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
《太子晋》见于《逸周书》,记载了春秋时晋国主乐太师师旷聘于周,见周灵王(一说为景王)太子晋事。晋时年15岁,聪慧有口辩。师旷去见他,反复问难以试其才,太子晋对答如流,使师旷深为佩服。关于本篇,清人谢墉《卢文弨校定逸周书序》云:“若《太子晋》一篇,尤为荒诞,体格亦卑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辨之也。”清人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则说:“窃疑此篇即师旷所自作,故通篇韵语,妙绝古今,诚一种佳文也。”今按:本篇结构为客主问对,双方通过反复问难展开论辩,对话部分韵散间出,以四言韵语为主,并多排偶句式。辩词语言通俗,且押韵自然。这与后来的俗赋极为相似,当是保留下来的一篇先秦古赋。
本篇以《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为底本(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个别地方标点有所改动。
晋平公使叔誉于周[1],见太子晋而与之言[2]。五称而三穷[3],逡巡而退[4],其言不遂[5]。归告公曰[6]:“太子晋行年十五[7],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8]。若不反[9],及有天下,将以为诛[10]。”平公将归之,师旷不可,曰:“请使瞑臣往与之言[11],若能幪予[12],反而复之[13]。”
[1]叔誉:晋大夫羊舌肸(xī),字叔誉,亦字叔向。晋平公即位后,叔誉为太傅。按:据《国语·周语》记载,叔誉聘于周之事当在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
[2]太子晋:周灵王太子,名晋,时年15岁,聪慧有口辩。一说为周景王太子。
[3]三:原作“五”,误,据卢文弨校改。这句所指当是先秦时一种类似于五局三胜制的问答比赛,“五称”指提了五个问题,“三穷”指回答时三次答不上。称,称说,这里指提问;穷,困窘,这里指辞屈而回答不上。
[4]逡(qūn)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这里指羞愧的样子。《庄子·让王》:“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5]“言”字原文缺。晋代孔晁注:“‘其’下有‘言’字。”卢文弨校补,今从之。其言不遂:指叔誉与太子晋的会谈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遂,尽,终。
[6]“公”字原文缺。此据卢文弨校补。
[7]行年:指经历的年岁。行,历。
[8]声就、复与:本为周之二邑,周衰而晋取之(孔晁注)。
[9]反:同“返”,归还。
[10]“以”下省略“之”字,指晋。诛:惩罚,这里意为讨伐。
[11]瞑臣:师旷自称,因其目盲,故云。
[12]幪(méng):帐幕在上称为幪,引申为覆盖义。这里指胜过、胜出。
[13]这句是说:等我回来后再归还(二邑)给他们。反:同“返”,返回。复:指上文的“归田”事。
师旷见太子,称曰:“吾闻王子之语高于泰山,夜寝不寐[1],昼居不安,不远长道,而求一言。”王子应之曰:“吾闻太师将来[2],甚喜而又惧。吾年甚少,见子而慑[3],尽忘吾度[4]。”师旷曰:“吾闻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骄[5]。自晋如周[6],行不知劳。”王子应之曰:“古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积施关[7],道路无限[8]。百姓悦之,相将而远[9],远人来[10],视道如尺[11]。”
[1]寐:入睡,睡着。
[2]太师:乐官之长。
[3]慑:害怕。
[4]“度”上原有“其”字,朱右曾本据王念孙说删,今从之。忘度:失态。“忘”同“亡”,失。
[5]此三句是说:我听说王子您如同古代的君子,成就很大却不骄傲。甚成:很有成就。一说很成熟,亦通。
[6]“如”上原有“始”字,王念孙曰:“‘自晋如周’句中不当有‘始’字,盖即‘如’字之误而衍者。”朱右曾本据以删,今从之。如:到。
[7]委积:古代以国用的余财储蓄备荒。这里指储备粮食。施关:放松关卡。施,读如“弛”(黄怀信说)。一说为设关以便于往来,不妥。
[8]限:阻碍。
[9]此句是说:他们相互扶持着从远方赶来。将:扶持。
[10](huān):同“欢”
[11]此句是说:视远道如咫尺。
师旷告善[1]。又称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则[2]。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3]?”王子应之曰:“如舜者天[4]。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翼远人[5],皆得己仁。此之谓天。如禹者圣,劳而不居[6],以利天下,好与不好取[7],必度其正[8],是之谓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 [9]。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无方[10],服事于商[11]。既有其众,而返失其身[12],此之谓仁。如武王者义。杀一人而以利天下[13],异姓同姓,各得其所,是之谓义[14]。”
[1]告善:称善。这里指赞扬太子晋讲得好。
[2]则:效法。
[3]广德:大德。陈逢衡《逸周书补注》说:“按下文‘师旷罄然。又称曰:温恭敦敏’,与‘王子应之曰:穆穆虞舜’二节,当在此条前。盖先以舜德为问,次则问舜以下可法则之君子,故曰‘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寻文按义,的系错简。”其说可参。
[4]天:极言其伟大。此句之“天”,同下文之“圣”、“仁”、“义”都是对古之君子的称颂。“天”是其最高境界。
[5]奉:养。翼:保护。
[6]这句是说:劳苦却不居功自傲。
[7]此句原作“好取不好与”,与上下文义不合。陈逢衡注:“当作‘好与不好取’。”其说是,今据改。
[8]这句是说:(他们凡事)必先考虑其是否公正。度(duó):衡量,考虑。
[9]此三句是说:像文王那样的人,他为人处事的根本之道是仁爱,具体的方式则是柔和惠爱。
[10]这句是说:尊敬别人而不抗命。方:方命。即抗命,违命。一说“方”即矩,引申为一定的标准。“敬人无方,因人之才德而生敬,不以常格拘用贤之典”(陈逢衡注),亦可参。
[11]商:殷商。
[12]返:同“反”。失其身:指文王遭纣之猜忌而被拘禁在羑里之事。
[13]此句指武王伐纣之事。孔晁注:“一人,纣也。”
[14]此三句原作“异姓同姓各得之谓义”,缺“其所是”三字,此据卢文弨校补。这几句指周初分封诸侯之事。异姓指姜姓的齐、子姓的宋等国,同姓指姬姓诸国。
师旷告善。又称曰:“宣辨名命[1],异姓恶方[2]。王侯君公,何以为尊,何以为上?[3]”王子应之曰:“人生而重丈夫[4],谓之胄子[5]。胄子成人,能治上官[6],谓之士[7]。士率众时作[8],谓之伯[9]。伯能移善于众,与百姓同,谓之公[10]。公能树名生物,与天道俱[11],谓之侯[12]。侯能成群[13],谓之君[14]。君有广德,分任诸侯而敦信[15],曰予一人[16]。善至于四海,曰天子[17]。达于四荒[18],曰天王[19]。四荒至,莫有怨訾[20],乃登为帝[21]。”
[1]名:原作“各”,误。诸本作“名”,卢文弨校从。今据改。宣:显,公开。辩:通“辨”,区别。名命:名号。
[2]恶方:异族方国。
[3]以上几句是说:公开地区分各种名号,包括异姓、外族在内,王、侯、君、公,哪一个为最尊,哪一个为最上?
[4]生:生来。重:看重。丈夫:男子。
[5]胄(zhòu)子:贵族子弟的统称,即国子。
[6]上官:官吏。
[7]士:卿士。
[8]时作:按时耕作。
[9]“伯”上原有“曰”字,今据王念孙校删。伯:古时领导一方的长官。
[10]这二句是说:伯能够把善让给众人,与百姓同甘共苦,称之为“公”。同:指同忧乐。公:本义为无私、共同。
[11]此句原作“公能树名与物天道俱”,卢文弨本据《太平御览》作“公能树名生物,与天道俱”,今据改。树名:树立名声。生物:养生他物。俱:偕,同。
[12]侯:陈逢衡注:“侯者,候也。候顺逆也。能候顺逆,则与天道俱矣。”这里指古代五爵的第二等。
[13]成群:成就群体。
[14]君:《白虎通·三纲六纪》:“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则其义与“群”同。
[15]敦信:宽厚而有信用。孔晁注:“敦,厚也。”
[16]予一人:早见于甲骨卜辞,《尚书·商书》亦屡见。本为商王自称,此处泛指王。
[17]天子:本义为上天之子。
[18]四荒:四方极远之地。陈逢衡注:“四荒固远于四海也。”
[19]天王:天下之王。
[20]怨訾(zī):怨恨与毁谤。訾,毁谤,非议。
[21]登:升。帝:天帝。
师旷罄然[1]。又称曰:“温恭敦敏[2],方德不改[3],开物于初[4],下学以起[5],尚登帝臣[6],乃参天子[7],自古谁?”王子应之曰:“穆穆虞舜[8],明明赫赫[9],立义治律[10],万物皆作[11],分均天财[12],万物熙熙[13],非舜而谁能?”师旷束躅其足曰[14]:“善哉,善哉!”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15]?”师旷曰:“天寒足跔[16],是以数也[17]。”
[1]罄(qìng)然:严整、肃然起敬的样子。
[2]温:温和。恭:恭敬。敦:宽厚。敏:聪慧。
[3]方德:道德。孔晁注:“方,道。”
[4]开:原作“闻”,“于初”二字缺,今据刘师培说改补。开物于初:从开始就通晓万物之理。开物,通晓万物。
[5]下学:指处于下位的学人。这里指舜。起:提拔。
[6]尚:通“上”。登:升。帝:这里指尧帝。
[7]参:配。这里指成为天子。
[8]穆穆:庄严盛美、有威仪的样子。
[9]明明:光明。赫赫:显赫、盛大。
[10]立义:设立标准。义,通“宜”,准则、标准。治律:整治律令。
[11]万物:指百业。作:兴起。
[12]分均:分配平均。天财:天然之财,指自然资源。
[13]熙熙:融洽、和乐的样子。
[14]束:原作“东”,王念孙云:“‘东躅’二字义不可通。‘东’当为‘束’字之误。”其说是,今据改。束躅(zhú):原地跺脚。
[15]太:原作“大”,他本皆作“太”,今据改。骤:频繁。
[16]跔(jū):原作“躅”。此据卢文弨校改。足跔:屈曲难伸。
[17]数(shuò):屡次。
王子曰:“请入坐。”遂敷席注瑟[1]。师旷歌《无射》曰[2]:“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3]。”乃注瑟于王子,王子歌《峤》曰[4]:“何自南极,至于北极?绝境越国,弗愁道远[5]?”师旷蹶然起曰[6]:“瞑臣请归。”
[1]敷席:铺席。敷,布,铺。注瑟:把瑟传递给他。注,原意为注入、灌注,这里引申为传递。
[2]《无射(yì)》:古代十二音律之一,这里指代乐曲名。
[3]这几句歌辞的意思是:国家的确很安宁啊,远方之人来参观。研修仁义时间久啊,喜好音乐不迷乱。修:研修。经:常。荒:迷乱,享乐过度。
[4]《峤(jiào)》:乐曲名。
[5]这几句歌辞的意思是:为何从遥远的南方,来到遥远的北方?横穿国境跨越邻国,而不担心路途遥远?极:指地方遥远。绝:横穿。弗愁:不怕,不担心。
[6]蹶(jué)然:突然的样子。
王子赐之乘车四马[1],曰:“太师亦善御之[2]?”师旷对曰:“御,吾未之学也[3]。”王子曰:“汝不为夫《诗》[4]?《诗》云:‘马之刚矣,辔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麃麃[5],取予不疑[6]。’以是御之。”师旷对曰:“瞑臣无见[7],为人辩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闻而易穷[8]。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9]?”王子曰:“太师,何汝戏我乎[10]?自太皥以下至于尧、舜、禹[11],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12]。夫木当时而不伐[13],夫何可得[14]?且吾闻汝知人年长短[15],告吾。”师旷对曰:“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16]。”王子曰:“然[17]。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18],汝慎无言,殃将及汝[19]。”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20]。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之:原文缺。此据卢文弨校补。乘(shèng)车四马:一辆车四匹马。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御:驾驭车马。
[3]未之学:即“未学之”。师旷目盲,故云。
[4]不:何不?为:治,研习。《诗》:指《诗经》。此处所引当为逸诗。
[5]麃(biāo)麃:原作“尘尘”,当是形近而误(尘,繁体为“塵”)。此从卢文弨校改。勇武的样子。
[6]这几句诗的大意是:马儿很刚烈啊,缰绳就很柔啊。马儿不刚烈,缰绳也不柔。志气很勇武,收放很果断。辔(pèi):缰绳。取予:即取与,指收与放。
[7]无见:看不见。
[8]这几句是说:与人辩论,只能凭借耳朵,而耳朵又少听寡闻,所以论辩容易辞穷。恃:凭借。穷:辞穷。
[9]天下宗:天下的宗主。指天子。
[10]何汝戏我乎:即“汝何戏我乎”。戏,戏弄。
[11]太皞:即伏羲氏,为三皇之首。
[12]再:两次。
[13]木:原作“大”,形近而误。此据朱右曾本改。
[14]夫:原作“天”,形近而误。此据朱右曾本改。此二句是说:那树木当伐而不伐,它又怎么可得到呢?按:此处意义晦涩,疑有脱文。
[15]知:原作“之”,此从卢文弨校改。知人年长短:能预知人之年寿长短。
[16]此三句谓:你的声音清亮而不凝聚,你的面色当是红中带白,当属火色,而火色是不长寿的。按:这里是以五行相克之说来推测人的年寿的。声清而不汗:朱右曾曰:“声散而不收,如汗之出而不返。”
[17]然:原文缺。卢文弨据《潜夫论》引补。今从之。
[18]将:原文缺。卢文弨据《潜夫论》引补。今从之。上宾于帝所:上到天帝处为客,指升天。
[19]殃:原文缺。卢文弨据《潜夫论》引补。今从之。这几句是说:你小心,不要说出去,否则会殃及到你。
[20]这句是说:传告(太子晋)死讯的人就到了。
评
这是一篇充满了智慧、机趣与神异的先秦古赋,富有小说的气息。
作品开头一节叙述师旷聘周的原因,类似于后世赋中的序或话本中的“入话”。叔誉是春秋中期晋国的大夫,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随机应变的口才,可是他出使周朝却连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小孩子都对付不了,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故事的主体部分围绕师旷的“五称”与太子晋的“五应之”展开,这是先秦时一种类似于五局三胜制的问答比赛,“五称”指提了五个问题。对于师旷的“五称”,太子晋都答得非常完满,解除了晋国的疑虑,使师旷不断“告善”、“罄然”乃至跺起脚来。之后,太子晋也向师旷提了五个问题,但其随机的设问,却使得师旷拙于应对,几乎辞穷,太子晋也由被动而主动,表现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儒雅风度。不过,作品的末尾,年轻的小王子问起了自己的年寿,却被告知“不寿”,他对此也已自知:“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所。”末尾“未及三年,告死者至”的结果令全文在令人怅然若失的哀婉气氛中结束,也弥漫着神异的色彩(参伏俊琏《俗赋研究》)。
文章主体以主客问答形式写成,人物对话之外,描写情节发展的文字很少,只有“师旷曰”、“太子应之曰”一类简单的提示语。对话部分韵散间出,以四言韵语为主,并多排偶句式,说明它的口诵性质。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对话并不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而为的是表现人物的才智。问的一方尽量想难倒对方,而答方却应变自如,并且巧妙地让问对双方位置互换,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问难。所以伏俊琏先生认为,本篇就体制而言,显然受到民间论辩的启示,把它当做论辩类讲诵文学是名副其实的;而《太子晋》被周史载入史籍,证明此篇可能流传于贵族社会之中。程毅中认为此篇是“文赋的同一类型”(《敦煌俗赋的渊源及其与变文的关系》);刘光明则更明确说“它其实是一篇窜入《逸周书》的战国古赋”,是“战国时的民间赋”(《逸周书的一篇战国古赋》)。
《太子晋》写师旷与太子晋相互吟诗而且引诗,这种情况既符合“赋诗言志”的习惯,富有时代特征,也与《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与西王母作诗以抒情的情节是相似的。文中所写两个人物,都有未卜先知的本领,而且都能出口成章,这显然是进行过夸张的(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正因为如此,现代学者或将其看作古小说,如鲁迅谓此篇“记述颇多夸饰,类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吕思勉则谓“颇类小说家言”(《经子解题》),胡念贻径以此篇为小说(《逸周书中的三篇小说》)。这既表明了早期文学文体未分时多种文体的相互渗透及其共生状态,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这篇古赋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
(马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