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223100000045

第45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5)

但是,毛泽东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相反,他认为,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根本转变,“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现在多数知识分子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9页)在实践中,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都错误地打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并把知识分子列为“臭老九”,严重地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三、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崭新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卓越的贡献……

(一)从发展生产力到发展第一生产力,把现代生产力发展主要归结为高科技的发展

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必须遵循的一条普遍规律。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它应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古代社会,发展生产主要靠人力和消耗资源,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手工劳动。到了近代工业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是靠生产工具的变革来实现的,而变革后的生产工具本质上是一种物化的智力,或者是一种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科学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被包含在机器生产力中。因此,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的时代特征,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说明科技已成为生产力中的重要部分。从那时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又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当代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邓小平根据生产力的新的时代特征,指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87页)这样,邓小平就把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地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邓小平还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依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出在现时代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发展高科技,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从发展科学技术到发展教育,把教育与科技列为同等重要的发展战略

在近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后,生产对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有没有或有多少科学技术知识,成为劳动能力大小的关键问题。然而,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经过学习,接受教育和训练。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清楚地了解教育同科技与生产的关系,他们非常重视教育问题。

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95页)恩格斯也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23页)现在,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后,经济建设只有紧紧抓住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发展,这就更加突出了教育的迫切性。邓小平把教育问题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提出发展战略的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与科技,从而把教育与科技列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深刻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内在关系。邓小平说:“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无论如何要逐年加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50页)“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条件下,邓小平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最为科学的说明。

(三)从发展科学技术到重视知识分子作用,把知识分子当作工人阶级队伍的先进部分

脑力劳动、知识分子等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工业大生产加深了劳动分工,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这一分离也丝毫不妨碍: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所有这些人不仅直接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并且用自己的劳动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因而不仅把自己的工资再生产出来,并且还直接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44页)这说明,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是被剥削的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此,恩格斯还提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概念,并说:“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87页)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知识分子的传统,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邓小平不仅重新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结论,而且把知识分子从“老九”提到“第一”的位置,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队伍中最先进的部分之一。邓小平对科技工作者充满敬意,他说:“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他还正确地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体力劳动的份量会越来越减少,脑力劳动的份量会越来越增加,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将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邓小平对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发出来的知识分子问题作了最为科学的阐述。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指导着我国确立了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基本战略

发展经济、搞好生产首先应该依靠什么?按照过去的思路,往往是只注意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忽视甚至无视以科学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有些工厂企业的领导,生产一忙就搞加班加点,靠“群众运动”完成生产任务。现在,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经济发展的快一些,必须依靠科技”、“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的深刻道理,完成了发展经济立足点的转移,把国民经济发展转向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在80、90年代,我国先后组织实施了三个层次的科技工作战略部署:一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工作,包括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重大技术攻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进和提高工农业及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在这一层次上,国家先后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1982)、“星火计划”(1985)、“丰收计划”(1986)、“燎原计划”(1988)、“三一二八工程”(1995)、“富山计划”(1996)、“科教兴村计划”(1996)与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等一批科技计划。二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争取在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内有新的突破。在这个层次上,国家实施了“863”计划(1986)、“火炬计划”(1988)。三是基础性研究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在这个层次上,国家制定了“基础性研究计划”(1989)、“社会发展科技计划”(1995),明确基础性研究的战略目标与中心任务,实行确保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方针,并实施了“攀登计划”(1992)、“展望计划”(1993)。在总的战略部署上,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二)指导着人们确立了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念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科技人才和知识运作的结果,人才和知识是科学技术的主体。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占有突出的地位。现在,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和国家不仅从政治思想上关心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成长,而且还从工作和生活方面改善科技人员的条件和待遇。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实行工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取得较高的报酬。对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科技人员,可以实行课题津贴制。要继续改善科技人员的住房条件。党和国家各级政府还要在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方面多做一些实事。要大力表扬和奖励对国家有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

(三)指导着我们党加强对发展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

和其他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样,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中,邓小平也强调了党对发展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邓小平指出:“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96页)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之所以是科技发展的关键,这是因为党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对于科技工作可以发挥重要的指挥和决策作用。继续推进科技体制的改革,增加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努力推动科技的进步,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的领导,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每年要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门研究科技工作,切实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在战略上把握好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各级党政领导要对落实各项科技政策、措施的情况经常进行督促检查。为了加强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的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增加科技意识,善于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处理问题,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能力。

(四)指导着我国树立了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目标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是要奋力赶上世界的潮流,以国际科技先进水平为目标,后来居上,振兴中华,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邓小平强调“中国一定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主动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要占有一席之地,其意义极为深远。这个目标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一定要力争实现。现在,我国已确立了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在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在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脱节

科学技术只有与生产相结合,才能把科学技术的无形价值通过生产转移到产品中去。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科研体制的影响,科研与生产存在严重脱节。从科研成果的提供者科研院所来说,一是大多数研究人员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够,不知道哪些技术是企业急需的,哪些技术是哪一类企业适合的,更不知道企业接受技术有何困难,因而不可能真正从经济部门的需要出发从事研究开发;二是许多研究人员甚至从认识上仍没有真正把满足企业生产需要放在第一位,以为技术难度越大的成果就是应用前景越大的成果,或者还认为科技工作者只负责出成果,至于如何应用到生产中去那是企业家的事;三是所研究出来的成果或者本来的应用前景就不大,或者虽有潜在应用前景却并不真正适合当前需要,即使真正为企业所需要的成果也由于工程化程度低、使用困难,企业难以利用。再从科研成果的使用者企业来说,主要是企业改革滞后,企业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既无动力,也无压力,所以没有表现出对科研成果的强烈需求;此外,一部分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普遍不景气,虽有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愿望,但无力支付成果转让费用,只好作罢。

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上述表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科技体制不合理。首先,从科技管理体制上看,科技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科技人员做出特别适合企业需要的成果,无疑是一种苛求。只有企业自己的研究机构才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有什么困难,才能选择企业最需要、最适合的技术,解决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从科技运行机制方面看,科技体系条块分割,中科院系统、国防军工系统、高校系统、各部门、各地方等几大科技力量基本上维持部门所有、自成一体的状况,“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必然产生种种不协调的负效应。

(二)科研投资主体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