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商为什么比智商和情商都重要?
大家已经知道了智商和情商,当我发展出德商的五条原则后,读者和听众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布鲁斯,为什么我还需要这一个?”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智商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因素。直到1990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认为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但这一概念并没有立刻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1995年,由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情商研究与讨论,因此,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更重于人的聪明才智。
然而,美国学者道格·莱尼克在1990年代帮助美国运通集团等大型企业经理人和员工发展情商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思考:虽然情商可以使人具有高度的自制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价值中立的,不能帮助人区分“对”与“错”,让人避免做错事。安然公司及随后大量的财务丑闻更是充分说明,高情商并不能使企业避免安然、安达信那样的错误。而这样的错误一旦发生,就可能对企业产生致命性的打击。2005年道格·莱尼克和弗雷德·基尔提出了一个有别于情商的概念——德商。
智商主要从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记忆、字词、图像、积木、排列、拼图、符号11个方面测验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情商发展出了一整套管理自我情绪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方法理论,德商则强调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社会怎样有道德地相处。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雇员行为的道德底线,也有越来越多的华盛顿议员强调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个美国人奉献自己的道德行为。一个聪明而能管理情绪的人——高智商高情商的人——未必不做错事。想一想电影里的职业杀手吧,他们在智商和情商方面都接受过超于普通人的训练,克制、冷静和富有判断力,但是他们缺少点什么?是不是像个冷血机器?那些华尔街的绅士们呢……噢,你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是在智商和情商之后讨论德商的时候了。
由于“道德”一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从人类社会和宗教普遍接受的原则中,找出了五个:(1)不造成伤害;(2)让事情变得更好;(3)尊重他人;(4)公平;(5)友爱。这些简单的原则一经发表,立刻引起美国和全球社会的讨论和关注。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今的媒体头版头条都在忽略谈论道德伦理,但正是道德伦理帮助人们创造出了最有意义的生活。
Morality(品行)与Ethics(道德)有差别吗?
它们基本上有着相同的历史。实际上,“Morality”源于西塞罗(Cicero)创造的拉丁词moralis,这是希腊词语ethikos的转译。Ethikos便是“Ethics”的起源。因此,“Morality”与“Ethics”的关系就如“chapeau”和“hat”(均表示帽子)或“caliente”和“hot”(均表示热)的关系。
也许大部分人能分清“品行”与“道德”,但问题是:区别是什么,人们意见不一。问问你身边的五个人:你认为道德和品行之间有区别吗?如果有,那区别是什么呢?你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道德是社会标准;品行是个人修养。
◎道德源于世俗;品行源于宗教。
◎道德判断是绝对的、客观的;品行判断是相对的、主观的。
人们对两者的区别,各持己见;对其定义,也是意见纷呈。甚至那些认为道德与品行之间没有区别的人,对如何定义道德与品行,也持有不同的看法。
哎!这着实令人困惑,但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明白:道德与品行都和正当行为和良好修养有关。为了让所有人达成共识,纪念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史,不如将“道德”与“品行”作为同义词吧。
本书中(以及我的所有作品和演讲中),我没有使用品行一词,因为如果我把道德和品行两词互换,会让某些人无比愤慨。与其纠结这个问题,倒不如关注真正重要的东西——找出应对困难境况的最好方法,并研究它们为什么正确。我想这也是你阅读本书的初衷。
为什么许多人都没有正确行事呢?是什么在阻碍他们?
要解释为什么难以坚持正确行事,可能需要专门写本书(也许一本还不够)。对于做出不符合德商的行为,有三个主要原因。这几个原因很容易记(在英文单词中都以字母“f”开头),它们分别是恐惧、重视眼前利益和坏心情,我们一一细看。
1.恐惧。同辈之间压力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即害怕自己不出色。年轻人尤其容易产生这种恐惧,毕竟儿童和青少年都太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还记得十岁那年,我从一间药房偷了一瓶袖珍式口气清新剂,这么做仅仅是因为有个朋友怂恿我。至今,这件事仍让我感到不安。我知道那样做不对,但我还是做了。
但在成人的世界里,恐惧也是很多不道德行为的导火索。当你发现老板是酗酒者,你可能害怕自己以某种方式(比如,向工会举报)干涉,会遭到报复。即便公司有禁止报复的条文,你可能还是决定不干涉。毕竟你不想老板在知道此事后怨恨自己。我们都想和上司搞好关系,但代价却是行为与德商相悖。
2.重视眼前利益。作为长期与自身体重斗争的人而言,我深知木兰糕点铺那些带有巧克力奶油乳酪的香草纸托蛋糕是多么诱人。我还知道,如果我吃一个、又不愿意多锻炼一个小时将其消耗掉的话,我会付出代价。但是,真见鬼!蛋糕看起来真不错——为何不趁现在放纵一下,以后再担心结果呢?在很多情况下——不只是吃不吃美味蛋糕的问题,还有更加重要的是,比如经商也会出现过于注重眼前、短期利益(这里是指强烈的味觉快感)而忽视长期利益(比如保持健康体重)的问题。
打个比方,一些企业将客服的职位外包,因为海外人力成本低,利润更大。但企业这样做,客户就不能与其“客服联系人”进行有效沟通而感到无比沮丧,因此会对公司感到极度不满。从长远来看,企业可能会失去这些目标客户(第八章我还会深入讨论这个问题)。目前市场空间的确越来越小,盈利的压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但在国内开展客服工作,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德商,还保证了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在眼前几个季度少付一点人力成本。
3.坏心情。当你睡眠不足、刚听到坏消息或感情出现问题时,你很难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心情不好时,你更难抑制住自己冲动之下做出令人讨厌甚至伤人的举动。生活中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他很清楚怎样激怒你,并且一有机会就这样做?这是他们自己情绪的问题,而不是由于你说的话或做的事,而且这很可能是他们本身愤世嫉俗的表现。
千万别误会,我不是要证明什么,我只是试着解释为何在生活中遵循德商的五个原则具有挑战性。如果你意识到某件事可能使你犯错,你就得提防着,提高做出明智选择的几率。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并防止再次出现问题的首要步骤。
德商五原则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是否有分歧,如果有的话,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的完整版经常是这样表述的:“在第一章中,你说德商的五个原则是‘东西方宗教传统的基石’。通常,不同的宗教不但对是非的看法不一致,而且对是非的构成也存在着颇多争议。此外,它们似乎也并未在道德的文化含义上达成一致观点。对于这些分歧,你作何解释?”
不同宗教与文化中,与道德标准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话题,都会存在差异。犹太教教徒和穆斯林教徒认为吃猪肉是错误的,但对于基督徒而言却并非如此,而耆那教教徒却被要求戒所有荤菜。对于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而言,人类是有灵魂的,但是佛教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所说的灵魂至少不是一般人理解中的灵魂)。不可小觑这些差异,它们导致了不同宗教流派以及同一宗教流派之间的激烈争论。犹太妇女成为拉比(犹太法律规定的合格学者)是正确的吗?站在正统犹太教角度,答案是否定的;而在犹太教改革派看来,回答则是肯定的。天主教徒认为:只要可以救人性命,就可以接受输血,甚至将这种救人性命的输血视为一种义务;而耶和华见证人却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基于不同宗教传统,不同的宗教流派就人类应当怎样恰如其分地生活,很难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