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223100000020

第20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6)

6.对外开放必须同国内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结合进行这是一个崭新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理论重大发展。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各是一个总体,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而经济体制改革,又将进一步促进更有效的对外开放。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重大实践意义

(一)改革使人们摆脱了过去僵化的思维模式,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改革首先在思想上树立新观念、破除旧观念,创立新模式废除旧模式,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的历程首先就是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历程。在观念上,改革破除了等级特权观念,树立了平等权利观念;破除了专制观念,确立了民主观念和监管制衡观念;破除了集权观念,树立了分权观念;破除了身份观念,确立了职业观念等。改革使中国社会的观念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是各个学科的各个领域,新的观念层出不穷。在思维模式上,改革破除了过去僵化、封闭的思维模式,确立了开放、发展的思维模式。“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模式贯穿了改革的全过程,依靠人民群众自己思考和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最终恢复与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明确了中国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确立了社会发展新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原则,明确了改革的性质和改革道路。改革确立了中国社会完成社会转型的目标;通过改革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明确了中国的基本国策,明确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目标: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国家目标。树立了两个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从数量扩张到质量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壮大,我国社会获得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改革使中国摆脱了旧传统的影响,逐步开始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

改革在农村,首先打破了集中劳动和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改革还使农村生产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奔市场的结果,是农村经济集团的崛起,集约经营方式出现,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城镇通过改革,企业活力逐渐增强,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城镇职工生活有了显著改善。改革使市场供应大大改善,消费品长期严重匮乏的局面已基本扭转,通过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改革商品流通体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繁荣稳定。改革使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显著改变,逐步转向大体协调发展的轨道。

过去比较薄弱的工业、轻工业得到了加强,农轻重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改善,兼顾了积累和消费,在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时,保持了积累。

基本建设投资中,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也调整到合理的比值。

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完成。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排序已从80年代的第十一进入世界六强,国内生产总值1997年达到74772亿元,进出口总额达325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997年达1399亿美元。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多吨,粮食总产量向一万亿斤大步迈进,大中型电厂发电量连续5年每年增长1千万千瓦小时以上,居世界前列。据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的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战术战略部署。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健全的宏观调控体制,商业银行转轨,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贸易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都取得决定性的进步,到2010年基本完成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改革形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体系等措施,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立正在积极稳步推进。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综合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只要我们继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就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1世纪的中国就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

(四)对外开放改变了我国长期对外闭关锁国的状态,加强了国内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使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繁荣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开放,我们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活跃了市场;对外开放,吸收了大量外国投资,加强了重点项目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建设;对外开放,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促进了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经济特区的建设,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开放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逐步成为我国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资金、支持和对外搞活开放的窗口。1997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3231亿美元,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399亿美元,由于实行对外开放,我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经济相衔接。到200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4000亿美元。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利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21世纪的中国必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

邓小平曾经说过:“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改革所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是一场崭新的革命。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新经济体制、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命运问题。邓小平在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同上,第237页)要实现我国的全面现代化,改变中国社会落后的面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老路是不可能的,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当既定的体制对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时,就必须大胆的对原有体制、模式进行的改革。在谈到改革问题的历史教训时,邓小平认为在涉及到体制问题时,过去我们往往不敢打攻坚战,总是打外围,从而失去了深化改革的机会,而且也使原先取得的改革成果半途而废。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同上,第149页)“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同上,第138页)在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对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只有全面协调的改革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我们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同上,第241页)20年的改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从农村开始延伸到城市,从经济体制的改革扩展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体制外的改革到体制内的改革,改革是新时期的中国人民走上现代化制度的生命线。

对外开放使中国城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战略,有步骤地推动中国经济逐步走上世界,无论是经济能力还是经济总量,中国经济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使中国经济和世界衔接起来,为跨世纪的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贸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带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更新换代。吸收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中国经济能力大大提高。通过沿海、沿江、沿边、内地的梯次开放,中国经济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面对国际经济体系和高新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世界,邓小平以它独有的政治家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以战略家的胆识和新的思路,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由沿海到内地梯次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地闯。”(同上,第372页)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期间,邓小平说,就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根据邓小平的倡议,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工作组赴广东、福建考察,经过研究和论证,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市办特区。1983年邓小平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的不够”。(同上,第375页)他主张利用外国智力,技术合作,推动我国重点建设及各方面。建设。1984年1月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以后,进一步拓展了大开放新思路。根据邓小平的意见,14个沿海城市全面对外开放,到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又全面开放,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的前沿地带。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有重点、多层次的推进格局。进入90年代以后,邓小平认为上海的发展问题关系到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