人,但是,它们招到的很多高手下班后是不玩游戏的,那些人会很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对工作没有达到狂热的地步,没有发挥自己的超能力。

暴雪公司招聘的人一定要疯狂地喜欢玩游戏,甚至是为了玩游戏可以一天24小时不休息的人。这些人加入到暴雪公司之后,他们的血型就跟玩家是一样的。他们开发出来的东西就带有了病毒性感染的特征,让人一玩就上瘾。这种游戏是疯子开发给疯子玩的,不是冷静的人开发给冷静的人玩的。

暴雪公司的《星际争霸》游戏的设计师是杰夫,杰夫疯狂到什么程度?游戏开发的最后阶段,他老婆临产,他甚至把电脑拿到老婆床头去,不照顾老婆,继续开发游戏。他守在妻子的产床前,利用了六个小时,完成了《星际争霸》的全部编程工作。企业如果招聘到这样对工作疯狂热爱的人,老板还用督促他吗?老板还用鞭策他吗?这种人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有时候,有些老板会说带了某个员工三年,还是带不出来,觉得是自己不行,自己不会带人。其实不是,往上追溯一下,可能就会找到源头是一开始招人的时候就招错了。选择的人不对,老板再努力,也是将种子撒进了盐碱地。如果这个岗位真正适合那个员工,他一上手就能表现出是那块料,即便不用人带,也能自己往前走。

如果你选到了杰夫那样的人,那就选对了,那样你这个老板就好当了。如果你选到了一个坚持说要以家庭为重,老婆生孩子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干的人就是选错了。当然,这也不能算错,只是价值取向不同。这样的人可能适合做别的事情,如果要想选一帮做游戏开发的人的话,就不要选择以家庭为重的人。

教化解决态度问题

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会涉及他的理念问题。比如,有的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我赢,我赢,我一定能赢。但是他没想到双赢。所以,他跟别人合作的时候不能吃亏,即使跟老板合作也不能吃亏。一个人抱着这样的态度,别人就很难和他合作。

假如经过教化,他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改变了原来的理念,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多赢,一定要大家赢。老板要赢,客户要赢,同时员工自己也要赢。他有了这样的理念之后,那接下来企业的训练才能够进展顺利,而他也会乐于接受企业的训练。所以,如果说招聘解决天赋问题,那么教化就是解决态度问题。

珠海有一家企业,我在给他们做咨询的时候,他们的老板告诉我,他们的员工最讨厌的竟然是培训。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他对员工特别好,特别重视员工培训,还特意请了很多特别厉害的培训师来给员工培训,有的讲技术,有的讲专业,有的讲销售,每个星期都给员工安排培训。后来,公司进行民意测验的时候,大家一致反对的,竟然是培训。原因是公司规定不参加培训要扣钱,少则200元,多则1000元。

老板觉得自己很冤枉,他明明是为了员工好才安排的培训,甚至还让员工参加公司之外的一些培训,比如学英语、学钢琴等,老板对员工参加培训的支持力度很大,甚至员工培训的学习费用都可以报销一半。但是,员工却不领这份情,老板就纳闷了,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这是因为员工的态度问题没有解决好。员工没有动力接受培养,他们把培训看成是老板让他们做的事。于是,我跟这位老板讲,老虎喜欢吃兔子,你要想让老虎怕兔子也很容易。兔子有营养,既然老虎喜欢吃,那就一直给老虎吃兔子。老虎吃完一只兔子,再给它一只。老虎能吃四只兔子,你就喂它五只,喂完五只兔子之后继续喂。如果老虎不吃,就用电棍电它,再不吃,就打它。最后,肯定是老虎拼命想把兔子塞进肚子里去。本来兔子是好东西,但因为是别人强塞给它的,并且已经超过了它能接受的量的时候,兔子就变成了坏东西。结果是老虎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见兔子就仓皇而逃。

为什么员工不爱培训?怎么能让员工爱培训?怎么改变员工的态度?培养饥渴感。不再给员工培训了,把员工的胃口吊起来。但是在员工晋级、干部升职的时候,别的条件都满足了之后,最后一关考核要过关。考核不过关,那就给员工只做档案工资,不兑现升职。

员工不参加培训,到考核的时候就会答不好,然后就会抱怨,就会要求老板给他们培训了。员工有了培训的需求,他们就会认真参加培训了,因为有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拉动,所以再做培训的时候,一个能坐300人的会场竟然来了500人,过道上都坐满了人。要改变员工对培训的态度,一定要把培训和员工的成长、利益、兴趣挂钩。

关于改变态度的方法,除了造成饥渴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老员工。老员工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比方说,一个企业的老员工讨厌工作,那么新来的员工一定会被传染,这个传染性比SARS还厉害。老员工热爱工作,老员工喜欢学习,那新员工也会被带动起来。所以,必须发挥老员工的作用,尤其在教化这个问题上,老员工的潜移默化很重要。

训练不到位,源于没有对症下药

很多企业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训练,但是训练之后老板会发现效果并不好,之前说投入1美元会收回30美元的,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目标。原来有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在培训上投入1美元可以收回30美元,大部分老板都想效仿,结果发现投入了30美元,1美元也没收回来。这是为什么?因为训练不到位。为什么会训练不到位?原因是缺少对症下药。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要有三类药:第一类药是给员工吃的,叫做执行力,执行力这类药的主要特征是兵精其艺,有了执行力,员工的技术水平就提上去了,就能够执行能够打仗;第二类药是给中层吃的,叫做推行力,就是说中层要有一套管理方法,在公司里更多的作用是推行,这类药的主要特征是将通其法;第三类药是给高层吃的,叫做领导力,这类药的主要特征是率民其道,高层要领导整个企业向前发展。

而有些企业在培训的时候,把三个层级的人放在一起,这样药就抓混了,大家一起吃药,结果有病的没治好,没病的还吃出病来了。

我知道的一位老板就是这样,他领着员工去听一位著名管理大师的课程。那是一位台湾的管理大师,经常讲高层领导力,那位管理大师的核心观点是运用古代的权术。其实作为高层来说,学一点古人的智慧也有助于开窍,这是一个好东西,但从另一方面讲,权术也是有毒的东西。因为权术要够水平的人使用才行,不够水平的人学了权术很有可能会走火入魔。

我的这位老板朋友觉得这个课程挺好,就领着自己的九个副总裁一起来听。管理大师说,我们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是根据韩非子的法制理论,假定人性是恶的,假定员工没有好东西,所以必须修理员工。要想修理员工,就要先把员工搞晕。这位管理大师举例说,假如下属向你请示工作,你不要说应该这么做,一旦你这样说了,员工就清醒了。应该这样问他,你说该怎么做呢?那员工就会说,我觉得该这么做。然后,你不要点头,一定要说no,no,no,最后倒吸一口凉气问,是这样吗?员工就会觉得身上冰凉,又说应该怎么怎么做。你再倒吸一口凉气问,是这样吗?员工身上更凉了。就这样,员工说三次,你吸三口凉气,员工的血都凝固了,就开始瞎说,如果碰巧说到你想让他做的,你也不要说yes,就说,打住,你真的想这样做吗?如果你想这样做,就这样做吧。

员工如果这样做了,取得了成果,自然有老板的功绩;如果不能取得成果,也没有老板的问题,老板始终占有主动权,这就是老板掌握主动权的方法。

结果,课程学完了,我的老板朋友发现出问题了。原来开会的时候大家都踊跃发表意见,学了这个课程之后,一开会,老板说,大家说一说,下个月我们这几件事该怎么办?几个下属都倒吸一口凉气说,老板你说怎么办呢?老板一说什么,他们就说,是这样吗?结果,员工都不好领导了,这就是吃错了药。本来是领导用来对付下属的招,通过这个课程帮下属揭开了领导的秘密。所以,一定要注意什么样的人吃什么样的药。

此外,在训练的时候,除了药要用对之外,方法也要用对。如果你是讲开窍的课程,一定要用空间结构,上怎么办,下怎么办,左怎么办,右怎么办。讲实用的课程就不能用这种空间结构,一定得按步骤顺序编写教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有先后顺序,让人知道应该怎么办。

功夫上身:形象即封面

在训练方面一定要有一流的脚本。就像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一般都练最普通的杨氏十八式。再比如,学管理的人都学MBA,结果你也学MBA,我也学MBA,最后分不出来谁A谁B。所以,训练的脚本要有针对性和独特性。中国的MBA真正要有出息的话,应该不能简单模仿西方的理论,而是必须有自己的一套东西。而一个企业要想有出息的话,也得有自己的一套专用教材,要为自己的企业量身定做,不能用通用的教材。

另外,在训练的过程中,有时候最该训练的其实是训练师,最该培训的应该是培训师,最该咨询的应该是咨询师,因为他们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培训师是听课最少的人,因为他们最不愿意听别人讲课,他们根本就没经过训练——经过训练和没经过训练的人是不一样的。

没经过训练的人,比如他要讲一个形象礼仪课程,他会这样讲:形象礼仪非常重要,主要有五点非常重要……最后他讲完这五点,别人听得很枯燥,还是没理解形象礼仪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培训师讲了十年课都始终是老样子。这种情况下,就得让他功夫上身。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培训师,他讲课的时候那大段的开场白就让人昏昏欲睡。后来,我给他做了一个示范,采用了实物演示法。我拿了一本书说,讲形象礼仪的课程你这样开头就行了。

看,这是一本书,这是书的封面,非常漂亮的封面,现在我把这个封面撕了,这本书没有了封面,影不影响它的内容?不影响它的内容,它的内涵没有改变,功效还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有一百本书放在这里卖,最后剩下的会是哪本书?肯定是这本书,为什么?因为它的形象被毁了。所以,形象礼仪就是一个人的封面,你要做一个最好的封面给自己,才能够让别人接受你的内容。

这个开场白有多好,这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讲的开场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培训师就出来讲课,会经常听到别人感叹:就这样的人还敢出来讲课,这无非就是一个胆子大的英雄。

使用的核心词是让他创造业绩

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员工创造业绩,很多企业还有个口号叫“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听起来很有道理,持有这样态度的领导者往往会把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用人才推动企业的实际发展。你能够一个月做500万的业绩,领导者一定要把你的能力发挥到做600万、700万的业绩,这样做是否正确呢?

单就一个人来说,这很可能是正确的做法,你发挥了一个人的最大价值,但是从组织管理和打造铁军的目的来看,这样的企业领导者并没有真正掌握使用人才的方法。

我在一家咨询公司作过调查,一般企业里业绩很好的人员的流失率会比较高,业绩差一点的人员的流失率反倒不高,业绩特别差的人员的流失率也很高。通过调查发现,一般业绩低于50万的人员的流失率最高。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一个员工一年的业绩低于50万,提成按10%计算的话,他的收入也不过5万,因为收入不够高,所以这样的员工的流失率就会很高。年薪5万,还不能满足他的生存需要。业绩超过150万的人员的流失率也比较高,因为这样的人会有自己做王的心态,往往会自己出去开小公司。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一个企业使用人才都有自己的最佳业绩量。就像日本的神户牛,人们都说神户牛好吃,其实神户牛是以年龄3岁、体重500千克时宰杀为最佳。500千克是神户牛的最佳状态,高于500千克,牛肉就显得老了;低于500千克,牛肉又会太水,一定要维持在500千克才能口感最佳。所以,一个员工创造的最佳业绩,每个企业都是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