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豪门兴衰
2418700000015

第15章 董浩云拨云见日

朝鲜战争爆发前夕,正当赵从衍、曹文锦辗转腾挪之际,董浩云陷入万分艰难的局面。

董浩云来港不久便将复兴航业公司与中国航业公司迁往台北注册。当初他从大陆撤离时,中国航业公司旗下船只被国民党军规征用向台湾运输军火物资,还有几艘正远航欧美,所以董浩云手中实际上只有复兴航业公司三艘美国货轮,并且还负担着美国银行沉重的购船贷款。1950年,美国与台湾关系恶化,美方以“欠债未还”为由,将复兴航业公司旗下“京胜号”、“沪胜号”两船扣押。董浩云顿感灰心:“老旧船只无力做新陈代谢之谋,现有吨位亦逐渐锐减,遂使无依无靠之中国仅有少数民营海运事业,几处岌岌可危的境地之中。”[ 引自董浩云长女金董建平与郑会欣编著:《董浩云的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6月第1版)一书P76所载董浩云在1953年11月撰写的文章《历尽沧桑话航运——廿五年来中国航运事业的回顾》。]

仓皇之间,董浩云将仅剩的一艘货轮“渝胜号”紧急移往香港,注入到香港注册的分公司“金山轮船”名下,他还将船头悬挂的青天白日旗换成米字旗,希望摆脱美国人的视线。

几个月后,朝战爆发,美方出于战略考虑,与台湾方面修复关系,并把“京胜号”、“沪胜号”完璧归赵。董浩云大喜过望,将两船注入金山轮船公司,以香港为大本营,加入战时航运之列。“京胜号”、“沪胜号”、“渝胜号”三轮具有显著的特征,船体一律漆成灰色、烟囱则刷为醒目的黄色,上有梅花标志,出入维多利亚港,很快就成为金山轮船公司的标志。

不过,太平洋闹船荒,台湾国民党交通部紧急征调董浩云旗下所有船只,为美军一方运送战争物资。由于这种关系,董浩云在亲美的日、英、法等国订购船只、开设分公司颇为顺利,这一优势一直持续到战后,是许爱周、曹文锦、赵从衍等人无法相比。而董浩云也很聪明地利用了这种优势,从英国订购万吨巨轮“瑞云号”与“太平洋光荣号”客轮,事业重见天日。[ 引自《民国档案》杂志2002年第4期P91《董浩云年表》一文,作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会欣。]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航业公司、复兴航业公司解除监理,被征用的船只陆续归位。与此同时,借助国民政府的支持,董浩云竭力增购船只,扩充船队规模,日渐恢复元气。

为了适应能源运输的需要,董浩云不惜巨资订购巨型货轮,与前身是日本海军造船厂的“佐世保重工业株式会社”建立了固定合作关系。1955年,该公司协助董浩云改装“太平洋荣誉号”油轮,使之适用石油、矿砂的运输需要。第二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石油运价大幅攀升,董浩云又从佐世保重工订购11000吨石油、矿砂多用途货轮,即1958年下水的“大西洋信仰号”。此船下水半年后,7万吨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号”即在佐世保开工,于1959年底交付,随即被日本“东亚燃料会社”租用。

1959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批准董浩云的造船请求,并向“复兴航业公司”与“中国航运公司”提供政府贷款,建造两艘1.25万吨客货两用轮“如云号”、“复安号”。这一次,造船合同再次交到日本人手中,由住友重工旗下浦贺造船厂承造。日本造船业的速度再次得到证明。“如云号”一年后下水,刚好赶上董浩云创建“东方海外”,成为“东方海外”中美航线的首航客轮。[ 引自《民国档案》杂志2002年第4期P93《董浩云年表》一文,作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会欣。]

一个不应被忽略的事实是,董浩云的航运事业得到台湾方面的扶持。国民党退守台湾后,航运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发展航运业的重担则落到董浩云身上。他多次到台北接受蒋介石、陈诚等国民党政要接见,还代表台湾参与国际航业公会事务,获得台湾政府或美国银行界的巨额贷款,有财力订购船只,扩大规模,在世界各地开设分公司,开辟新航线。

进入60年代,随着造船工业的技术进步,西方航运大国掀起一股汰旧换新的热潮,给了董浩云扩编船队的绝佳机会。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笔交易,就是购买美国的胜利型货轮。

60年代初,董浩云以100万美元的总价从美国一次性购入12艘胜利型旧船。按照当时的汇率,平均每艘轮船折合港币仅50万元上下,相比动辄数百万美元的新船造价,显然是极大的优惠。要知道,包玉刚1955年从英国购入那艘8700吨旧船“金安号”便耗资70余万美元。胜利型货轮与“金安号”排水量与此相当,船龄也相差不多,价格竟如此便宜,几乎等同白给。

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人借此向董浩云曲意示好,弥补当年扣押“京胜号”、“沪胜号”对其造成的损失。如果美国人有这方面的考虑,也一定是附加因素,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这批船对美国人来说已经落伍了。胜利型轮船建造于二战时期,到了西方造船业向自动化高歌猛进的1960年代无异于“老古董”,欧洲人、日本人都不会买这些旧船,美国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急于发展航运的台湾,于是借淘汰装备的机会,顺便给了董浩云一个大便宜。

对此,董浩云自然心知肚明。不过,以生意人的眼光来看,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胜利型货轮虽然船龄已久,存在耗油量大等缺点,但质量可靠、耐用,承担货运绰绰有余,增加的油费成本可以通过调整运价来弥补,况且香港船员薪酬低廉,人力成本也可以弥补油费支出。

生意人不做赔本买卖。董浩云精打细算一番,认为这笔交易于己有利,并不在意轮船新旧。后来,他创造性地把这批旧船从散装货轮改装为货柜轮船(集装箱),就此转向效率更高、利润更大的货柜运输,为“东方海外”的主营业务——货柜航运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这12艘胜利型旧船在1970年代退役,它们在董浩云手中居然又用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