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译】六三阴柔,与上无应,不中不正,以甜言蜜语的和悦态度为饵来领导众人,如此当然不利。不过,如果六三觉悟到此种态度的危险性而戒慎,则可避免灾祸发生。
六四,至临,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解译】至,亲临现场。六四当位,居于上卦之下,正是地与泽接触之处,故领导能亲近于所临之民众,没有咎害。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解译】知即智。六五大君行为中正,最适宜以智慧来统御民众,如此当然吉祥。
上六,敦临,吉,无咎。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解译】上六领导心意专注于内部,以敦厚仁惠之德来统御民众,吉祥而无咎害。
项羽为什么至死也没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算卦,他每次都是在深思熟虑,甚至胸有成竹之后,才用卦来为自己的行动做最后的决断。刘邦一生的两个最重要转折点,都是因为算卦而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一次是他奔走芒锡山时卜得乾卦,暗暗地横下心来要当皇帝;另一次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他受萧何、曹参等推举,聚兵三千人在沛县竖起反秦的大旗时,卜得临卦,明白了像自己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要想当上皇帝,就必须善于“将将”。
临卦下兑、上坤,兑为泽、为水,坤为地、为土,两者结合,正是居高临下,君临臣子之象。《象》辞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意思是说,在上位者必须要爱护、包容百姓,要用教化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这一点,在刘邦与韩信之间,表现得最突出。
韩信善于带兵。一次,韩信率领一千五百名将士与楚军交战,初战楚军败退,汉军也有死伤。韩信带着剩余兵马返营,行至一山坡,忽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见对方有援兵赶来,一时摸不清虚实,军心大乱。韩信趋马来到山顶,看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三人一排,结果多出两名;接着命令士兵五人一排,结果多出三名;他又命令士兵七人一排,结果又多出两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一千零七十三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于是士气大振,交战不久,楚军便大败而逃。
后来,刘邦与韩信闲聊,问韩信:“如果带兵打仗,我能够统领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只能率领十万。”刘邦又问:“那你呢,能统领多少?”韩信说:“我统领的兵马越多越好。”刘邦就问:“那你怎么被我擒住了呢?”韩信说:“陛下不擅长带兵,但是善于指挥大将。”
临卦六五爻辞是:“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意思是说,真正聪明睿智的领导不必事事过问,而应当以智慧统领民众。刘邦的统治之术正是如此。
现代心理学在讨论“费斯诺定理”时,一般的解释是“管理者的耳朵比嘴巴重要。”于是很多人就片面地理解成“学会倾听”、“让对方感觉到你在认真地听他的倾诉以取得他的好感”、“耳朵比嘴巴更重要”等等。然而,如果我们像演员演戏一样,即使演技再好,让人看起来再专注,又有什么用呢?“费斯诺定理”的精髓在于:让对方做他自己想做、而我也需要他做的事情。他要倾述,我也需要他倾述的内容,于是我只需要让他做,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起兵,以实力而论,项羽比刘邦雄厚。灭秦后,战争由反秦转变为刘项二雄争天下,其间刘邦很少有亲身冲杀的经历。《史记·项羽本纪》载,荥阳大战时,项羽曾向刘邦挑战:“天下数岁不安,皆因你我二人。我愿与你单独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父老受苦了。”刘邦却一口就拒绝了,笑着回答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可见,刘邦很有自知之明,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他最终夺得了天下,就是因为他能够让“三杰”死心塌地出生入死,而项羽死前的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暴露了他至死也没有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刘邦是多么理解这个在他死后两千多年才被身为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的费斯诺提出的新观念啊!
#20.观卦: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解译】盥(音guàn),祭祀前洗手。荐,供献祭品。盥而不荐,指保持祭祀前洗手而没有供献祭品时那种诚敬专一的心境。孚,诚信。颙(音yóng),肃敬。若,语气词。巽,逊。忒,差错。观卦两个刚爻雄踞于上,下坤为顺上巽为入,九五爻阳居阳位得正且中,所以站在高处,视野广阔,天下万物皆顺而入眼中,同时以持中守正的态度能正确地观察事物。君子居上,为下民所观仰,必极其庄敬,如临大祭,祭祀开始时洗净双手,还来到供献祭品时,心中诚信已经庄严地表现出来,如此则下民不教而自化。观看天的神奇规律,四时交替毫无差错;圣人借用这种神奇规律来施行教化,就能使天下人顺服。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解译】省,察看。风行地上,遍触万物,有周观之象。先王效法它的精神,省视天下四方,观察民情而设立教化。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解译】所观甚浅,像儿童一样观察,对于小人来说没有过错,君子则必会有遗憾。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解译】六二见识不广,如同一个足不出户之人,从门缝里向外窥看,只能见到一星半点。这对于不出闺房、自守贞洁的女子来说尚属正常;而对于要成就大业的男子来说,却是羞丑之举。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解译】生,生活中的行为举措。六三能够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而未失常道。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解译】光,光景,形势。宾,作宾,仕进。六四观察国中的风俗美恶,政教隆替,以进仕王庭,辅翼君王,而君王亦以宾礼相待之。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解译】九五能够统观全局,省察民情,作为反观本身作为的借鉴,故君子无咎。六三之我生指我,九五之我生指民。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解译】上九能够不安于现状,进一步深察天下万物,知物之所为而明辨是非,故君子无咎。
希望和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最早见诸我国典籍的卦例,是《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记载的周史所卜的观卦。
公元前705年,陈厉公喜得贵子,因为希望自己的领土完整,更希望自己的国家安然无恙,他给儿子取名为“完”。正好在孩子出生那天,周天子的一位太史官带着《易经》经过陈国。陈厉公款待了这位史官之后,就请他为儿子占一卦。
周天子的这位太史官一演的结果为少阴、二演的结果为少阴、三演的结果为少阴、四演的结果是老阴、五演的结果是少阳、六演的结果为少阳。将六次演算的结果重叠起来,便得出了坤下巽上的观卦。其中只有第四爻是老阴,为变爻。遇变爻就取它的反面变化,阴变为阳,这样,第四爻的六四,就变为了九四,于是坤下巽上的观卦,就变成了坤下乾上的否卦。按照当时的说法,便是“遇观之否”。
古人解卦,有的根据变爻卦辞解卦,也有的只根据卦象来解卦,周天子的这位太史官深通《易》理,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观卦第四爻是阴爻,爻辞为“观光之国,利用宾于王”。周天子的这位太史官在这里把“国”解释为国家政权,但国字下面有光,光自外而来,说明“其身在异国”,孩子将来可能去异国做国君。而国字上面又有观字,所以,“非此其身,在其子孙”。也就是说,公子完将来不在陈国做国君,做国君的也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子孙。
观卦下坤地,上巽风,所以有风行地上之象。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万物迎风而起,各得其所化,所以有上观视于下、下观仰于上之意。否卦坤下乾上,中间第二、第三、第四爻是艮。艮为山,由土堆积而成,与观卦、坤卦下面的坤相应。所以,周天子的这位太史官分析说:“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
顶上有天、下面有土、中间有风,于是有山,有山就意味着有巨大的财富。在那个时代,谁才可能拥有巨大的财富呢?周天子的这位太史官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由此,断定公子完将来是要做一方诸侯的。
肯定了公子完的后代将要做王以后,接下来便是断定在哪里做王。关于这一点,周天子的这位太史官依然是围绕山来分析的。因为尧帝当年曾经命令掌管四岳的姜姓官员协助大禹治水,所以说,“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
于是可以得到结论:这个孩子具有光大一个国家的运气,不过不在陈国本国,而是在姜姓之国。
果然,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动乱,已经33岁的公子完只身逃往山东齐国,齐桓公把田城赏于他。公子完于是以封地为姓,改原来的妫姓为田姓,史称田完。田完去世后,他的子孙势力逐渐扩大,到公元前410年,其八世孙田惮子建立了与姜太公开辟的姜齐并立的田齐。公元前356年,田完的十三世孙进爵为王,便是齐威王,以后,田家长盛不衰,直到六国统一。
要想成功,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保证一个人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能让人支撑到最后。所以,马克·吐温说:“信念达到顶点,能够产生惊人的效果。”而“韦奇定律”更是直接告诉我们:“希望和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通过《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我们不仅能看到公子完出生时,周天子的太史官为他所卜的卦,还能看出他和他的子孙为实现“光大一个国家”所持有的坚定信念和付出的艰辛努力。
33岁的公子完逃到齐国,一向爱才的齐桓公打算封他为卿,但他却说:“我是出逃而来的臣子,若能获得大王的宽恕,宥免罪过,已经是我的福分了,岂敢接受这一高官。”于是齐桓公改授他掌管各种手工业的基层官工正,公子完接受了,他谦虚谨慎的性格和办事认真的作风,深得齐桓公赏识。有一天,齐桓公去公子完家中饮酒,天色已晚时,公子完说:“臣只在白天请主公饮酒,未曾在夜间相请,故尔不敢留主公吃夜宴。”齐桓公叹道:“敬仲很懂礼节啊!”于是,把田城赏赐给公子完,而公子完的子孙正是因为继承了这样的好品质,谦恭有礼、潜居抱道,才有了后世的数百年基业。
#21.噬嗑卦:亨,利用狱。先王以明罚法
噬嗑,亨;利用狱。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解译】噬(音shì),咬;嗑(音kè),上颚与下颚合拢。噬嗑,上下颚咬合,将吃的东西咬碎。章,显明。噬嗑卦,是在上下颚中间,加了一个阳爻,成为咬合咀嚼的形象。凡事不能亨通,必然中间有障碍;如果将中间的障碍咬碎,当然就亨通。如此,象征执法断狱,铲除构成障碍的不良分子。噬嗑卦从否卦而来,否卦初六与九五互换而成噬嗑。噬嗑卦三阴三阳刚柔相分而各半。下卦震雷为动,上卦离火为明,雷霆万钧的威势与足以明察秋毫的光明相互配合而光彩炳然,象征治狱必须具备的条件。六五得中,柔爻刚位,虽不当位,但刚柔兼备,故有利于执法断狱。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
【解译】勑(音chì),整饬。雷电是噬嗑卦的象征。雷动则有声威,离电则能明察事理,先王观此卦象,严明刑罚,肃正法令。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解译】屦(音jù),履,以足穿着之意。校(音jiào),脚桎,束缚足部之木制刑具。灭趾,限制脚之行动。初九初犯刑法,其过轻微,故仅处以穿着窒足之刑械,限制其行动之刑罚,因初九得正,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故无咎。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解译】肤,柔软的肉。灭,浸没。六二施用刑罚公正适切,处置所乘初九阳刚罪犯,就像咬柔软的肉那样容易,给予其割鼻之刑,而起到惩诫效果,故无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解译】腊肉,晒干之肉。毒,味浓。六三阴柔,不中不正,优柔寡断,施用刑罚时不能公正适切地顺利进行,就像咬坚硬又味道浓烈的干肉,不易下咽,会有小挫折,但经过咬碎之后,就能排除障碍,最终无咎。
九四,噬干,得金矢;利艰贞,吉。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解译】干胏(音zǐ),晒干的带骨的肉块,喻难以施刑者。金矢,喻秉性刚直者。金,刚;矢,直。九四施用刑罚时不能顺利进行,犹如咬带骨之肉块,而触之于骨,难以啮合,惟其阳刚,秉性如金矢般之刚直,故有利于艰难中贞正自守,获得吉祥。未光,指九四身陷艰难而光明不显。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解译】噬干肉,喻施刑于不服者。黄金,喻人心之刚毅坚贞者。六五施用刑罚时不能顺利进行,犹如噬咬干肉而难以下咽,必须以黄金般刚毅之品格来坚守正道,虽有危险,但处理问题方式方法得当而最终无咎。
上九:何校灭耳,凶。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解译】何,同荷,负荷。校,木制项上之枷锁。对项上荷枷者,从下往上看,不见耳,故曰“灭耳”。
上九刚愎自用,有聪不明,屡受劝诫而充耳不闻,纵声色之欲而羁凶,颈项上被套上枷锁,施以严刑,故有凶灾。
冷热水效应:刚柔相济的不二法门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活捉了颉利可汗,将东突厥彻底消灭,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然而,面对李靖为大唐帝国立下的不世之功,唐太宗却在欣喜之外,多了一层忧虑,以至于食不甘味。嘴里咀嚼着食物,太宗的心里突然想起了《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噬嗑卦。
噬嗑卦离上震下,离为阴卦,震为阳卦。阴阳相交,咬碎硬物,喻恩威并施,宽严结合,刚柔相济。
这个卦,让太宗顿时有了主意。然而,凯旋途中的李靖却并不知道太宗的心思。当他满心欢喜回到京城时,迎接他的,却是当头一棒:被御史大夫温彦博以“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为由狠狠地参了一本。虽然相对于“平灭突厥”这样的不世之功,顺手牵羊几件战利品算不得什么,但真要追究起来,往小了说,是个别士兵违抗主帅命令,犯了军纪,抓几个出来治罪就能了结;往大了说,却是主帅纵容部属趁机掳掠、中饱私囊,不但可以把打胜仗的功劳全部抵销,而且主帅完全有可能为此锒铛入狱、前程尽毁。现在,既然皇上在追究这件事情,那自然就不可能往小里说了……李靖顿时方寸大乱。
果然,上了朝堂,温彦博的奏疏被当众公开,太宗一一细说、刨根问底,把李靖狠狠地训斥了一番,自始至终没有提及此战的功勋。磕头谢罪之后,李靖回到府里,吩咐家人谢绝所有客人,自己要闭门思过。
就这样战战兢兢地过了些日子,李靖终于等到了太宗的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