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2254500000024

第24章 易经怎么解:用心理学破译六十四卦(20)

萃卦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坤,坤为地。泽居地上,即水在地上聚集成泽,滋润万物。《彖》辞是这样说的:“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很显然,萃就是讲汇萃聚集的卦——用美德正道聚集人心,则必然天下汇聚,顺利亨通。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一位易学大家,他写过一本《冰鉴》,内容是关于相人识人的。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十四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考取了秀才,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殿试考中了同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国藩对《易经》是颇有心得的,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近代军阀的鼻祖。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六月,曾国藩被朝廷派往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并获准考试结束后可回乡探亲。当他行至安徽太和县小池驿时,接到了母亲江氏已于一个多月前去世的消息。于是,曾国藩立即换服奔丧,由九江改道西上回乡守制。行至武汉,得知太平军正猛攻长沙,他又从岳州(今湖南岳阳)上船改走旱路,取道湘阴、宁乡,回到了故里。近一个月的颠簸劳顿,让在书房中度过了半生的曾国藩对战乱有了切身感受。

太平天国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靠不住腐朽的八旗、绿营官兵,只得寄希望于地方武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丁忧在老家的曾国藩接到一份清廷让其帮办湖南团练的谕旨。在好友郭嵩焘和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支持下,曾国藩将湖南各地的团练齐聚长沙,改为官勇,统一管理,完成了“募勇成军”的第一步设想。然后,曾国藩一反古代兵家论将、选将之法,大量提拔书生为将,并在初创陆师之后,又通过购买民船、自造战船、购置洋炮等方式,最终建立起了一支在技术与装备上大大超过太平军的内河水师。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曾国藩组建湘军之路异常艰辛,面对内外交困,曾国藩甚至五次自杀,多次留下遗嘱。但是,曾国藩“挺”了过来,直至历经两年之久的安庆战役以太平军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从此,深得君心民心的曾国藩位极人臣。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转机,就是组建了湘军。而组建湘军的过程,便是一个萃聚的过程——萃聚军队、萃聚人心。军队给曾国藩带来的,是荣誉;人心给曾国藩带来的,是英名。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之前,曾国藩是一介儒生,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带过一个兵。从咸丰三年开始,水逐渐聚成泽,在萃聚的过程中,曾国藩拥有了控制帝国命运的能力。那个时代的进士很多,为什么惟有曾国藩能做到这一点?问这个问题,就如同问“那个时代的儒生很多,为什么只有曾国藩能写出来《冰鉴》”?答案就是,曾国藩与其他人相比,少了一份私欲,多了一份道义。无论后人如何褒贬曾国藩,都不能否认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一切道义的制高点,就是忠君。曾国藩能成为“外王内圣”,就因为他的绝对忠诚和不遗余力。而这一点,就是美德正道,就是他能够完成组建湘军的萃聚过程的根本原因。

美德正道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但任何时代,惟有用美德正道聚集人心,才可能天下汇聚,顺利亨通。

#46.升卦:元亨。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解译】升卦象征进升之义。升卦中下巽为风上坤为地,风有气无质,亦最柔者,然时之既至,亦自地而上升。入乎情理顺乎自然,九二刚中之臣遇六五柔中虚己之君,因而至为亨通。能为大人所用,不必忧虑,上升必有吉庆。随大人向南征进则吉祥,心志得以畅行。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成高大。

【解译】木之生自小至大,人莫见其迹,顺其自然也。君子当顺行其美德,积小善以成就其崇高的名望和伟大的事业。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解译】初六被上允许其升,从而实现其上升之志,非常吉祥。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解译】九二与萃卦六二卦辞一样“孚乃利用禴”,但又有不同之处:萃之六二是以阴应九五之阳而求萃,需要引;升卦九二是以刚应六五之柔,相孚有喜而直接前往,可获无咎。升卦初爻和二爻皆言“信”,然表现形式不同:初之“允”为诚信在外,得到人们信任和认可;二之“孚”是诚信在内,以自己之诚信去祭祀,求先祖保佑,贡品少、形式简单都没关系。

九三,升虚邑。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解译】九三刚健,前方又是空虚无人的村落,故没有任何疑虑,可以放心大胆前进。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解译】六四柔顺得升,犹如顺从九五王到岐山设祭,吉祥而无咎害。

六五,贞吉,升阶。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解译】六五心怀贞正,积小以成高大,由阶而升,大大实现自己的志向,获得吉祥。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解译】冥,昏昧。上六阴柔无力,居升至极,已经头昏目眩,摇摇欲坠,故必须不停地坚持正道,才会有利。消不富,指盲目上升到极点,消耗过度,力量已经不足了。

在合适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升卦下巽上坤,坤为地、为顺;巽为木、为逊。大地生长树木,日渐高大成材,喻事业步步高升,前程远大。

一棵小苗,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壤里,能长成参天大树。这里面有两个条件:一是木,是树苗;二是土壤,是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也就是说内外因都同时具备,所以能成才。

据《隋书》记载,直到房彦谦任泾阳令时,山东历城房氏家族在两百多年间一直都为官从政:房彦谦的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簿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房彦谦十八岁时就担任了家乡齐郡的主簿,并一直在官府任职。但就是这样一位“世家公子”,却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他不仅将所得的俸禄全部拿来抚恤了亲友,还对儿子说:“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他的儿子就是唐朝首任丞相房玄龄。房玄龄博览经史,十八岁时中进士,后来和杜如晦一起成为唐太宗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史称“房谋杜断”。

祖上留下的最宝贵财产,就是家风。房玄龄虽位高权重,但为官谨慎。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讨论世袭的事,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和梁国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得自己身为宰相,应为各位大臣作出榜样,不应贪图私利,便上奏唐太宗说:“臣已经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致使朝政大乱。臣认为不妥,请陛下先罢免臣的刺史职位。” 唐太宗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他为梁国公。房玄龄辞掉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了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这样的行为,都是玄龄的功劳!”

后来,房玄龄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他初到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要拜他。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决不受。人们看到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房玄龄觉得自己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不宜长期身居高位,多次递交辞呈。唐太宗对他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国家长久以来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这样的贤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

房玄龄一生素俭清白,清正廉明,政绩卓著,任宰相达十五年之久,始终深得李世民信任。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小问题,去咨询心理学家时,他们常常会规劝我们:“循序渐进,因势制宜。”

循序渐进,因势制宜,说的其实就是升卦的含义。

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动荡的政局变换,铸就了房彦谦的清正品格和娴熟的从政能力。房彦谦又将这样的家风传给了房玄龄。有了这样深厚的土壤,房玄龄最终成为国之栋梁,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能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是天下父母的期望,但前程远大的,却未必都一定是栋梁,只要成才,就会步步高升、前途远大,只不过因为资质不同,远大的程度也不同而已。

《泾野子内篇》中有一篇《西邻教子》,讲的是一个老者如何培育五个孩子的故事:老大憨厚,吃苦耐劳,就让他学种地;老二精明能干,就让他学经商;老三是个盲人,就让他学算卦;老四是个驼背,就让他学织布;老五是个瘸子,就叫他学纺线。结果,五个被世人看不起的孩子都学到了谋生的本领。这说明,无论什么样的小苗,只要种在合适的土壤里,它都会长大成材——也就是说,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只要因势制宜,都是可以成材的;教育子孙也是一样的道理。

#47.困卦:亨,贞,大人吉。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彖》曰:困,刚(音yǎn)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解译】困为穷困,进退不得之时。揜,同掩。下卦坎阴多阳少为阳卦;上卦兑阳多阴少为阴卦,象征阳被阴掩蔽。九二阳爻被初六、六三的阴爻掩蔽;九三、九四的阳爻,也被上六的阴爻掩蔽,象征君子被小人穷困,故称困卦。从物象来看,坎流水,兑止水,止水蓄流水为节,止水为流水所泄为困,困将成枯泽。当困之时,下卦坎险,上卦兑悦,象征陷身于穷困之中,仍然自得其乐,能坚守自己的原则,贯彻自己的理想,故亨通达。二五刚中,有大人象,身困道亨,非大人不能。困上卦兑言,下卦坎失位为不信,困之时尚行不尚言,有言不信。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解译】遂,实现、完成之意。致,委。致命,指一切生死委诸天命之安排。坎水下流,兑泽无水而枯,困象。君子当处困穷之时,应当把一切生死委诸天命,而置其于度外,坚定志向,实现崇高的理想。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凶)。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解译】觌(音dí),见。初六不能行而坐困者,故有臀象。株木,不可坐之木。臀困于株木,指高不成;又入于幽谷幽暗不明,指低不就。三岁不觌,三岁言其被困时间之长,不觌言没有出头露日的机会。《帛书》在此爻辞之后有个“凶”字,可见初六处境很危险,几乎没有摆脱困境的可能。

九二,困于酒食,朱袚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解译】困于酒食,指不能建功立业,只能享受比较优厚的待遇。朱绂(音fú),天子祭服。九五来九二为朱绂方来。九二与九五不应,故利用亨祀(音sì),只可以为天子做一些务虚无实之事而没有过错;若出山做实权之事,则有凶险。中有庆,指九二有刚中之得德,故喜庆之事终将来临。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解译】六三想前进但有像巨石般九四阻挡,又无力突破;想后退,也有像多刺蒺(音jí)藜般的九二断后,难以安稳;不得已,转回家去,又看不到妻子。妻指应当相应的上六;但六三与上六都是阴爻,同性相斥,终于找不到安身的场所,故凶险。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解译】九四为诸侯,得乘金车。困于坎,困在身,而困于富贵,其困在心。九四与初六相应,初六陷在幽谷中,九四加以援救。然九四地位不正,力量不足,以致中途有困难,援救行动迟缓,不得不徐徐进行,但能够最终达到目的。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解译】劓(音yì),削鼻之刑。刖(音yuè),截足之刑。劓刖,指施以刑罚以治理众人。徐,渐。利用祭祀,指施以道德来治理众人。九五虽身居尊位而有志难申,通过刑罚来治理百姓效果并不好,不如以中直之德来循循善诱,借助道德的力量来教化百姓,从而使自己获得福气而脱困。

上六,困于葛,于;曰动悔有悔,征吉。

《象》曰:困于葛,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解译】葛藟(音lěi),藤蔓缠绕之草。臲卼(音nièwù),动摇不安之状。上六与六三不能相应,六三居位不当,而致上六亦像被葛蔓缠绕,无法挣脱,陷入动摇不安的险地。此时,动有悔,不动亦有悔,那就不如通过行动来改变困境获得吉祥。

首先要做的,就是克制欲望的膨胀

崔杼去吊唁齐国的一个地方长官,看上了这个长官的遗孀棠姜。为了确定能不能娶棠姜,崔杼特地卜了一卦,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为“遇困之大过”。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

因为崔杼是齐丁公的后代,棠姜是齐桓公的后代,两家都姓姜,按照习俗是不能通婚的。但崔杼不想善罢甘休,认为习俗是人定的,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就又命人卜筮,让神来决定这件事情。

占卜的结果为坎下兑上的困卦,其中第三爻是老阴,阴爻变阳爻,变成了巽下兑上的大过卦:困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七卦,下坎水,上兑泽,水在泽下,泽枯无水,有困之象,论述的是“君子”、“大人”处于困境及如何摆脱困境。大过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八卦,下巽上兑,兑为泽、为悦,巽为木、为顺,泽水淹舟,遂成大错。

崔杼得了这个卦,请来大夫陈文子。陈文子看了之后,说,这是凶卦,并把其凶险之处细细地讲给崔杼听:内卦是离,中男,即南方的象征,但变爻是六三,于是离变为巽,巽是长女。巽属风,风能吹落一切,吹落果实、吹倒树木、吹垮房屋,所以此女有克夫之象,不可娶,娶则无家可归。

陈文子的推算结果像一盆冷水,把崔杼浇得浑身冰凉,但棠姜的美色又让他无法死心,于是他找理由给自己辩解说:“棠姜是寡妇,死去的丈夫已经承担了凶险,对我是不会有害处的。”于是,他不听劝阻,执意娶了棠姜。

因为崔杼对齐庄公有拥立之功,两人的私交一直很好,所以,齐庄公常去崔杼府第。一来二去,齐庄公就利用权势与棠姜私通。因为他是国君,崔杼和棠姜都不能拒绝。但事情越发展越糟糕,到后来,齐庄王不仅到崔杼府中同棠姜鬼混,还一点儿都不把崔杼放在眼里,故意把崔杼的帽子带到宫中,随意赐给大臣。

崔杼对这件事情非常生气,就装病,然后借着齐庄公来“看望”自己、又找棠姜鬼混时,设计将他乱刀砍死。

杀死齐庄公后,崔杼以夜间误杀为由向国人做了交代,改立庄公的异母弟弟臼为国君,也就是齐景公。齐景公初立,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庆封挑拨崔杼的儿子们争夺做世子的资格,等崔杼的儿子们争斗起来后,他乘机派兵去把崔杼的儿子以及宗族亲属全部杀光,还烧了崔家的房屋住宅。棠姜不了解内情,以为是崔杼派人干的,气得自杀了。此时的崔杼已无家可归,也只好自杀——果然,应了陈文子“无所归也”的断语。

关于心理困惑,《易经》中多有涉及,细读困卦的爻辞,就能有所体味和感悟。清代官员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认为,“困”有不同的情形,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应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