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司的坏话
2394100000002

第2章 老板的标签(2)

合伙总比单干强。这是真理,也是废话。这件事情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人们都呼唤合作,但是眼见得商业世界“合久必分”是常态,而“分久必合”却罕见。即使是初衷再美好的合作关系,也有无数细节所构成的“日常性疼痛”可以杀死你或者你的合作者。

舞台上的每一个明星,再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也都是导演、编剧、服装、化妆、舞美默默合作的成果,不信,让灯光师歇了试试!人类世界本身就是合作的结果,无论是生个孩子,还是经营一家公司。没有合作者,你就只能像传说中那个一辈子娶不上媳妇的老秀才一样对墙啜泣:“儿啊,不是爹不要你!”

事实上,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跟生养个孩子有若干相似之处,基本问题清单如下:

不能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生怪胎,人的本能是亲近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比如相似的性格、经历、兴趣、专长等,不过,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说,血缘越近,孩子存在基因缺陷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当你选择合作者时,请克服自己的“舒适区”,把注意力投向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好的关系,是“互补”而非“类似”,无差异、无互补、无价值。所以,如果希望打造一种成功的合作关系,就要先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然后主动去寻找那些与你有共同目的但是却有不同“基因”的人们,他们的性格、特长一定要与你互补,并且,聪明的人会严格筛选那些更优秀更强大的基因,失败者则会找来那些比自己弱的人以便于控制。要在关系建设的过程中主动鼓励他们彰显差异性,引导其他人也能像你一样意识到这种差异所带来的互补,并且愿意承受为此而产生磨合、对接的阵痛。这样,最终你们就共同收获了一种最优组合。

耐心地对待“孕期”

就像你不能指望茫茫人海四目相对一见钟情电闪雷鸣一夜风流然后第二天早晨就有个胖娃娃冲你喊爹一样,好的合作关系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酝酿期”。这个阶段也许需要未来的最佳拍档们多次尝试、反复调整甚至是试错和纠偏,最终找到大家在合作关系里面各自的最佳体位。

老话讲交情要“过事儿”,没有经过“事儿”的考验而组成的合作关系好比干柴烈火,瞬间点燃、迅速熄灭。所谓的过事儿,顺口溜讲的“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是有道理的,即:一是要过“钱”,大家只有一起挣过钱、分过钱,才知道彼此对于利益和诱惑的真实态度;二是要过“难”,一起经历过磨难和风险,才知道彼此真实的心理承受能力,测试出人在感到憋屈绝望时是勇于担当还是指责对方。所以,最好在成为合伙人之前先通过一些外围的、短期的项目进行“孕期测试”。

强者必须“示弱”

曾经有一位身家百亿的企业家在面临企业拆分时,感慨万千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交情若如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不论在合作关系中使用了多么严格周全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与保护,在自然状态下它仍然会是个“合久必分”的抛物线轨迹,除非,你始终能够积极地干预。

在合作中,有一种“反木桶原理”:这个木桶有多强,不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而是最长的那一块木板——合作中的强势一方,身段放得有多低,关系就有多牢固。所以,不要成为遮蔽他人的阴影,越是主政者、权威者、盛名者、年长者,就越要善于把身段放低,低到尘埃里,然后才能让别人都开出花来。

如果这三关都过了,好吧,让我祝你们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多子多孙、五世其昌!

装腔大师

我有一个研究哲学的朋友,出版了一本书,叫做《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浑身酸软,觉得人生在世所做的一切真的好徒劳啊!

不过,当我怀着悲悲切切的心情淡定了一会儿,很快就发现学者还是太单纯。其实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彩之处在于某种“生物多样性”,比如,除了装睡的,还有装醒的、装傻的、装醉的、装死的、装high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以及揣着糊涂装明白的等各种门派,光怪陆离,各异其趣。稻盛和夫写过一本书指点人们如何发展自己的事业,叫做《活法》;要是在我们这儿,实事求是地说,这本书就得写成《装法》。

“装腔”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作势”。而《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所以,打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旗,很多人疯狂地迷恋“作势”,已经到了不要“做人”的程度。

在商业圈子里,最常见的装法,是“装high”。这里我们只谈“机构性装high”,至于个人装high则属于生活隐私,他人无权干涉。根据时间场合的不同,装high又可以分为装重要、装稀缺、装高端、装伟大等各种技术路径。

比如,曾经有一个走路带风的“投行精英”特别坦诚地告诫我说:“要想让别人感到你很重要,其中一个要诀是当别人约你时,永远不要一上来就答应对方你有时间。”正确的做法是要回答“这个时间我有一个重要活动,稍等我想办法调整看看再回复你”。然后,过一小段时间再让助理回复对方:“Mike非常重视您的事情,特别关照可以让主办方等一下,先调出时间来与您聊三十五分钟,不过得麻烦您到我们这边来。”你看,这就一举具备了“卖方角色”和“主场优势”。如果能脸不红心不跳、做漫不经心状提到这个活动是“在会里”或者“GaryLocke约了很久的午餐会”,则算是快速升级到装high的2。0版本。

比如,某个定位经营“精英人脉”的公司办酒会,明明是个品牌推广活动,但是一定要搞出提前三个月回复邀请函、现场身份二维码识别、限定席位限定职位限定吨位、跟每个邀请来宾悄悄说“哎呀您可是我们老板特批的”等门槛,除此之外不能彰显自家的“稀缺”。这属于“装产业”的行业领导者,把“装high”发展成了产业链,用成熟的“装稀缺”模式来吸引更多立志“装high”的初级入门者。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听说某个岛上有宝藏,人们蜂拥前往,但是最后发财的不是寻宝的,而是摆渡的。与此同时,被上述这家企业的线下销售人员野蛮营销追得没地儿躲没地儿藏的某CEO悲愤地说:什么人脉人脉,明明就是“卖人”!

又比如,受邀拜访某前辈开办的创业公司,在会议室坐了三个小时,没人问我作为一名目标客户有什么需求,只听得各位CXO发起车轮战来说车轱辘话,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我们的资源非常高端。因为我们老大认识谁,因为我们老大太有影响力,因为谁谁谁非常支持我们,所以,我们根本不缺钱,我们也不缺客户,我们产品还没出来呢排队的客户已经多少多少了!必须承认这种介绍非常有画面感: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一个新发现是:在创业起步时,所有的“关系”都是阻碍公司取得真正成功的“负资产”。一穷二白创业,由于经验、资源不足,成功率很低。不过,资源丰富的人创业,往往这“丰富”二字就是他们最大的陷阱。特别是那种以前在某些大平台上呼风唤雨的人,其实就是个反光镜,但自以为是发光体。殊不知那平台就是个小板凳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真自己单干时,板凳一抽,连上吊都够不着绳儿。

再比如,装high派里最具迷惑性的一门叫做“装伟大”。凡入此门,剧本如下——演员:入行挺长辈分挺高想法挺多然则没达到自己预设的功名利禄目标值的人;风格:清高飘逸;表情:痛心疾首;语气:掏心掏肺;台词:“如果为了钱,我不会做这个事情,有得是其他让我更轻松挣大钱的事,我就是想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者“如果是为了我自己,我早就移民了,天天读书晒太阳,但是我不能这么做,我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责任感?呸,你也配!骑在想挣钱挣不着的门槛上不下来,对内装成功,对外装伟大,真的舒服吗?

切记:装high是有副作用的。其实谁天生高帅富,大家都是苦出身,屌丝看屌丝,心里乐滋滋,那就是——你装得越high,你的事就做得越low。

化妆大师

太阳照常升起,娱乐业和IT业的人们永不消停。特别是因为IT行业在互联网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所以虽然真正的大公司并不多,但是人人调门儿高得很,张嘴改变世界,善于扮演明星。70前的不是教父至少也得是导师,70后的没上过时尚杂志怎么能算是少帅,微博上没有五十万粉丝简直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把粉丝当资产的人比比皆是,恨不得,还得是固定资产。

这就不得不引用蜘蛛侠他姑父叮嘱他的那句美帝名言了:“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你以为你在俯瞰天下,其实全世界都在围观你。耍猴的其实才是猴儿,IT人士衰成“挨踢”人士的层出不穷,名人泡沫破灭的比例之高简直是沾着即伤、碰着将亡。先是某放言“年薪没有四百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分析师”的明星被指简历造假,后有风投界名媛被爆过度自我包装。最令人乐不可支的戏码当然是优酷土豆合并,当事双方正欢欢喜喜送入洞房,没承想两家本土新型投行少帅之间爆发口水大战,互指对方打酱油,虚假包装自己在交易中的作用,夸大合作关系,绑架客户背书。讽刺挖苦、抓咬撕挠,无所不用其极,呈现出一派新型“妖精打架”的大好局面,姿态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急得同行在微博上大声劝架:快别吵了,咱坐一块儿笑话别人不行么?

投行界本来就是个虚荣心爆棚的行业,一旦和IT界合体,自我膨胀的直教人生死相许。别说以“拼缝儿”为主营业务的本土小机构,连祖师爷高盛也不清净。一离职员工在《纽约时报》公开发表辞职信,指责高盛贪婪、冷酷、唯利是图的文化,引发轩然大波。高盛股价当天下跌三个多点,连摩根士丹利都被连累下跌一个多点。这个案例里面可以拆解出许多许多有趣的话题,这个容后再议。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之后高盛的首席执行官亲自出面辟谣,在回应中他特别提到了这位写下战斗檄文的文艺Banker史密斯先生在高盛不过是个“副总裁”(VP),像这样的人在高盛三万雇员中有一万两千多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史密斯先生的文章前面的介绍可是ED(ExecutiveDirector,执行董事),这两者在投行的级别体系里有本质的区别,不知道是谁在抬高自己或者谁在有意贬低他人。

此话一出,不知情围观群众哗然一片:副总裁都有一万两千多个?这就不得不说到通货膨胀最严重的一种商品了:投行的职位。一般而言,如果客户去和投行开会,会发现换到手上的名片,董事满天飞、副总一大把。这是因为投行使用的职级体系和一般公司相去甚远:研究生毕业入门做Associate,但是名片上可能会印“经理”,工作三年升为SeniorAssociate(高级经理);再卖命三年左右升到AssistantVicePresident(助理副总裁)或者VicePresident(副总裁),这就是各种夜店里很常见的年少多金神气活现的VP了;照老规矩,两到三年之后升到SeniorVP(高级副总裁);然后再来两三年,升任ED;最后,身体还没垮、还没改行的,升到投行专业序列的尽头ManagingDirector(董事总经理)。

所以,史密斯先生从实习生开始在高盛工作了十二年,算起来他是ED或者SVP倒是都有可能,一般来说,投行里面做到VP才会有队伍可带,相当于其他类别公司里的某个基层团队的主管,ED则相当于部门总监,MD接近事业部总经理。不过,我们说的可是大投行里严格的规矩套路,很多中小投行或者新成立的机构,人员少、职位多,队伍的积累根本不足以支撑起上述完整的建制,为了吸引人才,也为了唬住客户,VP起步的多得是。而且,即使是在大投行里面,由于投行所特有的攀高结贵的需求,也常见火箭速度:有人进公司从Associate做起,但是由于娶了一位高级的太太,所以,四年之后,已经是MD了!

其实,对于一个初涉江湖的年轻人来说,懂得“吃公司”,利用大公司、名公司的工作经历和职位为自己背书,给自己的简历“化妆”,不仅无可厚非,而且绝对属于新人里的有心人、心机里的战斗机。化妆也得需要有个差不多的底子,一般来说这种人干活也比较聪明,比稀里糊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人强多了,最多是为人比较势利钻营。别装了,大佬们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翻翻各种财经杂志的封面人物,可知贵行业常见化妆品包括:微软、谷歌以及苹果。

然则,化妆可以,画皮不行。这种事,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已然登堂入室做了既得利益者,还要继续在众目睽睽之下整形乃至画皮,就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了。或者说,一旦画皮成瘾,假面遮颜过闹市,本来面目已经无法见人,这不就成了传说中的“二皮脸”嘛?

神奇伞兵

我小时候,最爱看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精心选拔的一群亡命之徒,在“二战”期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当时,让我等幼年土鳖最震撼的,莫过于他们乘飞机深入敌后,空降跳伞,神出鬼没完成任务的桥段。所以,在我童年的印象中,世界上最重要的本事,就是跳伞。

当年狂热崇拜加里森队长的小粉丝不可能想到,三十年后,自己居然从事了一个经常要和跳伞打交道的工作:可不,管理咨询顾问几乎天天都要面对企业客户关于“空降兵”的各种问题!近距离接触的时间久了,我发现,这可真是一支神奇的兵种,同样是从天而降,命运却各不相同。

大体上来说,空降兵的结局可笼统地分为三大类:一是像加里森敢死队一样,不仅准确降落在预定位置,而且收了伞包立马衣冠楚楚、身怀绝技地融入人群之中,屡建奇功;二是技不如人,身子已然跳出了机舱,但是空中没打开伞包,姿势难看地悬空挣扎一会儿,迅速直接掉在地上摔得稀烂;三是技术没问题、伞包打开了,但是着陆定位不准,一不小心挂树上了,不上不下,变成了步兵近距离射击练习的活靶子(当年在朝鲜战场,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不早就练就了地对空打飞机的绝技,抄过美军王牌空降师的家底儿嘛)。

当然,我也逐渐意识到,电视剧都是糊弄脑残粉丝的,在真实的战争中,区区几个空降兵不可能独立建功,只能作为多兵种协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战场上的其他部队协同作战。而对于空降兵来说,最重要的本事也不是跳伞,跳伞只不过是执行任务的短暂前奏,更重要的是落地之后究竟是否身怀绝技。

这么一看,伞兵部队能否建功立业,其成败就显而易见地系于两点:一是作为战场司令官,做出在某时、某地动用伞兵参战的决策是否英明;二是作为伞兵本身,是否具有黑夜、大风等恶劣条件下成功跳伞的技术和落地之后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