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223100000043

第43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3)

的战略,“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之后,中央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1988年3月10日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李鹏在会上作了《发挥科技优势,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的讲话,他强调了科技进步的战略意义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指出,“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转变机制这一核心。科研机构也要试行承包责任制,把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引入科技工作。实行优胜劣汰;对科研项目要进一步推行基金制、招标制和技术合同制,继续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技术开发活动,要以商品为龙头,到市场竞争中去接受检验,真正转变到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一批民办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蓬勃兴起。这些机构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实行技工贸一体化,在人事上实行择优选聘,在分配上,与经济效益挂钩。这些机构的出现,使得单一的国家办科研的局面开始改变,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使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和实业家脱颖而出。这对于如何搞活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88年5月3日,根据十三大和全国科技会议的精神,国务院又一次作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鼓励科研机构切实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科研机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通过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对科技进步做出贡献,来改善自身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为了解保科技和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切实保证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国家对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简政放权,使科研机构自主地向开放、联合、竞争的方向发展”,“在深化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改革的同时,积极支持和促进集体、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科技机构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或支持科技人员以调离、辞职、停薪留职、兼职等方式,创办、领办或承包、租赁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或到农村进行有偿服务和技术经济承包”等要求。

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后,国家“八五”计划全面贯彻了这一思想。李鹏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显著地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真正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报告》还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这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科学技术本身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引进和创新、应用和推广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科研机制。要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科学技术工作的主战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应用技术研究、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三个层次上的科技工作,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要注意跟踪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进程,努力在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型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激光、超导、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的成果。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稳定和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进一步发挥专利制度在发展科技事业中的作用。”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直十分重视。从18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探索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等问题。阐明了以下一些基本观点。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人类认识自然是为了变革自然,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科学与生产相互关系的新特点后,最先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217页)这些论述确立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的重要思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首先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同上,第210、220页)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着,而且也以知识形态存在着。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一般的社会生产力,与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是有区别的,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科学可以而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这种转化就体现在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和智力的因素在物的因素中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220页)这就是说,生产工具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物化,是自然科学知识转化的结果。自然科学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是以技术为中介的,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物质要素中,并和物质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力量

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对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成为生产力中的强大力量。恩格斯说:“现在,蒸汽织机得到了实际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所有的机器都经过无数次微小的但终究是很有意义的改进,而每一个新的改进都给与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以有利的影响。所有的棉纺织业部门都革命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8页)“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8页)马克思也指出,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原材料的变化,开辟了新的劳动资源,“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7页)此外,马克思还提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管理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的思想。他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本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的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在1847年初就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4页)揭示了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变革中的作用。

后来,马克思在阐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时,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集中到一点就是产生社会革命。马克思在评说1848年欧洲革命时指出:“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恩格斯也指出:“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6页)恩格斯在《奥地利末日的开端》中还说:“’我和梅特涅还支持得住。‘的确,法国革命、拿破仑和七月风暴都支持过来了。但是却支持不住蒸汽。蒸汽开辟了穿过阿尔卑斯山脉和波希米亚森林的道路,蒸汽使多瑙河失去了作用,蒸汽彻底摧毁了奥地利的野蛮,因而也就摧毁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根基。欧美的公众现在可以高兴地看到梅特涅和整个哈布斯堡王朝怎样为蒸汽机轮所撕碎,奥地利君主国又怎样为自己的机车碾裂。这是非常有趣的场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21页)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作了十分详尽的研究。他们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政治以及科技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考察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发展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却是依赖着生产才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