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223100000019

第19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

1.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的发展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社会矛盾。这个基本原理,是考察人类社会各种社会形态的根本方法。在考察具体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动力时,必须将这个普遍性、一般性的表述具体化。这个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因此推动每个社会前进的具体动力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具体的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和斗争。因此在这个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指出:“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74页)列宁也指出:“历史的真正动力是阶级之间的革命斗争”(《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原因就是,阶级产生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就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尽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作进一步的说明。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对抗,但是矛盾还存在。他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出具体分析。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一直到晚年才开始纠正自己理论上的错误,开始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后来毛泽东又把基本矛盾解释为,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且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最终走进谬误。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又将这一理论向前发展了。邓小平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研究。”(《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版,第281页)邓小平完成了毛泽东没有完成的第二步,把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集中表述为社会生产力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体制之间的矛盾,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的一般认识,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坚持。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表现,进而揭示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之间的矛盾。这里所说的社会体制是必须改革的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社会体制,也就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指明的“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矛盾,最主要矛盾,根本出路就在于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僵化体制,使之充满活力,从而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实际需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大大拓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探索主要矛盾急需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就有了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

2.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突出强调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基本对社会形态的基本认识。随着阶级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当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再存在,阶级斗争还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大多数社会矛盾已经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集中的表现作明确的判断。

建国之初,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就会自然发挥其巨大的优越性。实际上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毛泽东在1957年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68页)不久,毛泽东又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还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仅混淆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具体表现的差异,而且抹杀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形式的不同,妨害了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区分。这种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错误认识,贯穿了共和国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是建国后一系列“左”倾错误在理论上的支撑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时应力求指出其特殊性,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现阶段的表现形式,为确定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既然我国生产力的总体落后状态和多层次、不平衡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同时生产关系的不成熟、不完善又决定上层建筑的不成熟、不完善,摆脱这种落后、不发达状态,就成为我们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务。

“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同上,第318页)在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同时,对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有全面协调的改革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同上,第370页)所以,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变革体制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不断的进行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一系列体制的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的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率领全国人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时候,他的眼光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背景上去考察,勇于破除旧的体制和旧的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敢于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管理手段,在国际竞争中比较自己、补充自己、发展自己,邓小平所独具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是他人格中最为闪光的部分。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于创造性和时代特征的部分。

1.明确提出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的,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6页)“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进一步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上深刻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客观上要求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型经济。显然,这种认识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必然性的论述。

2.明确提出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列宁主要是从当时俄国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站稳脚跟的角度上阐述实行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等政策措施的重要意义。至于在社会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对外经济关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作用,并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展开论述。将实行对外政策的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必须长期坚持,并且作为一项战略方针,是不会变,即使要变,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策也只会变得更加开放。

“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同上,第371页)

3.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列宁曾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范围和程度作过论述,局限于当时的形势,不可能进行充分的阐述。经过多年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国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种多层次开放格局,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能够进一步扩展我国同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面对国际经济体系和高新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世界,邓小平以它独有的政治家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以战略家的胆识和新的思路,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同上,第372页)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期间,邓小平说,就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根据邓小平的倡议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工作组赴广东、福建考察,经过研究和论证,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市办特区。1982年邓小平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的不够。”(同上,第372页)

4.主张利用外国智力,技术合作,推动我国重点建设及各方面建设1984年1月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以后,进一步拓展了大开放新思路。根据邓小平的意见,14个沿海城市全面开放,到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已全面开放,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的前沿地带。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有重点、多层次的推进格局。进入90年代以后,邓小平认为上海的发展问题关系到全局。

1991年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就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除了发展对外贸易、兴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和资本等对外经济关系的形式外,还开放了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利用国际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通过政府间、民间、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等双边、多边的渠道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

5.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的原则、精神应用于国内提出国内各地区更要相互开放,同时,还提出对外开放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吸取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学习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对外开放方针的这种创造性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