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223100000044

第44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4)

一是表现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推动力量。对生产的依赖关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性。恩格斯依据古代天文学、数学、力学发展的历史,阐明“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早就被生产所决定。”(《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近代科学与古代一样,也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恩格斯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预料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高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后来,他又以流体静力学的产生和电学的发展为例,进一步论证了:“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89页)“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二是表现在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手段,使科学实验成为可能。系统的科学实验的产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起点,而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提供则有赖于生产。恩格斯指出,由于工业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已往完全不同的进行实验的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制造成为可能。人们能够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8页)三是表现在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观察材料。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自然科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9-50页)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对社会制度的变革产生作用,同时,它又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恩格斯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地超过以往各时代的技术。但恰恰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马克思指出:“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是通过使工人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2页)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真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社会条件。恩格斯说:“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自身以及他们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在内,都将突飞猛进,使已往的一切都大大地相形见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8页)再次,科学技术既是推动哲学意识形态发展的力量,但是,它又要受到哲学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力量。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在唯物主义者那里,这已经是一目了然了。”(同上,第222页)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针对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可以脱离哲学、可以抛弃哲学的幻想,指出科学工作者一定得受哲学思想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一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呢,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形式的支配。”(《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科学家应该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只有它“才为发生于自然界中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似物,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作用的论述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当时俄国的经济状况作了全面的分析,着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步骤和形式。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需要科学,他说:“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170页),“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8页)“必须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和农业。”(《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350页)“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14页)“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0页)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列宁认为科学技术将会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他以农业为例谈到:“对农艺学的科学的运用,打破了几世纪来农业的停滞状态,推动了(并且继续推动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5-96页)。

而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使得“电力已经能输送到遥远的地方,运输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只要花较少的(同现在相比)费用就能以每小时200多俄里的速度载运旅客,因此,要让大体上平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全体居民共同享用几世纪来在少数中心城市积累起来的科学艺术宝藏,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困难了。”(《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32页)为此,列宁号召发展大工业,认为,“只有大机器工业才引起急剧的变化,把手工技术远远抛开,在新的合理的基础上改造生产,有系统地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96页)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时谈到:“科学和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都不可避免地、毫不留情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小生产的基础”。(《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页)列宁还谈到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作用。他说:“技术革新既使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集中起来,使资本主义企业中的劳动过程社会化,于是日益迅速地造成以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进行社会革命的物质可能性”。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754-755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彻底取得胜利。”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9页)列宁认为,不仅要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而且要充分利用管理科学的有价值的新成果。他要求全体干部学习世界上一切管理科学的新成果,包括泰罗制中许多科学的先进的方法,因为它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11页)作为管理干部,“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4页)“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348页)列宁还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专家的作用,他指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01页)。“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需要一千个具有各种知识、技术和实际经验的头等学者和专家来指导国民劳动,以便尽可能迅速地发展全国的经济。”(同上,第511页)要“像我们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真诚工作的、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91页)继列宁之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且认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最有利的环境,“可以成为不受束缚的科学的堡垒和苗圃。”(《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4页)因此具有远大的前途。在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掌握了新型机器制造技术的原因时,斯大林说:“在我看来,这样迅速地掌握了机器的制造并不是因为俄国工人有特别的才能,而是因为生产事业,比如说,飞机、飞机发动机、拖拉机、汽车、机床等的制造,在我国不是被看做私人的事业,而是被看做国家的事业。在西方,工人进行生产是为了领取工资,而把其他一切都搁在一边。在我们这里,生产被看做公共的事业,国家的事业,被看做光荣的事业。”(《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6-237页)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掌握科学技术。1925年底召开的苏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斯大林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谈到,要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他认为在经济上技术上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不仅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必须占领科学这座堡垒。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专家,需要在各个知识部门成为行家的布尔什维克干部。

斯大林指出:“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如果工人阶级不能摆脱没有文化的状况,如果它不能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如果它不掌握科学,不善于根据科学的原则来管理经济,那它就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5、64页)“不掌握科学是不能领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的。”(《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3页)在谈到农业生产巨大增长的原因时,斯大林说:“这种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这种增长的源泉就是现代技术”,“并且不仅仅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技术不能停滞不前,它必须继续日新月异地改进,旧的技术必须作废,代之以新技术,新的再代之以最新的。”(《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08页)只有钻研技术,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会有甚至我们现在不敢梦想的速度。”(《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页)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斯大林十分强调尊重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他认为,要实现工业化这样的巨大任务,“如果没有富有朝气的人,没有新的人才,没有新的建设干部,那就不可能实现。”(《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4页)因此,必须改变对旧知识分子的政策,要关怀他们,“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人的野蛮态度,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4页)斯大林呼吁:“布尔什维克应当掌握技术。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页)“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6页)列宁和斯大林以上一系列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使前苏联成为经济、科技、军事强国,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

“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高瞻远瞩地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规划,并且采取果断的措施发展原子能等新技术。同时在理论上,他们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科学技术和发展生产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论述。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国家科委工作时讲到: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转引自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5月23日)为此,毛泽东非常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掌握科学技术。1955年3月,他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讲到:“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现在需要一个技术革命,……提出技术革命,就是大家学技术,学科学。”(转引自《不断革命》,《红旗>1959年第1期)为了要实现尽快地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这一宏伟的目标,关键在于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18页)“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同上,第620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1957年10月在《做革命的促进派》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技术人才还很不够,培养人才是一个重大任务。要做好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的工作,让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