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2254500000025

第25章 易经怎么解:用心理学破译六十四卦(21)

欲望是使人心理困惑的一个主要原因。“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欲望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迅速膨胀,毁掉一个人之前所构建的所有幸福。

崔杼拥立庄公为君,受到了庄公的宠信,表面上看起来,两人既是荣辱与共的君臣,又是休戚相关的朋友,关系非常密切,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因为共同的利益才联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真情道义可言。所以当两人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时,友谊顷刻间就瓦解了。美女之所以是美女,就因为她符合男人普遍的审美观。所以,崔杼眼里的美女,也是齐庄王眼里的美女。于是,齐庄王也爱上了棠姜,不仅经常往崔杼家跑,还一点儿都不把崔杼放在眼里,把崔杼的帽子带到宫中,随意赐给大臣。侍从劝告庄公不可如此,说:“帽子是权力的象征,这样做不妥。”但庄公却毫不在意,嬉笑着说:“崔武子的帽子多得是,能在乎这么一顶吗?”还是把崔杼的帽子赏给了别人。

到了这个时候,欲望已经不单纯只和美女相关,而涉及到权力和尊严了,于是两个昔日的朋友反目:一个被杀,另一个被迫自杀。

#48.井卦: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君子以劳民劝相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解译】改,迁移。往来井井,指反复不断地取用井水。汔(音

qì),同迄。(音yú),井上汲水的绳子,又训为“出”,是“矞”的借字。羸(音léi),倾覆、毁坏。瓶,指古代的汲水器。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上卦坎是水,下卦巽是入,水桶进入于井中汲水,故象征井。井卦为修德之卦。城邑村里可以迁移,而水井不可徙移;井水汲之不竭,注之不盈,无丧无得,二者比喻井德之有常不变,始终无改。居民来来往往,不断地取水为用而赖以为生,以喻井德之养物不穷。九二、九五两爻恒守刚中,犹如井德之有常不渝,而能养物不穷。汲水以至井上,尚未及用,则井养之功未成,其犹人之德未被物,功德未就。井绳犹未离井口,钩子弄翻水瓶,喻修德未成而止,因而有凶。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解译】相,助。造井必须民众共同劳动,协作互助,始能享井之利益。君子观此卦象及卦名,从而在劳民之时劝民自助。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解译】初六阴柔为废井,为时所舍。井底堆满了淤泥不但人不能饮用,就连禽鸟都不去光顾,养民之道废矣。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解译】井谷,井中容水之处。鲋(音fù),小鱼。射鲋,即射鱼之游戏,喻才非所用。瓮敝漏,指汲水之容器破漏,喻无用之才。九二不正,未能与九五相与,汲用于上,犹如井中窍穴容有清水而未见汲用,枉被作为射鱼之戏;又如井中汲水之容器亦破漏,无法汲水取用。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汲用,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解译】渫(音xiè),除去污浊。为,使。我,九三自称。恻,悲凄。九三井已整治好,井水如此清澈却无人饮用,使我心中不安,隐隐作痛,犹如有贤士在野无用之状。当此时,明智的君王,应提拔任用这些贤士,无论对君王、对贤士,都是福气。行恻,指行人都觉得惋惜。

六四,井,无咎。

《象》曰:井无咎,修井也。

【解译】甃(音zhòu),以砖砌井壁。六四井坏而能予以修治,则可无咎害。

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解译】洌,指水清彻洁净。寒泉,泉之美者。寒,水之本性。泉,有本之水。九五如同寒泉般清澈的井水,可供人汲用,井养之功可行矣。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解译】收,收其成果。勿幕,不擅其有,不私其利。幕,覆盖。上六井盖开放不封盖,谁来都可以,任人所用,供水不竭,有信于人,故能获得大成,至为吉祥。

美德如井水,可以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聚到一起

井卦下巽上坎,坎为水,巽为木,木上有水,即以木桶汲水,井水被汲上来,水由下往上运行,又如水由根茎向上运行,树木得到滋润蓬勃生长。我们知道,今天的考古学家依然以是否有井来确定古代城池的位置和大小,那是由于中国古代“因井为市”的缘故,井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一个城市的象征,而且从不迁移、永远洁净。所以,井卦也转喻君子应该守恒不渝、大公无私、自律自省、修身正己,让更多的人因为自己的美德而受惠。

据《资治通鉴》记载,后赵皇帝石勒从小没有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识字,但是却十分重视读书人。他做了后赵皇帝后,便命令部下,凡捉到读书人,不许杀死,一定要送来让他亲自处理;他设立学校,要他部下将领的子弟进学校读书;他还建立了保举和考试制度,凡是各地保举上来的人,如果评定合格,就会推举做官。

石勒严禁部下提到“胡”字、“羯”字,但是为了安抚汉族士人,有时候也会很宽容。

有一次,汉族官员樊坦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进宫朝见,石勒见了,吃惊地问他怎么穷到这步田地。樊坦忘记了禁令,回答说,家里被羯贼洗劫一空,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留下。石勒安慰他说,羯贼这样乱抢东西,太不应该! 这时候,樊坦才忽然想起自己触犯了禁令,吓得浑身发抖,连忙向石勒请罪。石勒笑着说,这个禁令,只是约束一般百姓的,然后,赏给樊坦一些衣服钱财,还赏给他一辆车、一匹马。

石勒虽然不识字,但却常常找人读书给他听,边听还要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次,他让人给他读《汉书》,听到有人劝汉高祖封旧六国贵族的后代,就感叹,刘邦采取这样错误做法,怎么能够得天下呢?读书的人马上给他解释,后来由于张良的劝阻,汉高祖并没有这样做,石勒这才点点头。

还有一次,石勒举行宴会招待大臣,他在宴席上问一位大臣,自己可以比得上古代的哪位帝王?大臣吹捧说,他英明神武,比汉高祖还强,别人更比不上了。石勒笑了笑说,他要是遇到汉高祖,只能做高祖的臣下,大概跟韩信、彭越差不多。要是生在汉光武帝那个时候,倒可以和光武帝并驾齐驱,还说不定谁胜谁负。

和“因井为市”的道理一样,有德行的人能造就盛世。由于石勒重用人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后赵初期便出现了兴盛的气象。

“市井”的意思,就是但凡有市的地方,都离不开井。井是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井,便有了市;有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便有了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能“因井为市”?是因为有了井,就有了甘甜的水;有了水,人们才能生存。

为什么高尚的人能够创造兴盛的气象?是因为高尚的人就像井一样,而他们的美德也像井水一样,可以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聚到一起。

石勒为什么那么重视汉文化?是因为他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意识到,只有汉文化,才能让他成为一口能凝聚千万人的“井”。据《资治通鉴》记载,石勒称王以后,请同乡饮酒,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因为当初石勒贫贱之时,曾多次与李阳为争夺沤麻池相互殴打。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的事,是我做平民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仇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了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作参军都尉。

石勒这样待人,人怎么会不依附于他?后赵初期出现兴盛的气象,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莫过于在内找一个好的生活伴侣,在外找一个好的工作搭档。好的生活伴侣,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好的工作搭档,可以让我们事业蓬勃发展。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当我们在寻找自己的生活伴侣和工作搭档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对方是不是一口“井”,如果只是一个臭水沟,而我们又自信不是蚊子,那最好还是离他(她)远一点。

#49.革卦:己日乃孚,元亨,利贞。君子以治历明时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解译】己日,古代以十天干纪日,己为十天干之第六,正是过中而交相转变之时,故有转变之象征寓意,其后一数为庚,则有已变更之义。故己日乃谓转变之时机已到。息,长,更代用事。革原义是皮革,兽皮经过加工,制造成柔软的皮革,象征变革之义。兑泽止水必趋下以灭火,离火炎上,必燃烧以枯泽。二体水火相息,矛盾不能解决。而离中女兑少女,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故须变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指推动变革必须把握适当的时机,并能取信于人,则天下人必将纷纷信从。从卦德看,下离文明、上兑说,变革之时须行文明之德,让天下之人均能心感愉悦,如此才能使革卦“元亨”。获得大亨通之时又必须“利贞”,固守正道,才能变革得当,悔恨消亡,得以长久。天地之道,阴阳升降,温暑寒凉,迭相变更,然后四时之序皆有成。殷汤放桀,周武诛纣,上顺天命,下应人心,而后能革其王命,改其恶俗。故革卦之应时太重大了。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解译】天地四时之变革直接支配万物运动与人类生活的法则,因此,君子需修治历法,以明确时令,以便人能掌握时令变革之法则,适应时令以安排生产生活。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解译】巩,用皮革捆扎,加固。初九不能积极有所作为,但可以如同使用黄牛皮做成的绳子一样来巩固防卫自己。黄为中色,有中庸之德性,牛有顺从之德性,亦即应以中庸、顺从的德性,巩固自己,加强基础,不可以冒进。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解译】六二为改革之主体,可以发动改革。但改革必须时机成熟,要等待盛极而衰,腐败已经显露的时刻,才能发动改革;此时,前进吉祥,会得到嘉奖,不会有咎害。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解译】三就,指反复多次。九三自恃刚明,燥于革者,故戒之于征凶,贞厉。征凶为动而凶,贞厉为不动而厉,故两难。此时必须对改革的政策反复多次审慎度量,取得人们对改革的信任,而后行动。“又何之矣”,指改革的政策经反复讨论成熟后,就不必再等待了。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解译】革而议之谓之言,革而行之谓之命。一切条件成熟,上下皆相信九四改革之志。九四不再有悔,顺乎民意进行改革,故吉祥。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解译】变指野兽夏季脱毛,色彩浅,到冬季,毛变厚,光泽美丽。文,斑纹、文采。炳,光辉。九五在变革的时候不称龙而称虎。变革的时候凶猛如虎,才能势如破竹,其势不可阻挡。又变革成功之后,穿虎衣即登基,亦是虎变。此时顺天应人,不必占卜就会有信。凡占卜都是凶吉之选,故有疑,无疑而为,所以不必占卜。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解译】九四改命,九五顺应,上六亦从之。虎文疏而著,故曰炳,豹文密而理,故曰蔚。虎变重后重大局,豹变重文重细节。九五为阳,大人虎变之象。上六为阴,君子豹变之象。此时小人亦革面洗心顺从君子之革。革变既成,当以安定为主,故安居贞正则吉,征战则凶。

人际交往中,攻心为上

据《资治通鉴》记载,孝文帝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迁都的,完全符合北魏的发展需要。但即使这样,孝文帝依然不敢贸然行事,为了服众,他采取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那就是占卦。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七月,孝文帝召集群臣开会,商讨南伐事宜。他让太常卿王谌占卜,预测南伐的吉凶。王谌当众占得一卦,为离下兑上之革卦,且为不变之卦。革卦的卦辞是:“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看卦的吉凶,关键在于卜卦的目的,因为目的不同,主吉主凶的解释也完全不同。孝文帝对这个卦非常满意,因为他的目的正是要对国家的积弊进行改革,这样看来无疑是个十分吉利的卦。可这一点大臣们不知道,他们只以为这是为了出兵而卜的卦,当然觉得不是很吉利,于是纷纷反对,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他说:“革也就是变,说的是一种新政权代替旧政权的卦象,比如成汤、文武代替桀纣,这才叫革、叫吉。如今陛下享有天下,难道还让别人来取代吗?我们预卜的是出兵,是伐,不叫革,能算是吉利吗?”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道:“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见说服不了他,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他立即找人召来拓跋澄,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告诉了他。拓跋澄这才恍然大悟,马上同意了魏孝文帝的主张。

于是,魏孝文帝八月九日拜别祖陵,十一日亲自领军南下,所有王公大臣一律随驾出征。平时养尊处优的大臣们原本就经不起长时间的鞍马劳顿,却不想从平城出发一路颠簸到了洛阳,连绵秋雨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打仗,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乘机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地告别祖茔、挥师南下,如今一点儿战绩都没有就半途而废,岂不让后代人笑话?这样吧,要么我们继续前进,胜利后回平城;要么我们就驻扎在洛阳,永远不回去,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两相权衡,只得选择了后者,于是,北魏得以定都洛阳。人际交往中,攻心为上。只有摸清了对方的心理,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才可能解决对方心里存在的疑惑,然后共同努力,达到一个好的既定目标。就像孝文帝拓跋宏,即使贵为帝王,在实行一项利国利民的新政策时,也必须考虑到百姓和臣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据相关史料记载,自拓跋圭定都以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城地势偏远,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也很不利。而且,那里常年发生自然灾害,水、旱、疾病肆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自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实行太武帝那样以武力强国和节俭强国的政策,政治开始日渐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底层民众,不断引起反抗。面对这样的局面,公元490年,孝文帝不得不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嫡系子孙,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六位国君,年幼时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二十四岁开始亲政。首先,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让他们种植谷物、栽桑,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