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2254500000022

第22章 易经怎么解:用心理学破译六十四卦(18)

而赵葵在父亲奖赏不公差点儿引起兵变时,也是用的这一招。他说父亲只公布了一部分奖赏,还有一部分没有公布,这样一来,赵方就有机会对奖赏一事做出补救,官兵们面子上过得去了,不仅不再闹事,还对赵家父子感恩戴德。

#41.损卦: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君子以惩忿窒欲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解译】曷(音hé),同何。曷之用,即用何。簋,古祭祀时用以盛黍稷(音jì)之器皿。二簋,喻微薄的礼物。享,奉献或祭献之义,即以贡物奉献于尊者或祭献于神明。上行,向上奉献。损卦,指减省,其意在损下益上,损内益外,损刚益柔,损有余以益不足等。损非人情所欲,故必损当损,彼此诚信相通,如此才能获得大吉祥,才能没有过错,才能合乎正道,才能有所作为。损下益上之道惟在心诚,不必损其过甚,只要心存诚信恭敬,虽微薄之物,亦足以奉献于上。但损刚益柔必须有时,并不是刚皆宜损。天下间损其盈,益其虚,益极复盈而损,损极复虚而益,皆随时而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解译】惩,抑止。窒(音zhì),堵塞、杜绝。山下有泽,则泽水冲山而山颓,山石崩落而塞泽,故有损之义。君子者观察损卦,悟知当遏制怒气,杜绝嗜欲,以自损不善。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解译】已,竟、止。遄(音chuán),迅速。酌,挹、以手挹(音yì)取,不可过。尚,同上。初九以刚居刚,处于有余,宜停止所为之事,速往以益则为无咎,然当仔细斟酌,不可过损其刚。尚合志,指上方的六四与初九相应,志同道合。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解译】九二阳居阴位,刚柔适中,应以中庸为志向,贞正自守,征伐他人则凶。因为这样对于他人非但不能损伤,反而有利。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解译】天下万物皆由一阴一阳结合而成,故六三若一人单独前往,必定会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若与其他两人一起前往,就会因猜疑而被损掉。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解译】六四有柔弱之疾,宜速与初九阳刚相应,以受其助益而减损其疾,此乃可喜之事而无咎害。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解译】朋,双贝为朋。十朋即二十贝,指价值昂贵之宝货。六五失位不当,当受下益。乃至于受益价值昂贵之大宝龟,因有德配享而没有推却辞谢。此乃天佑,如此当然至为吉祥。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解译】上九居损之极而不可再损下而益自身。无损则事皆平均而无咎,理得安详而贞吉。此时适合前进做事。王者志量宏大,不损下益上而以天下为家,则天下人亦臣服,心为国而忘其家。

弱者的杀手锏: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损卦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

上山下泽,一方面,有大泽浸蚀山根之象,刚柔相推。古时候的一些军事家正是根据损卦的这个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己,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历史上这样的战例很多,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于雁门大破匈奴等,都是遵循的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此卦还有泽之自损以增山高之象。损之道,惟在心诚,只要心诚,在合适的时候,微薄的奉献也能换来出乎意料的大收获。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之后,秦国留了三个将军和两千士兵驻守郑国的北门,而郑国却和晋国结成了盟国。这件事情一直是秦穆公的心病,但为了不和晋文公撕破脸,一直没有什么动作。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因为晋国不会曝着国君的尸首来帮助郑国。

秦穆公动心了,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认为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所以坚决表示反对。但秦穆公不听,决定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发兵郑国。十二月,秦军从都城出发,很快通过了晋国的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第二年三月,秦军进入滑国(春秋时的小国,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内。

一个郑国的商人正在滑国贩牛,看到秦国的军队要去攻打郑国,急中生智,一边派人回郑国报信,一边冒充郑国的使者去见秦军将领孟明视,先送上十二条牛和四张牛皮,然后介绍说自己叫弦高,奉国君的命令前来犒军。孟明视听弦高这么一说,以为郑国真的早有防备,想到秦军偷着过了晋国的地界,离开本国已有一千多里了,如果此时突然袭击郑国,内外夹攻,胜仗是有把握的。可现在人家早有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去攻打他们,就没有胜算了。于是,秦军趁着滑国没有防备,抢了一些财物就班师回朝了。大泽浸蚀山根、刚柔相推,换个角度来说,也有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含义。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可谓刚、强;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仅率五万人迎战,将领年轻而且兵少,可谓柔、弱。但陆逊深谙兵法,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便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如此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又犯了兵家大忌,陆逊这才命令全面反攻,一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在这里用的,就是典型的损卦原理,如水浸山般的困住敌人,结果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扭转局势,然后以柔胜刚、以弱胜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面降低了,但相对而言,也意味着山增高了,这是道德高尚的表现。比如那位郑国的商人,他能牺牲十二条牛和四张牛皮换来郑国的和平,是因为他具有爱国之心。也就是说,持正道的人,才会做出这种损己益人、舍小得大的事情。

#42.益卦: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益,利有攸往,利渉大川。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解译】益卦源于否卦,乃损上乾之初阳,以益下坤之初阴,故有损上益下之象。能损上而益下,并由上位者施惠于下众,自然民众欣悦无比,而损上惠下之道,亦广受推崇,其道光明显著。九五爻刚中居正,与六二正应,君臣同德,天下受其福庆,故有所往而无不利。木为舟,有济险之才,震巽皆木,君臣同德,上下一心,犹如乘舟而行,渉难如常,而征途通畅。益卦下震奋动,上巽顺入,凡事无不可为,则日有进益而远无止境。损上益下之道,如天之施惠于大地,则大地化生而欣欣向荣,其所受益者,遍及万方。然而损上益下之道,不可滥增泛益,必须适时而行。《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解译】迁,就,向往。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猛;迁善属阳,改过属阴。君子者观察益卦,悟知当能迁善改过,增修己德。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解译】初九可以担当大事,从开始就吉祥而无咎害。下不厚事,指不扰民。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解译】六二受命荣任要职,犹如受赐以从外而来的价值昂贵之大宝龟,而未能推却辞谢,此时,需永远贞正才能吉祥。九五君王亦能享用到六二帝带来的供品,当然吉祥。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解译】告公,晋见九五君王。圭(音guī),玉器。六三阴柔不正,因三爻本身多凶,故益之用凶事,正位后便可无咎。凶事是指碰到灾荒等可以求上益之,而且必须以诚信相孚,依中道而行,向上求援时手里要拿着圭去进见以示诚信。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解译】三四在全卦之中,故皆言中行。当损上益下之时,最大的益下举动莫过于灾荒之年的迁都,但迁国大事须请示君王,因六四有中行之德和益民之志,故君王依从六四之议,而迁其国都,以恵庶民。益志,志在益下。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解译】惠心,即施惠天下之心。九五犹如心怀诚信之君王,天下皆受其益,故毫无疑问必获元吉。而庶民广受其益,亦以诚信感惠九五之德,自损益民,君王大得民心。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解译】莫,无。立心勿恒,指居心无常。偏辞,即片面求益之辞,不顾他人之损。上九居心无常,既可能损上益下,但也可能为自己利益,损下益上。若损下益上则有人会群起而攻击他,使其遭受凶险。

管理人的过程,就是满足人的欲求的过程

益卦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动而合理,天生地长,好处无穷。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懂得这个卦象的皇帝,都明白“损上益下”的道理,都是受百姓爱戴的好皇帝;但凡不明白这个卦象的政治家,反其道“损下益上”,改革都必然以失败告终。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司马光说得很明白:“国用不足,在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一味地瘦民以富国,是不会得到百姓拥戴的。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的改革亦是如此,以至于“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国富民穷,改革仍然以失败告终。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全盛时期,都是民殷国富,而且民殷在前、国富在后。比如汉文帝时期,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文帝以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和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三十分之一的土地税,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

不仅如此,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文帝诏令列侯回归封邑,不许留居长安,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产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关的“传”,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年,汉文帝又采纳晁错的建议,采取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由于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富民措施,中国古代社会由汉文帝时代开始进入治世,但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车骑服御之物却没有增添,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

心理学家马斯洛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是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管理人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人的欲求的过程。如果管理者只在乎自己的欲求,而忽略了下属的欲求,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上司,也把人管理不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益卦讲的就是为官之道。

汉文帝显然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很想治理好国家,于是采用了减省租赋、令列侯归国、弛山泽之禁、废除过关用传制度、入粟拜爵等手段富民,而且还躬修节俭,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足多了,汉文帝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作为的好皇帝。

和他相反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隋炀帝的横征暴敛,这个贪婪的昏君恨不得把天下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全都抓在自己手里,结果百姓连吃饱饭的欲望都得不到满足,还得为他挖河拉纤,远远地看他和花枝招展的美女嬉戏,怎么可能不将他恨得咬牙切齿?隋炀帝最终魂断江都,那是他罪有应得。

#43.夬卦:孚号有厉,不利即戎。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 ,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解译】夬(音guài),水聚于泽,积上至高,势必溃决。卦中五阳成长在下,一阴衰微在上,有刚决柔之象,故本卦取名为夬。夬卦下乾健,上兑说(音yuè),健而能说,决而能和,刚既要决柔,又要使柔顺从;君子既要决小人,又要让小人接受得了,此乃夬的最佳境界。君子要决去小人,需先于朝庭公布其一柔乘凌五刚之罪。同时以诚信诫众,不可因小人势衰而疏忽其危害,只有知道危险才能危而化光而不凶。决去小人时还要告诉自己的同志同邑,不利于即刻采取兵戎行动,此乃困穷之道,最好采用和平手段,使阳刚的力量自然增长,从而达到最终排除小人的目的。

《象》曰:泽上于天, ;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解译】泽上于天,一旦决而下注就成了雨。雨施于地则滋润万物,泽被天下。君子观此夬卦之象,就要施禄及下,以自居其德为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解译】前趾,使脚趾向前动,也即前进、前往。初九急于前进,去清除君侧小人,但若与敌不胜,则会自乱阵脚,产生咎害。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解译】惕,小心警惕。号,孚号,诚信为本才能号召民众,增强力量。莫,同暮。恤,忧虑。九二能警戒危惧、谨慎行事,即使小人趁夜举兵来袭,也不足忧虑。夬卦讲君子决小人。君子欲决小人,必先戒备小人,有备才可无患。

九三,壮于,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解译】(音qiú),指颧骨。九三能坚定不移地执行阳决阴、君子决小人的夬之志。然不可将夬夬之志毫无掩饰地表现在脸上,如此则有凶。九三与上六正应,故有“独行遇雨,若濡有愠”之象。独行指九三;雨指上六,泽上于天,故称雨;若濡指上六欲濡染九三;有愠指九三等君子脸有怒色。九三君子独行守正,不为上六小人所惑,终究将决去小人,是以无咎。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