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鬼谷子绝学
2394400000018

第18章 附录(5)

虽然是自己人,但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会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会有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更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想办法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的,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要进行隐秘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的人,就不断放纵他,任其胡为,趁时机成熟时,他留下了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状况,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是可以托付机密大事的。对于能很快了解透彻的人,可以加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重用他们的。所以从事政治活动最重要的是掌握人,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要被别人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容易成事,没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和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行了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阴”,即是隐蔽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这句话是说不在于表面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只要内心中正就可以。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随意言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成为目前的和长远的关系。

决第十一

凡是替人决断事情,一定要根据那人心里存在的疑虑来出发。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欺骗诱祸的事,并且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在替人作决断时,一定要注意那人的利益,没有利的话,他就不会接受。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对方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对方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会相应疏远。所以,在决策时,注意不要让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否则决断就是失误的。

圣人之所以能够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和方法:用道德公开来感化别人,用计谋暗中打败别人,用信义来教化大众,用爱心来庇护大家,用廉洁来净化社会。公开用道德感化别人,要力求说话前后一致,言行必果;而暗中谋划、用手段打败别人,要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平时和关键时刻都可以巧妙地运用这几方面,小心谨慎行事。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直接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是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直接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也要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的事,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

因此决断事情,消除疑虑,是办事的关键。澄清动乱,预知成败,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古代先王就用蓍草和龟甲来决断一些大事。

符言第十二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安详、从容、正直、沉静,那么他所管理的组织就会得到很多收益。他愿意给予别人,而自己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这里是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够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够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广博。君主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君主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君主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没有什么可以闭塞的。这里是讲“察人之明”。

听取意见的时候,不要轻易答应,也不要坚持己见而拒绝对方。如果能多听别人的进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会封闭自己。在高山下面仰望就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就可以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是既正派又深沉的,是无法测到底的。这里是讲要“虚心纳谏”。

运用奖赏的激励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都会深深被臣民所见所闻。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会冒犯自己呢?这里是讲“赏罚必信”。

君主可以咨询的事情包括天上、地下、人间。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凡是不清楚的地方都要了解清楚。这里是讲“多方咨询”。

心是人的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人的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惩罚。君主要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能够很好地重用这些臣民,很好地掌握他们,就是遵循了客观的规律,所以才能长久。这里是讲“遵规循理”。

君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果不通人情事理,那么就很容易发生骚乱。内外如果没有交往,又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呢?开放和封闭如果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这里是讲君主要周全地了解一切。

一要使眼睛看得更远,二要使耳朵听得更多,三要使心里洞察一切。能够了解千里之外的情况,能够了解隐秘和微小的事情,这就叫做洞察。如果能够洞察一切,那么,天下为非作歹的坏人就会暗自改变自己的恶劣行为。这里是讲如何洞察验证一切。

依照名分声誉去考察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声誉。名分声誉与实际情况互为产生的条件,相辅相成。两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就容易产生动乱。名分声誉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产生于有效的分析,分析产生于智慧,智慧则产生于适当。这里是讲“名实相符”。

本经阴符七术

一、盛神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总统帅,心灵是五气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外在表现。凡是属于培养精神的地方都归于“道”。所谓“道”,就是天地的本源,天地的纲纪。创造万物的地方,就是天产生的地方。化育万物的气,在有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没有人见过它的形状,也没有人知道它的由来。于是人们称之为“神灵”。所以说,“道”是一切神明的源泉,而“一”是变化的开始。品德可养五气,心能总揽五气,于是就产生了“术”。“术”是心气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体的九窍和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是气进出人体的门户,心就是所有这些的总管。

从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一般人,要成为真人就要与天融为一体。通过内心的修炼明白道理的人,叫做圣人,圣人能以此明白一切道理。人与万物在一起生长,都是事物变化的结果。人类了解各类事物都是通过九窍。如果对事物有所疑惑,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解开疑惑,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当。当九窍畅通后,五气就会得到滋养,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专一,这就是所说的“化”。五气即志、思、神、心、德,其中“神”是其他四气的统帅。宁静、平和能养气,养气就更能使这四者获得和谐。这四个方面如果都不衰弱,周围就很难构成威胁。把五气在自身灵活运用,就是所谓神化。当这种神化归于自身时,那就是真人了。所谓真人,就是已经把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了,并且与大道完全符合,坚守“无为”的法则来化育万物,他们以大自然的胸怀,广泛播散善缘德行来滋养五气,用无为之道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游说之人如能心术通达,心神盛大,就能修养自己的心志。

二、养志

修养心志的办法是效法灵龟。之所以要修养心志是由于思虑还没有通达顺畅。如果一个人有什么欲望,就会在心中始终去想着满足欲望。所以说心志不过是欲望的使者罢了。欲望多了,心神就会涣散,意志就会消沉。意志消沉,思虑想法就会无法通达顺畅。因此,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多,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脉络就会畅通;思想脉络畅通,心气就能和顺;心气和顺,就没有乱气郁积于心中。因此,对内要以修养五气为主,对外,要以明察各种人物为主。修养自己可以使心情舒畅,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一个人,就应该先知道他的心胸大小,因为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五气和心志的盛衰,才能继续修养他的五气和心志,然后再观察他的心志是否安稳,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

如果一个人的心志都得不到修养,那么五气就不会稳固;五气不稳固,思想也就不会顺畅;思想不顺畅,意志也就不会坚定;意志不坚定,应付外界的能力就也会不强;应付外界能力不强,就很容易丧失意志,心里感觉空虚;丧失意志,心里感觉空虚,就丧失了神智;一旦人的神智丧失了,他的精神就会陷入恍惚的状态;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状态,那么他的意志、心气、精神三者就不会协调。所以修养意志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能坚定;意志坚定了,威武气势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不丢失。只有这样,才能够震慑对方。

三、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