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自然观研究
2258700000026

第26章 生命之道(1)

"人非虚无自然则弗能生也"

——金·时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道教的生命之道是道教生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角度研究生命的形成与演化、生命的运动与构成等问题的系统观点和理论思想。生命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东西--生命。他说: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参见夏基松主编《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但是"应当说西方哲学自诞生以来,始终守持着对人的关怀。只是它对人的关怀在对象化的思维方式面前始终无法通达,因而这种对人的关怀成了"乌托邦"式的期望"。张广森《不可超越的本体论》,《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第64页。道教通过生命之道所表达的对于人的尊重、理解和善待,是一种真正对于人生命的关怀。道教的生命之道系统地论述了生命的形成与演化的内在规律性、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运动的规律性、阶段性、多样性、统一性,生命构成的自然性、整体性、本质性、同一性及妙用性等内容,体现了生命之道作为道教生命观的组成部分所必然具有的内容,反映了生命的生成与演化作为生命观的理论与基础对于道教自然观构成的意义,以及道教自然观研究生命及生命现象所具有的生命哲学的时代价值,是道教宇宙观、天人观的发展与延续,对于道教自然观体系的建立以及人之实践行为的完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节生命的形成与演化

对于生命的形成与演化认识历来有着不同的观点,神创论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在一周内创造了宇宙、光、陆地、海洋和各种动物。前化学进化论则认为,生命的形成过程是由无机界到有机界,再到生物界并形成原始生命。生命的形成是通过生命化学的途径来实现的。帕斯卡尔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在宇宙中,在整个自然界的怀抱里,人本来是微不足道,但比起人所绝不能达到的虚无来,人又是庞然大物,是整个世界,是万有。"帕斯卡尔《论人在宇宙中的存在意义》,《宇宙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208-209页。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从人本学的角度认为,人是克服了上帝与理性的抽象性质而归结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具有"美学的或艺术的,宗教的或道德的,哲学的或科学的官能"。《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4页。道教"同时执持两种生命观,一种为世俗的生命观,另外为宗教的生命观"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即道教的生命观虽然属于宗教化的生命观,但其对于生命的系统认识和理解却包含许多积极和合理的科学唯物主义因素。

一"命之自然,非人力也"

——生命的自然形成

道教认为生命是伴随着宇宙的产生和演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命之自然,非人力也"。《道藏》第14册,第782页。这种生命形成的过程乃为宇宙生成演化与生命共同运动的过程。"宇宙的演化孕育出生命、思维和智慧,宇宙之于生命,犹如母亲之于婴儿。"王文清《宇宙、地球、生命化学家眼里的生命》,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人作为宇宙生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宇宙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生命所具有的自然本质。

第一,"九天之精,化为人身"。道教把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作为宇宙运动演化之结果,这种宇宙运动演化之结果乃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教认为"人非虚无自然则弗能生也"。对于生命的形成过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55页。南北朝时期著名经典《无上秘要·人品》认为:

夫天地交运,二象合真,阴阳降气,上应于九天,流丹九转结气为精,精化成神,神变成人。故人象天地,气结法自然。自然之气皆是九天之精,化为人身含胎育养。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其结胎受化,有吉有凶,有寿有夭,有短有长,皆禀宿根;结气不绝。藏胃积滞,六府败伤,形神不固,体不受灵,死气入孔,何由得存阳气。《道藏》第25册,第12页。

这里对于人之生命形成过程的认识是建立在"天地交运"基础之上的宇宙生成与演化运动,"故人象天地,气结法自然",人是宇宙运动演化之结果,这种"法自然"乃为宇宙运动演化而产生人之结果。由于"气"之运动,使"自然之气皆是九天之精,化为人身含胎育养"。生命的产生、演化和运动是伴随着宇宙的运动和演化而进行的,没有宇宙的运动和演化就没有生命的产生。

第二,"自然而生,不为自成"。人类正常的生育途径是:精子+卵子→遗传物质相结合→受精卵→胚胎→婴儿。道教关于生命的"自然而生"、"不为而自成"是生命产生、演化之"本然"思想的体现。《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认为:"我自然而生耳。而四支百体五藏精神已不为而自成矣。"《道藏》第16册,第494页。生命的运动与演化乃为宇宙运动所具有的生命客观演化形成之规律,人们在宇宙运动与演化中只能"不为"、即顺应并遵循生命运动必然之规律,才是生命运动之必然。当然在生命的演化进程中人的能动性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乃为宇宙运动与演化之自然。

第三,"精化成丹,丹变成人"。人只是宇宙运动所形成生命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道教认为:"自然生人道"《道藏》第7册,第403页。人之生命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也是宇宙产生和形成万物之生命的过程,同时人之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生命形态。道教进一步认为:"自然生七宝。"《道藏》第6册,第647页。七宝者,神气脉精血唾水,或称精血气髓脑肾心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5页。是人生命产生与形成"体合自然"《道藏》第10册,第372页。之体现,成为生命形成与演化中宇宙生命构成的高级形态,体现了道教对于人之生命形成演化的本质理解。"凡人生皆禀九天之气,气凝为精,精化成丹,丹变成人,结胎含秀,法则自然。"《道藏》第25册,第12页。所以,"气凝为精"、"精化成丹"、"丹变成人"表明人之生命现象是宇宙演化的结果,这种宇宙演化之结果体现出了生命"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等生命形成演化与运动的基本法则。

第四,"十月而生,形骸已成"。生命的运动从"五藏乃分肝主目"到"人有取与喜怒"皆"受天地变化",表明生命的产生与演化是遵循生命科学运动与发展规律而由宇宙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与天地相类",人之产生和演化必然由宇宙演化运动所决定,离开了宇宙演化运动,人及生命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道教的生命观所具有的"变化而生",是道教对于生命的形成与演化的认识,体现了生命运动与宇宙演化运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杜道坚纂《通玄真经缵义》曰: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分,肝主目,肺主鼻,脾主舌,肾主耳,胆主口。外为表,中为里。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道藏》第16册,第768页。

这里从四个方面将人之生命"变化而生"的过程作了论述:一是人之生命的形成与演化是有时间和生成规律的,其时间规律乃为"一月而膏"到"十月而生",其生命形体的生成规律乃为"膏"-"血脉"-"胚胎"-"筋骨"-"成形"-"动躁"-"生成"的整个过程;二是人肌体自身运动是人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自身的肌体运动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即五藏乃为"肝主目"、"肺主鼻"、"脾主舌"、"肾主耳"、"胆主口";三是人的生命形成与演化过程体现了"天人同构"之规律,即"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四是人的生命形成与演化过程体现了"人与天地相类"之规律,即"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并成为生命"变化而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

--生命的自然本质

"所谓"凡百苍生皆以自然为其性命",无论是在古代语境还是在现代语境下,都包含着自然是人性亦即人类本质的意思。"卢国龙《道教伦理观的一点启示》,《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道教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于生命形成与演化的根本属性、即"自然本性"认识基础上的生命观,是具有道教自身特点的生命本质的体现,反映了道教对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的认识。

第一,"受命得寿,自有本数"。葛洪《抱朴子内篇》认为:"凡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王明《抱朴子内篇》第53页。这种建立在宇宙运动与演化"道"之规律基础上的生命观,其内容体现了生命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即"自然"之本质属性。离开了生命之本质属性,生命的存在与演化就失去了其所具有的原有本质意义。唐代《无能子》说:"天地既位,阴阳气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或谓有所异者,岂非乎人自谓异于鳞羽毛甲诸虫者,岂非乎能用智虑耶?言语耶?"《道藏》第21册,第708页。这里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体现在人与鳞毛羽虫俱同生天地交气而已,其生命本质是无所异,有所异则体现在"人自谓异于"其它动物,并能用"智及言语"等,即具有"智慧"和使用"言语"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忘其所趣,任之自然"。生命的运动演化体现了生命科学所具有的内在本质规律,道教将这种生命科学的内在本质称之为"自然"。唐代吴筠在《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天地之生禽兽也,犹覆之以羽毛,供之以虫粒,而况于人乎?必在忘其所趣,任之自然尔。"《道藏》第23册,第679页。这里表达了生命本质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万物均是天地运动演化之产物,生命的产生与演化之规律乃为"任自然"的结果;这种生命运动是没有人之"所趣"在其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二是宇宙产生和演化之生命具有"禽兽"、"羽毛"、"虫粒"、"人"等多种形式,这种生命所具有的多样性乃为"天地之生";三是生命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其中人之生命的存在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所以,道教认为各种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本然的内在统一性,不论是"禽兽"、"羽毛"、"虫粒"、"人"等均产生于宇宙生成与演化之"自然"。这种"自然"乃为宇宙万物所具有的生命本质之体现,其实质体现在"道"之属性。

第三,"一切含识,皆有道性"。唐代孟安排集《道教义枢》卷八《道性义第二十九》说:"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道藏》第24册,第832页。这里的"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皆有道性,体现了人与万物所具有的生命共同性即"道性",是万物生命本质的重要体现。对于道教所认为的生命的本质与道性具有统一性的思想,周固朴在《大道论》中认为:"妙本自然,体性虚无,固无得无丧,若约人则禀和气含道而成人也。"《道藏》第22册,第902页。其中含"道"而成人,是生命本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人禀和气含道而成人"体现了道教关于宇宙生命运动与道之运动的统一性。虽然宇宙世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但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却体现出了生命本质的统一性。宋代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说:"万物与我为一,故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同者,徒以状而见迹耳,岂相为而生之哉。"《道藏》第14册,第901页。人和禽兽在生命本质属性方面具有相同的东西,禽兽的智慧在天性上与人有相似之处,这种共同的东西是生命必然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这种生命本质内在质的规定性就是"道"性。而道性之体现乃为"自然",即宇宙运动演化之本然属性。这说明道教对于生命之道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宇宙演化之本性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道之本然属性,生命就失去了存在与演化的基础。这是万物与我为一,"禽兽之智"与人具有同源、同质性的原因之所在。

第四,"故能归一,反于自然"。陈景元集《西升经集注》曰:"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我都无知,故能归一,反于自然也。"同上,第599页。这是生命所具有的自然本质之体现,表达了生命"自然"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宇宙万物生命的产生、演化与发展乃为"自然",这种本质"自然"乃体现于生命的运动演化与宇宙的运动演化是一致的,离开了宇宙演化运动生命也就不存在了;二是生命本质之根本乃为道性。这种道之属性,一方面体现了宇宙运动与生命运动所具有的统一性;另一方面表达了生命的产生与演化其根本原因在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充分说明了"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的寓意之所在;三是这种道之"自然"的客观必然性表现为"我都无知",表示道教对于生命运动客观规律所达到的认识水平,也表示生命的运动、发展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客观的生命系统工程,这种系统工程是"人"所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人们只能顺应并适应这种生命运动规律。当然,对于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与对于道之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样的,需要人们在行为实践中不断地深入探讨;四是道教关于生命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基础之上的,生命的本质乃为顺应宇宙运动规律,"能归一"是在"三生万物"基础上的形成与演化。同时,生命还体现了人在生命运动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即"反于自然",这种反于"自然"是人在不知其生命本质的情况下做出的违反生命运动规律的"修道成仙"之行为,从而使生命不能够体现出其所具有的生命自然之属性。"道教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教主,就道教教义所宣扬的企图超越生命的"逆乎自然"观来看,它和道家所说的"顺乎自然"的观点,还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道教所追求的修道成"仙"而不死就是这种"反于自然"之体现,其实质是使人之生命向其生命"自然"本质相反的方向发展,并从相反的方面证明了生命本质属性的背后乃宇宙运动之道性。如果违背这种规律则会适得其反,并变成生命自然运动与演化的行为桎梏或导致生命的消亡。

三"任其性命之情,即是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