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自然观研究
2258700000025

第25章 天人合一(5)

第一,"天地人民,共治一事"。道教认为:"天地人民万物,本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忧也。"《太平经合校》第200页。这里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是道教认为天地人民万物是一个自然存在与运动的整体,其"本共治一事",即天地人民万物具有合一之属性;二是由于人在天人关系中具有"善"与"恶"等不同的能动表现,这种不同的"善"、"恶"行为之表现对于天人合一关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即"善则俱乐"、"凶则俱苦"。由于人在天人关系中表现为不同的能动作用,将会直接导致天人合一关系是"乐"还是"苦";三是天人之间不但具有同乐之关系,而且具有"同忧"之属性,天人之间不管是"同乐"还是"同忧",都是天人合一之本质反映,体现了天人"同乐"、"同忧"所具有的合一之性质。但是,天人虽"同忧同事",但人在天人关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天乐与人乐是互为条件的,人乐天也乐,人恶天也恶。人的主观"善"、"恶"对于天人之"乐"、"苦"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同忧同事,迭相生成"。天人合一能动性的自然基础在于"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从而使天地人具有"迭相生成"之作用,而人在天人关系中则具有"为善"、"为恶"之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将对于天人合一关系的状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太平经》说:"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故能迭相生成也。如不得同忧同事,不肯迭相生成也,相忧相利也。故道德连之使同命,是故天地观人有道德为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道藏》第24册,第489页。这里天地"大喜"、"大怒"是以人之"善"、"恶"为条件的,在天人关系中人"乐"与否对于天人同乐、天人合一具有积极的影响,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合一、天人同乐关系中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天乐对人乐能动性的发挥也有着重要作用,即"天地观人有道德为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这种"喜"、"怒"影响并制约着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天人合一状况的质量与数量。

第三,"乐生于善,天使自然"。从积极的方面上看,人的能动性对于实现天人之间的同乐与合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人"自相爱,不变争,则自生乐,并使天人关系在这种"自相乐"的条件下,发挥"上下不相克贼,皆相乐"的效果,从而使天人关系表现为能动性,并具有"自然如此"之本性。对此,道教认为:"凡万物尽生善,人人欢喜,心中常乐欲歌舞,人默自相爱,不变争,自生乐,上下不相克贼,皆相乐,故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也。"《太平经合校》第646页。同样,天乐对于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当"万物尽生善"而天乐之时,则人人"欢喜"、"歌舞"、"相爱"、"不变争"、"自生乐"等都成为人积极主观能动"同乐"之体现,并且这种对于天人同乐之表现也是"天使而自然如此"的重要体现。

第四,"恶岁无乐,乐生无为"。从消极方面上看,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天人之关系表现为"不乐",这种不乐具有人"心中不乐,何而歌舞乐"之行为表现,并使天人关系表现为"年恶岁无乐"。在天人之关系中"人"之能动性不但具有"帝王将兴者,得应乐善也"、"乐生善,善生乐"、"无为生乐,乐生无为"、"乐生歌舞,歌舞生乐"等积极作用,同样也具有"将衰者,得应恶也"、"凶凶生乐武"、"武生凶"、"武生乱"、"乱生武"、"凶恶生愁苦"、"愁苦生凶恶"之消极作用。而且,这种能动的消极作用对于天人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

夫大凶年,凡物无一善者,人人皆饥寒,啼呼哭泣,更相克贼。默自生愁苦忿恚,心中不乐,何而歌舞乐,默自废绝,故凶年恶岁无乐,天使其自然无也。是则明天不乐凶恶之证也。是故乐为乐善生,武为兴凶作。是故古者帝王将兴者,得应乐善也;将衰者,得应恶也,此者,自然之法也。是故乐生善,善生乐;凶凶生乐武,武生凶,无为生乐,乐生无为;武生乱,乱生武;乐生歌舞,歌舞生乐;凶恶生愁苦,愁苦生凶恶。《太平经合校》第646页。

天不乐对于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也具有制约作用,当"物无一善"而天不乐之时,人人皆"饥寒"、"啼呼"、"哭泣"、"克贼"、"愁苦"、"忿恚",是人主观能动性对于"天不乐"之消极反映,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能动作用。道教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能动作用,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实现的,虽然天人合一、天人同乐是天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互动过程,但是天人合一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在天人关系中的能动地位和积极影响,这是道教天人关系之内容具有积极意义之所在。但是决定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因乃为天之本然本性,是道之本体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道教在肯定人在天人合一关系中主观能动的发挥对于天人同乐之"乐"有着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天人同乐关系的道之本体本性。道教还从天人观出发,强调"乐"之道之本质属性,乐与非乐以是否应之以道为标准,即"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并进一步通过天人同乐密切天与人之合一关系,这是对天人关系中"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反映了道教作为传统宗教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四"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

--天人合一的生命性

道教的天人合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天人合一生命性的体现乃为天人同乐。天人同乐对于促进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对于建立良好的天人关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道教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美好愿望。道教认为"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悦则阴阳和合,风雨调。风雨调,则共生万二千物。"《太平经合校》第648页。"元气"在道教宇宙生成图式中被看作是"无上大道"的化生物,混沌无形。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结合,摩荡相推,万物化生。这里"元气自然乐"是从宇宙生成方面强调"乐"对于宇宙万物生成和演化的统领作用,体现了阴阳和合、风雨调、生万物的美好景象,说明天人合一的生命力是由宇宙运动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决定的,"道合自然而已,岂不为乐哉",《道藏》第17册,第51页。是天人合一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一,"五行不逆,则人民兴"。道教认为天人合一的生命性体现在"春乐生,夏乐长,秋乐收,冬乐藏",表现为万物的生命力在于"四时乐喜,五行不逆",使"无夭病死之人"。其代表则为"人民兴则帝王寿,帝王寿则凡民乐",其根本原因乃为"生万物之应",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内在体现。对此,《太平经》认为:

凡物乐,则奇瑞应俱出,生万物之应,精上著天,三光更明察察也。三光乐而和,则四时顺行。春乐生,夏乐长,秋乐收,冬乐藏。四时乐喜,五行不逆,则人民兴。人民兴则帝王寿,帝王寿则凡民乐,凡民乐则精物鬼邪伏矣。精邪伏则无夭病死之人,无夭伤人,则太平气至矣。《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这里"四时乐喜,人民兴"是天乐产生民乐;"人民兴则帝王寿"是民乐产生王乐;"民乐则天平气至"是民乐产生天乐,从而实现天人同乐的持续与循环。产生这种天人同乐生命运动的基本原因乃为"三光乐和"、"四时顺行"、"五行不逆"等宇宙运动的生命力所决定的,宇宙运动的这种规律在宇宙的发展关系中对天人同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故乐与孝,最顺天地"。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内容的体现与代表,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之生命力通过天人同乐而表现出来的生命运动活力,这种人在天人合一中的生命活力又具有天之本质属性,即"乐为天之经","乐为天为上"。通过天人"当有上下"而实现"合",最终达到"君上事天,地亦事天,天事其上,与地同气"。《太平经》认为:

乐为天之经,太阳之精。孝为地之经,太阴之精。故乐者倡始,倡生,倡合,乐成功。天者常嬉善嬉生,故常与天合,与同气也。乐合乃能相生,当有上下。故乐为天为上,孝为下象地。地者下,承顺其上,阴事其阳,子事其父,臣事其君。君上事天,地亦事天,天事其上,故与地同气,故乐与孝最顺天地也。《太平经合校》第649、650页。

这里表达了"乐"对于天人合一生命力的影响,其中"倡始"、"倡生"、"倡合"是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生命力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其天人合一生命力的体现表现为"乐合乃能相生","最顺天地也"是天人合一的最本质表现。在天人合一关系中,人之本性与天之本性一样都具有乐之属性,追求幸福和喜乐是天人所具有的共同需要,它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本然属性,并通过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力而实现天人之间的"乐与孝"。

第三,"阴阳和合,同心一家"。天人合一的生命性还体现在人的生命运动所具有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上,通过具体的"阴阳和合,同心一家"表现了道教天人合一所具有的天人同乐之属性。其内容具有"传相生"以及"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等天人合一之生命性。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性和内在需要的体现,其内容对于改善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建立人与天良好的合一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凡事乐者,无有恶也。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万物所受命而起也,皆与人相似。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不乐,则不肯相与欢合也。怒不乐而强欢合,后皆有凶。《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这里展现了天人乐喜则同心共生,怒不乐则有凶的生活状况,认为"悦乐喜"之性万物与人相似,其天人同乐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生命力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必然而具体的体现,即道教认为"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其中"阴阳"、"和合"、"同心"、"一家"乃天人合一思想之体现,而在这种天人合一条件下而形成的"传相生"乃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结果;二是天人同乐在天人生命产生与演化合一方面具有生命之体现,即道教认为在"天","皆与人相似"、"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万物所受命而起也",在"人",则"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三是天人合一具有"同乐"、"不乐"之生命力,即道教认为"凡事乐者,无有恶也","不乐,后皆有凶"。"同乐"、"不乐"二者的生命性都表现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并表现为自己所特有的属性特征。

第四,"自化为善,平安无病"。天人合一的生命性还体现在"人皆当自化为善,万物自当平安无病。"同上,第650页。但是,人并不能只看到乐之"益"而不防其"害"。即"天地不乐,阴阳分争,不能合气四时五行"。对此,《太平经》认为:

已知乐之善,未及不乐之禁,复为开其纲纪,怳惚不乐,不肯并力合心,而共生元气,著自然也。元气自然不乐分争,不能合身和德,而共生天地也。天地不乐,阴阳分争,不能合气四时五行,调风雨,而盛生万二千物。万二千物不乐争分,多伤死,其岁大凶。凡事不乐争分,三光为之失明,帝王愁苦,万民流亡也。"《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道教在强调"乐"在宇宙生成中作用的同时,从"不乐"将给宇宙万物生成造成"阴阳分争"、"多伤死"、"岁大凶"、"帝王愁苦"、"万民流亡"等方面危害出发,要求人们在天人同乐中做到"知乐"并重视"不乐"之危害,从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以,天人同乐是一个系统的相生、相合、相乐过程,它既是天人合一关系所追求的完美结果和美好愿望,又是新一轮天人关系的开始,标志着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生命力。

总之,道教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道教天人同源、天人同气基础上的天人观,是道教从宇宙运动演化方面认识天人关系的基本目标和本质要求。"人本来是天的一部分,人本在天之中。但人与天之间有矛盾,人与天之间有冲突。克服天与人的矛盾,便得到真实的天人合一。"刘鄂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01页。天人合一思想既反映了道教天人关系的本质"天人同命"以及"天人同化"等天人内在运动演化规律,又是道教天人关系由天人感应、天人同构到天人合德等天人关系的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与目标归宿。天人合一是道教对于中国天人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并在传统天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了天人之间"同心"、"同气"、"合同"、"和顺"、"合合"、"同乐"等新内容与新视野,是道教从认识论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关系内容的必然结果。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具有的"同一性"、"整体性"、"能动性"、"生命性"等,其内容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人关系本质内在属性以及运动演化规律的基本认识,是道教具有自身特点的系统的天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